大学计算机基础 主讲教师:王晓岩 办公室:工程训练中心302室 邮箱地址: litdouxy@163.com 办公电话:89723702
第一课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本章主要内容: 1.1 计算机发展 1.2 计算机的分类 1.3 计算机的新技术 1.4 计算机的应用
1.1 计算机的发展 早期计算工具 算筹 算盘 1642 Blaise Pascal 加法器 计算尺
1.1.1 近代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时代 计算机“史前史”中最后一台著名计算机。霍华德·艾肯在IBM资助下,1944年研制。 MARK I Charles Babbage 电子计算机时代 ENIAC 1822 差分机 1834 分析机
1.1.1 近代计算机 重达30吨 占地250m2 启动工耗150千瓦 18000个电子管 保存80个字节 5000次加减运算/秒 缺点: 一是没有存储器; 二是用布线接板进行 控制,计算速度慢。 重达30吨 占地250m2 启动工耗150千瓦 18000个电子管 保存80个字节 5000次加减运算/秒 使用的电子管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埃尼亚克” 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1.1 近代计算机 两名重要的人物: 建立图灵机(Turing machine)模型,奠定了可计算理论的基础; 英国科学家艾兰.图灵 建立图灵机(Turing machine)模型,奠定了可计算理论的基础; 提出图灵测试,阐述了机器智能的概念 。
1.1.1 近代计算机 两名重要的人物: 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机:“存储程序”的概念 六十多年来,计算机系统基本结构没有变。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
1.1.1 近代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计算机是1951年生产的UNIAC计算机,计算机第一次作为商品被出售。用于公众领域 数据处理,共生产了50台。
1.1.2 计算机的分代 根据计算机硬件采用的电子器件,将计算机划分为四个时代: 每秒达上亿次 出现网络、数据库 大规模、超大规模 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 每秒达上亿次 出现网络、数据库 办公自动化,图像处理、语言识别、数据库管理、信息处理等。 (70年代以后) 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三代 每秒几百万次; 采用多种高级语言并有成熟的操作系统; 主要用于企业管理、辅助设计和系统。 (1965~1971) 晶体管计算机 第二代 达几十万次/秒 高级语言应运而生; 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实时过程控制等。 (1958~1964) 电子管计算机 5千到几万次/秒 内存小,价格贵 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 用于军事、科研 第一代 (1946~1957)
1.1.2 计算机的分代 未来新型计算机 1.光子计算机 利用光作为信息的传输媒体 2.生物计算机(分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生物芯片 3.量子计算机 是指利用处于多现实态下的原子进行运算的计算机,这种多现实态是量子力学的标志。
1.2 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 高性能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 (按运算速度和性能) 银河-III 百亿次巨型计算机 银河-II十亿次巨型计算机 德国气候模拟超级计算机"暴雪" 中科院 大型计算机 工作站 高性能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 服务器 巨型机 大型机 介于PC与小型机之间,高分辨率、大容量内外存,图形功能较强 网络环境中对外提供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在稳定性、安全性、性能等方面要求较高。 台式机 笔记本 速度最快、处理能力最强 作“客户机/服务器”的服务器,作“终端/主机”的主机 平板电脑 超便携 个人计算机 小型机 规模小,结构简单,设计试制周期短,工艺先进、使用维护简单
1.3 计算机的新技术 嵌入式计算机 网格计算 中间件技术 Embedded- system 将软件系统固化集成到硬件系统中。 如智能家电等。 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模式,借助网络将计算机组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强;充分利用网上的闲置处理能力。 中间件技术 介于软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系统软件。 它们基于统一标准,可以为不同的平台和系统提供统一的接口 。如:ODBC在互联网中提供数据库服务的中间件是CGI(公共网关接口)、ASP、JSP等。
1.4 计算机的应用 应用领域 工商:电子商务、CAD/CAM 教育:多媒体教育、远程教育 医药:CAT、MRI、远程医疗 政府:电子政府 娱乐:虚拟现实、电影特技 科研:数据采集、计算分析 家庭:家庭信息化
1.4 计算机的应用 数据处理 科学计算 虚拟现实 电子商务 计算机应用类型 多媒体技术 过程控制 CAD/CAM/CIMS 人工 智能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