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預測 二、 連結 三、 摘大意 四、 找主旨 五、 作筆記 閱讀教學策略 一、 預測 二、 連結 三、 摘大意 四、 找主旨 五、 作筆記
閱讀的能力指標 一、 隨手作筆記 (2-8-9-4)。 二、 邊讀邊預測。 三、 隨時連結自己的背景知識 (2-4-7-4)。 四、 讀後能組織文本訊息,摘大意並找出主旨(1-2-9-5,2-3-2-1)。 五、 邊讀邊問自己問題及回答問題,監督自己的理解(1-7-10-5)。
閱讀指導的發展流程 引起動機與建立先備知識 課文概覽 與結構分析 內容深究 (文意理解) 形式深究 (修辭與字詞教學) 摘要策略教學
閱讀理解的策略分別是: 預測:利用文本預期接下來將要發生的情節,是否與作者的陳述一致。 連結:將所讀文本連結自己經驗、背景知識,或是與其他類似文本串聯,就是做「文-我、文-文、文-世界」的連結,目的在擴大文本理解層次。 摘大意:學生精簡的重述所讀到的訊息。 找主旨:找出自己認為文章主要的論點。 作筆記: 主要在幫助學生有效組織文章內容以及監督自己的思考歷程與理解程度。
國語文教學的重心 理解歷程的思考及閱讀策略的學習 高年級學生已具備自學能力,在有適當檢核機制 的情況下將學習字詞的主要責任下放給學生。 高年級學生已具備自學能力,在有適當檢核機制 的情況下將學習字詞的主要責任下放給學生。 花時間在引領學生去理解及感受文章的意義及內 涵,批判作者的寫作方式與風格,以及學習各種 有助理解的閱讀策略。
摘要策略的教學 規劃摘要策略教學時,應將教學週數拉長 到至少一學期(20週),緩步的帶著學生 以輕鬆、不費力的步調來學習。 在教學初期只選擇課文中少數段落進行較 深入的說明,不需強求要完成全課課文的 內容摘要。如此,即可省下較多時間進行 學生意見的討論與分享。
優良摘要特性 好的摘要應具備 內容簡短、 只說文章重點、 句子流暢且意義連貫
放聲思考示範的原則 示範重點在呈現教師在執行摘要步驟時是如何分析、判斷、和做決定等這些看不見的內在思考。
摘要步驟檢核表 □ 刪除不相關的訊息 □ 刪除重複的訊息 □ 語詞歸納 □ 選擇與創造主題句 □ 潤飾 請依據順序完成摘要程序,並將已完成的步驟打勾: □ 刪除不相關的訊息 □ 刪除重複的訊息 □ 語詞歸納 □ 選擇與創造主題句 □ 潤飾
*這篇摘要提到了文章的主旨。 *這篇摘要提到了所有重要的訊息。 *這篇摘要沒有任何不重要的訊息。 *這篇摘要沒有任何重複的訊息。 非常 不同 意 不同意 同 意 同意 *這篇摘要提到了文章的主旨。 *這篇摘要提到了所有重要的訊息。 *這篇摘要沒有任何不重要的訊息。 *這篇摘要沒有任何重複的訊息。 *這篇摘要沒有任何需要歸納的語詞 *這篇摘要寫得清晰流暢。
摘要和主旨 摘要:根據文本區辨出重要的訊息,然後將之統整成連貫、濃縮的句子,代表原來文章的內容。 主旨:讀者歸納出文本想要表達的要旨,包含: (1)讀者根據作者的意圖,歸納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想 法。就是我們所稱作者的中心思想,包括作者的 「想法」、「感受」、或是「道理」…等。 (2) 讀者根據文本所提供的訊息,提出自己的想法 。
摘大意找主旨策略 概覽全文,找出全文重要的人、時、地 →閱讀自然段,找出各段重要事件 →串聯重要事件成為段落大意 →串聯各段之段落大意 →抽取該文章的主旨 →閱讀全文,找出重要表達 →說出自己的主旨
摘大意找主旨策略的功能 1. 掌握文章的重點。 2. 增進對文章的了解。 3. 更能記得文章的內容。 4. 知道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 5. 知道自己從這篇文章學到什麼。
作筆記 筆記包含書寫的內容和書寫的形式兩個面向 做筆記的要點,包括 1.「畫重點」擷取主要概念; 2.「長句縮短」讓筆記內容精簡; 3.「重點字詞」掌握文句間的關係; 4.「符號使用」則是將內容轉換成清楚易瞭的方式 5.「 文章結構」綜觀整篇筆記的大架構。
如何在文章中找出重點 1. 介紹畫重點的工具及方法 工具:使用不同顏色的筆來畫重點。 方法:畫線、符號、或將重點字圈起來。 2. 從文章標題中找重點,並能區分重要性 3. 認識附加問句 4. 找出文章中出現的符號列舉項目 5. 分辨文章出現的項目性質為「順序」或「類別」,並將項目內容給予標號。
文章結構 (一) 不同文體的文章結構有所差異 (二) 依大小標題排列的文章結構 (三) 列舉式的文章結構 (四) 排序式的文章結構
組成教學團隊進行協同教學 對大多數教師而言,摘要策略教學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教學模式。教學的設計、教具的準備、以及教學活動與評量的實施,在在都需要投入相當的心力才可能順利進行。這些準備工作的沉重負荷,很容易造成教師決定放棄這套教學模式。建議教師可以在校內組成教學團隊,藉由團隊共同研發教材教具與規劃教學活動設計來減輕個別教師的工作量,而同事間的互相打氣與激勵也可以減輕陎對ㄧ個全新的教學方法可能帶來的疲憊與無力感,當遭遇教學瓶頸時,更能藉由團隊成員的集思廣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