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传播媒介的出现
施拉姆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人类传播活动是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 媒介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方式方法或工具手段,任何传播都离不开媒介,同样任何媒介也都服务于传播。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史, 其实也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人类传播活动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一、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的局限: 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第三,口头传播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信息发送者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编码能力,因此会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信息的标准化比较差,常常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的现象。
二、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创造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起源于绘画,即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而来的,如象形字
象征图形的使用标志着图画文字由具象向抽象的飞跃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不仅包括记号字、指事字凶 、象形字、会意字盥 ,而且包括词义与发音并重的形声字梅 ,这标志着我国的文字符号体系初步形成。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首先,突破共时性局限,实现历时传播。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第二,扩展传播空间范围,实现异地远程传播。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第四,开启“脱部落化”进程,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三、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基础之上。 公元105年,我国东汉宦官蔡伦用树皮、麻、鱼网等混合造纸,取代了竹简和帛等书写工具。 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胶活字印刷术 德国工匠古登堡研制金属活字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经济上,单一的小农经济结构造成了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周期性的动乱与贫困,在资金与物力上,妨碍了大规模的印刷机构出现和普及。 为什么毕昇率先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却没有被转化为大规模的生产应用技术,也没有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 政治上,中国古代长期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制度钳制着思想学术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信条,长期压制了知识、信息在中国民间的广泛传播,从而也使中国的印刷事业缺乏广阔的社会需求空间。 经济上,单一的小农经济结构造成了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周期性的动乱与贫困,在资金与物力上,妨碍了大规模的印刷机构出现和普及。 文化构成上,中国民族书面语言——汉字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活字印刷术在汉文印刷中应用时,速度与价值远逊于它在西方拼音文字印刷中的应用。
德国成为现代报业的先驱,1609年德国的《报道与新闻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为周报,每周一张。世界第一张日报诞生于德国,1660年,《莱比锡新闻》创刊,最初为周刊,后改为日报。 到十九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纽约出现了第一种真正的大众媒介——便士报。
四、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第一封电报内容:“上帝,你究竟创造了什么?”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 1 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 2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形成了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象信息系统。 3 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 电子传播媒介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
传播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是依次取代的过程, 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传播媒介发展史概略图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等。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等。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要使用机器。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爆炸:信息量正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 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 A.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信息社会的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信息社会,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信息。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 从媒介普及角度,社会信息化进程分为初级信息化阶段和高级信息化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
高度信息化(80年代末至今) (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 (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 (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1993年,美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设想 NII 1993年,我国“三金”工程(金桥、金卡、金关) 1997年,二十字方针:“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相连通。”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两步目标: 第一步,2000年前,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第二步,2010年前,建立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广电---至三金工程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90年代以来,各种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