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簡單凱因斯模型與消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工職數學 第四冊 第一章 導 數 1 - 1 函數的極限與連續 1 - 2 導數及其基本性質 1 - 3 微分公式 1 - 4 高階導函數.
Advertisements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名目國民所得與實質國民所得 第四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十三章 國 民 所 得.
經濟學 .方文碩、楊永列、葉志權 合著.前程文化 出版 第 12 章 國民所得的衡量 本章學習目的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之衡量 瞭解各種國民所得之間的關係 瞭解物價水準與物價指數 瞭解實質國民生產毛額 瞭解國民所得會計之限制 瞭解家計單位所得分配衡量 瞭解新經濟福利指標 瞭解綠色國民所得帳.
Chapter 11. 行銷管理 Chapter 11 訂價概 念 11-2 行銷管理 Chapter 11 訂價 概念 11-3.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Notes appear on slides 4, 5, 42, and 43.
第九章 經濟成長.
第一章 證券投資概論.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关键词汇 教学目标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分三部分传送。这是第二部分。.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第三章 古典學派.
消費、儲蓄與投資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第 21 章 所得與支出的均衡 本章內容要點 固定價格分析 有效需求的觀念 各項支出與所得的關係 均衡所得的求導
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Chapter 11 均衡所得決定.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知道古典學派如何決定均衡所得 瞭解古典模型的市場結清 瞭解簡單凱恩斯模型的內涵
第四章 資金成本.
第九章 消費與儲蓄.
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經濟學 Chapter 4 價格彈性.
14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簡單凱因斯模型.
第14章 IS-LM模型 授課老師:黃志典教授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第十五章 IS-LM模型 授課老師:_____.
Differentiation 微分 之一 微分的基本原理.
26 總合供需均衡 本章首先由勞動市場推導 AS 線; 再與 AD 結合作 AD-AS 均衡分析。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對失業的看法不同。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經濟學 I 第三章 消費行為的研究.
16 國民所得的意義與衡量 討論總體經濟的問題與對策, 必須有衡量總體經濟活動的具體指標。國民所得是用來測度總體經濟活動的量標。
Differentiation 微分 之一 微分的基本原理.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上海杉达学院.
第4章 凱因斯學派.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 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 「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
第 一 單 元 不定積分.
2013年全球股價、原油、黃金及波動率指數(VIX)
CH03 資訊管理的智慧觀點:技術篇.
第四章 生產理論 1.生產函數 2.生產期間 3.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4.等產量線 5.最適要素僱用量 6.規模報酬.
總合需求與供給 16. 總合需求與供給 16 本章學習目標 了解總合需求曲線與總合供給曲線的意涵。 求出均衡物價與均衡所得水準。 應用總合供需模型,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的經濟效果。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1 數系的發展.
十六、總合供需均衡 或避市場均衡與利率之決定 利率與商品市場均衡 總合需求線 勞動市場均衡與總合供給線 凱因斯寵何供需模型之均衡分析
第9章 理性預期與現代凱因斯理論: 理性工資僵固性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圖形.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第10章 失業、通貨膨脹與菲力蒲曲線.
學習經濟模型五步驟 模型目的。 內生變數。 行為法則。 均衡。 外生衝擊 模型目的。 判斷是否為外生變數改變?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一定會成為參與生產者的「所得」(income)。因此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裡,如果暫不考慮折舊與間接稅,則實質產出會等於實質國民所得。
第6章 凱因斯學派:貨幣政策.
Definition of Trace Function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經濟學 學經濟.
需要量變動與需要變動 影響需要變動之因素-其他因素 1.
總體經濟指標與利率趨勢研判 主講人 財務部 林震慶副理.
圖解經濟學 第二篇 個體經濟活動.
第四章 簡單凱因斯模型.
13 凱因斯模型 本章與下一章以總合供需模型說明 國民所得與物價水準是如何決定出來的。 本章先介紹構成總合支出四項目中的民間消費支出與投資,
Chapter 15 凱因斯模型與IS/LM模型
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bout?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第十六章 總合供需模型.
影響消費的變數 (一) 本期消費除了是當期實質所得的函數之外,預期的實質可支配所得、物價水準與實質利率水準也會影響實質消費需求:
1-4 和角公式與差角公式 差角公式與和角公式 1 倍角公式 2 半角公式 和角公式與差角公式 page.1/23.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及其圖形.
第14章 貨幣與金融 本章學習目的 瞭解貨幣的意義、功能與演進 瞭解貨幣的供給 瞭解貨幣的需求 瞭解古典的貨幣需求理論
在直角坐標平面上兩點之間 的距離及平面圖形的面積
國際收支帳 = 經常帳 + 金融帳 商品交易:購買力平價理論 金融投資:利率平價理論.
投資未來 證券投資 思考 1.何種證券具有未來---「物超所值」 2.未來是指長期或短期.
富爸爸著作 富爸爸實踐家 現金流101活動.
17.1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16.4 不定積分的應用 附加例題 4 附加例題 5.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與消費

12.1 背景 一、古典學派的簡單背景 (1)古典學派強調長期市場均衡狀態下之描述 (2)政府的角色只要制定最基本的法律和提供基礎的公共建設 (3)讓市場去決定何種產品應該被生產, 何種產品不應被生產

12.1 背景 (4)價格主要是由「生產面」所決定 (5)主張「供給創造自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 (6)社會經濟是由「一隻看不見的手」 (an invisible hand),也就是 市場的機制決定了「市場價格」

12.1 背景 二、凱因斯及凱因斯學派的簡單介紹 1929年至1939年間,由於農業大幅衰退,連帶影響了金融市場,使得華爾街股市暴跌→投資資本短缺導致消費、出口等銳減→而釀成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進而造成大規模的失業。 古典模型認為充分就業必是常態→ 失業是短暫現象→只要工資能下跌, 就業就會上升回到充分就業。

12.1 背景 (3) 在大恐慌時,大規模且長期的失業竟持續存在, 價格機能(此處即工資)失效→不能向下調整→凱因斯以短期失業為社會常態的觀點加以分析,出版 《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指出價格及工資具有向下的僵固性, 可以往上增加,但很難往下調整。

12.2 消費函數--簡單凱因斯模型 1、假設在(1)一般物價水準與 (2)利率均固定為常數下 GDP恆等式:GDP=C+I+G+(X-M) 討論實質GDP和民間消費、企業投資以及 政府支出和進出口間的關係

12.2 消費函數--簡單凱因斯模型 2、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為: 「凱因斯交叉法」(Keynesian Cross Method)、 「45 °模型」、或是「所得支出模型」 (Income Expenditure Model)。

12.2 消費函數--簡單凱因斯模型

12.2 消費函數--簡單凱因斯模型

12.2 消費函數--簡單凱因斯模型 Yd=Y-T=C+S 我們可用下列式子表示上述名詞的關係: Yd:可支配所得 T:政府課稅 C:消費 S:儲蓄

12.2 消費函數--簡單凱因斯模型 二、消費與消費函數 所謂的「消費」,指的是國民消費支出 (nati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即一般的家庭消費,並不包括政府或企業的消費支出。 消費=f(目前所得、價錢、財富、未來景氣看法、別人的消費、未來所得、嗜好、心情、…) 凱因斯:重視目前所得 佛利得曼:重視恆常所得 杜森貝利:重視相對收入

12.2 消費函數--簡單凱因斯模型 凱因斯的消費函數 (consumption function) 將其分為兩部分探討: 自發性的消費(autonomous consumption) 誘發性的消費(induced consumption)

12.2 消費函數--簡單凱因斯模型

12.2 消費函數--簡單凱因斯模型 1.平均消費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APC) 每一單位的所得平均用在消費支出的比例 2.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 可支配所得每變動一單位時,對於消費會引起多大的變動量

12.2 消費函數--簡單凱因斯模型 由MPC式可知: 1、MPC即為消費函數中,消費與可支配所得關係式的斜率項。

12.2 消費函數--簡單凱因斯模型 基本心理法則(fundamental psychological law) 此一法則係由凱因斯所提出,用以說明所得與消費之間的關係:一般而言,民眾對於商品的消費將隨著所得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其增加量 卻低於所得的增加量,簡言之, 即0 < MPC (= c) <1。

12.3 乘數效果 一、簡單乘數效果 乘數效果即「自發性支出」的變動或「參數」的變動對所得的影響 例如,某人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8, 則他突然增加消費100元,則:

12.3 乘數效果

12.3 乘數效果

12.3 乘數效果 百視達要停業,KTV生意衰退都是消費的減少。

12.3 乘數效果 故簡單凱因斯模型下自發性支出乘數為:

12.3 乘數效果 二、線上的移動及線的移動 線上的移動 : 內生變數的改變使另一變數改變 整條線的移動 : 為外生的偏好改變, 即使所得固定C也上升

12.3 乘數效果

12.3 乘數效果 三、另一種改變對消費影響:參數 以稅為例:

12.3 乘數效果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一、儲蓄函數 儲蓄為「可支配所得與消費之間的差距」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1.平均儲蓄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APS) 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平均用在儲蓄的比例 2.邊際儲蓄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MPS) 每一單位儲蓄的變化所對應的所得變化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若將消費和儲蓄合在一起看,我們知道儲蓄加上消費就等於可支配所得,也就是Y=C+S 將此式左右兩邊各除以 Y,可得【12.13】, 將其偏微分,可的【12.14】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由此可知,平均消費傾向和平均儲蓄傾向相加 恰為1,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 相加亦為1。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儲蓄與財富: 財富(存量)是靠儲蓄的累積而增加,故 當期的財富(存量) =等於前一期的財富(存量) +當期的儲蓄(流量) 如下式所示: 故所得上升使儲蓄上升, 而儲蓄上升又使財富增加。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二、45度線 事後的觀念:例如,第一章的GDP(=Y) = C+I,已發生的結果,故一定成立,也稱事後。 事前的觀念:凡是以函數表示均是預期的, 如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有時為了分析方便,我們會畫一個45。線, 此時橫軸的值等於縱軸的値 例如就事後言,在圖12.7, A點的Y為100億, 對應到C+I也是100億。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若縱軸也可視為誘發的消費行為函數C + I,稱之為總支出(Aggregate Expenditure, AE),則事前的AE = C + I上的每一點未必等於事後已存在的Y,此時體系會調整,可由 線上推動與線的移動分析。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1.線上的推動: 在圖12.7中的A點,事前的AE = C + I = GDP,當AE與45。線相交,表示想要的與實際相同。而在Y之左方,則計畫的總支出大於實際的所得,需求較大,會有一股推力使所得往右邊A點移動。而在Y的右方,則總支出小於實際所得,則需求太小,會有一股推力使所得往左方A點移動。 2. 線的移動: 當政府支出增加可刺激支出,是屬於 線的移動,圖12.8由C+I上移到C+I+G, 則得到新的所得為Y2。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三、節儉的矛盾(The Paradox of Thrift) 1、意義:當民眾個別自發性儲蓄的意願提高時, 可增加其儲蓄,但當全體民眾都同時儲蓄時, 卻可能造成實際儲蓄數量沒有增加, 反而可能減少的現象。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2、何時發生節儉的矛盾?以第一章學過的國內生產毛額衡量法以及本章的儲蓄函數,以簡單凱因斯模型來為大家說明。 (1)在不考慮國際貿易及政府的情況下,我們以支出面衡量方法來計算國內生產毛額必定會等於用處分法衡量的國內生產毛額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2)故儲蓄函數為 : (3)說明「節儉的矛盾」有二個步驟 : A. 個人自發性儲蓄上升的效果。 B. 自發性消費減少,使誘發性儲蓄減少。 原始自發性儲蓄的改變導致消費量的減少,經由乘數效果導致國民所得的數量也減少,而導致誘發性儲蓄的下降。由於為 水平,而S = I, 故儲蓄不改變,但所得減少了。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圖12.9 自發性儲蓄增加的影響 : I為水平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12.4 儲蓄與儲蓄函數 ① 如果儲蓄上升會使利率下跌(但凱因斯不認為 如此,因為當時利率已太低了) ① 如果儲蓄上升會使利率下跌(但凱因斯不認為 如此,因為當時利率已太低了) ② 利率使圖2.9的I上升(但凱因斯不認為如此, 私部門的投資無動力) ③ 則Y、S均不會下跌 ④ 更多的機器,下一期所得上升 (但凱因斯不討論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