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工職數學 第四冊 第一章 導 數 1 - 1 函數的極限與連續 1 - 2 導數及其基本性質 1 - 3 微分公式 1 - 4 高階導函數.
Advertisements

自由落體運動:主題 一、自由落體( Freely Falling Body ) 二、一維自由落體運動的特性 範例 1 自由落體( v 0 =0 ) 範例 2 自由落體的函數圖 範例 3 鉛直上拋 範例 4 自由落體運動公式.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名目國民所得與實質國民所得 第四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五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第十三章 國 民 所 得.
6-1 國民所得的概念 6-2 國民所得的內容 6-3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6-4 「貧窮」與「富裕」-國民所得 分配不均度的測量第六章 國民所得.
Chapter 11. 行銷管理 Chapter 11 訂價概 念 11-2 行銷管理 Chapter 11 訂價 概念 11-3.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Notes appear on slides 4, 5, 42, and 43.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第十三章.
13.1 國內生產毛額 國內生產毛額的定義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第九章 經濟成長.
第一章 證券投資概論.
以無異曲線分析物價指數作為COL指標, 有高估或低估的現象。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第四章 數列與級數 4-1 等差數列與級數 4-2 等比數列與級數 4-3 無窮等比級數 下一頁 總目錄.
第三章 古典學派.
消費、儲蓄與投資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第 21 章 所得與支出的均衡 本章內容要點 固定價格分析 有效需求的觀念 各項支出與所得的關係 均衡所得的求導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與消費.
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Chapter 11 均衡所得決定.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知道古典學派如何決定均衡所得 瞭解古典模型的市場結清 瞭解簡單凱恩斯模型的內涵
第四章 資金成本.
第九章 消費與儲蓄.
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經濟學 Chapter 4 價格彈性.
14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簡單凱因斯模型.
第14章 IS-LM模型 授課老師:黃志典教授 黃志典:貨幣銀行學概論.
國民所得會計帳 國民所得會計帳 1.
第十四章 所得水準的決定.
第十五章 IS-LM模型 授課老師:_____.
26 總合供需均衡 本章首先由勞動市場推導 AS 線; 再與 AD 結合作 AD-AS 均衡分析。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對失業的看法不同。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經濟學 I 第三章 消費行為的研究.
Chapter 17 投資決策經濟分析.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16 國民所得的意義與衡量 討論總體經濟的問題與對策, 必須有衡量總體經濟活動的具體指標。國民所得是用來測度總體經濟活動的量標。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上海杉达学院.
第4章 凱因斯學派.
13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 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 「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
第四章 生產理論 1.生產函數 2.生產期間 3.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4.等產量線 5.最適要素僱用量 6.規模報酬.
第七章 總供給與總需求.
總合需求與供給 16. 總合需求與供給 16 本章學習目標 了解總合需求曲線與總合供給曲線的意涵。 求出均衡物價與均衡所得水準。 應用總合供需模型,分析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的經濟效果。
虎克定律與簡諧運動 教師:鄒春旺 日期:2007/10/8
Chapter23 貨幣、利率及產出: 分析與政策.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與國民生產毛額之定義 瞭解國內生產毛額的計算方式 解構國內生產毛額的組成
十六、總合供需均衡 或避市場均衡與利率之決定 利率與商品市場均衡 總合需求線 勞動市場均衡與總合供給線 凱因斯寵何供需模型之均衡分析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圖形.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第10章 失業、通貨膨脹與菲力蒲曲線.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一定會成為參與生產者的「所得」(income)。因此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裡,如果暫不考慮折舊與間接稅,則實質產出會等於實質國民所得。
第6章 凱因斯學派:貨幣政策.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經濟學 學經濟.
需要量變動與需要變動 影響需要變動之因素-其他因素 1.
第十章 證券投資組合.
圖解經濟學 第二篇 個體經濟活動.
第四章 簡單凱因斯模型.
13 凱因斯模型 本章與下一章以總合供需模型說明 國民所得與物價水準是如何決定出來的。 本章先介紹構成總合支出四項目中的民間消費支出與投資,
影響消費的變數 (一) 消費需求除了受當期實質所得的影響之外,預期的實質可支配 所得、物價水準與實質利率水準也會影響實質消費需求:
Chapter 15 凱因斯模型與IS/LM模型
第十六章 總合供需模型.
影響消費的變數 (一) 本期消費除了是當期實質所得的函數之外,預期的實質可支配所得、物價水準與實質利率水準也會影響實質消費需求:
第 3 章 彈 性 經濟學 精簡本 作者 謝振環.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3 函數及其圖形.
4-1 變數與函數 第4章 一次函數及其圖形.
國際收支帳 = 經常帳 + 金融帳 商品交易:購買力平價理論 金融投資:利率平價理論.
十四、景氣波動與財政赤字 景氣波動的特徵 失業 財政收支 公債.
17.1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相關係數 判定係數:迴歸平方和除以總平方和.
第三章 比與比例式 3-1 比例式 3-2 連比例 3-3 正比與反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第一節 消費、儲蓄與投資 第二節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第三節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第四節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 的予盾 第五節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1消費、儲蓄與投資 14-1.1 有效需要理論 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 14-1.1 有效需要理論 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 凱因斯學派,主張未充分就業是常態,由「需要面」透過「有效需要」的增加,來減少失業,提高國民所得。

1. 消費函數(consumption function) 14-1.2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1. 消費函數(consumption function) (1)基本心理法則 凱因斯針對消費提出「基本心理法則」 ,認為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著可支配所得(Yd)的增加而增加,但是 (ΔC)<(ΔYd)。

(2)消費函數與圖形 消費函數指在其他情況不變下,「消費支 出」與「可支配所得」之間的函數關係: (2)消費函數與圖形 消費函數指在其他情況不變下,「消費支 出」與「可支配所得」之間的函數關係:

圖為消費函數圖形,其中橫軸為可支配所得,縱軸為消費,為自發性消費。

(3)消費的類型 自發性消費(a) 指不受所得影響的消費支出, a>0 誘發性消費(bYd) 指受所得影響而誘發的消費

(4)平均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 平均消費傾向(APC)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平均用來消費的比例。 可支配所得(Yd)增加,APC會遞減。

邊際消費傾向( MPC)指每增加一單位可支配所得,所引起消費變動的數量。 邊際消費傾向(MPC)即為消費線的f切線斜率,其值為固定值 。

APC 與MPC 的關係 由上述公式知 因 為正值,故可知 APC > MPC。

2. 儲蓄函數(saving function) (2)儲蓄函數與圖形

當所得為零時,為「負儲蓄」, 儲蓄函數圖形

(3)平均儲蓄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 平均儲蓄傾向(APS )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在儲蓄的比例。

邊際儲蓄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ing,簡稱MPS )指每增加一單位可支配所得,所引起儲蓄變動的數量。 邊際儲蓄傾向( MPS )即為儲蓄線的斜率,其值固定為 1 - b。

APS 與MPS 的關係 由上述公式知 因 為負值,故可知 APS < MPS。

3. 消費、儲蓄與所得的關係 (1)可支配所得Yd = 0 時, 代入得C = a, S = -a。

消費、儲蓄與所得的關係

4. 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14-1.3 投資函數 1.投資的意義 (1)經濟學所謂的投資指「實體投資」包括 新建築、新機器設備及存貨增加等,統 14-1.3 投資函數 1.投資的意義 (1)經濟學所謂的投資指「實體投資」包括 新建築、新機器設備及存貨增加等,統 計在某一定期間內的變動量,故投資屬 於「流量」的概念。 (2)一般民間購買股票、基金、債券等金 融投資基本上屬於所有權的移轉,未 生產新資本財,因此不屬於投資

2. 投資的種類 (1)自發性投資(autonomous investment) 指不是由所得以外的因素,諸如技術創新、人口變動、戰爭、預期心理等因素影響之投資。

(2)誘發性投資(induced investment) 指受所得影響,隨著所得提高而增加的投資。 投資曲線 (自發性投資) (2)誘發性投資(induced investment) 指受所得影響,隨著所得提高而增加的投資。

3. 投資邊際效率 (1)提出者:凱因斯。 (2)內容:凱因斯認為投資是否值得進行 決定於二個因素: 投資邊際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簡稱 MEI ) 利率(ί)。

(3)投資邊際效率( MEI )指投資的預期報酬率,也是一種「貼現率」,該貼現率恰 好能使資本財在未來各年預期淨收益的現值總合(R)等於購買資本財的成本(C)。

(4) 凱因斯的投資決策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前一節介紹消費、儲蓄與投資之概念,本節將由最簡單的模型出發,分析簡單的凱因斯模型(Keynesian model) 如何決定均衡所得。

14-2.1 簡單的凱因斯模型 1.基本假設 (1)社會處於「未充分就業」的狀態。 (2)物價與利率固定不變,只考慮「所得」 變動。 14-2.1 簡單的凱因斯模型 1.基本假設 (1)社會處於「未充分就業」的狀態。 (2)物價與利率固定不變,只考慮「所得」 變動。 (3)不考慮政府與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 部門」與「企業部門」,整體社會的總 需要 AD(總支出 AE )由民間消費與 企業投資構成,即總支出 AE = C + I 。

(4)不考慮折舊,企業部門不儲蓄, 家計部門不投資。 (5)消費 C = a + bYd,I = I0 (只考慮自發性投資)。 總供給 AS 可簡化為Y = C + S。

2. 簡單的凱因斯模型 依以上假設,簡單凱因斯模型如下:

3. 簡單均衡所得的決定方法 均衡所得指經濟體系在該所得水準下,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等於社會的總 需要,其分析方法有下列兩種: (1)總需要等於總供給分析法 (45€0線分析法)。 (2)投資等於儲蓄分析法。

14-2.2 總需要等於總供給分析法 1.總需要(AD) 又稱為「總支出」(AE),總需要 AD = C + I。

2.總供給(AS) 即總生產、總所得(Y),指在特定所得水準下,經濟體系所生產的財貨與勞務總值,也等於是一國的國民所得,因此 AS = C + S 。

3. 均衡所得的決定 (1)表格分析

均衡所得的決定

14-2.3 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由上述總需要等於總供給分析法得知,當總需要(AD = C + I)等於總供給(Y = AS = C + S)決定均衡所得水準時,得 C + I = C + S,故 I = S,投資也等於儲蓄,因此可以由投資等於儲蓄來決定均衡所得水準,如下圖所示。

當所得水準為Y1 (E’點前)時 當所得水準為Y* (E’點)時 此時計劃投資大於計劃儲蓄(I > S), 即總需要大於總供給(AD > AS ), 廠商增產,所得水準上升。 當所得水準為Y* (E’點)時 此時計劃投資等於計劃儲蓄( I = S ), 即總需要等於總供給(AD = AS ), 均衡所得水準決定。

14-2.4 均衡所得決定式 1. 總需要等於總供給(AD = AS)決定法 (45€O線分析)

2. 投資儲蓄法(I = S)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14-3.1 乘數原理 依據凱因斯的有效需要理論,在一個「未充分就業」的經濟社會中,當總需要增加時,會使總產出水準(國民所得)提高。 因此提出「乘數原理」(multiplier principle)來說明總需要增加對國民所得水準的影響。

1. 乘數原理的定義 凱因斯認為在「未充分就業」的經濟社 會中,當總需要(包含消費、投資、政府 支出與淨輸出)任何一項「自發性支出」 的變動,將引起「所得水準」呈倍數的變 動

3. 投資乘數 K1 (K1 ) (1)當自發性投資增加(ΔI)時,會引起均衡所得增加(ΔY),則此均衡所得的增量(ΔY)與投資增量(ΔI)之比,即為投資乘數 K1 。

(2)由上述內容可知,投資乘數大小決定於邊際消費傾向(MPC)的大小。

(3)投資乘數K1與MPC 、MPS的關係 MPC 愈大,K1愈大 MPS 愈大,K1 愈小

1. 加速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 (1)提出者:小克拉克(J. M. Clark) (2)學說內容 假設在未充分就業的經濟社會中,在沒有閒置資本設備情況下,當「消費增加」時,引起「淨投資(資本財)」產生倍數的變動,此現象稱為「加速原理」,所增加的倍數稱為加速係數,簡稱α)。

2. 乘數-加速原理 (1)提出者:薩穆遜 (2)學說內容 透過乘數與加速原理不斷的交互作用 ,可使國民所得持續增加,如圖所示。 乘數-加速原理交互作用

14-4.1 膨脹缺口 膨脹缺口的意義   在充分就業的所得水準下,社會「實 際的總需要AD*」>「ADf」,其差距即為「膨脹缺口」

2. 圖形說明 AB 就是 「膨脹缺口」, Y1Y2的差距即為 「產出缺口」。 膨脹缺口

3. 膨脹缺口的計算

4. 膨脹缺口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及對策 (1)膨脹缺口的影響 膨脹缺口之存在,表示總需要過多, 但社會已達到充分就業,產出(Q)無法 增加,因此產生供不應求現象, 造成物價膨脹。 (2)對策: 政府應實施「緊縮性」政策,例如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收,使社會總需要減少,以消除膨脹缺口。

14-4.2 緊縮缺口 1. 緊縮缺口的意義   在充分就業的所得水準下,社會「實際總需要」小於「維持充分就業的總需要」,其差距即為「緊縮缺口」(deflationary gap)。

2. 圖形說明 圖中,在充分就業的所得水準Y1下,實際 總需要AY1小於維持充分就業的總需要 BY1 ,不足的部分AB就是「緊縮缺口」, 而Y1Y2的差距即為「產出缺口」。 緊縮缺口

3. 緊縮缺口的計算

4.緊縮缺口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及對策 (1)緊縮缺口的影響 表示社會總需要不足,實際的均衡所得比充分就業的所得為低,表示資源未充分有效的使用,有閒置情況,產生失業現象。 (2)對策 當存在緊縮缺口時,政府應實施「擴張性」政策,例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稅收 ,使社會總需要增加,以彌補緊縮缺口。

14-4.3 節儉的矛盾 整體經濟社會 而言,凱因斯認為節儉反而會使國民所得減 少,產生「節儉的矛盾」現象。

凱因斯認為,在一個「未充分就業」的經濟社會中,若整體的誘發性儲蓄增加,則消費相對減少,造成商品滯銷,存貨增加,廠商投資因而減少,使失業增加,國民所得減少,想要增加儲蓄,結果是儲蓄反而減少,此即「節儉的矛盾」。

圖中,依投資儲蓄法決定均衡所得,誘發性投資曲線I與儲蓄曲線S1決定均衡所得Y1 ,當社會儲蓄增加,由S1上移至S2時,均衡所得由Y1減少至Y2 ,實現的儲蓄反而由Y1 E1減少至Y1 E2,此即「節儉的矛盾」現象。 節儉的矛盾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前所介紹的簡單凱因斯模型中,只考慮到家計部門的消費與企業部門的投資,並未提及政府與國外部門。但在凱因斯理論中,認為經濟衰退、有效需要不足時,政府應扮演積極角色,增加公共支出以提振景氣,故本節將政府部門加入探討,以符合現實狀態。

14-5.1 政府部門的經濟活動 政府支出(G) 包含政府對各種財貨與勞務的購買、軍 公教人員的薪資支出等消費支出。政府 14-5.1 政府部門的經濟活動 政府支出(G)  包含政府對各種財貨與勞務的購買、軍 公教人員的薪資支出等消費支出。政府 支出增加可帶動民間投資增加,創造就 業機會,使國民所得增加。

2. 政府稅收(T)  租稅收入是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稅收 增加會使可支配所得減少,民間消費 能力降低,使國民所得減少。

14-5.2 加入政府部門的凱因斯模型 1. 均衡所得水準的決定 為簡化分析,假設政府消費支出為固定 14-5.2 加入政府部門的凱因斯模型 1. 均衡所得水準的決定 為簡化分析,假設政府消費支出為固定 常數(G = G0),且政府稅收採定額稅亦 為固定常數( T = T0 ),均衡所得決定 方式如下: (1)45O線分析法:Y = C + I + G (2)投資等於儲蓄分析法:I + G = S + T

2. 經濟模型 Y = C + I + G ………(1) C = a + bYd …………(2) Yd = Y - T ……………(3) I = I0…………………(4) G = G0…………………(5) T = T0…………………(6) 將(2)(3)(4)(5)(6)代入(1)式,得均衡所得

3. 圖形分析 上圖中,加入政府部門的支出後,總需要由 C +I 上移至C + I + G,均衡所得由Y1增加 線由I上移至I + G,儲蓄線加入政府租稅後 ,上移至S + T,均衡所得由Y1增加至Y2 。 故加入政府部門支出後,總需要增加,國民 所得也隨之增加。

加入政府部門 的均衡所得

4. 加入政府部門的各項乘數 (1)政府支出乘數(KG) 指政府支出變動一單位時,引起所得 水準變動的倍數。

(2)政府租稅乘數(KT) 指政府租稅變動一單位時,引起所得變動 的倍數。通常租稅增加會使所得減少,故 租稅乘數應為負數。 假設政府租稅為「定額稅」, 為一固定數值,則租稅乘數公式如下:

(3)平衡預算乘數(KB) 政府的支出主要來自課稅,故政府增加支 出時,通常也會增加稅收。當政府支出 與稅收成同額同方向變動時,引起所得變 動的倍數,稱為「平衡預算乘數」,在 稅收為「定額稅」的情況下,公式如下:

平衡預算乘數 KB = 1表示,在其他情況不變下,政府若增加支出100億,同時也課徵定額稅100億時,國民所也會同方向同額增加100億;反之,若政府同時同額減少支出與稅收100億,則國民所得也會減少1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