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真题解析 2013 湖南公务员面试专项辅导 华图面试研究员 张鑫 cn.
Advertisements

九族文化村兩天一夜遊 組員 : 傅淳鈺 9A0E0019 黃湘蓉 4A 陳誌龍 9A0K0026 潘韋舜 9A0B0951 何奇龍 4A
商用微積分 CHAPTER3 微分. 3.1 微分基本公式 ( 求導法則 ) 3.2 乘積公式及商公式 3.3 鏈規則 3.4 經濟上的邊際函數 3.5 高階導函數 3.6 隱微分及相關變化率 3.7 微分 第 3 章公式 第 3 章復習題.
會計學 Chapter 1 基本概念 1-2 基本概念 第一節 單式簿記 第二節 會計學的定義與功用 第三節 會計學術與會計人員 第四節 企業組織 第五節 會計學基本第五節 會計學基本慣例 第六節 會計方程式 第七節 財務報表.
Chapter 5 教育發展與職業選擇. 1. 認識高職學生的生涯進路。 2. 了解個人特質與職業屬性之 間的關係。 3. 認識打工安全與勞動權益。
财务管理 利 润 分 配 利 润 分 配 嘉善中专 杨晓燕. 二、利润分配的项目及顺序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三、利润分配政策及影响因素.
106 級畢業學分檢核說明 1. 畢業學分檢核 — 什麼最重要呢? 使用你們這一屆的課程架構表 請確認這份課程架構表是否有修改過 最新的教育系課程架構表請到本系網站下載 網址: → 課程規劃.
                                                 伊朗 的今生 与前世 (2)
天津1班面试专项练习1 综合分析现象类 主讲:凌宇 时间:5月21日 19:00—22:00.
哮 病.
2013届高考复习方案(第一轮) 专题课件.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第十三章.
客家文化的內涵與傳播 潘朝陽 臺灣師大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 臺灣師大東亞系、地理系教授 臺灣師大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45天备考指南 2013年下半年国考资格证笔试系列讲座(2) 华图教师事业部 石杨平.
第一节 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 第二节 总体内部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计算器的使用
─視覺藝術的元素.
台灣科技之父 李國鼎 先生.
第二章 中药总论 ----中兽药的基本知识.
地方教育發展基金執行實務 王麗真、江明君、魏珮如 1.
第四章 從分裂到統一 第一節 漢唐之際的大變動
第四章 從分裂到統一 第一節 漢唐之際的大變動
腸道傳染病宣導講座 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 林治萱護理師.
每週一書 好書報報 抱抱好書 林蕙蘭.
2014政法干警备考平台 2014政法干警考试群⑨ 中公教育政法干警考试 ——微博 中公教育政法干警考试
透過教學鷹架引導 三年級學生形成科學議題 高雄市復興國小 李素貞 102年3月20日
湖北省,简称“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湖北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5%,居全国第13位。省会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武汉市。
资料分析 如何攻破最后瓶颈 主讲老师:姚 剑 4月6日20:00 YY频道:
第四章 借贷记账法 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压力症,是人们身心疾患 发生的根源。在学习企业管理培训课程的时候, 明白了当人们遇上"压力"时,最初的反应便是"
清仓处理 跳楼价 满200返160 5折酬宾.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关键词汇 教学目标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拟动力试验 伪动力试验,计算机加载器联机试验 地震发生和传播的随机性 周期性加载的加载历程是假定的,与实际地震的非周期反应有很大差别
新时代的劳动者 杜蒙绮.
金釵石斛規範化種植(GAP)基地建設及產品深加工項目推介書
09学前教育班 魏文珍 自我介绍.
存货的核算 一、项目任务 1、原材料核算 ——按实际成本核算 ——按计划成本核算 2、低值易耗品及包装物核算 3、存货清查的核算
温故知新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哪些? 2、照相机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第 21 章 所得與支出的均衡 本章內容要點 固定價格分析 有效需求的觀念 各項支出與所得的關係 均衡所得的求導
新約概論 台中生命之道靈糧堂 2007年3月4日.
早期的阿拉伯半島 地理環境: 生活情形 (一)三面環海,大多為荒涼貧瘠的沙漠,不利農耕
Chapter 11 均衡所得決定.
學習目標 OBJECTIVES 知道古典學派如何決定均衡所得 瞭解古典模型的市場結清 瞭解簡單凱恩斯模型的內涵
狂賀!妝品系同學美容乙級通過 妝品系三甲 學號 姓名 AB 陳柔諺 AB 陳思妤 AB 張蔡婷安
第十四章 所得水準的決定.
13 投資與政府支出.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际级规划教材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上海杉达学院.
13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高雄醫學大學個人申請不分系招生(薪火A~D組) 助學措施說明
習作2-2 題目+解答 第一關 西亞、中亞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圖一  歐洲分區簡圖      請依據圖一中的標示,將正確代號填入空格中。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亞伯拉罕 摩西 猶太教徒 割禮 + 律法 成為神子民 的記號 神子民的 行為規範 結婚戒指 婚姻守則.
總體經濟一般化分析架構: IS-LM 模型與 AD-AS 模型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一定會成為參與生產者的「所得」(income)。因此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裡,如果暫不考慮折舊與間接稅,則實質產出會等於實質國民所得。
保羅在腓立比的宣教 使徒行傳16:9-34.
Chapter 21 通貨膨脹.
記帳士考試會計輔導 指導教授: 游 美 老師.
24 財政政策 2001–2003之間,台灣發生景氣衰退2002年底, 行政院推出「擴大公共建設方案」,目的是要提振疲弱的景氣。勞委會則推出「擴大公共就業方案」,希望能降低失業率。美國國會在2003年通過減稅政策,目的也是在振興景氣。擴大政府支出或減稅是兩項重要的財政政策,本章主要說明財政政策之影響。
新约拱门 1 提前 提后 多 门 教牧书信 帖后 帖前 西 腓 弗 加 林后 林前 罗 启 犹 约叁 约贰 约壹 彼后 彼前 雅 来 希伯来
新約拱門 1 提前 提後 多 門 教牧書信 帖後 帖前 西 腓 弗 加 林後 林前 羅 啟 猶 約叁 約貳 約壹 彼後 彼前 雅 來 希伯來
5.2.2平行线的判定.
山清水秀的林芝 yy 曾元一
春雨 (晚雨) 秋雨 (早雨) 雨季 旱季 雨季 陽曆 逾 越 節 五 旬 節 住 棚
第二节 海水的运动.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
財務預測 財務預測的用途 法令相關規定 預測的基本認知 預測的方法 製作預測性報表 財務報表分析 Chapter 16 財務預測.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
Chapter 6 組織市場與其購買行為.
保羅的臨別贈言 使徒行傳20:16 – 21:14.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CHAPTER 14 所得水準的決定

第一節 消費、儲蓄與投資 第二節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第三節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第四節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 的予盾 第五節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14-1消費、儲蓄與投資 14-1.1 有效需要理論 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產生嚴重的失業問題,經濟體系未能自動恢復均衡。 14-1.1 有效需要理論 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產生嚴重的失業問題,經濟體系未能自動恢復均衡。 凱因斯學派乃駁斥古典學派充分就業的觀點,主張未充分就業是常態,由「需要面」來決定均衡國民所得水準,認為解決失業問題,唯有增加社會的總支出亦即透過「有效需要」的增加,來減少失業,提高國民所得。

1. 消費函數(consumption function) 14-1.2 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 1. 消費函數(consumption function) (1)基本心理法則 凱因斯針對消費提出「基本心理法則」 ,認為人們的消費支出會隨著可支配所得(Yd)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消費支出的增加(ΔC)會小於可支配所得的增加量(ΔYd)。

(2)消費函數與圖形 消費函數指在其他情況不變下,「消費支 出」與「可支配所得」之間的函數關係: (2)消費函數與圖形 消費函數指在其他情況不變下,「消費支 出」與「可支配所得」之間的函數關係:

圖為消費函數圖形,其中橫軸為可支配所得,縱軸為消費,為自發性消費。

(3)消費的類型 自發性消費(a) 指不受所得影響的消費支出,是與經濟 因素無關的消費支出,為可支配所得為 零時的消費,是一固定數值。 誘發性消費(bYd) 指受所得影響而誘發的消費,一般而言,誘發性消費額度會隨可支配所得的增加 而增加。

(4)平均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 平均消費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簡稱APC)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平均用來消費的比例。 一般而言,APC會隨著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遞減。換言之,APC可支配所得愈高,APC愈小;可支配所得愈低,APC愈大。

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簡稱 MPC)指每增加一單位可支配所得,所引起消費變動的數量。

APC 與MPC 的關係 由上述公式知 因 為正值,故可知 APC > MPC。

2. 儲蓄函數(saving function) (2)儲蓄函數與圖形 儲蓄函數指在其他情況不變下,「儲蓄」 與「可支配所得」間之函數關係。由於 Yd = C + S,人們的可支配所得Yd 不是用於消費(C),就是用於儲蓄(S),故儲蓄函數可表示如下:

,縱軸為儲蓄 S ,當所得為零時,為「負儲蓄」,其數量相當於自發性消費額度。 圖為儲蓄函數圖形,橫軸為可支配所得 Yd ,縱軸為儲蓄 S ,當所得為零時,為「負儲蓄」,其數量相當於自發性消費額度。 儲蓄函數圖形

(3)平均儲蓄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 平均儲蓄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ing,簡稱 APS )指每一單位的可支配所得中,用在儲蓄的比例。 一般而言,APS會隨可支配所得的增加而遞增。換言之,可支配所得愈高,APS愈大;可支配所得愈低,APS愈小。

邊際儲蓄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ing,簡稱MPS )指每增加一單位可支配所得,所引起儲蓄變動的數量。 邊際儲蓄傾向( MPS )即為儲蓄線的斜率,其值固定為 1 - b。

APS 與MPS 的關係 由上述公式知 因 為負值,故可知 APS < MPS。

由消費、儲蓄與可支配所得的關係,我們可以繪出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的圖形,如圖所示,說明如下: 3. 消費、儲蓄與所得的關係 由消費、儲蓄與可支配所得的關係,我們可以繪出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的圖形,如圖所示,說明如下: (1)可支配所得Yd = 0 時, 代入得C = a, S = -a。

(3)所得在 E 點左方時,表示 Yd < C , 表示消費量超過可支配所得,入不敷出, 為負儲蓄,S < 0。 (4)所得在 E 點右方時,表示 Yd > C , 表示消費量小於可支配所得,有剩餘的所 得用來儲蓄,故有正儲蓄, S > 0 。 (2)45€o線上各點表示 ,此時可支配所得 全部用於消費,此時 S = 0 ,圖中 E 點 為收支平衡點(break-even point)。

消費、儲蓄與所得的關係

4. 消費傾向與儲蓄傾向的關係

14-1.3 投資函數 1.投資的意義 (1)經濟學所謂的投資指「實體投資」包括 新建築、新機器設備及存貨增加等,統 14-1.3 投資函數 1.投資的意義 (1)經濟學所謂的投資指「實體投資」包括 新建築、新機器設備及存貨增加等,統 計在某一定期間內的變動量,故投資屬 於「流量」的概念。 (2)一般民間購買股票、基金、債券等金 融投資基本上屬於所有權的移轉,未 生產新資本財,因此不屬於經濟學之 投資行為。

2. 投資的種類 (1)自發性投資(autonomous investment) 指不受經濟因素影響的投資,而是由所得以外的因素,諸如技術創新、人口變動、戰爭、預期心理等因素影響之投資。為簡化分析,本章所討論的投資行為為自發性投資,如圖所示。

(2)誘發性投資(induced investment) 指受所得影響,隨著所得提高而增加的投資。 投資曲線 (自發性投資) (2)誘發性投資(induced investment) 指受所得影響,隨著所得提高而增加的投資。

3. 投資邊際效率 (1)提出者:凱因斯。 (2)內容:凱因斯認為投資是否值得進行 決定於二個因素: 投資邊際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簡稱 MEI ) 利率(ί)。

(3)投資邊際效率( MEI )指投資的預期報酬率,也是一種「貼現率」,該貼現率恰 好能使資本財在未來各年預期淨收益的現值總合(R)等於購買資本財的成本(C)。

(4) 凱因斯的投資決策

14-2 簡單的均衡所得決定過程 前一節介紹消費、儲蓄與投資之概念,本節將由最簡單的模型出發,分析簡單的凱因斯模型(Keynesian model) 如何決定均衡所得。

14-2.1 簡單的凱因斯模型 1.基本假設 (1)社會處於「未充分就業」的狀態。 (2)物價與利率固定不變,只考慮「所得」 變動。 14-2.1 簡單的凱因斯模型 1.基本假設 (1)社會處於「未充分就業」的狀態。 (2)物價與利率固定不變,只考慮「所得」 變動。 (3)不考慮政府與國外部門,只考慮「家計 部門」與「企業部門」,整體社會的總 需要 AD(總支出 AE )由民間消費與 企業投資構成,即總支出 AE = C + I 。

(4)不考慮折舊,企業部門不儲蓄, 家計部門不投資。 (5)消費 C = a + bYd,I = I0 (只考慮自發性投資)。 依以上假設,國民所得項目中 GDP、NNP、NI、PI、DI 完全相同,以 Y 表示,而國民所得不是用於消費(C)就是用於儲蓄(S),因此總供給 AS 可簡化為Y = C + S。

2. 簡單的凱因斯模型 依以上假設,簡單凱因斯模型如下:

3. 簡單均衡所得的決定方法 均衡所得指經濟體系在該所得水準下,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等於社會的總 需要,其分析方法有下列兩種: (1)總需要等於總供給分析法 (45€0線分析法)。 (2)投資等於儲蓄分析法。

14-2.2 總需要等於總供給分析法 1.總需要(aggregate demand,簡稱AD) 14-2.2 總需要等於總供給分析法 1.總需要(aggregate demand,簡稱AD) 又稱為「總支出」(aggregate expenditure ,簡稱 AE),指在特定的所得水準下,經濟體系內各部門能夠且願意購買的財貨與勞務總值,由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與淨輸出(X - M)所組成。在簡單凱因斯模型中,總需要 AD = C + I。

2.總供給(aggregate supply,簡稱AS) 即總生產、總所得(Y),指在特定所得水準下,經濟體系所生產的財貨與勞務總值,也等於是一國的國民所得,因此 AS = C + S 。

3. 均衡所得的決定 (1)表格分析

假設 ,C = 100 + 0.8Y , I =50,則決定均衡所得過程,可由表14-1分析。 當 Y<750時,AD > AS,表示總需要大於總供給,發生存貨不足,供不應求現象,廠商會增加生產,使國民所得 Y 增加。 當 Y>750時, AD < AS ,表示總需要小於總供給,發生存貨過剩,供過於求現象,廠商會減少生產,使國民所得 Y 減少。

當 Y=750時, AD = AS ,表示總需要等於總供給,達到均衡所得水準。 (2)圖解分析 假設我們也可以45€O線分析法來說明。上圖中,橫軸為總供給 Y ,縱軸為總需要, 45€O線上到兩軸的距離相等,表示總需要等於總供給,達到均衡。

當所得水準為Y1(E 點前)時: 此時總需要大於總供給(AD > AS ),表示供不應求,廠商會增產,使所得水準上升。 當所得水準為Y2 (E 點後)時: 此時總需要小於總供給(AD < AS ),表示供過於求,非預期存貨增加,廠商會減產,使所得水準下降。 當所得水準為Y* (E 點)時: 此時總需要等於總供給(AD = AS ),表示供需相等,均衡所得水準決定。

均衡所得的決定

14-2.3 投資等於儲蓄決定法 由上述總需要等於總供給分析法得知,當總需要(AD = C + I)等於總供給(Y = AS = C + S)決定均衡所得水準時,得 C + I = C + S,故 I = S,投資也等於儲蓄,因此可以由投資等於儲蓄來決定均衡所得水準,如下圖所示。

當所得水準為Y1 (E’點前)時 當所得水準為Y2 (E’點後)時 當所得水準為Y* (E’點)時 此時計劃投資大於計劃儲蓄(I > S), 即總需要大於總供給(AD > AS ), 廠商增產,所得水準上升。 當所得水準為Y2 (E’點後)時 此時計劃投資小於計劃儲蓄( I < S ), 即總需要小於總供給(AD < AS ), 廠商減產,所得水準下降。 當所得水準為Y* (E’點)時 此時計劃投資等於計劃儲蓄( I = S ), 即總需要等於總供給(AD = AS ), 均衡所得水準決定。

14-2.4 均衡所得決定式 1. 總需要等於總供給(AD = AS)決定法 (45€O線分析)

2. 投資儲蓄法(I = S)

14-3 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 14-3.1 乘數原理 依據凱因斯的有效需要理論,在一個「未充分就業」的經濟社會中,當總需要增加時,會使總產出水準(國民所得)提高。 因此提出「乘數原理」(multiplier principle)來說明總需要增加對國民所得水準的影響。

1. 乘數原理的定義 凱因斯認為在「未充分就業」的經濟社 會中,當總需要(包含消費、投資、政府 支出與淨輸出)任何一項「自發性支出」 的變動,將引起「所得水準」呈倍數的變 動,該倍數即稱為「自發性支出乘數」 (autonomous expenditure multiplier)。

2. 圖形分析 下圖中,當總支出為AE1 線時,均衡所得 為Y1,當總支出由AE1增加至AE2時(ΔAE) ,均衡所由Y1增加至Y2(ΔY ),由圖中可 明顯看出ΔY > ΔAE ,顯示自發性支出的 增加會使所得呈倍數的增加。

乘數原理

(investment multiplier,簡稱 K1 ) (1)當自發性投資增加(ΔI)時,會引起均衡所得增加(ΔY),則此均衡所得的增量(ΔY)與投資增量(ΔI)之比,即為投資乘數 K1 。

(2)由上述內容可知,投資乘數大小決定於邊際消費傾向(MPC)的大小。

投資乘數(K1 )的大小與邊際消費傾向(MPC )大小呈同向變動,即MPC 愈大,K1愈大;MPC 愈小,K1 愈小。 (3)投資乘數K1與MPC 、MPS的關係 由以上公式可得以下結論: 投資乘數(K1 )的大小與邊際消費傾向(MPC )大小呈同向變動,即MPC 愈大,K1愈大;MPC 愈小,K1 愈小。 投資乘數(K1 )的大小與邊際儲蓄傾向(MPS )大小呈反向變動,K1 與MPS 互為倒數,即MPS 愈大,K1 愈小;MPS 愈小,K1愈大。

吾人可將投資乘數(K1 )與邊際消費傾向(MPC )、邊際儲蓄傾向(MPS )造成所得水準(Y)的變化整理如表14-2所示。

14-3.2 加速原理 前一單元所探討的是凱因斯的「乘數原理」,說明自發性支出變動對均衡所得的影響;以下介紹「加速原理」,說明所得或消費增加,造成國民所得變動的影響。

1. 加速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 (1)提出者:小克拉克(J. M. Clark) (2)學說內容 假設在未充分就業的經濟社會中,在沒有閒置資本設備情況下,當「消費增加」時,引起「淨投資(資本財)」產生倍數的變動,此現象稱為「加速原理」,所增加的倍數稱為加速係數(accelerator,簡稱α)。

2. 乘數-加速原理 (1)提出者:薩穆遜 (2)學說內容 結合凱因斯的「乘數原理」與小克拉克的「加速原理」,認為在未充分就業的經濟社會中,透過乘數與加速原理不斷的交互作用 ,可使國民所得持續增加,如圖所示。 乘數-加速原理交互作用

14-4 膨脹缺口、緊縮缺口與節儉的矛盾 依凱因斯總需要等於總供給(AD = AS )分析法決定出均衡所得水準,但此均衡所得水準不一定是經濟社會已達充分就業的均衡所得水準。在現實社會中,實際的總需要與充分就業下的總需要未必相等,會產生「缺口」(gap),可分為「膨脹缺口」與「緊縮缺口」,說明如下:

14-4.1 膨脹缺口 膨脹缺口的意義 在充分就業的所得水準下,社會「實 際的總需要」大於「維持充分就業的 總需要」,其差距即為「膨脹缺口」 14-4.1 膨脹缺口 膨脹缺口的意義   在充分就業的所得水準下,社會「實 際的總需要」大於「維持充分就業的 總需要」,其差距即為「膨脹缺口」 (inflationary gap)。

2. 圖形說明 圖中,在充分就業所 得水準Y1下,實際總 需要AY1大於維持充分 就業的總需要BY1 , 超過的部分AB 就是 「膨脹缺口」,而 Y1Y2的差距即為「產 出缺口」。 膨脹缺口

3. 膨脹缺口的計算

4. 膨脹缺口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及對策 (1)膨脹缺口的影響 膨脹缺口之存在,表示社會總需要過多,但社會已達到充分就業,產出水準無法 增加,因此產生供不應求現象,結果造成物價膨脹。 (2)膨脹缺口的對策 當存在膨脹缺口時,政府應實施「緊縮性」政策,例如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收,使社會總需要減少,以消除膨脹缺口。

14-4.2 緊縮缺口 1. 緊縮缺口的意義   在充分就業的所得水準下,社會「實際總需要」小於「維持充分就業的總需要」,其差距即為「緊縮缺口」(deflationary gap)。

2. 圖形說明 圖中,在充分就業的所得水準Y1下,實際 總需要AY1小於維持充分就業的總需要 BY1 ,不足的部分AB就是「緊縮缺口」, 而Y1Y2的差距即為「產出缺口」。 緊縮缺口

3. 緊縮缺口的計算

4.緊縮缺口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及對策 (1)緊縮缺口的影響 緊縮缺口之存在,表示社會總需要不足,實際的均衡所得比充分就業的所得為低,表示資源未充分有效的使用,有閒置情況,產生失業現象。 (2)緊縮缺口的對策 當存在緊縮缺口時,政府應實施「擴張性」政策,例如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稅收 ,使社會總需要增加,以彌補緊縮缺口。

14-4.3 節儉的矛盾 吾人常云「節儉是美德」、「勤儉致富」 ,認為節儉可以累積財富,上述說法就個人 14-4.3 節儉的矛盾 吾人常云「節儉是美德」、「勤儉致富」 ,認為節儉可以累積財富,上述說法就個人 或家庭而言,並無疑義。但就整體經濟社會 而言,凱因斯認為節儉反而會使國民所得減 少,產生「節儉的矛盾」(paradox of Thrift)現象。

凱因斯認為,在一個「未充分就業」的經濟社會中,若整體的誘發性儲蓄增加,則消費相對減少,造成商品滯銷,存貨增加,廠商投資因而減少,使失業增加,國民所得減少,想要增加儲蓄,結果是儲蓄反而減少,此即「節儉的矛盾」。

圖中,依投資儲蓄法決定均衡所得,誘發性投資曲線I與儲蓄曲線S1決定均衡所得Y1 ,當社會儲蓄增加,由S1上移至S2時,均衡所得由Y1減少至Y2 ,實現的儲蓄反而由Y1 E1減少至Y1 E2,此即「節儉的矛盾」現象。 節儉的矛盾

14-5 政府支出與均衡所得 前所介紹的簡單凱因斯模型中,只考慮到家計部門的消費與企業部門的投資,並未提及政府與國外部門。但在凱因斯理論中,認為經濟衰退、有效需要不足時,政府應扮演積極角色,增加公共支出以提振景氣,故本節將政府部門加入探討,以符合現實狀態。

14-5.1 政府部門的經濟活動 政府支出(G) 包含政府對各種財貨與勞務的購買、軍 公教人員的薪資支出等消費支出。政府 14-5.1 政府部門的經濟活動 政府支出(G)  包含政府對各種財貨與勞務的購買、軍 公教人員的薪資支出等消費支出。政府 支出增加可帶動民間投資增加,創造就 業機會,使國民所得增加。

2. 政府稅收(T)  租稅收入是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稅收 增加會使可支配所得減少,民間消費 能力降低,使國民所得減少。

14-5.2 加入政府部門的凱因斯模型 1. 均衡所得水準的決定 為簡化分析,假設政府消費支出為固定 14-5.2 加入政府部門的凱因斯模型 1. 均衡所得水準的決定 為簡化分析,假設政府消費支出為固定 常數(G = G0),且政府稅收採定額稅亦 為固定常數( T = T0 ),均衡所得決定 方式如下: (1)45O線分析法:Y = C + I + G (2)投資等於儲蓄分析法:I + G = S + T

2. 經濟模型 Y = C + I + G ………(1) C = a + bYd …………(2) Yd = Y - T ……………(3) I = I0…………………(4) G = G0…………………(5) T = T0…………………(6) 將(2)(3)(4)(5)(6)代入(1)式,得均衡所得

3. 圖形分析 上圖中,加入政府部門的支出後,總需要由 C +I 上移至C + I + G,均衡所得由Y1增加 線由I上移至I + G,儲蓄線加入政府租稅後 ,上移至S + T,均衡所得由Y1增加至Y2 。 故加入政府部門支出後,總需要增加,國民 所得也隨之增加。

加入政府部門 的均衡所得

4. 加入政府部門的各項乘數 (1)政府支出乘數(KG) 指政府支出變動一單位時,引起所得 水準變動的倍數。

(2)政府租稅乘數(KT) 指政府租稅變動一單位時,引起所得變動 的倍數。通常租稅增加會使所得減少,故 租稅乘數應為負數。 假設政府租稅為「定額稅」, 為一固定數值,則租稅乘數公式如下:

(3)平衡預算乘數(KB) 政府的支出主要來自課稅,故政府增加支 出時,通常也會增加稅收。當政府支出 與稅收成同額同方向變動時,引起所得變 動的倍數,稱為「平衡預算乘數」,在 稅收為「定額稅」的情況下,公式如下:

平衡預算乘數 KB = 1表示,在其他情況不變下,政府若增加支出100億,同時也課徵定額稅100億時,國民所也會同方向同額增加100億;反之,若政府同時同額減少支出與稅收100億,則國民所得也會減少1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