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赤壁賦 明‧陳淳 前赤壁賦圖 局部 圖片來源: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課 我在臺東,心情 ,晴. 第五課 我在臺東,心情,晴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溫士凱 至臺東旅遊的美 好經歷、心情 緊扣主題,前 後呼應 ★文意: 我:人(記敘立場:第一人稱) 臺東:地 晴:一語雙關,同時指天氣與心情。
Advertisements

第十課 王冕的少年時代. 第十課 王冕的少年時代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清 吳敬梓 記敘王冕失學 、孝親與自學 成功的過程 以第三人稱順敘人 物經歷,藉對話、 行為展現人物特質 ★題目含義:本文故事集中在王冕的少年時 代 ── 王冕孝敬母親、努力向學;善於把 握環境、興趣學習。 主角 + 時期.
第十二課 吃冰的滋味. 第十二課 吃冰的滋味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古蒙仁 回憶童年 時代吃冰 的生活環 境與趣味 先肯定夏日吃冰是人 生一大享受,再分段 記敘童年吃冰的各種 情況,以回應首段 ★題目含義:關於吃冰的滋味的主旨,古蒙仁曾 說:「吃冰的滋味已不單純是一種口感或味覺 ,而是對逝去的時光的一份嚮往和追求。它是.
第三課 絕句選 ( 一 ) 登鸛雀樓 ( 二 ) 黃鶴樓送孟浩然 之廣陵 ( 三 ) 楓橋夜泊. 第三課 絕句選 作者詩體主旨 文章作法 唐 王之渙 五言 絕句 勉人積極向上 在描繪景 物中寄託 情意 唐 李白 七言 絕句 抒發依依不捨的 離情 唐 張繼 七言 絕句 抒寫濃濃的鄉愁 ( 一 ) 登鸛.
第六課 五柳先生傳. 第六課 五柳先生傳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東晉 陶淵明 任真自得的 人物性情 模仿史書傳記的 形式,描述人物 性情 ★文意說明:本文為陶淵明辭官後,模仿史 書傳記形式寫成,是陶淵明稟性志趣的 自我剖析,也是他的自傳。 ( 人物 ── 主角 )( 體裁 )
第四課 夏 夜. 第四課 夏 夜 作者詩體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楊喚 新詩 ( 童詩 ) 寫夏夜的寧 靜、溫馨 以擬人手法 描寫夏夜的 景致 季節+時間 寫夏夜的美麗 與豐富。
家中蟲蟲大作戰 !!- 果蠅篇 傳播二 賴梵于. 為什麼會想要做果蠅 ??? 消滅蟲蟲 …… 1. 甲基丁香油 ( 一種專門誘殺果蠅的藥 ) 2. 明星花露水 3. 稀釋醋酸加上洗碗精.
羅烈師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國際客家研究中心.  一、前言  二、前提與設想  三、便道  四、小論文研究技巧概述  五、實作  六、寫作與發表的幾個技巧  七、結語.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林良 說明失敗雖然痛苦, 卻能累積經驗、增長 智慧,邁向成功 藉生活中的 小事件說明 道理 ★補充: *失敗: 女兒:成績考壞 作者:第一天教書慘痛的經驗 *生活中的小事件:考試欠佳.
第四課 負 荷. 第四課 負 荷 作者詩體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吳晟 新詩表達父親對 孩子的愛 以父親向孩子說 話的語氣,寫出 為人父者的心情 ★題目含義: ⒈本義:承擔的意思。 ⒉詩意:孩子是父親的負擔,但父親因愛而 不以為苦。
第一課 大樹之歌. 第一課 大樹之歌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劉克襄 親近自然、 尊重生命 以父親的口吻,依 時間、地點、對象 、事件的順序,敘 述拜訪雀榕的經過 ★題目含義: 1. 作者對大樹的讚頌。 2. 大樹本身的歌唱。 ★補注:*口吻:說話的語氣。
第十一課 兒時記趣. 第十一課 兒時記趣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清 沈復 回憶孩童時代 由觀察、想像 所得到的物外 之趣 先總寫「物外之 趣」,再就不同 事物,分段記敘 ,以回應首段 ★文意:主旨在記敘作者兒時所獲得的物 外之趣。
第二課 月光餅. 第二課 月光餅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琦君 回憶童年時與表姑爭 吵、和好的往事,並 抒發思鄉之情 先寫物,接 著敘事,然 後抒情 ★文意: *月光餅: ⒈原指中秋應景食物 月餅,轉為作者「鄉愁 」的寄託。 ⒉思物、思人、思鄉、憶舊的寄託物。 *物:月光餅/事:與表姑的童年往事/情:思鄉.
第十二課 紙船印象. 第十二課 紙船印象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洪醒夫 回憶童年 、懷念母 愛 從一般人的記憶,談到 自己童年的「紙船印象 」,最後以期望作結 ★補注: *印象:記憶中留下的痕跡。 ★文意: *紙船:象徵偉大的母愛,代表母親對子女 的疼愛之情。
散文選及習作 —— 蘇軾〈前赤壁賦〉 國二甲 S 張家欣 指導教授:胡瀚平. 作者介紹 蘇軾(西元一 ○ 三七 ─ ~一一 ○ 一年)字子瞻, 號東坡,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親蘇洵少不喜學,後來雖發奮苦讀,卻屢 試不第,於是決心不走科舉之路,而認真研 究古今治亂,並精心培養蘇軾兄弟。
赤壁賦 國二甲 張昀姿 S 選自 翰林版 高國文 第一冊第八課. 賦體 漢賦 (古賦、大賦) 魏晉駢賦 (俳賦、小賦) 唐代律賦 宋代散文賦 (散賦、文賦) 明清股賦 (股賦、 明清賦) 1. 篇幅宏大 2. 喜用奇僻詞語 3. 鋪陳詞藻 1. 受當時駢文影響 2. 駢賦講求聲律 3.
課 第 十. 一蘇洵,程氏,蘇轍,朝雲 十年生死兩茫茫,自難忘 不合時宜 二 歐陽脩 朕今日為子孫得到兩名宰相 河東獅子吼.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勤奋•决心•硕果 ——与09届同仁共话高三语文 复习实施策略 安徽泗州双语中学 刘 站.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赤壁賦〉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中 國 大 節 慶 陳淑貞.
釣魚台事件 屬於我們的保「釣」運動將持續進行!.
修辭解析 作者:謝佩陵 指導老師:沈老師.
念奴嬌(赤壁懷古) 作者:蘇軾.
大紅燈籠高高掛 從電影藝術談微觀權力作用 組員: 陳思潓 蘇惠瑄
西方有說不盡的 莎士比亞.
高中教材梳理三.
《春曉》.
中國文化與台灣社會 單元名稱:早期東亞地區的文明與互動 主題名稱:東亞文化的內涵:文藝美術 與個性伸展 授課教師:康才媛、駱芬美
第二課 赤壁賦 蘇 軾.
中國語文科教學簡報 中一中文科 理清篇章層次簡述及舉例 落花生的性格.
前赤壁赋 苏轼.
没错,他们就是 中国最具活力和创富能力大的群体之一——
赤壁赋 宋·苏轼.
赤壁赋 苏轼.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訓儉示康 司馬光.
赤 壁 赋 苏轼 制作人:浙师大人文学院 倪高华.
主講人:劉淑娟老師 吳鳳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教學助理:周彥君
蘇洵生平簡介 沈秀珊 製作.
蘇軾 超然臺記.
西方有說不盡的 莎士比亞.
詞語的 褒貶色彩 語文學習基礎知識.
四書期末報告-論語 述而篇第四 國三甲 黃瀞儀 指導教授:胡瀚平 105年5月18日.
專題習研電腦科-西藏民族的服飾 西藏長袍、僧衣、西藏的頭飾 中二班朱惠掦製作.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美勞教學 他們在做什麼 幾米作品 水墨的家鄉 共六節.
網路程式設計期末project B 張芸菱.
西方有說不盡的 莎士比亞.
主耶和華 你已經鑒察了我 我坐下 我起來 你都已曉得 我行路 我躺臥 你都細察 你也深知 我一切所行
這是什麼? 圖案分別代表了什麼意義? 1 圖片來源: 1.
西方有說不盡的 莎士比亞.
詩經 蔡柳金.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好書介紹   2009年12月14日.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夏卡爾 (Marc Chagall) 的生平 夏卡爾 (Marc Chagall)的繪畫風格
LED調光技藝與像素藝術 光與影是結合科學與美感,更是空間設計中塑造氛圍巧思的關鍵。本敘述帶您瞭解一種有關光與影能表達的視覺樣貌。並重塑這些元素運用的曲折歷程。 對LED不一樣的看法,不一樣的體驗,不一樣的呈現,與各位分享。   光影藝術作品欣賞(請點選):
訓儉示康 司馬光.
小四文學單元 「小小說詩人」.
記承天夜遊-作者介紹 國文第三冊第九課 教學者:彰安國中 王瑋莉.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中國語文科教學簡報 中一中文科 理清篇章層次簡述及舉例.
Be Back While Feeling Cold
試行計畫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 黃笑冰.
夏卡爾 (Marc Chagall) 的生平 夏卡爾 (Marc Chagall)的繪畫風格
不一樣的房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課 赤壁賦 明‧陳淳 前赤壁賦圖 局部 圖片來源: 明‧陳淳 前赤壁賦圖 局部 第五課 赤壁賦 圖片來源: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ch/chenchun/chenchun.htm

蘇軾生平簡介 作品欣賞 圖片來源 : http://zh.wikiquote.org/wiki/%E8%98%87%E8%BB%BE

書香世家 蘇洵遠遊,母親授讀 稟性聰慧,讀《後漢書》〈范滂傳〉 蘇軾:「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 「蘇老泉(即蘇洵),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稟性聰慧,讀《後漢書》〈范滂傳〉 蘇軾:「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 程氏:「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 圖片來源:http://www.npm.gov.tw/exhbition/cpla0104/d/main04.html

應試及第 仁宗嘉祐二年 仁宗嘉祐六年 以〈刑賞忠厚之至論〉中進士 主考官歐陽脩為避嫌,將之取為第二 歐陽脩:「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恩師歐陽脩推薦參加制科考試 仁宗:「朕為子孫得兩宰相。」 〈教戰守策〉、〈留侯論〉、〈和子由澠池懷舊〉等成於此時

王安石變法 神宗熙寧四年 神宗熙寧七年 反對變法,頻頻上書,受到排擠 被迫請調杭州,好友文與可:「西湖雖好莫吟詩。」 杭州代表作:〈飲湖上初晴後雨〉 神宗熙寧七年 自願調任密州 密州代表作:〈超然臺記〉、〈水調歌頭 〉、〈江城子〉等

烏臺詩案 神宗元豐二年 御史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誣陷蘇軾詩作譏諷時政,蘇軾因而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烏臺,指御史臺) 後賴朝中大臣上疏挽救與太后說情,神宗下詔寬釋,發落到黃州,任團練副使 蘇轍:「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生命的轉折→赤壁三唱:〈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

記承天寺夜遊 前、後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臨江仙夜歸臨皋 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 寒食帖 黃州時期 記承天寺夜遊 前、後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臨江仙夜歸臨皋 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 寒食帖 圖片來源: http://www.yingbishufa.com/ldbt/pic/5054l.jpg

元祐更化 哲宗元祐元年 哲宗元祐四年 祖母太皇太后高氏輔政,逐次廢除新法,司 馬光等舊法派重臣們重新掌政,史稱「元祐 更化」 司馬光上臺後,將實施十幾年的新政完全廢止。而東坡認為新政有其可取之處,不宜盡廢,痛罵「司馬牛」 哲宗元祐四年 舊法派和新法派兩面不討好,請調轉任杭州 知事→任內修築了著名的西湖蘇堤

南行千里 哲宗元祐八年 哲宗紹聖元年 哲宗親政,重新推行新法,呂惠卿等新法派人士對舊法派展開一場嚴酷的彈劾,史稱元祐黨禍 蘇軾被指稱誹謗朝廷,貶至英州(今廣東省),轉任英州途中,又受命流放惠州 (今廣東省) 紹聖四年再度以莫須有之罪名,被放逐儋州 (今海南島)

永存的詩人心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 蘇軾於北還途中臥病常州(今江蘇省)並上奏致仕 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逝世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東坡之文 東坡之詩 東坡之詞 東坡書法 東坡之畫 文學成就 東坡之文 東坡之詩 東坡之詞 東坡書法 東坡之畫 圖片來源:http://www.npm.gov.tw/dm/album/selection/a007_l.htm

東坡之文 散文主張 堅持文道結合,反對只重形式 文章內容須結合現實 反對浮豔綺靡的文風 強調散文的文學性和審美作用 追求文章的自由揮灑 為文追求辭達 提倡文章內容、形式與風格的多樣化和獨創性

東坡之文 揮灑自如的散文風格 〈答謝民師書〉:「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文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東坡之詩 蘇軾詩一如其文,如行雲流水,且富於想像,善於應用比喻,對於事物的體會非常深刻 用詩表達哲理,是宋詩的特色,而東坡詩即使談理也是詩意盎然,表現精到 作品欣賞:〈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回文詩、圖畫詩

東坡之詞 洗刷了晚唐五代詞的綺艷遺風,而形成了「自是一家」的風格 開拓了詞體的題材領域,將詞作為一種隨意抒情寫景、無事不入的新詩體,表現獨具個性的人生體驗和思想感情,開創了清曠豪放的詞風 「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東坡之詞 相傳蘇軾曾問幕僚:「我詞何如柳七?」 幕僚答道:  東坡之詞 相傳蘇軾曾問幕僚:「我詞何如柳七?」 幕僚答道: 「柳郎中詞,祇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蘇)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東坡書法 蘇軾書論: 北宋四大書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自出新意 不踐古人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東坡書法 北宋四大書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蘇軾書論: 自出新意 不踐古人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天真爛漫是吾師

寒食帖 圖片來源:http://www.npm.gov.tw/exhbition/song/life/m15.htm

新歲展慶帖 圖片來源:http://big5.ccnt.com.cn/antique/palace/sfzc/sfbt04.htm

  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纔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致季常尺牘 圖片來源:http://www.npm.gov.tw/dm/album/selection/a007_l.htm

東坡之畫 「文人畫」之領袖:繪畫的目標並不在於表現物體的外型,而是表現內心的一種氣質 這些文人要將他們的思想與感情寄託在岩石、樹木或竹頭中,畫山水畫乃為表現他們遨遊山水時內心的思想與感覺 與胸有成竹的文與可並稱「文蘇」

枯木竹石圖 圖片來源: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ch/sushi/sushi-01.htm

竹石圖卷 圖片來源:http://edit.ndcnc.gov.cn/datalib/2003/ArtPic/DL/DL-183120

東坡軼事 與朝雲的韻事 與佛印的交往 「一肚皮不合時宜!」 「浮萍撥開,游魚出來,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浮雲撥開,明月出來,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浮板撥開,佛印出來,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東坡軼事 與佛印的交往 「八風吹不動,穩坐紫金蓮。」 「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東坡詩(屍)。」

四川三蘇祠東坡塑像 圖片來源:http://www.ftmusedu.com/xbmx.htm

赤壁賦 賞析 段落要旨 寫作筆法 全文結構 藝術層次 前後赤壁賦比較 圖片來源: http://www.yingbishufa.com/ldbt/pic/5054l.jpg

段落要旨 記泛舟赤壁的所見所感,有馮虛御風、遺世獨立的欣喜暢快 心情由喜轉悲,吹簫客以嗚嗚然的簫聲相應和,更渲染了悲情 首段 記泛舟赤壁的所見所感,有馮虛御風、遺世獨立的欣喜暢快 次段 心情由喜轉悲,吹簫客以嗚嗚然的簫聲相應和,更渲染了悲情 三段 記主客問答,引出客人弔古傷今的慨嘆,深化悲意

段落要旨 四段 末段 回答吹簫客的話,為全文重心。作者藉水月為喻,剖析變與不變的哲理,歸結到順應自然、超然物外的人生體悟,樂觀而豁達 以主客同登喜悅的境地作結,一夜的激越感慨,就此煙消而雲散

寫作筆法 以泛遊赤壁為背景,以風、月為主線穿梭成文 藉曹操之事發端,以風、月為喻,鋪陳萬物盛衰之理 以「蘇子與客」問答成文

全文結構 景(樂) 情(悲) 理(樂) 情因景生 景以情顯 移情於理 山水之樂 達觀之樂 風月不老 先生未亡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課文與注釋:第一段 語譯: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蘇子和客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徐徐地吹著,水面不起波浪。舉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誦著《詩經‧月出》,歌唱著「窈窕」的詩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來,緩緩移動於斗宿與牛宿之間。白霧瀰漫江上,水光與天相接。我們任憑小船自在地漂流,渡越茫茫萬頃的水面。胸懷開闊,有如憑空而起,乘風飛行,不知道將止於何處;心情舒暢,有如脫離塵世,超然特立,變成神仙一般。                      壬(ㄖㄣˊ)戌(ㄒㄩ)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課文與注釋:第二段 語譯:於是大家喝酒,快樂極了,敲著船邊便唱起歌來。歌詞是:「桂木和蘭木做成的船槳,拍擊著水中倒映的明月,小船逆行在浮動的波光上。我的情懷悠遠迷茫,遙望美人啊,卻在天的另一方。」有位會吹洞簫的客人,和著歌聲吹奏著,簫聲嗚嗚,像哀怨、像思慕、像在哭泣、又像在傾訴;吹奏完了還有餘音繚繞,像一縷細絲般不絕於耳;足可使深壑中潛藏的蛟龍因而舞動,使孤舟中的寡婦為之哭泣。         關閉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課文與注釋:第三段 語譯:蘇子不禁神色大變,整理衣襟,直身端坐,問客人道:「為什麼簫聲如此悲涼呢?」客人答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從這裡西望夏口,東看武昌,山川環繞,草木繁盛,這不正是曹操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嗎?當他攻破荊州,占領江陵,順著江水東下的時候,戰船前後相接,綿延千里,旌旗遮蔽長空,對著大江喝酒,橫擱著長矛吟詩,確實是一代英雄啊!如今又在哪裡呢?何況你我,不過是在江邊捕魚,在沙洲上砍柴的尋常百姓,與魚蝦、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小舟,拿起酒杯互相勸飲,有如短命的蜉蝣寄居在天地間,渺小得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感嘆我們生命的短暫,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真希望能帶著神仙一起遨遊,擁抱明月和它一樣終古長存;但我知道這願望是不可能立即實現的,只好把心情寄託簫聲散入秋風中啊!」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ㄆㄧㄢ)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課文與注釋:第四段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課文與注釋:第四段 語譯:蘇子說:「你也知道流水和月亮嗎?世間事物,乍看就像這流水一樣不停地消逝,其實無所謂消逝。世間事物,乍看好像月亮一般有盈有虛;其實無所謂消長。如果從變化的觀點看,那麼整個宇宙沒有一瞬不在變化中;從不變的觀點來看,那麼萬物和我們人一樣都是沒有窮盡的啊!那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況且天地間,萬物都有它的主人,假如不是我所該有的,就是一絲一毫也不敢取用;只有那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便成了音樂,眼睛瞧見了便成了美景。取它既無人干涉,用它也不愁匱乏,這正是大自然取用不盡的寶藏,也是我和你可以一起享用的哩。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課文與注釋: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語譯:客人聽罷,高興地笑了,便洗洗杯子,換上新酒。直到菜肴果品全吃光了,杯盤散亂地擺著,大家才縱橫相枕而睡,不知道東方已經發白了。 課文與注釋:第五段 語譯:客人聽罷,高興地笑了,便洗洗杯子,換上新酒。直到菜肴果品全吃光了,杯盤散亂地擺著,大家才縱橫相枕而睡,不知道東方已經發白了。 關閉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賞析 1.首段記泛舟赤壁的所見所感。江風水月,一葦凌波,有馮虛御風、遺世獨立的欣喜暢快。 2.第二段寫飲酒樂甚,扣舷而歌,心情由喜轉悲;吹簫客以嗚嗚然的簫聲相應和,更渲染了悲情。 3.第三段由蘇子之問,引出客人弔古傷今的慨嘆,深化了悲意。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尚且消逝在滔滔不斷的時光長流之中,更何況等閒之輩,其生命之短暫渺小,豈不更為可悲? 4.第四段蘇子回答吹簫客的話,是全文的重心,也是題旨之所在。蘇子藉水月為喻,剖析變與不變的哲理,歸結到順應自然、超然物外的人生體悟,樂觀而豁達。思想內容與文字氣勢,相較於前段,顯得深刻而壯闊。 5.第五段以蘇子與客同登喜悅的境地作結束,一夜的激越感慨,就此煙消霧散。

賞析    全文以江風水月貫串,情由此生,理因此悟。感情的發展變化歷經三個階段:最先是快樂,接著轉為悲戚,最後又歸於喜悅。首段的快樂是景物觸發出來的,末段的喜悅則是哲理引導出來的。因此,整篇文章,可以看作是一個領悟、解脫的過程。

賞析    全文以江風水月貫串,情由此生,理因此悟。感情的發展變化歷經三個階段:最先是快樂,接著轉為悲戚,最後又歸於喜悅。首段的快樂是景物觸發出來的,末段的喜悅則是哲理引導出來的。因此,整篇文章,可以看作是一個領悟、解脫的過程。

賞析    宋代的散文賦雜用長、短句,既以散文氣勢出之,又不廢棄對偶和格律,往往藉題發揮,寄寓理趣。蘇軾在赤壁賦中,巧妙地運用了主客問答的方式,不僅顯示自己內心轉折體悟的過程,也保留了賦原有的對話、鋪陳的文體特色,確實是極富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