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塞 病 (Behcet′s diease,BD) 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普外科 张 天 生
白 塞 病 白塞病(Behcet′s didease,BD)又称贝赫切特综合症,是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1937年土耳其医生Behcet首次报道而得名,我国北方发病率较高,一般不低于1.4/万,发病年龄多在25-35岁,男女比例不低于1~2:1,但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遗传、环境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多因素有关。
白 塞 病 白塞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北京医学》 2007年第29卷第一期发表的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张卓莉等撰写的《1996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荟萃分析》中的统计结果为复发性口腔溃疡(98.4%),生殖器溃疡(76.3%),结节性红斑和假性毛囊炎(69.0%),并可累及胃肠道、血管及神经系统等。
白 塞 病 在我国,BD个系统受累的症状均可见到,包括黏膜、皮肤、关节、眼、血管、胃肠道、神经、心脏、肺和血液系统等,其中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预后很差。 BD的临床诊断: B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是没有任何一种表现对BD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实验室检查: BD患者可表现为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轻度至中度升高,促
白 塞 病 炎因子IL-2、 IL-4、 IL-6、 IL-10、 IL-12升高,HLA-B51阳性。但本病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为阴性。 白 塞 病 炎因子IL-2、 IL-4、 IL-6、 IL-10、 IL-12升高,HLA-B51阳性。但本病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为阴性。 针刺反应实验:针刺反应实验是本病目前唯一的特异性较强的实验,有研究显示,中国BD患者针刺实验阳性率较高。方法是用20号无菌针头在前臂屈侧中部垂直刺入约0.5cm,沿纵向稍作捻转后退出,24~48
白 塞 病 小时后,刺入局部如出现直径>2mm的毛囊炎样小红点或脓疱疹样改变为阳性。此实验特异性较强,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白 塞 病 小时后,刺入局部如出现直径>2mm的毛囊炎样小红点或脓疱疹样改变为阳性。此实验特异性较强,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目前BD诊断多采用1990年BD-IDG制定的BD诊断标准:基本项目除了口-眼-生殖器三联征外,再加上皮肤病变及针刺实验2项。
病例分享 病例一:神经白塞病 患者,女,54岁,因间断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活动不灵3年,尿失禁2年,加重2个月入院。该患于入院前3年无诱因的出现右手麻木,按“腔隙性脑梗塞”治疗后好转。2年前间断出现右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偶有摔倒发生,伴有淡漠少语、情绪易激动及反应迟钝。2年前出现尿失禁,症状逐渐加重,且夜间较频繁。1年前反复出现言语不清及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每次按“脑梗死”
病例分享 病例一:神经白塞病 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2个月前再次出现症状加重,但按“脑梗死”治疗后病情逐渐加重,且出现左下肢无力。 既往10年前反复出现口腔、外阴部溃疡,伴有食物模糊及双下肢结节性红斑,诊断为“白塞病”,经治疗后好转。 体格检查:发音障碍,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差,双眼水平眼震,左侧鼻唇
病例分享 病例一:神经白塞病 沟变浅,伸舌略偏右,四肢肌张力减退,C4水平以下感觉减退,病理反射阳性。 实验室检查: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220mmHg,蛋白0.79g/L,白细胞38×106嗜中性粒细胞77%,单核细胞23%,IgG143 Mg。血沉48mm,C反应蛋白14.3mg/L,纤维蛋白原7.39g/L,抗核抗体系列、艾滋
病例分享 病例一:神经白塞病 病抗体及梅毒螺旋体抗体均呈阴性。 影像学检查:脑干、小脑萎缩,脑室呈不同程度扩张。 临床诊断:神经白塞病
病例分享 病例二(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呼吸一科):白塞病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患者男,24岁,因“咳嗽、胸痛10日”入院。10日前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体温38.5℃,服用退热药物后体温正常,继之咳嗽、可白色泡沫痰,量约10ml/日,前胸隐痛,深呼吸及体位改变时明显,偶有胸闷
病例分享 病例二 盗汗,无咳血。自服“头孢克洛、阿莫西林”等症状无缓解,遂入院。 入院检查:T36.0℃,P100次/分,R20次/分,BP120/90mmHg,咽部稍充血,双肺呼吸音低。入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查肝功正常,血常规:WBC10.8×109/L,N0.76;
病 例 分 享 病例二 尿常规:尿蛋白(+),尿胆原(++)。入院次日出现眼睑肿胀稍发红,第三天患者出现输液侧手背肿胀,未予重视,后手背肿胀加重,并出现注射处红斑、脓疮,并触痛,继之颈部、颜面部肿胀,右侧颈静脉充盈。 追问病史:口腔溃疡频发,外阴溃疡每年发作1-2次,曾有双小腿结节红斑1年。再
病 例 分 享 病例二 次检查发现舌面、唇粘膜、阴茎根部、阴囊点片状溃疡。行颈部增强CT扫描提示上腔静脉在主动脉弓下阻塞,右头臂静脉、右颈静脉C7水平以下狭窄梗阻,奇静脉扩张,右侧胸壁静脉、内乳静脉及头臂静脉迂曲扩张,与肩背部广泛侧枝循环形成(图1).
病 例 分 享 病例二 行全身血管超声提示右侧颈内静脉近心端及上腔静脉内血栓形成,接近完全闭塞,远心端血流瘀滞。 诊断:白塞病合并上腔静脉阻塞 治疗:华法林抗凝,醋酸泼尼松、沙利度胺口服,行上腔静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面部肿胀迅速缓解,继续药物治疗。
白 塞 病 肠白塞病:BD累及消化道溃疡者称为胃肠型BD,文献多称为肠白塞病。肠白塞病中胃肠道溃疡可为单发或者多发,深浅不一,病变可累及食管的下端、胃部、回肠远端、回盲部、升结肠,但以回盲部多见。 肠白塞病的诊断:除需临床表现符合BD诊断标准外,还应在内镜下发现末端回肠椭圆形样溃疡或是发现直肠、小肠的炎症和溃疡性病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
白 塞 病 恶心、厌食、便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但是,由于大多数患者早期临床表现隐匿,故诊断十分困难。另外,某些消化道疾病如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病、药物和变形虫所致肠道黏膜溃疡等内镜下表现与本病相似,故应认真追问病史,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
病 例 分 享 病例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肠型白塞病 病人男,47岁。右下腹痛40d,既往曾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结合多年口腔溃疡诊断为肠型白塞病,未服激素治疗。 查体:T37.8℃,P82次/分,R20次/分,BP 125/65mmHg,神志清醒,心肺正常,下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可及一包块,大
病 例 分 享 病例三 小约8.0cm×5.0cm,边界清楚,质软,肠鸣音减弱,口腔及外阴等处未见溃疡。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0.0×109/L, ERS38mm/h。 腹部平片未见明显积气、液平。 消炎治疗无效,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原手术切口下方一大小约10.cm×7.0cm脓腔
病 例 分 享 病例三 腔内肠液与脓液相混,脓腔壁厚并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予消炎、营养支持治疗后好转。
病 例 分 享 病例四(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肠型白塞病 病人男,32岁。右下腹痛10余天,曾行回盲部切除,术后诊断为肠型白塞病,后因局部复发再行吻合口切除术,未服激素治疗。10余天前突发腹痛,并逐渐出现发热,消炎治疗无效,入院。 查体: T38.9℃ ,P90次/分,R22次/分, BP128/ 70mmHg,神志清醒,神智查,表情痛苦,被动体位,心肺正常,下腹正中及右侧均可见手术瘢
病 例 分 享 病例四 痕,压痛明显,反跳痛(±),未及明显包块,口腔及外阴等处未见溃疡。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0.0×109/L, ESR66mm/h,C反应蛋白(CBP)75mg /L,丙氨酸转氨酶(ALT)80U/L。 服部平片:肠道积气明显。
病 例 分 享 病例四 治疗:消炎、营养支持治疗后无好转,仍腹痛、高热,行剖腹探查术,见小肠结肠吻合口处一3.0cm×5.0cm脓肿,清理脓液后见原吻合口、十二指肠降部及右输尿管相通,行十二指肠楔形切除、原小肠结肠吻合口切除及肠吻合术。术后一周出现肠瘘,支持治疗半年仍未愈合。
白 塞 病 白塞病的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类 氨基水杨酸类中栁氮磺胺吡啶(SASP)是治疗白塞病的常用口服药,口服后经肠道菌可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前者为主要治疗成分,在肠内与肠上皮接触,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而发挥作用。 用法是4g/d,分4次口服,用药3-4周症状缓
白 塞 病 白塞病的药物治疗: 解后逐渐减量,然后维持量1-2g/d,分1-2次口服,维持3个月到1年。 白 塞 病 白塞病的药物治疗: 解后逐渐减量,然后维持量1-2g/d,分1-2次口服,维持3个月到1年。 主要的副作用是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及粒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故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象,一旦出现此类反应需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白 塞 病 白塞病的药物治疗: 2、肿瘤坏死因子单抗: 白 塞 病 白塞病的药物治疗: 2、肿瘤坏死因子单抗: 在BD患者中,肿瘤坏死因子的血清浓集物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增多,英夫利单抗(Infliximab)对肠白塞病患者症状的缓解有着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疗效欠佳是。初始剂量5mg/kg,一天3次,使用时间为六周。
白 塞 病 白塞病的药物治疗: 3、糖皮质激素: 常作为肠白塞病急性发作的首选用药,并广泛应用于一些顽固性病例。常规以口服给药为主,病重患者可静脉给药。基本机制为非特异性抗炎及抑制免疫反应。急性期可口服泼尼松40-60mg/d,炎症控制后逐渐减量到10-15mg/d,减量期间注意有无反跳反应。
白 塞 病 白塞病的药物治疗: 4、免疫抑制剂治疗 白 塞 病 白塞病的药物治疗: 4、免疫抑制剂治疗 对于有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及依赖的患者,加用免疫抑制剂后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临床上使用的有:环磷酰胺50-100mg/d,硫唑嘌呤50-100mg/d,巯嘌呤30-50mg/d,用药期间注意其不良反应。
白 塞 病 白塞病的药物治疗: 5、秋水仙碱:秋水仙碱0.6mg,每天2-3次,可缩小溃疡面积,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抑制啫中性粒细胞趋化,但使用期间必需监测溶血性贫血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发生。
白 塞 病 白塞病的药物治疗: 6、沙利杜胺为1957年发明的一种镇静剂,因其具有致畸的不良反应而一度停用,但对治疗肠白塞病相对安全,且有一定的疗效,作用机制为抑制炎症反应。 干扰素a对肠白塞病的缓解也有一定的效果。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