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總督時期(1919年~1936年) 文官總督的設立前因:A大正民主時期,日本內閣改組 B. 美國 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宣言(民族自決)C 8.田健治郎(第一任文官總督,其總務長官下村宏廢除小學教員配劍的制度)。高唱「日台一體」、「日台共學」、「內地延長主義」。宣稱要扶植台灣人自治,遂有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的推行。 1920年田健治郎上任時說:「我姓田,百家姓裡也有,所以我和台灣人都是一家人,對於台灣人的處境我非常了解、非常同情」。然而,在日本帝國議會上討論六三法的存廢問題時,卻肯定的說:「就目下台灣人之實際情形看來,台灣還沒有達到廢除六三法的階段」。 9.內田嘉吉 10.伊澤多喜男 11.上山滿之進 12.川村竹治 13.石塚英藏(霧社事件發生後,1931年1月16日突然被免官下台) 14.太田政弘 15.南弘 16.中川健藏 1
後期武官總督時期(1936年-1945年) 17.小林躋造(海軍大將,提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18.長谷川清(海軍大將) 19.安藤利吉(海軍大將,末代總督,被押解至上海,死在上海的戰犯監獄中) 2
六三法、三一法、法三號 即台灣的立法權由殖民地政府轉移到日本本國的中央政府。 日本治台第二年(1896年,即明治29年3月30日),由國會通過第63號法律,授權台灣總督准其發布與法律同等權限的行政命令。其第六條:本法律自施行之日起,經三年失其效。(六三法三度延長,1905年逢日俄戰爭又延,直到1906年)。「六三法」是日本統治台灣的惡法,讓總督集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於一身。 1898年兒玉總督根據「六三法」頒布「匪徒刑罰令」 1906年改成法律第三十一號,即「三一法」。換湯不換藥。定五年期限,但仍一再延期。民間仍以「六三法」稱之 1921年,日本再以「法三號」,不再附期限,直到1945年終戰為止。 1896年~1921年,法制性質屬「律令立法時期」(律令的發布由台灣總督為之) 1921年~1945年,法律性質屬「敕令立法時期」(法律的發布以天皇名義) 即台灣的立法權由殖民地政府轉移到日本本國的中央政府。 3
日本殖民統治的政策 日本統治台灣之後,以逐步強化的同化政策為其統治方針。其政策是: 1.無方針主義及漸進政策之確立。 2.同化主義(內地延長主義)(明石在1918年提出同化主義、田健治郎1919年提出內地延長,表明台灣是日本的新領土,非殖民地) 3.皇民化政策(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1938年發布《國家總動員法》,1941年成立皇民奉公會,將皇民化運動推向最高潮 4
武裝的抗日運動 日本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第二任總督桂太郎,第三任乃木希典(乃木希典就是1895年攻台南城的第二師團的司令,曾駐守二層行溪的太爺)。這三位總督在任內,台灣人民積極反抗日本的統治,如簡大獅、陳秋菊曾對日本軍隊加以襲擊,企圖要奪回台北,但宣告失敗。這是屬於武裝抗日的時期,其它反對運動還包括1915年的礁吧年事件、1930年的霧社事件。 特別註釋 簡大獅事敗後逃到中國,清國官吏為討好日本,並領取賞銀,竟然將簡大獅綑綁,送回台灣,交給日本政府處置。 5
台灣出售論 台灣人民武裝抗日行動激烈,讓日本當局非常頭痛,認為台灣人民桀驁不馴,日本官方與民間有人提議:將台灣以一億法郎(相當於四億日圓)賣給法國,故日本領台初期,有著「台灣出售論」。 後來日本因台灣的木材資源豐富而否決了如此的提議。 6
日治時期的經濟基礎建設--土地改革篇 1898年發布「台灣地籍規則」、「台灣土地調查規則」,成立臨時土地調查局,展開地籍調查,三角測量,地形測量,清出大量隱田,約增加26萬甲土地。 總督府以債券作為補償,收回大租權,以小租戶為業主,為土地所有權人。田賦稅收大增,1905年台灣財政獨立 彰化地區的大租戶以此補償債券成立彰化銀行。 7
林野調查與整理 總督府於1910~1914年實施五年的林野調查 建立「無主地國有」的制度 官有林地約92萬甲,民有林地約6萬甲 確有林野地的所有權 8
改革貨幣 日治之初,台灣流通的貨幣高達百餘種,日治後日幣大量流入,欠缺固定的換算標準,幣制極為混亂 1897年日本政府公布貨幣法,日本國內改行金本位制,台灣仍用銀圓法幣制度。 1899年設立台灣銀行,進行貨幣整理和改革,擁有貨幣發行權。1911年貨幣法亦施行於台灣,日本和台灣的幣制合一。 9
改革度量衡(長度、重量、容量) 日治初期,台灣的度量衡混亂,弊端叢生 1900年,總督府發布「台灣度量衡條例」,1901年實施。 1906年4月起,新度量衡的製造、修理及販賣一律收歸官營。 貨幣與度量衡的統一,與日本國內的制度一致,加速台灣企業經營的資本主義化 10
交通建設 郵電:1900年初全台已設有百餘個郵電局,貼二分錢郵票,信件就能送達日本及台灣各地 鐵路:1899年開始縱貫鐵路修建,南北同時動工,1908年全線通車,在台中會合(並在台中公園蓋兩座涼亭---湖心亭,以資紀念)。總經費2880萬元,當時的國小教師月薪在10日圓到15日圓。台灣鐵道飯店也於1908年完工,隸屬於總督府交通部直營。為台灣第一家西洋式旅館。住一晚價錢在3圓到16圓。地點為現今台北火車站對面--新光摩天大樓。1945年5月31日毀於美軍對台北的大空襲。 陸續增設支線,宜蘭線完成於1923年宜蘭小調:丟丟銅仔---火車行到….) 公路:1905年已完成各式道路約9500公里;寬路在2m以下約4600公里;4m以下約3500公里;6m以下的約1000公里;8m以下的約350公里;8m以上的約100公里 11
1908年為紀念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在台中公園建 湖心亭。 台灣鐵道飯店1908~1945.5.31 1908年為紀念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在台中公園建 湖心亭。 台灣鐵道飯店1908~1945.5.31 12
港口整建 基隆港:1899年開始疏濬到1902年(第1期工程,經費244萬圓);1906~1912第2期工程,總經費626萬圓…第5期工程 高雄港:原本的水域面積約9公頃,水深3m,只容小輪船與舢舨停泊 1900年開始港灣調查,1908年~1912年第一期工程;工程費473萬圓;1933年第二期工程完工,工程費1280萬圓 南北兩大商港,取代了台灣西部其它的小港口 13
人口調查 1903年總督府公佈「戶籍調查令」,1905年10月1日起三天實施第一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的人口調查 結果:總人口數約304萬人;福佬人共249萬人,客家人約40萬人,原住民9萬人(以上的台灣人共佔97.8%),日本人5.7萬人(1.9%),其它(外國人含華僑)約1萬人 14
農業為主的產業發展--綠色革命 1900年,總督府積極展開台灣的綠色革命 .設立農業研究機構 1.1896年在台北城內設立試作場,1899年改制為台北縣農業試驗場。1903年設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 .創立新農業組織 1.1900年9月,在台北縣三角湧(三峽)首先成立農會,為自發性的農民團體 2.1908年公布「台灣農會規則」,將農會改組成強制性的農民團體。從事農業者均為農會會員。 3.農會工作: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灌輸農民農業新知、統購肥料和新品種、辦理貸款 15
興建水利工程 總督府將水利開發視為當務之急 1901年公布「台灣公共埤圳規則」,成立「公共埤圳組合」,1908年成立「台灣官設埤圳組合」,著手建設大規模的官辦埤圳 1920年~1932年間耗資5445萬圓的嘉南大圳,其上源珊瑚潭為台灣最大的人造湖,灌溉面積達15萬甲,總監造設計師---八田與一(烏山頭水庫動工起造時,八田與一當年34歲) 16
八田與一銅像vs烏山頭水庫 17
稻米的增產 1900年稻米產量286萬石,1920年500萬石 1922年蓬萊米培植成功,為台灣稻米生產帶來劃時代的進展。蓬萊米單位面積產量較在來米多20%,價格比在來米高出5~10%,比甘蔗更有利潤,蓬萊米大多銷往日本 1920年中期以後,台灣不再是以蔗糖為單一經濟作物為中心;而是以米、糖兩大經濟作物為中心的生產、貿易的結構,米、糖之間具有競爭性,1930年代爆發「米、糖相剋」的問題。 18
糖業生產資本主義化 1901年著名的農業學者新渡戶稻造出任殖產局長,提出「台灣糖業改良意見書」,主張以「蔗作農業生產過程」的改進和「製糖工業過程」的近代化,作為台灣糖業的改革兩大目標。 「蔗作農業生產過程」的改進:包括改良甘蔗的品種、栽培法、水利灌溉、獎勵開墾新蔗園 「製糖工業過程」的近代化:包括製糖工業近代化和改良壓榨的製糖法 1900年,以100萬圓資本,設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在橋仔頭;總督府改資金援助、指定原料採取區域(收購價格由製糖會社決定)、市場保護(以關稅保護台糖在日本市場的銷售)等三大措施。 1927年共有45家日資的新式製糖會社,產量佔總產量98% 糖業是日治時期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產業,占工業總產值60% 19
食品加工業 鳳梨罐頭製造工廠,1909年有四家,年產量19萬罐;1934年增為78家,年產量3700萬罐 甘蔗、鳳梨、茶葉等為農產加工業的主體。 1931年甘蔗和鳳梨製罐佔工業總產值70% 20
工業化之進展 1930年前後,世界經濟大恐慌,加上日、台農業之競爭、台灣農業發展之飽和、日本之工業移民等需求。 配合日本以華南、南洋為侵略目標的南進政策之推展,台灣為日本南進基地,於是總督府推動工業化政策,發展與軍需工業相關的基本工業,使台灣成為軍需品的生產基地和南進的補給基地,並減輕日本重工業的負擔。 21
第一階段(1931年~1937年) 此階段偏重調查、研究、實驗以及工業化基礎的建立。成立臨時產業調查會、熱帶產業調查會。 1934年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竣工,以特別低廉的電費優待新興工業 新興工業:製鋁、製合金鐵、硝酸鈣、電石、製硫酸錏化學肥料、台灣紙業、火柴、三菱重工在基隆的造船所、台灣汽車修造公司 新興農產加工業:無水酒精、桐油、製蔴、藥品、香料、樹薯澱粉 22
第二階段(1937~1941) 1936年小林躋造上任後,標榜以「工業化、皇民化、南進基地化」為施政方針 開發電力以應工業之需,日月潭第二發電所完成。 鑄銅、冶鐵、機器製造、輕金屬煉製等重工業,以及酸、碱等基本化學工業呈顯著的發展 鐵道部的松山工場成為火車的機關車製造廠、三菱重工業會社除基隆船塢外另建立高雄工場、台灣國產車自動車會社從事汽車修理和裝配、台灣精機工業會社製造精密計測器具和工具機械、台灣鐵工所製造小型機關車和耕耘機、台灣通信工業會社製造通信器材。 農產加工:糖蜜製酒精、蔗渣製紙漿、鳳梨製維生素乙、塊莖製澱粉,殘渣製醋、飼料;紡織工業以蔴紡為主 23
第三階段(1941年~1945年) 此階段為因應更加迫切的工業製品之需求,總督府通過「工業振興方案」,隨戰事擴大,海外原料和日本器材設備輸入因難,不得不利用台灣之資源,力求工業之自產自給 全力集中於鋼鐵、煤、水泥、肥料、酒精等重點工業。 蔗糖、鳳梨罐頭、茶、樟腦等農產加工製品,因戰事轉烈,外銷困難,逐年減產 24
台灣歷史與台灣諺語—講師簡介 黃招榮(1968年出生) 學歷: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2003年) 現任:高雄市文山國小教師 台灣羅馬字協會會員 高雄民生之聲(FM89.7)「台語空中教室」節目主持群之一 教育部97年母語文學創作比賽---用咱的母語寫咱的文學---台語.教師組.散文類全國第二名 通過成功大學主辦全民台語認證C1級;教育部主辦的全民全語認證C2級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