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域中 的中西文化差异 曲阜师范大学 康淑敏 2008年7月
Outline 1 2 3 4 为什么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如何理解文化和跨文化交际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5 结语
一、为什么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总体目标 语言 知识 语言 技能 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 态度 学习 策略 文化意识
语言 文化 语言与文化 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都分 语言的结构规律在语言交际实践中生成 语言的交际行为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 是语言的内涵、交际的具体内容 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 语言与文化 不掌握语言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不掌握语用规则就无法进行得体的交际 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语言运用中的现象 原因 学生能使用正确的语言结构进行表述 但却难以得体地进行交流, 常常会出现交际受阻或交流失误 不了解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易按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衡量他族文化 如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
必要性 语言学习的需要 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语言反映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 民族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如寒暄、称谓、谦辞、待客等 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民族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能否得体地使用外语 取决于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 取决于对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
二、如何理解文化和跨文化交流
1、如何理解文化 1 文化的内涵 2 文化的特性 3 文化的特征 4 文化的分类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历史进程 社会现象 文化 民族 现象 生活方式
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一种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的文明程度; 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的发展情况; 是一种生活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如:娱乐文化形式的变化 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的发展情况; 如:迎娶新娘的形式的变化 是一种生活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如:表达敬意的方式 是一种民族现象,反映民族的独特风格。 如:民俗、建筑
文化特性 显性的 隐性的 (Like an iceberg ) unobservable observable 服装、语言、音乐、食品、活动、文学、建筑等 隐性的 unobservable 价值观念、交际模式、行为准则、社会关系、人生态度等 (Like an iceberg )
文化的特征 民族性 稳定性 继承性 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在积淀中形成,发展变化缓慢、文化内核不变 在社会发展中发展,源远流长
文化的分类 从文化对语言 运用的影响看 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 蕴含在语言系统中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 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政治、历史、伦理、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因素
从文化自身看 本体 (内核) 文化传统 心理定势 (不变) 形态 语言的方言化、经济体制、信息传播方式等 (变化)
从文化的内部结构看 主流文化 亚文化 实质性的相似、相通:思维模式、价值观观念 “和而不同”:形成一定的种族、民族、地域、经济或社会群体的行为模式特征
文化的内涵 表层文化:有形的物质文化 (tangible) 中层文化:社会关系/制度 深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 服饰、饮食、建筑、戏曲等 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 深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
2、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正式的、直接的 非正式的、间接的 国际交流、商贸谈判、社会交往 非正式的、间接的 阅读外国小说、欣赏他国艺术、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国外观光等 广义看,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接触和了解他族文化的过程
跨文化交流与媒体的同步快速发展 A 交流媒体/工具的发展加速了 跨文化交流 B C D 语言媒体的产生:口传文化 多媒体的发展:电子视觉文化 D 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超越了时空界限 交流媒体/工具的发展加速了 跨文化交流 语言媒体的产生:口传文化 文字、印刷媒体的使用:书面文化
三、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
1、中西文化主要特征的差异 中华文化 西方文化 基于自然经济 重视集体 讲求和合 仁性+感性 内向型的 重综合、直觉 基于商品经济 重视个人 倾向扩张 知性+理性 外向型的 重分析、理性
中华文化 西方文化 注重德性实践,依据自己的心性体验把握世界 重体验、直觉,感性胜于理性 惯于追问,任何事请都求有答案 缺乏理性反思 西方文化 惯于追问,任何事请都求有答案 重理性(即科学理性:演绎、归纳、推理、论证) 不断反思与批判现实 体验能力来自: 民族文化的影响 自身的人文素养 个性化的情感 如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理解 白墙黑瓦、小桥长廊、怪石假山(秀、透、露等) 九曲通幽的小径等很能代表东方文化;其艺术精神 是一种哲学精神,根在老庄,且融汇儒释,既有魏 晋的玄思,又有明清的朗明,其中一草一花,一石 一木,均富汇着中华文化的灵性
2、 核心观念差异 天人关系:文化的核心观念 原本性问题 人类思想史上的主题 一切关于自然、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天”:泛指相对于人的客体世界 天地万物、自然界 在中西文化中“以一贯之”
中华文化: “天人合一” 建立在群体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 强调 “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和谐 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和谐 与人的和谐: 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安分守己、谦虚谨慎 与自然的和谐:建筑追求人与自然浑然无痕的境界与意趣 风水学、园林艺术
西方文化: “天人相分” 建立在个人基础之上的“天人相分”的宇宙观 将外物作为客体世界,而非与外物融为一体 强调征服外界以求生存与发展 以组成它的个体为出发点 以个体的独立为前提 将外物作为客体世界,而非与外物融为一体 强调征服外界以求生存与发展 体现:突出自我 (individualism) CF: 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 “人怕出名猪怕壮”
3、 价值观与社会心理差异 中国人:群体观念、尊人卑己、重“面子” 西方人:个体观念、 独立精神、重“隐私” 突出集体,强调个人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与声誉的认同和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 认为最好的美德:仁、义、礼、智、信 西方人:个体观念、 独立精神、重“隐私” 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 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e.g., I) 认为最好的美德:勇敢、节制、公正、刚毅、诚实
4、思维差异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中国人:偏向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如中医) 西方人:偏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受不同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人:偏向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如中医) 重经验(如包饺子) ,以感觉、直觉、表象为依据进行分析,忽视问题的个性和偶然性 思维模式:倾向于由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如地址的写法) 西方人:偏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强(如科幻小说、侦探小说) 注重微观量化、精密度高 思维模式:由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
5、 语言差异 汉语(表意文字): 英语(表音文字): 由图画演变的象形文字(视觉型) 意合语言:语序灵活、词语义合、偏重心理、略于形式 受汉文化在哲学上重“悟”,在艺术上重“神似”,不重形式/似的影响 英语(表音文字): 符号化、流线型拼音文字(听觉型) 形义融合、意在则形达、 句子结构严谨 西方的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自然时空观,尤其偏重空间的真实性
语言形式上 汉语 英语 没有词缀、时态、语法及数的变化,相对灵活 不注意区分主体和客体 (如:下雨了。) 较严密的语法体系,定位机械,严谨 严格区分主客体
思想表达上 语篇上 汉民族:曲线思维(onion) ,综合性、概括性表达 英民族:直线思维( bridge),直截了当、重点突出 汉语重意合(辩证思维) 英语重形合(形式逻辑)
6、 语义的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音义的结合体,记载文化 字义上 (两语言:重合、空缺、半空缺、冲突词汇) 穿小鞋、对台戏、狗皮膏药等 A lucky dog , to be top dog 字义上 (两语言:重合、空缺、半空缺、冲突词汇) 中文 一音多义字多,容易宽泛、笼统,易造成表义模糊现象 英语 表义准确度高
7、 交际风格差异 中国人 西方人 重礼仪、言语含蓄委婉,方式谦虚和蔼,常用谦词 (e.g.,开场白) 高语境交际:(high-context) 相当一部分信息隐含在情境中 多自我交流,重心领神会(intra-) 西方人 等级和身份观念淡薄,习惯以十分肯定的方式,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低语境交际(low-context): 信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少自我交流,重言谈沟通(inter-)
8、 人际关系差异 中国人 (close) 西方人(loose) 家庭化的社会关系:家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扩大到其他人际关系(关系网) 注重长幼有序 如称谓 (e.g, aunt) 社会权势系列:沿着职务方向延伸 家族系列:亲属称谓 西方人(loose) 个人独立性较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松散 E.g.,孩子的独立性: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提供帮助的方式 就事论事 朋友间不愿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e.g, go Dutch; gift )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 敏感性 综合素养 语用能力 宽容性 交际能力 灵活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 跨文化能力 语言能力(语音语调、语法、语篇能力) 语用能力(语境决定语体:正式、非正式、亲密体) 交际能力(补偿、协调能力) 跨文化能力 敏感性(了解深层文化上的差异) 宽容性(理解、尊重、换位思考) 灵活性(灵活调整交际行为、妥善处理交际冲突)
文化意识的培养 置身于该民族文化 通过语言文字 各种文化现象以心理、观念的形式保存在风俗、艺术、宗教、哲学、伦理、政治制度等之中 以异国文化心理观看待异族文化 通过语言文字 建立在语言艺术之上的文学作品是了解文化的一面镜子 通过多种媒体或社会活动 通过文化教学
文化能力培养的维面
外语教学/学习 语言结构的学习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以语言结构为重点,以掌握语言规律为目标 以了解文化知识为重点,以掌握语用规则为目标 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以语言运用、交际体验为重点,以掌握交际技能为目标
文化教学 融入语言教学过程 揭示语言内涵和语用规约 强调语言的交际性和文化性 目的 提高学生的文化敏锐性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的范围 以语言本身所蕴涵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交际文化表征为核心 侧重 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 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介绍语用规则 增强文化的敏感性
文化教学的原则 为教学和语言学习服务,具有 针对性:贴近内容,为课文讲解铺垫 交际性 :侧重影响语言运用的交际文化 启发性:引发学生思考
文化知识的导入 结合课文讲解文化背景知识 结合课文介绍相关文化知识 借助视听媒体展示文化片断 分析两中文化的异同
利用多种形式导入文化 1 直观展示 2 问题引导 3 案例分析 5 归纳总结 4 直接阐释
注意内容、形式的适合度 既把握教材的内容,又根据需要补充相关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通过适当的形式呈现文化信息 注重培养学生 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效性 input activities output extensive exposure comprehensible input activities manageable contextualization diverse interaction output language use meaningful production
结语 语言与文化:形式与内容 学习语言=学习文化 语言:记载社会文化的发展、传播文化的媒介 文化:语言的内涵、制约语言的运用方式 了解文化、熟悉文化、了解文化间的差异 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异族文化 提高文化的敏锐性和交际能力。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维面 社会心理 核心观念 语言差异 人际关系 思维方面 交际风格 中西文化差异
A B C 了解文化间的差异 D 理解、尊重交际对方 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素养 通晓本族文化 熟悉他族文化
Thank you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