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宇宙学 大爆炸理论的提出 宇宙中各层次的物质的演化 辐射为主的早期宇宙 大爆炸理论介绍 核合成理论及其测量.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2 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太阳系是怎样形 成的?太阳等各 种恒星诞生后, 还会发生变化吗? 恒星真的永恒不 灭吗?
Advertisements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碰撞分类 一般情况碰撞 1 完全弹性碰撞 动量和机械能均守恒 2 非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第1章 物质的基本性质 爱因斯坦 (1879~1955) :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物理学6个领域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 — 创建了光量子理论、狭义相对论和分子运动论;建成了广义相对论、辐射量子理论和现代科学的宇宙论。 1921年因光量子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十一章 基本粒子 (Chapter 1 The Nuclear Structure of Atom) [教学内容]
现代宇宙学 陈学雷 (雷子).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不确定度的传递与合成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黄 庆 国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26/07/2012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宇宙学和理论物理中的 基本问题 李 淼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院研究生院.
格点上的赌博 格点场论介绍 北京大学理论物理所 刘川.
Presenter: 宫曦雯 Partner: 彭佳君 Instructor:姚老师
光学谐振腔的损耗.
陆 埮 中国科学院 紫金山天文台 南大-紫台: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
§3.7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 热力学状态函数 H, A, G 组合辅助函数 U, H → 能量计算
Best observations in TeV----shell-type SNRs give us more know about CRs acceleration----diffusive shock acceleration But electron or hadron?
Dark radiation in cosmology
柯红卫 兰州大学 Hong-Wei Ke and Xue-Qian Li, arXiv: and  arXiv:
Μ子寿命测量 王纬臻 合作者 吴泽文 指导老师:乐永康.
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基本要点: ABn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取决于与中心A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价层电子对=σ键电子对+孤对电子对
Oct 杨 金 民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怀柔暑期学校( )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Positive gate bias-Induced Reliability in IGZO TFT
第三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同分异构现象.
从物理角度浅谈 集成电路 中的几个最小尺寸 赖凯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本科2001级.
第7讲 自旋与泡利原理.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概 率 统 计 主讲教师 叶宏 山东大学数学院.
Three stability circuits analysis with TINA-TI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5.2 常用统计分布 一、常见分布 二、概率分布的分位数 三、小结.
高红移耀变体的GeV-TeV能谱 闫大海 云南天文台 张鹏飞 紫金山天文台.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Home Work 现代科学中的化学键能及其广泛应用 罗渝然(Yu-Ran Luo)
用计算器开方.
3. 分子动力学 (Molecular Dynamics,MD) 算法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第15章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 初步
3.1 变化率与导数   3.1.1 变化率问题 3.1.2 导数的概念.
§5.3 泡利原理和同科电子 一、确定电子状态的量子数 标志电子态的量子数有五个:n,l,s,ml,ms。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第4课时 绝对值.
光子质量与天文观测 Photon mass and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原子物理学 惠萍.
第18 讲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
分数再认识三 真假带分数的练习课.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温州中学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拓展》 酯化反应 温州中学 曾小巍.
宇 宙 蒋元方 华东师范大学.
Timing & charge yield of Surface and Bulk event
§17.4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一. 德布罗意假设(1924年) 波长 + ? 假设: 实物粒子具有 波粒二象性。 频率
φ=c1cosωt+c2sinωt=Asin(ωt+θ).
第 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MeV暗物质SZ效应 袁强 2008年4月28日 第十届全国粒子物理学术会议.
PROBING TC2: Z’, TOP-PION, TOP-HIGGS
FH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测定 乐永康,陈亮 2008年10月7日.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金晓峰 复旦大学物理系 /7/27.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受限超对称模型中Higgs粒子性质研究 曹 俊 杰 河南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高能中心 重庆,海峡两岸会议,2012年5月 基于工作: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实验十八 图谱解析实验 根据谱图,推定未知苯系物的结构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大爆炸宇宙学 大爆炸理论的提出 宇宙中各层次的物质的演化 辐射为主的早期宇宙 大爆炸理论介绍 核合成理论及其测量

天文观测:宇宙正在膨胀 星系间的距离正在不断变大 将时间向回追溯, 星系间距离会逐渐变小 今天星系的平均间距约为星系自身大小的100倍 宇宙的尺度因子R比现在小2个量级时 星系的间距将比星系本身的尺度还要小 明显的矛盾

所以:星系在那时并不存在, 星系的诞生是宇宙演化的结果 同样, 宇宙中的其它天体在宇宙早期也不存在, 也是宇宙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宇宙膨胀的同时, 宇宙中的物质组分和结构在不断变化 早期的宇宙, 物质的密度大, 温度高 宇宙密度大到分子间距比分子大小还小时,那时的宇宙中也不会有分子存在

伽莫夫,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最早引申出宇宙膨胀的图景并研究了它的早期演化 将时间一直向前追溯,那么在某 有限的时刻,宇宙的密度和温度必 将趋于无穷大 宇宙的”创生”有一个起始时刻 科学对宗教的妥协? 当时的人们拒绝接受伽莫夫的研究 将他的理论讽刺为”大爆炸理论”

今天看来,伽莫夫的理论是正确的 宇宙初期:温度超过普朗克温度 现有理论将不再适用 此前的宇宙必须用量子引力理论研究,我们现在并不能理解那时的宇宙状态 与普朗克能量相应的时间为 称为普朗克时间 一般经典宇宙学以此为开端

现在,人们对宇宙演化的历史已经知道的很详细 星系形成之前, 宇宙中的介质应是均匀地分布的气体,带有微小密度起伏 由于引力作用,这些密度起伏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看到的各种天体(在大尺度上宇宙介质仍是均匀分布)

宇宙气体温度超过105K: 组分粒子的平均热动能超过10eV 氢原子的解离能为13.6eV 分子的解离能远小于1eV 热碰撞导致分子和原子的解离 宇宙介质将处于等离子状态 主要组份: 原子核、自由电子和光子

原子核是复合粒子 由核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每个核子在原子核中的结合能∽1MeV 宇宙温度超过1MeV(1010K) 热碰撞将把原子核完全瓦解 宇宙气体: 质子、中子、光子 其它的基本粒子

核子由夸克组成 宇宙温度大于100MeV(1012K): 宇宙中没有核子的存在 宇宙介质:夸克、轻子和规范作用粒子 所以,星系、分子、原子、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核都是宇宙演化的产物

宇宙演化的历史∽各阶段宇宙温度所处能级的物理理论 现有实验支持的理论最高能级约为1TeV 对宇宙温度低于1TeV的历史比较清楚 在此能量之上普朗克能量之下这一段历史中所发生的事情,只能根据已有的粒子物理理论进行试探性的研究

宇宙早期,各种粒子组份处于热平衡,就象一锅由各种粒子组成的“热汤” 各种粒子能通过热碰撞进行相互转换 宇宙的膨胀,粒子密度和动能都会降低,将导致粒子碰撞次数的减少 当某种粒子几乎不再有热碰撞的机会时,它就会退出热平衡,与其它组份失去物理联系,称之为退耦

宇宙早期,宇宙物质形态以辐射物质为主 光子等静质量为0的组份即为辐射物质 粒子动能Ek远大于它的静能量E0=M0c2时,该粒子可以看作辐射粒子 辐射物质的密度ρ与温度T和时间t的关系: ρ~T4 ~ t-2 ,与辐射物质具体成份无关 宇宙早期:T~t -1/2 宇宙年龄为1s: 宇宙介质温度为1MeV(1010K) 由此可以推算出其它时刻宇宙的温度

从普朗克时间10-43s到10-3s 宇宙温度从1019GeV降到1TeV 这一段能级间的物理规律我们还不是非常清楚,只能推测可能发生的事件 按现在的研究,这阶段应发生过的事件有 真空相变引起的暴胀、正反重子不等量的产生和冷暗物质的形成等

宇宙早期的暴涨理论 视界疑难,准平坦疑难, 星系形成,原初扰动 Old Inflation Guth Chaotic Inflation Linde New Inflation Albrecht Steinhardt

暴涨理论 最初动机:标准宇宙学平坦性和均匀性 机制:宇宙甚早期以e指数的形式膨胀,抹去了宇宙之前的历史 暴胀结束后宇宙变得非常的平坦和均匀 暴胀还很好的解释了结构起源问题 暴胀时期量子涨落导致的密度微小起伏

现有粒子理论:正反重子(质子、中子)应该是对称的 宇宙早期产生的正反重子数应该相同,而且在某一时刻将湮灭成光子 组成地球、太阳及其它天体的都是正物质(正质子和正中子)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观测到由反物质(即基本组成是由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构成的反原子)组成的天体存在 (Alpha磁谱仪)

猜想:正反物质并不守恒,宇宙早期所产生的重子和反重子的数量并不相同,重子的数目要多于反重子 宇宙温度降到其能量不再能产生夸克—反夸克对时,宇宙中夸克和反夸克大量湮灭 夸克强子相变:生成的核子略多于反核子 核合成时期之前:湮灭后只剩下核子而没有反核子,其数量将只有光子数的 10-10到10-9倍

宇宙早期正反重子不对称性:对基本粒子理论的挑战 强、弱、电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人们引入了许多机制来得到正反重子不对称 还没有一个成功的统一理论,现在粒子实验的能标还是太低 早期宇宙研究对粒子物理的提示

1TeV至1GeV 标准模型物理 夸克、轻子与中间玻色子 弱电分离,对称性破缺,LHC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RHIC

量子场论与标准模型

能量为100GeV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为弱电相互作用 温度降到100GeV之下,中间波色子转变为光子和有质量的W±和Z0粒子 统一场论:强、弱、电相互作用统一

t~1s(1MeV)宇宙将进入核物理的能级 原初的核合成:t=3分至1小时内发生 对所发生过程已有非常详尽的理论研究 核合成→宇宙的化学元素,主要是氢和氦,极少量的锂、铍、硼 核合成结束后物质都以等离子状态存在

t~1012s(10eV):原子物理的能量范围 温度约为0.3eV,原子核和自由电子开始结合成中性原子 宇宙介质开始以中性原子气体的形式存在 原来存在的光子失去了热碰撞对像电子 光子退耦,作为背景光子存留下来 宇宙微波背景指的就是这些背景光子,宇宙温度为2.7K即指现在背景光子的温度

微波背景辐射:现观测到的分布即当时光子退耦时的分布 观测表明微波背景辐射大体上非常均匀,有微小的密度起伏 表明当时均匀分布的中性原子气体应该具有相同的微小密度起伏 按自引力不稳性的规律演化,这些密度起伏形成了结团状的天体,最终演化成现在观测到的各种天体 这种演化非常缓慢,最早星系形成于t~109年前后,恒星是星系物质进一步碎裂的产物

原初核合成 宇宙早期由中子和质子合成各种元素原子核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宇宙年龄为3分钟到1小时之间 第一步,质子和中子碰撞结合成最简单的原子核—氘(2D)

氘的结合能:2.2MeV 高能光子(>2.2MeV)可以把氘核瓦解 宇宙温度足够高,此过程是可逆的 只有当宇宙温度降到大部分光子的能量都比2.2MeV小,氘核的数量才可以大量增加 正反夸克湮灭:每个核子周围平均有109到1010个光子 宇宙温度降到0.1MeV,氘核的光分裂才能实际上失效 此时的宇宙年龄为3分钟:核合成的开始

氘合成时间∽核子光子数之比η=nr/nb 已知η在10-10到10-9之间 具体数值需要实验观测来确定 氘合成开始,后继连锁反应就能接着发生

主要作用的过程:

热核反应在原子量A=5的处中断 原初核合成过程每次只产生原子量增加1的核,而因为任何A=5和8的原子核都不稳定 早期宇宙核合成的最终主要产物是4He 反应后期可能出现原子量增加更多的反应 如随着4He的增多,两个4He核能碰撞产生原子量为8的铍核 由于A=8没有稳定核,产生的铍核会立即衰变,反应链不能延续下去

最终还会合成出少量的7Li和7Be 7Li的产生方式主要有两种: 7Li与p相碰而部分转回4He 净效果是产生微量的7Li 铍的净产量则更低

原初核合成只产生了元素周期表前三种元素及其同位素,第4和第5号元素也产生了一点,不能生成6号元素碳及更重的元素 宇宙中存在的碳、氮、氧等更重的元素都是由恒星制造出来的 一小时后,宇宙温度降到0.02MeV(108K),核与核的热碰撞不再生成新的核,热核反应中止

原初核合成产生的主要化学组份是氢和氦 氦是核合成的主要产物,氢是核合成结束后所剩余的质子 核合成发生之前,宇宙中的中子数和质子数并不相同,质子数要比中子数多 宇宙温度T>1MeV时,质子和中子能通过弱作用而相互转化:

这个相互转化的过程非常频繁,使得质子和中子的数密度都满足玻尔兹曼分布 由此可得到它们的比例是 中子质子质量差:Δm=mn-mp=1.29MeV 由于中子比质子重,所以中子比质子少

宇宙的温度不断降低,最终中子和质子数比将冻结在它们退耦时的数值 冻结后的比例约为1:7,这是决定核合成最后产额的一个关键量 在nn/np冻结后,中子还会通过衰变转化为质子,其半衰期为10分钟 退耦时宇宙年龄还只有几秒,衰变实际还来不及发生 氘合成开始时间:t~3分钟 部分中子已经衰变, nn/np因而会减小

由核合成开始时nn/np 的值,可以算出核合成结束后剩余的质子数与产生的氦核数的比例,即氢核和氦核的丰度 氦核丰度Y4:它在气体中的质量百分比

伽莫夫最初估算nn/np=1/7:大爆炸初期合成了1/4的氦 太阳系氦丰度的实际测量,Y4约比1/4略大 恒星把氢烧成氦,但远不可能产生那么多 伽莫夫的理论解释了这氦丰度的来源 这种成功没有改变当时人们对理论的态度 微波背景辐射被发现,对原初核合成的问题才被认真地研究

氘核合成开始,即核合成的开始与核子光子数之比η有关 因此nn/np的数值与η有关,即核合成的产量与η有关

测量宇宙中各元素的丰度,然后推测出原初氦元素的丰度,就可以确定η的值 恒星热核反应会改变各元素的丰度,生成氧、氮、碳等其它元素 必须扣除恒星过程的影响 天文观测:宇宙中某些气体云中氧、氮和碳的含量比太阳系低很多

表明这些天体形成得较早,受恒星过程影响比较小,其中4He丰度较接近原初值 观测这些天体中的氧丰度,其大小表明了它的氦丰度受恒星过程影响的程度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定出原初Y4p的大小

这结果表明今天宇宙中的4He确实大部分来自宇宙早期

得到了宇宙早期η值,由宇宙早期光子数密度就可以计算宇宙早期重子数密度 目前宇宙中的光子数密度很容易测量,因为光子的分布非常均匀 假设η的值不随宇宙膨胀而变化(事实上从那时到现在变化并不大),就可以得到现在宇宙中重子数密度,进而知道重子物质占宇宙总物质的比例Ωb 由核合成给出的结果:0.0225<Ωb<0.047

对元素丰度的测量可以测定η,还能对中微子种类给出很强的限制 中微子组份在宇宙早期辐射中非常重要,其种类的多少决定了早期宇宙膨胀的快慢 宇宙膨胀的快慢决定了宇宙年龄和温度的关系,决定了各粒子退耦的时间 因此中微子的种类Nv的大小对核合成最终元素的丰度影响很大

1975年,粒子物理实验发现了τ轻子,人们才意识到中微子有三代 到了70年代中期,粒子物理实验对中微子种数的限制是Nv<105 当时原初核合成的研究初步给出的限制是Nv≤4 到1989年,利用LEP加速器,人们比较确切地定出了Nv=2.96±0.06 这从另一方面肯定了原初核合成理论的正确性,即大爆炸理论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