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撤离规范流程 PICU 陈振杰
内容提要 机械通气撤离研究现状 机械通气撤离规范流程 每日筛查:判断撤机时机 自主呼吸试验:评估自主呼吸能力 气囊漏气试验:评估气道开放程度 咳嗽能力评价:评估气道保护能力 拔管
机械通气撤离 定义:Weaning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简称撤机 机械通气患者原发病得到控制,通气与换气功能得到改善后,逐渐测除机械通气对呼吸的支持,直至患儿完全恢复自主呼吸的过程。 ICU患者约有40%需要接受机械通气。 撤机过程约占整个机械通气时间的40%~50%。
机械通气撤离方法 直接停机法 间断停机法 SBT PSV SIMV SIMV+PSV NPPV MVV(minimum minute volume ventilation)
机械通气撤离方法不足与后果 靠经验,不统一,降阶梯 过早撤机: 延迟撤机: 增加再插管率(可接受的再插管率是5%-15%,不同ICU再插管率4%- 33%) 延迟撤机: 撤机过程中意外拔管率为0.3-16%,其中约半数不需要重新插管。 延迟撤机者仅占所有机械通气患者的6%,却占据了37%的ICU资源。 HAP增加8倍 死亡风险增加6-12倍
机械通气撤离流程的目的 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机械通气撤离指南 ACCP撤机指南(2001) 欧洲撤机指南(2005) 中华医学会重症分会撤机指南(2006)
ACCP撤机指南(2001) 试验性撤机 继续通气支持 未通过 对试验性 撤机的评价 脱机/拔管 初步筛查(试验性撤机前判断) 未通过 每日筛查 通过 试验性撤机 通过 未通过 对试验性 撤机的评价 脱机/拔管
2005年欧洲撤机指南
2005年欧洲撤机指南 该撤机过程可分为6个阶段: ① 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从病因治疗到及时给予机械通气; ② 撤机开始时机的判断,即临床医生认为可对患者开始撤机的时机; ③ 每日测定相关生理学指标,评估撤机成功的可能性; ④ 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评估患者自主呼吸的能力; ⑤ 拔除气管插管; ⑥ 对不能维持自主呼吸的患者重新插管。
内容提要 机械通气撤离研究现状 机械通气撤离规范流程 每日筛查:判断撤机时机 自主呼吸试验:评估自主呼吸能力 气囊漏气试验:评估气道开放程度 咳嗽能力评价:评估气道保护能力 拔管
撤机时机的判断(欧洲指南) 一般来说,符合下述标准才开始启动撤机流程: 咳嗽有力,无过多气道分泌物,急性呼吸衰竭病因纠正; 心血管状态稳定(心率≤140 次/min,收缩压90~160 mmHg); 代谢稳定,酸中毒纠正; 氧合状况:即SaO2>90%(FiO2≤0.4),PaO2/FiO2≥150 mmHg,呼气末正压(PEEP)≤8 cmH2O; 肺功能情况:f≤35 次/min,最大吸气压≤-20~-25 cmH2O,VT>5 ml/kg,肺活量>10 ml/kg,RSBI<105 次/(min・L); 意识清醒,即停用镇静剂,或应用镇静剂但意识清醒或稳定的神经科患者;
撤机时机的判断(中华医学会)
RSBI(浅快呼吸指数) RSBI(浅快呼吸指数)是评价患者撤机成功可能性的一个常用指标。RSBI=f/Vt 单位:次/(min・L) RSBI<100~105 次/(min・L)预测后面进行的自主呼吸试验(SBT)成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和65%。尽管这些指标预测价值不是很高,对临床上撤机成功可能性很大的患者也无需测定,但对某些患者,测量有助于预测SBT成功的可能性,降低SBT失败的风险。 抑制呼吸或者改变呼吸模式的药物(镇静剂、麻醉药、肌松剂)可以改变这个指数。
内容提要 机械通气撤离研究现状 机械通气撤离规范流程 每日筛查:判断撤机时机 自主呼吸试验:评估自主呼吸能力 气囊漏气试验:评估气道开放程度 咳嗽能力评价:评估气道保护能力 拔管
自主呼吸试验(SBT) 自主呼吸试验(SBT)可通过T型管、持续低水平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低水平压力支持通气(PSV)进行。 CPAP压力为5 cmH2O(低水平) PSV压力一般成人为5~8 cmH2O,儿童为<10 cmH2O。可加或不加<5 cmH2O 的PEEP。 试验时间为30分钟-2小时(失败常常发生于20分钟左右) 三种途径SBT和拔管成功率无明显差异。
自主呼吸试验(SBT) 建议在进入30分钟-2小时SBT前先行3分钟SBT 符合筛查标准的患者 医生在床边密切观察,符合下述的进入30min-2h的SBT,否则立即停止SBT RSBI<100~105 次/(min・L) RR 8-35次/分 Vt>5ml/kg HR<140次/分 或变化<20%,且无心律失常 SpO2>90%
自主呼吸试验(SBT) 30min-2h SBT失败的标准是:(以下一项持续30秒-5分钟) 主观标准 :激动、焦虑,辅助呼吸肌活动增加,负荷增加的其他证据。 客观标准 ① PaO2≤50~60 mmHg(FiO2≥0.5)或SaO2<90%; ②PaCO2>50 mmHg 或PaCO2增加>8 mmHg; ③ pH<7.32或pH减少≥0.07; ④ 浅快呼吸指数(RSBI)即呼吸率/潮气量(f/VT)>105 次/(min・L); ⑤ f>35 次/min或f增加≥50%; ⑥ 心率>140 次/min,或心率减慢超过20%; ⑦ 收缩压>180 mmHg或增加>20%,或收缩压<90 mmH ⑧ 心律不齐。
自主呼吸试验(SBT) SBT失败后: 恢复到充分呼吸支持的模式 积极寻找失败原因,24小时后再次每日筛查和SBT 呼吸负荷增加 心脏负荷增加 呼吸驱动力减弱 神经肌肉能力下降 代谢紊乱和营养问题 精神因素
SBT失败与拔管失败 拔管失败除SBT失败外,还有上气道阻塞及气道分泌物过多等原因。 拔管失败与高死亡率相关,可能与多数研究选择的 大多是高危患者,或发生吸入、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有关。 有趣的是,由上气道阻塞引起的拔管失败(约占11%)并不提高患者死亡率,而其他原因引起者(36%)则导致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 预测拔管失败的因素有分泌物过多,动脉二氧化碳压力增加(PaCO2>45 mmHg),机械通气时间长(>72 h),上气道结构异常或既往曾有撤机失败史等。 即使初次SBT成功情况下,仍有26%~42%患者的撤机最终失败。
内容提要 机械通气撤离研究现状 机械通气撤离规范流程 每日筛查:判断撤机时机 自主呼吸试验:评估自主呼吸能力 气囊漏气试验:评估气道开放程度 咳嗽能力评价:评估气道保护能力 拔管
气囊漏气试验 拔管后上呼吸道梗阻: 主要原因:喉部水肿 发生率:3-30% 危险因素: 儿童、女性 插管时间>36h 气管导管的内径 近期气道损伤
气囊漏气试验 目的:评估气道开放程度 方法:评估气囊排空后气管插管周围漏气情况 定性评估:有或无漏气 定量评估:漏气量大小 气囊排空前后潮气量变化值 气囊排空前后潮气量百分比
气囊漏气试验 具体操作方法: 操作前: 完全排空气囊 清理气道和气管插管中的分泌物 容控A/C模式,Vt 10ml/kg 连续记录4-6次呼出潮气量大小 取其中最小3个数值的平均值
气囊漏气试验结果判断与处理 阳性: 阳性的处理 阴性:导管拔除 漏气量<110ml或者<吸入潮气量的10% 延迟拔管或气管切开 CPAP 应用气管扩张药物(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素) 阴性:导管拔除
内容提要 机械通气撤离研究现状 机械通气撤离规范流程 每日筛查:判断撤机时机 自主呼吸试验:评估自主呼吸能力 气囊漏气试验:评估气道开放程度 咳嗽能力评价:评估气道保护能力 拔管
咳嗽能力评价 被动咳嗽能力(吸痰管刺激反射) 主动咳嗽能力 痰量
被动咳嗽能力(吸痰管刺激反射) 气管插管内放入吸痰管后 ++++ 能主动将痰液咳出管外 +++ 能主动将痰液咳到导管外露端 ++++ 能主动将痰液咳出管外 +++ 能主动将痰液咳到导管外露端 ++ 有咳嗽反射,无痰液 + 无咳嗽反射
主动咳嗽能力 5分 连续、多次、强有力的咳嗽 4分 强有力的咳嗽 3分 有明显的咳嗽声响 2分 较弱的咳嗽声响 1分 无明显咳嗽声响,但有咳嗽动作 0分 无咳嗽动作
痰量 吸痰次数<2小时1次的,估计痰量<30ml/日。
内容提要 机械通气撤离研究现状 机械通气撤离规范流程 每日筛查:判断撤机时机 自主呼吸试验:评估自主呼吸能力 气囊漏气试验:评估气道开放程度 咳嗽能力评价:评估气道保护能力 拔管
拔管指征 SBT成功 气囊漏气试验阴性 较好的气道保护能力 近期无明显气道损伤(尤其是插管过程中)
拔管后处理 密切监测: 症状体征 心电监护 血气、胸片 拔管后呼吸支持方式选择 鼻导管、面罩、NPPV 痰液引流:体位摆放,拍背 再插管准备
最终撤机成败的判断标准 撤机成功的判断标准为:拔管后48 h无需机械通气。 撤机失败的标准为: SBT失败; 拔管后48 h内重新插管或恢复机械通气; 拔管后48 h内死亡。 无创通气导致拔管后以无创形式进行机械通气支持,这被称作“渐进撤机”。直至患者脱离无创通气,方可认为撤机成功。
小结机械通气撤机流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