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指导 ——孟子篇 马光贤 高三(7)班 2007-09-26
第一章 考点分析
07年福建语文《高考说明》变化情况 07年福建高考考试内容增加了文化经典著作和文学名著的考查——《考试说明》的最大变动 07年福建高考考试内容增加了文化经典著作和文学名著的考查——《考试说明》的最大变动 文化经典著作的考查:第Ⅱ卷文言文阅读语段,首次规定了出题的范围———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3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文章作为考查的材料。此外,考查的目的也有变化,原先考查断句,今年取消了;原先考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今年把翻译和内容理解结合起来考查,要求能分析语段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难度加大。占10分比重,考查对思想内容的评析和对语段的分析,其中7分是翻译,3分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考试说明》改革提出的背景 一、《百家讲坛》现象 刘心武解读《红楼梦》 成君忆《水煮三国》 易中天《品三国》 于丹《论语心得 》 ……
考试说明改革提出的背景 二、社会反应 2002年11月11日 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发出倡仪:“阅读文化经典,提升文化品位。” 2002年11月11日 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发出倡仪:“阅读文化经典,提升文化品位。” 由这3所高校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并在东南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11月11日在南京结束。钱伟长、杨叔子、汤一介、肖纪美、文怀沙、许倬云、张岂之、刘梦溪、叶嘉莹、钱逊、沙叶新、席慕容等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的我国著名学者、教授、作家、诗人等出席论坛并作精彩演讲。其中,钱伟长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三个代表”》、杨叔子院士的《基因遗传与文化传承》、汤一介教授的《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肖纪美教授的《中国经典著作的启示》等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在演讲中恳切呼吁:中国高等院校要努力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观念。他们认为,文化经典能够启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陶冶人的情操,开拓人的思路,使人成为趣味高尚,和谐发展的人。
考试说明改革提出的背景 三、福建高考语文自自主命题以来, 改革步伐较大。 稳中求变,顺 应改革潮流。
第二章 试题分析
真题回顾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第(1)句重点考查的关键词有“夫子”“豫”“若”“然”。“夫子”是春秋战国时代对有文化有教养有德行的男子的尊称,即“先生”的意思。“若”,副词,“好像、似乎”的意思。“豫”是个形声字,从“象”,“予”声,本义是大象。又假借为“娱”字,作形容词用,是“快乐”的意思。《尔雅》:“豫,乐也。”句中“不豫”是“颜色不悦”的意思。“然”,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第(2)句重点考查的关键词是“平治”“其”。“平治”是个同义复词,作形容词用,即“太平安定”的意思。作动词用,是“治理”的意思。当然,视作使动用法,译为“使……太平”也是可以的。“其”字在该句中充当语气副词,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案】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中心意思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这段文字中孟子的回答主要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一句可见出孟子对英主明君的期待,他期待圣君贤臣来治平天下。而且他乐观自信地认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就表明了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我期许。
第三章 答题策略
第一、翻译 一、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强调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二、注意语段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三、找出语段中的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古今异译、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四、注意语段中出现的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称谓、官职等。
第二、文意的理解和概括 一、 对作者整个思想体系的了解 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一、 对作者整个思想体系的了解 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
二、从语段中找出关键语句 孟子的文章,善于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来形象生动地阐述道理,增强说服力。因此,要分清哪些是本体,哪些是喻体。他的中心思想往往体现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三、根据选段中的关键语句把握作者的中心论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述。 四、根据选段具体内容作答,答案要具体、准确、忠实于原文,切忌大而空。
第四章 例题分析
一、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④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⑤;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子年长。②湍(tuān)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sāng):额头。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
【解答】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翻译】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翻译】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 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 【答】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①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②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 注)①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②后:怠慢。 (1) 翻译 (5分)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分)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分) (2)以上文字主要从哪两方面来谈国家问题?孟子持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翻译】如果上下都交相追求私利的话,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分) 【 解答】 (1)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分) 【翻译】如果上下都交相追求私利的话,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分) 【翻译】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怠慢他的国君的。(3分) 2)以上文字主要从哪两方面来谈国家问题?孟子持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答】主要从利和仁义两方面来谈国家问题。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把功利放在首位,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主张治国应以仁义为先。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注]庄、岳:齐国街里名。 (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其子之齐语也(3分) ②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4分) (2)孟子这段落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 解答】 (1)把上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其子之齐语也(3分) 【 翻译】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语言)。 ②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4分) 【 翻译】即使是每天鞭打他来要求他能讲楚国话,也是办不到的。 (2)孟子这段落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 答】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对曰:“然。” (《孟子·离娄上》) 1、翻译下面句子 (1)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2、在这个选段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
【解答】 (1)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翻译】 失去百姓的拥戴,那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的流向下游,百兽的奔向旷野一样。” 2、在这个选段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 【答】 得民心者得天下
第五章 作业 1、完成孟子专题的练习
感谢光临指导 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