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義利之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義利之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義利之辨

2 目次 一. 課前暖身 二. 章句注釋(一)(二) 三. 章句主旨(一)(二) 四. 章句解讀(一)(二) 五. 相關名言(一)(二)
六.古調重彈 七. 問題討論 八. 牛刀小試 九. 相關網站

3 一、課前暖身 凡人的掙扎 – 道義 VS. 利益

4 凡人歌 作詞:李宗盛 作曲:李宗盛 你我皆凡人 生在人世間  終日奔波苦 一刻不得閒 (你)既然不是仙 難免有雜念  道義放兩旁 (把)利字擺中間 多少男子漢 一怒為紅顏  多少同林鳥 已成(了)分飛燕 人生何其短 何必苦苦戀  愛人不見了 向誰去喊冤 問你何時曾看見 這世界為了人們改變 有了夢寐以求的容顏 是否就算是擁有春

5 回目次

6 二.章句注釋 (一)仁義而已矣 (二)舜與蹠之分 回目次

7 即魏惠王 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老丈,對長者的敬稱,即今之「老先生」。 不以千里為遠。形容來人的熱忱。 則將有辦法對我國家有利吧!亦,則、那麼。有以,有辦法。利,指富國強兵之類。

8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但、只。 即「以何」,用什麼、怎麼樣。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三代時官員分卿、大夫、士三級。至戰國時,大夫專指在諸侯國內,由諸侯封以「采邑」,並執政的大夫。 有「采邑」的執政大夫,稱為家 。「采邑」由諸侯分封,其土地收入作為大夫的俸祿,並有自己的軍隊。古代諸侯受封於天子而建「國」,卿、大夫受封於諸侯而立「家」。 士是古代貴族中最低的一級。庶人,指百姓,庶,眾。 全國上下相互奪取私利。交,相互。征,奪取。

9 擁有萬輛兵車的諸侯國。原指天子之國,至戰國中晚期,強大的諸侯國亦擁有萬乘。乘,音ㄕㄥˋ,兵車一輛。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國,弒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 音ㄕˋ,殺。專指下殺上、賤殺貴。

10 在天子的一萬輛兵車裡,公卿已取得了一千輛;在諸侯的一千輛兵車裡,大夫已取得了一百輛。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苟為後義而先利, 不奪不饜。 指臣之於君,每十分取其一分,這種比例不算不多。 如果、假使。 音一ㄢˋ,滿足。

11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 何必曰『利』?」 遺棄。 不急、怠緩。

12 三、章旨(一) 孟子力斥功利主義 之害,勸梁惠王治 國當以仁義為依 歸,以根治爭權奪 利之紛亂。 回目次

13 解讀(一) 本章為孟子七篇中第一篇第一章,後世稱孟子嚴義利之辨,即以此章為代表。太史公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嘗廢書而嘆,說:「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史記 孟子荀卿列傳)「利為亂始」,可見孟子勸梁惠王「先義後利」之說的正確性。 回目次

14 孟子見梁惠王是在西元前三二○年。梁本是個強國,可是在此之前,「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國勢已經式微了。所以惠王一見孟子劈頭就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希望孟子提供他富國強兵的辦法,以雪恥圖強。可是孟子卻馬上駁斥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15 並進而解釋:如果人人以利為首要目標,「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其結果勢必造成利益衝突,互相殘殺,上下離心離德,使國家陷於危亡的地步。反之,以仁義之道作為政治綱領,則人人親親敬長,不遺其親,不後其君,自然上下和睦,民生安樂。這才是振興國家的根本之策。

16 在此仁義代表著倫理道德的價值觀。從孟子的「何必曰利」及「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的話來看,其重點不在否定「利」的價值,而是要凸顯義利價值觀的不同,以及義利之間的優先順序。

17 相關名言(一) 回目次

18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漢代/董仲舒)

19 在我們這個世界 裡,騙子真是不 勝其多,不過中 國佛教徒已經把 許多的小騙子, 歸納於兩個大騙 子之中,就是名 和利。 (近人/林語堂)

20 (二) 舜 與 蹠 之 分 回目次

21 音ㄗ,同「孜孜」,勤勉不懈。 孟子曰: 「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 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 間也。」 音ㄓˊ,亦作「跖」,人名。相傳為春秋時魯人,柳下惠之弟,為一橫行天下之大盜。 音ㄐㄧㄢˋ,別、不同。

22 三、章旨(二) 孟子說明舜之聖與 蹠之盜,在於為善 與逐利的不同而 已。 由上二章可見不論 治理國家、與人相 接,或修養己身,
皆當以義而不以 利;故義利之辨不 可不審。 回目次

23 解讀(二) 孔子以「喻於義」和「喻於利」來判定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本章孟子則以「為善」和「為利」來分辨舜和蹠的不同。舜代表的意義是聖人,是君子;蹠代表的意義是強盜,是小人。 當一個人唯利是圖時,任何卑鄙無恥的事都做得出來。因此儒家講求見利思義、先義後利,義利不可不辨。 回目次

24 相關名言(一) 回目次

25 私視使目盲,私聽使 耳聾,私慮使心狂。 (呂氏春秋/序意)

26 地下的金子要 從礦脈裡挖 取,守財奴的 金子要從他的 靈魂裡發掘。 (波斯/薩迪)

27 七、問題與討論 回目次

28 一、梁惠王希望不遠千里而來的孟子, 能給他帶來好處,孟子卻回答「王何必曰 『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是否迂 闊不切實際?或者另有其深入的見解? 答: 對一心一意以現實利益為念,希望富國強兵,準備雪恥的梁惠王而言,這無異是一個當頭棒喝。但孟子確實是洞見言利之害,故不得不給予忠告。因為,凡言利,終究以私利為先,「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其結果必然是「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反之,若行仁義,必不「遺其親」,不「後其君」,必不會有篡弒爭奪,國家滅亡的危機。

29 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 往。」利的追求乃人類社會的共同現象,而 孟子竟說「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
也。」何以故?請討論之。 答: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追求利益也是人類共同的現象。孟子自然不會不知,但他擔心的是不顧仁義而唯利是圖之後果。因為當一個人唯利是圖時,則放辟邪侈,任何卑鄙下流無恥的事,都做得出來。屆時只見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社會,生活在這種社會也就沒有什麼幸福可言。何況,人類社會除了一己之私利外,應該還有更高的企求,怎可一頭就栽進利的漩渦裡。 回目次

30 八、牛刀小試 回目次

31 1.孟子認為之所以「上下交征利」,乃因: (A)上下皆以仁義為依歸 (B)上下皆後義而先利 (C)上下皆互蒙其利 (D)上下皆交相征伐。
答: B

32 2. 「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此言意近於: (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B)君子思義而不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答: B

33 (A)語出論語 為政。語譯:君子與人相處公正不偏,不會結黨營私;小人結黨營私,不能公正無偏 (B)語出劉安 淮南子 繆稱訓。語譯:君子的內心只顧慮思考合乎義的行為,而不掛慮是否得到利益;小人則貪求利益而不考慮行事是否合乎義 (C)語出論語 子路。語譯:君子與人意見調和,但不願苟且贊同;小人曲從人意,而不能做到中正和平 (D)語出論語 衛靈公。語譯:君子只對自己有所要求,小人只對別人有所要求。

34 3.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這種下弒上的情事,肇因於: (A)先利而後義 (B)顧前而忽後 (C)逞一時之快 (D)為民興利除害。
答: A

35 4.下列何者為孟子對義利的看法? (A)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B)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C)無欲速,無見小利 (D)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E)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
答: ABE (C)為孔子所言。語出論語 子路。語譯:不要圖速成近功,不要只看到小利 (D)為孔子所言。語出論語 堯曰。語譯:就人民所應獲得的利益而讓他們獲得。

36 5.下列文句,含有「本末」之辨的選項是: (A)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B)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C)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D)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E)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A)有「仁」為本,親「親」為末,有其本,不致無其末 (C)「修身」為本,「平天下」為末。語出孟子 盡心下。語譯:君子的操守,是由修養自己的身心做起,進而使天下太平 (E)語出孟子 滕文公下。語譯: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告誡她做妻子的道理。 答: AC

37 九.相關網站 1.四書五經之路 http://sswj.spaces.live.com/
一個中國網站,站長蒐集了許多經典的原文、註解、翻譯及解讀。 2.中華天地 許多孟子的故事,並有影片欣賞。

38 資料出處 P1孟子圖: 08/20/content_ htm P2孟子讀本: P3圖: P5凡人歌: P6圖: P12圖: P17圖: 4&next=1699&l=f&fid=20&sc=1 P18董仲舒圖: P19林語堂:

39 資料出處 P22圖: P24圖: 4&next=1699&l=f&fid=20&sc=1 P25呂氏春秋: %E5%91%82%E6%B0%8F%E6%98%A5%E7%A7%8B- %E5%90%95%E6%B0%8F%E6%98%A5%E7%A7%8B P26圖: P29影片:


Download ppt "義利之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