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生物高考 精讲专题 第 18 讲 免疫调节 乔文军北京特级教师2015. 《考试大纲》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 diseade,IDD) : 由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在发生、发 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 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为 : 先天性 /
第六章 病 毒 (virus) 体积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 结构简单,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 ; 专性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的一类非细 胞型微生物。 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Infection and Immunity of virus 第 24 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传染源、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传染源 人 === 感染者(病人)、隐性和慢性感染者 动物 = 发病动物、带病毒动物 Man > 99% Animals
第一节 肿瘤抗原 第二节 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第四节 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及预防 第 20 章 肿瘤免疫.
逆转录病毒及其他病毒. 教学目的 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 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性、免疫性。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 根据表面糖蛋白 G 的不同可分为 4 个血清 型。 2. 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碱、乙醚灭活。
第二十二章 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免疫检测 一、链球菌感染 二、伤寒沙门菌感染 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呼吸道感染病毒.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病毒学概述.
第三章 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吉林大学 基础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第十四章病毒学总论.
第23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八章 病原学诊断 细菌学诊断 病毒学诊断 真菌学诊断.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内 容 细菌学检查方法 抗生素治疗 人工免疫预防.
第四十四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Antifungal and antiviral drugs 制作:田汉文.
肺结核.
第六章 免疫应答.
我们为什么需要接种不同的疫苗 第十五章 健康的生活 主讲人:郑岑 北京市密云区密云三中.
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检测.
Other viruses Rabies virus (狂犬病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人乳头瘤病毒)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属.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人类染色体显微形态图 ♀ ♂ 它们是有丝分裂什么时期的照片? 在这两张图中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吗?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PCR检测HBV DNA 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谢瑞玉.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及治疗进展 张定风.
第二十章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糖尿病流行病学.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 冷雪飞.
第二十二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 基本原理.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
病毒感染与免疫.
呼吸道病毒.
第22章 呼吸道病毒 急性呼吸道感染中90%-95%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正黏病毒科中的流感病毒、副黏病毒科中的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HBsAg阳性肝细胞的膜表面HBsAg抗原的检测
曾 蔚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微生物学教研室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第23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 诊断技术.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第二十章 虫媒病毒 arbovirus 共同特点 (1)直径20~60nm。单股RNA。20面体立 体对称。有包膜,表面有血凝素。
第十六章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细 胞 因 子 Cytokine, CK 细胞因子概述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其它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与临床
临床病毒学检验概述 Introduction on Clinic and Diagnostic Virology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胚胎原位杂交检测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胚胎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研究进展.
医学实验技术绪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樊绮诗 教授.
第二节 核酸与细胞核.
免疫标记技术.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H基因库(重链基因连锁群): --- 第14号染色体 κ基因库(κ链基因连锁群): --- 第2号染色体 λ基因库(λ链基因连锁群):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基因信息的传递.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人体并在 体内增殖,与机体 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 病毒感染:病毒侵入人体并在 体内增殖,与机体 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

病毒性疾病:机体感染病毒 后,由于入侵病 毒特性、机体反 应状态不同,引 发临床症状且具 病毒感染特征的 疾病~

病毒感染的方式

1、Horizontal transmission (人——人) (表面接触、血液制品) 2、Vertical transmission (亲代——子代) (胎盘、产道)

病毒的感染类型: (一)1napparent infection (二)apparent infection 1、acute infection 2、persistent infection (三)致肿瘤作用

Persistent infection: (1)latent viral infection (2)chronic viral infection (3)slow viral infection (4)delayed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viral infection

latent viral infection 潜伏性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只是以病 毒的基因或基因产物 的形式长期潜伏于组 织或细胞内,不产生 病毒颗粒,不引发临 床症状。但有可能被 激活组成新病毒颗粒 引起致病。

chronic viral infection 慢性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显、隐 性),病毒长期在体内 未被清除,可间歇性复 制,持续性排毒,导致 感染病程漫长~

slow viral infection 慢发病毒感染(迟发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数月、数 年或数十年)。此期机体无症状, 病毒未能分离。一旦症状出现,多 表现为亚急性进行性,最终导致死 亡。

delayed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viral infection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急性病毒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 致死性的病毒病~

病毒致肿瘤作用 动物实验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病毒感染与肿瘤发生、发展 肿瘤组织证明病毒基因

引起人类恶性肿瘤的病毒 病毒: 逆转录病毒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 DNA病毒 EB 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 人乳头瘤病毒 (HP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与病毒感染相关的肿瘤 所致肿瘤: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Burkitts淋巴瘤 鼻咽癌 皮肤癌 子宫颈癌 肝癌

病毒的整合感染 病毒的DNA和或逆转录产生的DNA整 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可通过其编 码蛋白引起细胞转化,发生细胞形态 学变化,丧失其接触抑制的特性,导 致细胞增生,并在细胞膜上出现新的 肿瘤移植抗原。

病毒的致病机理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 接作用(病毒毒性) (二)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 变化(免疫病理)

病毒的直接作用 1、cytocidal effect (杀细胞效应) 2、steady state infection (稳定状态感染) 3、cell apotosis (细胞凋亡) 4、inclusion formation (包涵体的形成)

steady state infection 病毒不断从感染细胞释放,但 细胞的新成代谢核分裂不受影 响,也不改变溶酶体膜的通透 性,不引起细胞溶解或死亡。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以细胞质收缩,核 染色体裂解核凋亡小体形成 为特征。

病毒感染的间接作用 1、组织器官的损伤 亲嗜性 受染细胞膜改变 受染组织细胞炎症

2、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的损伤作用 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 细胞免疫的~ 自身免疫应答引起的~

宿主的抗病毒免疫 (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二)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一)先天不感受性 (二)屏障作用 (三)非特异性细胞作用 (四)干扰素及其作用

干扰现象、干扰素 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当二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可以增殖,而另一种病毒则被抑制,这种现象~。 干扰素(Interferon,IFN) 一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物质称为~。

干扰素的性质和种类 性质: 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 (polyI:C),刺激机体多种 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作用于机体细胞,表现抗病 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

种类: Ⅰ型— α、β、ω。 Ⅱ型— γ。 α型(人白细胞); β型(其 他细胞); ω型(白细胞); γ型(T细胞)。

干扰素的生物效应 1、具严格种属特异性 2、Ⅰ型抗病毒作用强,具广泛 性;Ⅱ型抗肿瘤、免疫调节 作用强(活化NK、Tc;增加 MIC-Ⅰ类分子;抑制DNA合 成)。

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一)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二)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三)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 和持续时间 (四)免疫病理作用

体液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1、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免疫球蛋白 IgM IgG IgA 2、抗体对靶细胞的作用

中和作用和中和抗体 中和作用: 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 的吸附与穿入,保护细胞免受病 毒感染,也有效防止病毒的血行 播散,这种保护作用称~。

中和抗体: 机体接受病毒感染或疫苗接 种后体内出现的具有中和作用的 特异性抗体称~。

细胞免疫的抗病毒作用 对进入细胞内的病毒加以清除。 发挥作用细胞: 迟发性超敏反应T细胞(TH) 杀伤性T细胞(Tc或CTL)。 作用机制: (略)

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形成和持续时间 1、病毒感染后诱导干扰素产生,早但 维时短。特异性抗体IgM早现,早 消;IgG随后,维时长。 2、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经胎盘)IgG (母乳)IgA,维时6个月。 3、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随感染病毒种 类而异。

免疫病理作用 1、杀伤靶细胞时,细胞损伤,炎 症。 2、抗病毒抗体亲和力低、抗原-抗 体比例不合适,沉积基底膜引 发超敏反应。 3、受染细胞膜抗原性改变,隐蔽 抗原暴露引发自身免疫病。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1、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意义: 指导临床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指导临床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为控制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制定 有效措施。

2、病毒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病毒的血清学诊断 分子病毒学的检测 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经皮肤(虫媒)感染 眼及泌尿生殖道感染 胎内(垂直)与产道感染

传播方法及媒介: 空气飞沫、痰、唾液、皮屑 饮食物(粪便污染) 昆虫叮咬、动物咬伤、注射输 血、刺破皮肤 面盆、澡盆、毛巾、分娩、尿 经胎盘或出生时经产道感染

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运送 (一)标本的采集、处理: 采集的时间 采集的种类 采集的方法 采集后的处理

(二)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立即送检 冷藏快送 低温暂存 -70℃加DMSO/甘油

病毒形态学检查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大病毒颗粒、包涵体 (二)电子显微镜: 直接法(负染) 间接法(免疫) (三) X线晶体衍射法

包涵体: 含义、特征、意义。

电镜(负染)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基病毒

病毒颗粒大小的测定 (一)电子显微镜直接测量 (二)超过滤法 (三)超速离心法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鸡胚接种 (二)组织细胞接种 (三)动物接种

鸡胚接种:

鸡胚接种途径有: 羊膜腔—流感病毒 尿囊腔—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 绒毛尿囊膜—疱疹病毒、痘病毒 卵黄囊—乙型脑炎病毒

组织细胞接种 (1)原代和次代细胞 (2)二倍体细胞:经多次连续传代 仍保持其二倍染色体特征~ (3)传代细胞:可无限传代~

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指标 (1)细胞病变(CPE) (2)红细胞吸附 (3)干扰现象 (4)细胞代谢改变

组织细胞接种: A:正常猴肾单层上皮细胞 B:继续培养的正常猴肾单层上 C:MRC-5成纤维双倍体细胞 D:继续培养的成纤维双倍体细胞

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PE) A:正常Hep-2单层细胞 B:腺病毒感染,细胞肿胀变圆,呈葡萄串状 C:副流感病毒III感染,细胞变圆呈合胞现象

病毒的数量与感染性的确定 蚀斑测定: 细胞准备 稀释病毒 相对固定 记数换算

50%感染量(ID50) 或50%组织感染量(TCID50): 用使半数动物或组织细胞感染 剂量,以表示病毒感染性的强 弱及含量。

动物接种试验 敏感动物 适宜途径 观察指标

新分离病毒的鉴定 1、病毒核酸类型的测定 2、病毒理化性状的检测 3、病毒的血清学鉴定

病毒的血清学检测

方法: 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凝胶免疫扩散 免疫组织化学法 ELISA法及其他

中和试验: 原理— 用特异性抗体中和病毒 的致病性或感染性的试 验。 用途— 鉴定病毒、分析病毒抗原 的性质、免疫血清的抗体 效价、疫苗接种疗效以及 待检样本中的抗体辅助诊 断。

补体结合试验: 原理— 特异性病毒抗原与相应抗 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时 能结合补体。 用途— 流行病学调查 (操作繁琐、特异性低、 维时短,呈淘汰趋势)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原理— 某些病毒或病毒血凝素能 选择性地引起个别种类的 哺乳动物的RBC凝集(血 凝),当加入相应的特异 性抗体时,上述凝集现象 被抑制(血凝抑制)。 用途— 病毒鉴定、病毒分型、辅助 诊断。

机理 结果

原理: 结果

凝胶免疫扩散: 原理— 以半固体琼脂糖为载体, 在其上面进行抗原、抗体 的沉淀反应。 用途— 病毒鉴定、辅助诊断等 (被新型方法、技术替代)

相同 不同 交叉

免疫组织化学法: 原理— 利用标记抗体直接对样本 中病毒抗原的存在与否进 行检测;标记抗体为特异 性抗体(一抗)时,称直 接法,标记抗体为二抗时 则称间接法。 (荧光、酶或放射性同位素等)

用途— 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抗原, 可对病毒抗原作定性的同 时可抗原作定位和分布的 分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理— 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抗体 (二抗)来检测标本中病 毒抗原或血清中病毒抗体 用途— 检测病毒特异性抗原或抗 体,疾病辅助诊断。

其他: 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固相放射免疫测定 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 等等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杂交技术: 原理— 利用DNA双链分子的碱 基是互补的,在高温和 变性剂存在时可解链, 遇低温时又可复性(双 链)的特性,在复性时 加入示踪物~

常用的方法: 斑点杂交 固相杂交 原位杂交 Southern/northern 印迹 分支DNA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PCR): 原理— 选择特异性引物,通过多 个热变性- 复性- 延伸的循 环过程,在体外由酶促扩 增待检的DNA/RNA片段 用途— 疾病的辅助诊断、病毒的 鉴定。

常用技术: 巢/半巢式PCR 多重PCR 逆转录PCR(RT-PCR) 定量PCR 原位PCR RNA捕获PC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