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
教学要求: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公德的特点、内容和具体要求,了解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明确维护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将来在实践中自觉地做社会公德的遵守者和公共秩序的维护者。 重点难点:1、明确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维护公共秩序对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要求;《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学时:3课时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 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公共生活:指人们在共同拥有的公共空间中,必然与他人和社会产生联系的,超越血缘和亲缘关系的生活。即需要对自己有所约束的,应融入、关爱、尊重社会、集体、他人的生活。
关于公共生活空间的“门窗论”: 门窗以外的生活(大路、小巷...)为共同拥有的公共生活空间; 门窗以内的为家庭公共生活空间(婚姻家庭生活); 个人生活的空间或内心思维活动为私人生活空间。
(二)公共生活的起源与发展 公共生活随社会生产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1、原始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群居生活(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是同一的); 2、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冲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状况,公共生活得以扩展; 3、现代大工业的发展,把公共生活扩展到极致,特别是网络,把整个地球缩小为一个“村落”使得公共生活无处不在。
(三)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 1、社会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1)生活内容的复杂性; (2)交往人员的多元性,朋友遍天下; (3)公共生活空间的广阔、扩展性,除了家庭生活就是公共生活。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熟悉的人、陌生的人、各种各样的人,思想、行为都比以前丰富和复杂。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人的生活内容本身就非常丰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真实世界的、虚拟世界的。
二、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来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如果没有血液的流通、呼吸的延续,人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就不会有生命。社会的集体也是这样,每一个专业都不能独自存在。公共事务,社会公德,是社会的血液和呼吸。 ---------余秋雨
维护公共秩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一)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的形成与发展 1、原始社会主要是图腾崇拜、禁忌、风俗等形式作为公共生活空间中必须遵守的生活规则。 2、进入阶级社会后,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有了一定的发展,除已得到社会成员认可的民间风俗、礼仪、宗教规范、戒律等继续发挥作用以外,出现了以成文法的形式发挥作用的法律。 3、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这里的道德规范主要是社会公德。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二)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包括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其中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有着一致的目标,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主要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最低层次,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基础;是每一个人进入文明世界的身份认定,也是一个正常社会全部合格成员之间的品格上的契约;是人生教育的基准,也是日常生活的起点。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概念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2)人与社会的关系: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3)人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1、继承性 2、基础性 3、广泛性 4、简明性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文明礼貌 1、必要性 (1)提高道德素质的要求; (2)自尊的需要; (3)培养优雅的气质——审美的需要;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自我评价与对别人的评价的标准; (6)价值实现的途径。 2、行为方式 (1)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 (2)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 (3)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等等。
(二)助人为乐、平等待人 1、必要性 (1)社会倡导人道主义的需要;人人都会遇到困难,人人都需要帮助。 (2)发扬民主的要求; (3)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相互服务的经济。 2、行为方式: (1)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 (2)公民之间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 (3)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对一切自然灾害,对遭受灾难的别国、别地区的人民,给予道义支持与可能的物质支援等等。
(三)爱护公物 1、必要性 (1)爱护公物,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也是义务; (2)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劳动; (3)保障民众生活条件,促进社会进步。 2、行为方式 (1)要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财产,珍重社会的共同劳动成果; (2)要正确使用城乡道路、水电、通讯、交通、环卫、消防等公用设施,保护名胜古迹、历史文物;要反对损坏公物、化公为私。 (3)建设节约型社会,爱护公物还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四)保护环境 1、必要性 (1)环境是生命的摇篮。为人类的生存,自己的健康,为子孙后代的尽责。 (2)不保护环境,就必定接受自然法则的惩罚。 (3)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2、行为方式 (1)要爱护花草树木、野生动物、人文景观;节煤、节电、节水;防治废渣、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2)植树,种花。
(五)遵纪守法 公民自觉遵守纪律,遵纪守法,具体来讲,就是要增强法制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学法、知法、用法,执行法规、法令和各项行政规章。 1、必要性 (1)是宪法的规定,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2)生活、生命的保障。如不遵守交通规则,必出事。 2、行为方式 (1)遵守市民守则、乡规民约、厂规校纪和有关制度;(2)见义勇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体现在: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展开。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 (1)认为社会公德是无关大局的小节、小德,对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考虑较少; (2)个体文明举止较差、公德水平偏低; (3)对危害公共利益、影响社会公德的言行熟视无睹,缺少公益心; (4)道德谈论和道德行为脱节,甚至于是背道而驰的,言行不一。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大学校园中诸如: 浪费粮食、大声喧哗(夜半歌声) 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冲厕所 上课迟到、衣冠不正进教室 手机铃声此起彼伏 新生报到时常遇到的称谓“喂” ……等不道德现象和不文明行为时有所见。
请同学们为这几幅画题名 :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1、在实践中培养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要学习公共文明礼仪知识; 要突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重点 ; 要构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体系。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2、在实践中反省、自查、修养,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网络生活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伤害。 在网络上,你不知道我是条狗; 网络是最大的“民主墙”; 网络诈骗、网络病毒、网络色情……。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要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文明上网,在网络生活中加强公德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利用网络获取有益的知识,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对于规范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对于规范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一)指引作用 法律提供既定行为模式,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的形式,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二)预测作用 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行 为 法律告诉你,某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违约要赔偿。通过预测自己的行为的后果,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后 果
(三)评价作用 即为人们判断他人行为的正误提供普遍的准则或尺度——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评价的是行为人的行为合不合法,违法及违法的性质和程度如何。 (四)强制作用 指法律能够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五)教育作用 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包括使人们知法守法、预防犯罪、鼓励合法行为(通过法律的实施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发生的影响)等。
二、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2005年8月28日通过,2006年3月1日施行。 1、特别之处:一方面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另一方面规范、指导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执法行为。 2、立法目的: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二、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 3、基本原则: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4、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扰乱公共秩序 行为的分类 妨害公共安全 侵犯人身、财产权利 妨害社会管理
5、处罚的种类 警告 罚款 不同于刑法的“罚金”刑 行政拘留 不同于刑事拘留 吊销许可证 限公安机关颁发 限期出境 针对外国人 驱逐出境
第83条: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情况复杂,依照本法规定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6、处罚程序 调查 第91条 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 决定 执行
7、救济程序 行政复议 对治安管理处罚 不服,怎么办? 行政诉讼 第107条 被处罚人不服行政拘留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公安机关认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不致发生社会危险的,由被处罚人或者其近亲属提出符合本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条件的担保人,或者按每日行政拘留二百元的标准交纳保证金,行政拘留的处罚决定暂缓执行。
案例一:下暴的恶少 某小学地处郊区,有些被称为“恶少”的社会闲散青年经常在学校附近追逐、拦截学生取乐,有时还强行索要小学生的零用钱,甚至无缘无故地把孩子的书包割坏,弄得人心惶惶。公安机关接报后,一举端掉了这个寻衅滋事的违法分子团伙。
■分析:上述案例中的行为,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公民财产安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公共秩序,历来是各级公安机关查处的重点。 《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等寻衅滋事作了统一的明确规定,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案例二:足球流氓将被处罚
■分析:对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强行进入场内的;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可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 1、立法目的: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给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 2、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权利。二是权利与义务一致性原则。三是和平进行原则。 3、申请和许可制度:
申请 许可 第八条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 依照本法规定需要申请的集会、游行、示威,其负责人必须在 第八条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有负责人。 依照本法规定需要申请的集会、游行、示威,其负责人必须在 举行日期的五日前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申请书中应当载明集 会、游行、示威的目的、方式、标语、口号、人数、车辆数、使用 音响设备的种类与数量、起止时间、地点(包括集合地和解散地)、 路线和负责人的姓名、职业、住址。
不予许可 聚众闹访者将依法严惩 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煽动民族分裂的; 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 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 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聚众闹访者将依法严惩
(三)《环境保护法》 1、立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身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2、基本原则:一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二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三是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台湾环境保护者用身体组成“无核”字样,反对在台湾建立第四座核电站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 1、立法目的: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 2、基本原则:一是依法管理原则;二是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讨论:横穿马路者,撞死了白撞? 《道路交通安全法》特别从通行权利的分配上充分保护行人的生命安全。赋予行人在人行横道上的绝对优先权,保护无交通信号情况下的行人横过道路权。
赔偿有保障,可以直接找保险公司啦!司机没钱不要紧!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外,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车的,处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外,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饮酒后不能驾车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1、立法目的: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2、基本原则:一是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和实施网络法律规范的目的是维护和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监管网络上各种活动、制裁网络上的不法行为,不应最终束缚信息网络的发展。二是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从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功能出发,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网络上的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三是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网络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既要针对网络的特点做出新的规定,又必须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
思考题: 1、在公共生活空间中如何维护公共秩序? 2、公共生活的有序化对社会发展、对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 3、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5、在公共生活中有那些法律规范,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版。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