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黑热病患者为何会出现脾、肝肿大? 黑热病患者贫血的特点及贫血机理? 3.黑热病确诊依据是什么?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是什么? 4.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阶段和治病阶段分别是什么,人是怎么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的? 5.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又称什么?试述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基本生活史、致病特点以及诊断方法 6.论述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机理、传播方式、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第九章 孢子虫 The Sporozoa
孢子虫的特点: 无显著的运动细胞器,全部营寄生生活。生活史复杂,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裂体增殖、孢子增殖和有性配子生殖两种生殖方式。
常见对人体危害性较大的孢子虫有: 疟原虫 (Plasmodium) 弓形虫 (Toxoplasma) 肺孢子虫 (Pneumocystis) 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机会性致病原虫
这个非洲孩子怎么了?
第一节、 疟原虫 Malarial Parasite(Plasmodium)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1880年 法国学者Laveran确定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疟疾“malaria”是从意大利文 mala(恶)和 aria(气)而来。 1897年,在印度工作的英国军医Ross证实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疟原虫的种类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 130多种,宿主:人、哺乳动物、两栖类、鸟类及爬行类。 间日疟原虫(P.vivax) 我国分布最广、最常见。 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常见,长江以南。 三日疟原虫(P.malariae) 少见。 卵形疟原虫(P.ovale) 仅云南、广东、河南发现几例。
一、形态 间日疟原虫 以红细胞内期原虫为代表,疟原虫的构造有核、胞质、空泡和细胞器。 一、形态 间日疟原虫 以红细胞内期原虫为代表,疟原虫的构造有核、胞质、空泡和细胞器。 环状体(ring form):又称为小滋养体,一红色核位于虫体一侧,似红宝石戒指。 滋养体(trophozoite):又称为大滋养体,胞核增大,尚未分裂,有疟色素颗粒。 裂殖体(schizont):核、胞质分裂,形成裂殖子(12-24个),疟色素集中成堆。 配子体(gametocyte):雌/大配子体:核较小,位于虫 体一侧;雄/小配子体:核较大,位于虫体中央。
疟原虫红内期各期形态特点 薄血膜用吉氏法或瑞氏法染色光镜下观: 核----红色 胞质-----兰色 疟色素本身为棕黄色。
P. vivax 红内期发育各期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阶段 (in human) 早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环状体 大滋养体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外周血内恶性疟原虫 环状体 配子体
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阶段 (in mosquito) 形态 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阶段 (in mosquito) 雄配子出丝 动合子 卵囊(囊合子) 子孢子
二、生活史 间日疟原虫 生活史需 两个宿主 红外期发育-肝细胞内裂体增殖 人体内 红内期发育-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疾) 配子体形成- 二、生活史 间日疟原虫 红外期发育-肝细胞内裂体增殖 人体内 红内期发育-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疾) 生活史需 两个宿主 配子体形成- 形成♀、♂配子体 配子生殖 按蚊体内 孢子增殖:产生大量子孢子
生活史过程 蚊体内发育 人体内发育 红外期发育 蚊子唾液腺 速发 孢子生殖 配子生殖 红内期发育
传播媒介: 雌性按蚊 当雌性按蚊吸血时传播疟疾
生活史要点: 感染方式:按蚊的吸血活动 寄生部位:肝细胞内(红外期发育阶段) 红细胞内(红内期发育阶段) 致病阶段: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 感染阶段:子孢子(遗传学类型:速发型和迟发型子孢子) 感染方式:按蚊的吸血活动 寄生部位:肝细胞内(红外期发育阶段) 红细胞内(红内期发育阶段) 致病阶段: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 诊断阶段:红内期各发育阶段 间日疟原虫 48 小时 恶性疟原虫 36-48小时 三日疟原虫 72小时 卵形疟原虫 49-50小时 红细胞内发育周期
三、致病 (Pathogenesis) 潜伏期 疟疾发作 再燃 复发 贫血 脾肿大 重症疟疾
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引起周期性寒热发作称疟疾的发作。一次典型疟疾的发作表现为寒颤、高热、出汗退热3个连续阶段。 1. 疟疾发作(paroxysm) 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引起周期性寒热发作称疟疾的发作。一次典型疟疾的发作表现为寒颤、高热、出汗退热3个连续阶段。 疟疾发作周期与红内期疟原虫发育周期相一致。 冷:全身颤抖、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暖。 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体温39-40℃,可伴头痛、全身酸 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昏迷。 汗:大汗淋漓、退烧,体温急降,乏力。 间日疟——48小时发作一次 恶性疟——36-48小时发作一次 三日疟——72小时发作一次
疟疾发作机理 红内期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 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细胞碎片等 多形核白细胞及单核细胞吞噬 内源性热原质 释放 释放 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细胞碎片等 多形核白细胞及单核细胞吞噬 产生 内源性热原质 刺激 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周期性发热
再燃是由红内期残存疟原虫逃避宿主免疫力重新大量繁殖所引起的。 致病 2. 再燃(recrudescence): 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由于治疗不彻底, 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为再燃。 再燃是由红内期残存疟原虫逃避宿主免疫力重新大量繁殖所引起的。
复发是由侵入肝细胞的迟发型子孢子(休眠体)引起. 致病 3. 复发(relapse): 指疟疾初发患者红内期疟原虫已完全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一年余后,又出现的疟疾发作。 复发是由侵入肝细胞的迟发型子孢子(休眠体)引起.
4. 贫血(anemia): 机制: (1)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RBC) (2)脾功能亢进:吞噬正常的RBC (3)免疫溶血 ①疟原虫使RBC隐蔽的Ag暴露,刺激机体,产生 自身 Ab(IgM),自身Ab导致RBC破坏 ②宿主产生的特异Ab与寄生虫Ag形成Ag-Ab复合物,与补体结合,引起RBC溶解 (4)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5. 脾肿大(splenomegaly): 疟疾发作几次以后开始出现脾脏肿大。 主要原因:脾内充血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 致病 5. 脾肿大(splenomegaly): 疟疾发作几次以后开始出现脾脏肿大。 主要原因:脾内充血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 早期治疗可恢复至正常; 慢性患者由于脾包膜增厚,组织高度纤维化,质地变硬, 则不能恢复
6. 脑型疟——疟疾患者死亡杀手 临床表现:剧烈头痛、昏迷、急性神经紊乱、高热、昏睡或昏迷、惊厥、呕吐,死亡率高。 机制: 致病 6. 脑型疟——疟疾患者死亡杀手 临床表现:剧烈头痛、昏迷、急性神经紊乱、高热、昏睡或昏迷、惊厥、呕吐,死亡率高。 机制: 阻塞学说(机械性学说 ) 炎症学说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学说 主要由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引起,儿童和无免疫力成人多见
7. 其他类型疟疾 疟疾性肾病(多见于三日疟感染): 水肿、腹水、蛋白尿和高血压,最后肾功能衰竭。 病人有高价抗疟抗体和高水平IgM,属Ⅲ型变态反应 先天疟疾 : 经胎盘感染 输血性疟疾 :经血液制品感染,血库保存时间短于6天的血最危险
四、 免疫 先天免疫 获得性免疫 Duffy血型抗原阴性的人对间日疟原虫具有天然抵抗力 镰状红细胞贫血者对恶性疟原虫有抵抗作用 带虫免疫:外周血液内有一定数量配子体的带虫者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 免疫逃避:①抗原变异 ②细胞内寄生从而逃避免疫攻击
疟原虫侵入红细胞的过程 ①裂殖子通过特异部位识别和附着于红细胞膜表面受体; ②红细胞广泛性变形,红细胞膜在环绕裂殖子处凹入形成纳虫空泡; ③裂殖子入侵完成后纳虫空泡密封。
五、诊 断 1. 病原学诊断 确诊依据:从外周血检出疟原虫 方法:薄血膜;厚血膜法,用瑞氏或吉氏染色 2. 免疫诊断:检测循环抗体,循环抗原 五、诊 断 1. 病原学诊断 确诊依据:从外周血检出疟原虫 方法:薄血膜;厚血膜法,用瑞氏或吉氏染色 2. 免疫诊断:检测循环抗体,循环抗原 3. 分子生物学技术: 如PCR、酶检测等
诊断 血涂片 厚血膜 薄血膜
薄血膜(P. vivax) 环状体 大滋养体 大滋养体 成熟裂殖体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薄血膜(P. falciparum) 配子体 环状体
荧光染色P. falciparum 环状体
六、 流行 非洲、亚洲、中南美洲
我国疟疾分布 流行 北纬33°以北 北纬25-33°之间 北纬25°以南 西北地区 西藏和黑龙江 新疆伊犁河及南疆有少数间日疟 低疟区 间日疟 中华按蚊 高峰:8-9月。 北纬25-33°之间 中、低疟区 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 平原为中华按蚊;山区嗜人按蚊 高峰:8-9月。 北纬25°以南 高疟区,云南、贵州、广东、汉南及台湾,主要为恶性疟和间日疟, 高峰:6-10月。 西北地区 西藏和黑龙江 新疆伊犁河及南疆有少数间日疟
我国疟疾分布
我国疟疾分布
流行环节 传染源: 血中存在配子体的疟疾患者和带虫者 传播媒介: 按蚊,在我国有8种 传播方式 : 按蚊吸血、输血,经胎盘(三日疟) 传播媒介: 按蚊,在我国有8种 传播方式 : 按蚊吸血、输血,经胎盘(三日疟) 易感人群 : 儿童、非流行区成人
七、疟疾防治 蚊媒防治 各种防蚊、灭蚊方法与产品 药物预防 伯喹、氯喹、喹宁、乙胺嘧啶等 疫苗预防 红外/内期疫苗、传播阻断疫苗
疟疾治疗原则 1、控制临床症状 2、根除配子体 3、防止复发 疟疾治疗原则 1、控制临床症状 2、根除配子体 3、防止复发 治疗药物 抗红外期:伯喹、乙胺嘧啶 杀红内期:氯喹、奎宁、青蒿素类 杀配子体:伯喹,用于切断传播 杀孢子增殖期:乙胺嘧啶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弓形虫是一种重要的机会性致病原虫,正常人感染时一般不出现临床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严重的弓形虫病。
一、形 态 弓形虫与人类感染有关的发育阶段有; 1、滋养体 (trophozoite) 速殖子(滋养体) 假包囊 2、包囊 (cyst) 一、形 态 弓形虫与人类感染有关的发育阶段有; 1、滋养体 (trophozoite) 速殖子(滋养体) 假包囊 2、包囊 (cyst) 缓殖子(囊殖子) 3、裂殖体 (schizont ) 裂殖子 4、配子体 (gametocyte) 5、卵囊/囊合子 (oocyst ) 子孢子
滋养体(Trophozoite) 虫体呈新月形或香蕉形,核位于虫体中央稍偏后 胞质 胞核
假包囊(pseudocyst) 滋养体常在胞内寄生,被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聚集呈为假包囊
包 囊 (cyst) 囊内滋养体称缓殖子(bradyzoite)
卵 囊 (oocyct) 呈椭圆形,有两层光滑透明囊壁,成熟卵囊两端囊壁形成半月状空隙
二、生活史 弓形虫生活史复杂,需要两个宿主 在中间宿主体内,弓形虫于肠外组织器官细胞内进行无性增殖 在终末宿主猫科动物肠上皮细胞内进行无性和有性生殖
生活史
生活史 1. 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 缓殖子 子孢子 速殖子 包囊 卵囊 假包囊 裂殖体 裂殖子 雌配子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排出 卵囊 合子 猫吞食 小肠上皮细胞内 裂殖体 小肠中 裂体生殖 上皮细 胞破裂 裂殖子 侵入新的 上皮细胞 从小肠上皮 细胞逸出 雌配子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配子生殖 排出 卵囊 合子 随粪便 雄配子
2. 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包囊 卵囊 假包囊 缓殖子 子孢子 速殖子 速殖子 随血、淋巴进入单核 假包囊 细胞系统寄生 并入侵各组织细 2. 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包囊 卵囊 假包囊 缓殖子 子孢子 速殖子 随血、淋巴进入单核 细胞系统寄生 假包囊 中间宿主吞食 速殖子 人、牛、羊、猪等肠内 并入侵各组织细 胞内二芽殖法 包 囊
生活史要点: 传播途径: 终宿主: 猫、猫科动物 中间宿主:人、猫及其他哺乳类、鸟类,很广泛 感染阶段:卵囊、假包囊、包囊、滋养体 终宿主: 猫、猫科动物 中间宿主:人、猫及其他哺乳类、鸟类,很广泛 感染阶段:卵囊、假包囊、包囊、滋养体 寄生部位:除了红细胞以外,所有的有核细胞 传播途径: (1)饮食感染:含弓形虫卵囊、包囊、假包囊的肉、奶、蛋、食物、饮水, 经口感染。 (2)接触感染:病人、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伤口、损伤的皮肤粘膜甚至眼结膜感染。 (3)输血、器官移植 (4)节肢动物携带卵囊
三、 致 病 机会性致病, 大多呈隐性感染 临床分类: 先天性弓形虫病 后天性弓形虫病
临 床 分 类 (1)先天性弓形虫病: 母体原虫血症时,虫体经胎盘感染造成:流产、早产、死产、畸形(脑积水、视网膜脉络膜炎、小脑畸形、小眼畸形等)。 (2)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可侵入人体各种有核细胞,临床表现依虫体侵蚀部位、机体反应性而异,淋巴结肿大最常见。 致病特点:(1)多呈隐性感染 (2) 对组织选择性不严格 (3)人、动物普遍易感
致病图1
致病图2
致病图3
四、 诊 断 病原学检查: 1、组织涂片染色法 2、动物接种法和细胞培养法 免疫学诊断: 1、染色试验 2、间接血凝试验 四、 诊 断 病原学检查: 1、组织涂片染色法 2、动物接种法和细胞培养法 免疫学诊断: 1、染色试验 2、间接血凝试验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五、 流 行 世界性分布,广泛流行,人畜共患 常与生活习惯、生活条件、接触猫科动物及不良的食肉习惯等因素有关 五、 流 行 世界性分布,广泛流行,人畜共患 常与生活习惯、生活条件、接触猫科动物及不良的食肉习惯等因素有关 广泛流行的原因:对宿主的选择极不严格 猫及猫科动物是重要传染源 人类主要是胎盘垂直传播 人普遍易感,免疫功能受损更易感
六、 防 治 重在预防 至今尚无十分理想的特效药 可用螺旋霉素,磺胺类、乙胺嘧啶、TMP(三甲氧苄氨嘧啶)等 疫苗的研制不可忽视
思考题 2.试述疟疾的发作机理及其呈周期性的原因? 3.疟疾再燃和复发的原因分别有哪些? 4.试述疟疾引起贫血的机制? 1.什么叫疟疾发作,发作典型的临床表现分为哪几个阶段? 2.试述疟疾的发作机理及其呈周期性的原因? 3.疟疾再燃和复发的原因分别有哪些? 4.试述疟疾引起贫血的机制? 5.疟疾确诊依据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诊断方法? 6.弓形虫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7.弓形虫病的临床分型是根据什么定的,有几种类型? 8.弓形虫为什么与优生优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