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蓬安县 PengAn, SiChuan Province
左图:城东路小学 右图:诸家中心小学 在蓬安,我们所资助的26个学生大都是生活在城市的贫民,分布在城东路小学、诸家中心小学、大泥小学等三个学校里。
这是我们在这里的协调员何老师,这次在蓬安的探访,何老师积极主动、全程陪同,走访了所有受助学生。 左图:大泥小学的大门
这个孩子的母亲三年前患淋巴癌去世了,之后,父亲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他自己。 这是一个拣来的孩子,家里只有奶奶和父亲,她始终是这样怯怯的样子 。
走无下落了 父亲在外打工,姐姐在读高中,姐姐的学 费已经让这个家庭背上了7000元的债务 。 这个孩子的母亲8年前犯神经病,后来出 走无下落了 父亲在外打工,姐姐在读高中,姐姐的学 费已经让这个家庭背上了7000元的债务 。 这个孩子的父亲已经十来年不管家里的事了,前年父母离异,法院把两个孩子分别判给双方,但父亲不露面,母亲只好把两个孩子都领回自己的娘家。 母亲外出打工了(新疆),现在两个孩子都跟外公外婆生活,他们的学费都由老师垫付着。
又是一个从小拣来的孩子,又是只有父女两人相依为命。父亲55岁了,身体不好经常胃痛,她家的房子已经是危房…… 这个孩子8岁才上学,是学校减免了部分费用她才得以进学校的,她说:“我现在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我要努力,想读下去,中学、大学……” 孩子从小被捡来,与养父相依为命
城东路小学的孩子大都是生活在城市的贫民了。这两个孩子是靠父亲在城里踏三轮车的收入来维持生活的,他们的母亲和姐姐在数年前年被拐卖,现在虽然已经知道下落,但无法支付办案的费用,没有能力去解救…… 两年前这个孩子父母离异,随后母亲就去外地打工了,但既不回来也不给家寄钱,孩子现在是同原来在村里做教师的外婆一起生活……
下图:这个孩子的父亲1996年在一次事故中死亡,母亲随后改嫁,把他和姐姐留给老人,现在他俩是同年近六旬的爷爷奶奶生活…… 上图:孩子的父亲三年前在外地打工,死于工地事故,母亲随后改嫁,把孩子丢给老人,现在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四川雷波县 Leibo, SiChuan Province
雷波县的黄琅中学 雷波县县同美姑县、马边县三县交界处的大片地区是我国熊猫生活的一个重要区域。 雷波县黄琅中学位于该县条件较好的黄琅镇,当地属于汉族区域,在凉山州属于最好的地域了,在该县也属于最好的地域,这里的马湖风光秀丽,已经在申请省级著名风景区了。
这里仍然属于凉山,并且“大凉山小、小凉山大”,这里是小凉山了,山更大些,我们所资助的孩子,有些就住在金沙江边,照片上小山村的后面就是深深的金沙江峡谷……
我们所资助的在这里住的黄琅中学的孩子,从这里去学校要走5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够到学校,他们几乎每周要走一次…… 孩子们上学就是要在这样的山路上攀爬,有的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够到学校……
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两年前走在山路上被偶然滚下来的石头砸死的…… 她的母亲是一个是一个山村代课教师,每月报酬仅100元,她现在就是靠这点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四个女儿的生活和上学的(四个女儿,两个初中临近毕业,我们的资助将自动停止,一个小学,一个还没有上学),说起家里的情况,这个坚强的妇女也不禁落泪了……
四川马边自治区 Mabian, SiChuan Province
离开黄琅,我们到了位于凉山区域的最后一个点——马边,这里有我们的两个资助点,位于城区的张坝中学和位于山区的羊坝小学。 张坝中学位于马边县城边上,县城里另外还有一所重点中学,县城的学生一般上重点中学,张坝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是附近山区的,家离学校都很远,大部分学生住校。这个学校的收费没有实行“一费制”,每学期收费420元,(其中住宿费30元,彝族学生免交)并且没有实际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学生在校吃饭要自己解决,一般每周花费二十元左右。
我们是四月12日到马边的,在13、14日两天基本靠步行完成了对张坝中学受助学生的家访,这里是小凉山区呀。这两天的家访无疑是这次探访开始以来最累的一次了。 这学生的家就在前面大山过去的接近山顶的地方,但从这边是过不去的,要从山腰绕。这一绕,我们竟花了三个多小时…… 这就是他的家了,家里爷爷在做饭,可以看到屋顶在冒出炊烟……
学生小霞早上从住在山上的家里赶到学校,来接我们去她的家,在下山的路上被狗咬伤手,但她把手藏在袖子了不让我们看见,我们直到到她家时才发现她的手伤得厉害……
我们在马边的协调员彭老师是退休教师,对助学工作很有热心,他的老伴也非常支持她。
这就是羊坝小学了。 这里的老师们积极配合我们在15、16两天里完成了对所有受助学生的家访——是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陪同我们去的,他们对自己的学生极其家庭都非常熟悉,对这里的路也非常熟悉。当然也全部是步行,大山里的家访是用不上任何交通工具的。
左图:资助金发放公示 右图:新申请资助名单公示
家访途中,小一点的孩子则吉有点累了。。。 另一个大些的孩子叫阿培杨甲,他所在的村叫“牛屎沟”,他是这个村唯一的学生,他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都没有上过学,这个高山村庄中30多户50多个孩子再没有上学的了——这里没有学校,也没有懂他们语言的老师愿意来这里教。这里山大沟深孩子们出不去,走到学校要四个小时呢。
这是罗汉兄妹(彝族15岁、14岁),他们的父亲在他们两三岁时去世,母亲在他们四五岁时改嫁,把他们留给年迈的奶奶,5年前他们的奶奶又去世了。 哥哥刚在读三年级,而妹妹还一天书都没有读过。但他们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哥哥说:“没有读书的时候,瞎子一样……”,妹妹说:“非常想去读书,但那样家里就没有人做了……” 在他们的家里,我们意外地看到,简陋的木架房子里收拾得整齐干净,甚至还有一定的存粮;他们种好自家的地外还养了一口猪和三只鸡,如果他们都去上学,他们家里的地就没有办法种了,也没有办法再喂猪和鸡…… 已经向学校建议,把兄妹俩都列入我们的资助名单,学校承诺,解决好他们在学校的吃住问题。
高山顶上的“老鸦窝”,这里走下去到学校,需要一个多小时…… 这两个很优秀的孩子就是住在“老鸦窝”的,并且他们的家是住的最高的一家,已经几乎是住在山顶了……
阿子、布哈和他们的父母…… 能干的布西在烧鸡——这才真正的烧鸡呢……
这里的孩子们
我们在简阳的资助点武庙中学了。这个学校有学生453人,教师26人,每年从这个学校考进重点高中的学生有30-40人,教学质量是很好的,简阳市第一个考进清华大学学习的学生就是从这里出去的。这个学校享受国家“两免一补”待遇的有110人(“两免”是每个学生每学期160元,但“一补”没有到位),他们是以不重复资助的理由把接受我们资助的学生排除在外了的。学校收费情况:学生每学期396元(杂费100元、课本175元、作业本费20元、信息技术40元、教辅资料75元、体检防疫6元。另外每年保险28元)
我们在这里的协调员黄老师是个很能干的女士;她基本上是步行全程陪同我走访了这里的29个受助学生(只有最远的4个学生动用了摩托车),她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基金会的工作是很尽责的。
这个孩子是双胞胎,她们姐俩的成绩都很优秀。她们的母亲在她们才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现在她们的父亲常年在外面打工,家里只有她们姐俩。 这个孩子的母亲在孩子半岁时离异走了,父亲后来又入赘另组家庭,他现在是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同生活……
这个孩子家里四口人,母亲是残疾,不能做地里的活;父亲做完地的活就想办法去打些工; 这个孩子很勤奋,从学校回来就做地里的活路,田里打药的活就是他的。 这个孩子的父亲在1988年出走再无音信,是母亲和两位已经7旬的老人辛勤劳作支撑着这个家。这个孩子在学校入团需要交7元钱买徽章和证件,她提出“不入了。”是这里多年来这里唯一由于经济原因这样做的孩子。
这个孩子的母亲在她四岁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这么多年,母亲既不给家里写信也不给家里寄钱。 父亲前年脚受伤骨折,至今没有好利索,现在年年民政上要救济他们家 这个孩子的母亲在她9岁时去世,现在父亲长年在外面打工
这是个性格很开朗的孩子,这个家庭只有她和已经年近6旬的父亲,是靠父亲编些箩筐和背篓卖出去的收入来维持生活,但现在,父亲手脚不利索了,两三天才能编一个筐,只能卖上5-6元.
这个孩子是小时候领养来的,她的养母早就去世了,现在是她同已经70多岁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每年民政都会给这个家庭一些救济。每学期400多元的上学费用是这个家庭最大的负担。 这个女孩子的父亲多年前外出打工,已经8 年没有联系了,母亲也外出打工了,每年回寄回她和弟弟的学费来。现在只有她和70多岁的奶奶和弟弟在家里生活,她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