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妇产科教研室.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生 理 学 PHYSIOLOGY 蔡文杰 第十一章 内分泌 概述 概述 下丘脑和垂体 下丘脑和垂体 甲状腺 甲状腺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 肾上腺 肾上腺 胰岛 胰岛.
Advertisements

第一节 概 述 一 激素的一般特征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 胞所分泌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 总称。这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经 由血液的运输,对机体其它组织和 细胞发挥调节作用。 特异性 高效能性 信息传递性.
一、 女性内生殖系统结构: 女性内生 殖器包括 阴道、子 宫、输卵 管及卵巢。 二、各器官的主要功能 是经血排出和胎儿自母体娩出的通道,又 是性交器官。 子宫: 是孕育胎儿的场所,受精卵在这里着床, 逐渐生长发育成成熟的胎儿,足月后, 子宫收缩,娩出胎儿。女性从青春期到 更年期期间,如果没有受孕,子宫内膜.
第十四章 月经失调病人的护理. 妇产科护理学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十四章 月经失调病人的护理 妇产科护理学 【概念】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 简称功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 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 身及内外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存在。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 第一节 妇女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一)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 出生后 4 周内 (三)儿童期-- 从出生 4 周到 12 岁左右 (四)青春期-- 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阶段 生理特点 1. 体格发育 2. 生殖器官发育(第一性征.
Amenorrhea 闭 经 马庆良 教授 马庆良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仁济医院 妇产科 仁济医院 妇产科.
闭 经 amenorrhea. 分 类 1 、原发性闭经 2 、继发性闭经 原发性闭经 原发性闭经是指年龄超过 16 岁, 第二性征已发育,或年龄超过 14 岁, 第二性征尚未发育,且无月经来潮。
版权所有:王跃春 reproduction 生殖过程:  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 的形成过程  交配、受精过程  胚胎发育.
第十二章 生殖 第一节 男性生殖 第二节 女性生殖 第三节 妊娠与分娩.
生殖周期及内分泌调节 曙光医院妇科 齐聪主任.
孕激素类.
阿拉善电大医学教研室 柳彩霞转载 电话: QQ号:
动物解剖生理 主讲人:解红梅.
生 殖 Reproduction 湖南医药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第十二章 生殖(reproduction)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女 性 生 殖 系 统 生 理 中医妇科学教研室.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第十二章 生 殖 第一节 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 第一节 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 第三节 妊娠与分娩(自学) 第四节 性生理与避孕(自学)
妇产科学 学好妇产科学的前提: 二大生理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妊娠生理.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生殖内分泌疾病 Reproductive Endocrine Disorders
绝经综合征 menopausal syndrome
女性生殖系统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女性生殖系统.
器官组织学 第十五章 雌性生殖系统 基本内容:各级卵泡的发育及结构特点、黄体的形成、子 宫的一般组织结构。 内容包括:卵巢 输卵管 子宫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人的生殖和发育 (人的生殖).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闭 经 Amenorrhea.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第二节 女性生殖 卵巢是女性的主性器官,其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激素。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可调节卵巢的活动,使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称为卵巢周期(ovarian cycle)。
第二节 女性生殖 Female reproduction
第十二章 生殖生理 生殖:成熟的生物体产生与自己相似子代个体的能力和过程。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第十二章 生殖 韩丽 生理教研室.
第二节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体液调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第一节 男性生殖 Male reproduction
第十二章 生殖 第一节 雄性的生殖机能 第二节 雌性的生殖机能.
生殖细胞.
Welcome 制作:初二备课组.
第3节 激素调节 城东中学 杜守花.
第二节 卵泡的发育与排卵 一、卵泡发育 (一)卵泡发育形态变化
二、腺垂体的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TS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促卵泡 FSH 黄体生成素 LH 生长素 GH 催乳素 PRL
模块五 激素及内分泌系统药物应用 药物应用技术.
第十二章 生殖生理 第一节 雄性的生殖机能 第二节 雌性的生殖机能.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一节 骨盆 (一)骨盆的组成 1.骨盆的骨骼 2.骨盆的关节 3.骨盆的韧带.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曙光医院妇科 齐聪主任.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目的与要求 掌握女性性激素的生理作用 熟悉卵巢的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熟悉女性生殖系统的周期性变化特点及月经的特点 熟悉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
第十四章 女性生殖系统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女性生殖系统 Fa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制作:皖南医学院组胚教研室.
第八章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六、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一)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
女性生殖生理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朱瑾.
妇产科护理学 Nursing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参赛内容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西安医学院妇产科护理教研室 张永爱.
第十二章 生 殖 reproduction.
甲状腺激素.
女性生殖系统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内分泌系统 学习目标 1.脑垂体的位置。 2.腺垂体分泌激素及其功能 3.神经垂体分泌激素及其功能 4.甲状腺素和降钙素的功能。
第二节 人的生殖 滕州市羊庄镇羊庄中学 甘信用.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第四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 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妇产科教研室

教学内容 概况 女性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月经周期及其变化 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官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及其他内分泌腺的调节作用

女性生殖系统是女性身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 与其他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

第一节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胎儿期 新生儿期 儿童期 青春期 性成熟期(生育期) 绝经过渡期 绝经后期 可因环境、遗传、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有个体差异 自出生到衰老是一渐进的生理过程,据年龄及生理特点,分几个时期(无截然的界限) 可因环境、遗传、营养等因素的影响而有个体差异

胎儿期: 受精卵 性染色体 胚胎6周后原始性腺开始分化 胚胎8-10周性腺组织出现卵巢的结构

新生儿期: 胎儿出生后4周内 女性胎儿出生后

儿童期: 从出生4周到12岁左右 幼稚型 宫体:宫颈 卵巢 阴道 10岁后始发育,少量卵泡发育 出现女性特征,内生殖器下降盆腔, 乳房发育

子宫的变化

青春期: 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 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 (10—19岁) 月经初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初期多无规律,无排卵性, 后为有排卵性 第一性征 第二性征

性成熟期 (生育期) 18岁开始 历经30年左右 卵巢生殖、内分泌功能最旺盛的时期 周期性排卵,月经规律,生殖器官各部 和乳房均有不同程度的周期性变化

绝经过渡期: 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到衰萎 可始于40岁,历时10—20年 绝经:指月经永久性停止 围绝经期: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绝经 后一年内的时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10%—30% 平均年龄49.5岁(44—54岁,80%)

绝经后期: 60岁以后(老年期) 全身出现衰老现象 月经停止 生殖器委缩 血中胆固醇升高 骨质疏松

第二节 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受内外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故初潮年龄差异较大 3、月经周期: 相邻两次月经第1日间隔的时间为 一个月经周期(28—30日) 可有自己的规律 1、月经: 月经是指在卵巢周期性内分泌调节下,子宫内膜产生周期性脱落而出血 是生殖功能成熟的一项标志 是卵巢周期性变化在子宫内膜的反应 2、月经初潮: 月经第一次来潮 13—14岁(11—12岁,15—16岁) 受内外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故初潮年龄差异较大 3、月经周期: 相邻两次月经第1日间隔的时间为 一个月经周期(28—30日) 可有自己的规律 4、月经持续的时间及出血量: 月经持续的日数称经期 2—7日(3—6日) 30毫升,超过80毫升为病理状态 5、月经血的特征: 色暗红 粘稠不凝(前列腺素、纤溶酶) 6、月经期的症状: 经期盆腔瘀血,子宫血流量↑ 下坠感,轻度神经系统症状 轻度胃肠功能紊乱

第三节 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功能 女性生殖内分泌腺 有两种主要功能: 生育功能 内分泌功能 (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 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周 期性变化称卵巢周期(ovarian cycle) 主要变化如下: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2、排卵 3、黄体形成及退化 4、卵泡闭锁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卵泡发育始于胚胎早期 出生时约有15~30万个卵泡 儿童期卵巢皮质含有大量密集 成群的原始卵泡,卵巢髓质已逐渐退化 据形态、大小、 生长速度和组织学特征, 可将卵泡的生长分为四个阶段: (1)始基卵泡: (2)窦前卵泡: (3)窦状卵泡: (4)成熟卵泡: 月经初潮时约30~40万个 生育期约有300~400个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并排卵,其余自行退化---卵泡闭锁 闭锁退化的速度与年龄呈正相关

是一处于减数分裂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单层梭形或扁平颗粒细胞层环绕组成 (1)始基卵泡: 是一处于减数分裂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单层梭形或扁平颗粒细胞层环绕组成 (2)窦前卵泡(初级卵泡): 初级卵泡发育的完全阶段 卵母细胞增大,外围有透明带 外围的间质细胞形成卵泡膜的内、外泡膜层 基底膜层出现 卵泡生长发育必备的3种特异性受体出现: FSH、E2、T(睾酮) (3)窦状卵泡(次级卵泡): 在E、FSH持续影响下产生卵泡液,形成卵泡腔 FSH作用使颗粒细胞获得LH受体,LH协同作用产生E量明显增加 (4)排卵前卵泡:卵泡发育 最后阶段,卵泡体积↑↑ ( 15~20mm ),卵泡腔↑↑,卵泡移向卵巢表面,卵细胞埋藏于卵丘中 充分生长的初级卵母细胞,围绕透明带与多层立方颗粒细胞层,包裹在基膜内称次级卵泡 出现卵泡生长发育所必备的三种特异性受体,即FSH、E2、T受体的形成

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 1)卵泡外膜 2)卵泡内膜 3)颗粒细胞 4)卵泡腔 5)卵丘 6)放射冠 一般每一周期仅有1个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卵被称为优势卵泡

2、排卵 排卵的内分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 ①E2峰对H-P的正反馈作用, GnRH+P的协同作用 ②LH/FSH峰出现→卵泡贴近卵巢 卵细胞和它周围的卵丘颗粒细胞一起被排出的过程称排卵 排卵的内分泌调节为排卵前血LH/FSH峰的出现 机制:E2高峰对垂体、下丘脑的正反馈调节作用,Gn-RH作用出现LH/FSH峰。该排卵峰与孕酮的协同作用 排卵的内分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 ①E2峰对H-P的正反馈作用, GnRH+P的协同作用 ②LH/FSH峰出现→卵泡贴近卵巢 壁处纤维溶酶原激活物↑ ③PG及组胺↑ ④卵泡外膜平滑肌纤维收缩 进入排卵前状态的特点: ①卵细胞及周围放射冠漂浮于卵泡液中 ②卵泡壁及其贴近的卵巢组织变薄 ③卵泡如一大水疱,突出于卵巢表面 ④排卵时透明带、放射冠与卵细胞同时排 出,及少部分卵丘内颗粒细胞 进入排卵前状态的特点: ①卵细胞及周围放射冠漂浮于卵泡液中 进入排卵前状态的特点: 进入排卵前状态的特点: ①卵细胞及周围放射冠漂浮于卵泡液中 ②卵泡壁及其贴近的卵巢组织变薄 进入排卵前状态的特点: ①卵细胞及周围放射冠漂浮于卵泡液中 ②卵泡壁及其贴近的卵巢组织变薄 ③卵泡如一大水疱,突出于卵巢表面

排 卵

绝大多数卵泡均在发育过程中退化,成为闭锁卵泡 3、黄体形成及退化 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内膜细胞及外膜包围---形成黄体 排卵后7-8日黄体体积达最高峰(直径2~3cm ) 若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白体 4、卵泡闭锁 绝大多数卵泡均在发育过程中退化,成为闭锁卵泡 组织学特征:卵母细胞退化坏死,被吞噬细胞清除

(三)卵巢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 甾体激素,主为E、P、T 1、基本化学结构 属类固醇激素 化学成分:环戊烷多氢菲环 按碳原子数目分为: ①P含21个C,孕烷核(孕酮) ②T含19个C,雄烷核(睾酮) ③E含18个C,雌烷核(E2、E、E3)

主要在肝脏代谢,经不同组织中不同酶的作用,使甾体激素产生生物活性,并发挥效应 4、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2、生物合成过程 合成的特点: ①基本物质---食物中的胆固醇 ②均需特殊的酶参与---异物酶、裂解酶、芳香化酶等 ③孕烯醇酮---甾体激素合成的前体物质 3、代谢 主要在肝脏代谢,经不同组织中不同酶的作用,使甾体激素产生生物活性,并发挥效应 降解产物大部分经肾脏排出 合成途径有Δ5和Δ4 2条 P:通过Δ4 途径合成; T:通过Δ4 和Δ5 合成: E2 、E1 :排卵前主要通过Δ5 ,排卵后可 通过Δ4 和Δ5 4、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随卵巢周期而变化 (1)E: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后7-8日又形成一高峰,但较平坦 (2)P:排卵后孕激素分泌量增加,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最高峰

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5、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促使子宫发育 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2)使子宫内膜增生。 (3)使宫颈口松弛,宫颈黏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 (4)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 (6)使乳腺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 (7)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 (8)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 (9)促进钠水储留 (10)钙盐及磷盐在骨质中沉积,维持正常骨质。

6、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减少子宫收缩。 (2)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 (3)使宫颈口闭和,黏液减少。 (4)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5)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6)促进乳腺腺泡发育成熟。 (7)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 (8)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0.3-0.5C。 (9)促进水钠排泄。

基础体温升高

卵巢髓质产生少量T(主来自肾上腺皮质),T是合成E的前体,对维持女性生殖功能有重要意义 7、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 P在E作用的基础上,促使女性生殖器及乳 房的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 8、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卵巢髓质产生少量T(主来自肾上腺皮质),T是合成E的前体,对维持女性生殖功能有重要意义 T可促进阴毛、腋毛生长,及蛋白质合成、肌肉生长和骨骼发育,刺激红细胞生成,大量T有对抗E的作用 拮抗作用 表现在子宫收缩、输卵管蠕动、宫颈黏液、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脱落以及钠和水的储留与排泄等

(四)卵巢分泌的多肽激素 1.抑制素、激活素、卵泡抑制素 : 2.生长因子:

第四节 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官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1、组织学和生物化学两方面 组织学: 1)、基底层 : 与肌层直接相连,无周期性变化,月经期不发生脱落 2)、功能层: 靠近宫腔,发生周期性改变

分为3个时期: (1) 增生期 (卵泡期 ): 内膜的上皮和间质细胞增生 早期:5-7日, 1-2mm 中期:8-10日, 晚期:11-14日, 2-3mm 腺上皮细胞 立方状/低柱状 → 柱状 有分裂相 → 高柱状,腺体弯曲 间 质 组织致密,微血管较少 → 水肿,螺旋小动脉增生 → 细胞呈 星形,小动脉官腔增大

(2)分泌期 (黄体期): P使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 早期: 15~19日 中期: 20~23日 晚期: 24~28日 (3)月经期: 第1~4日 E、P↓,激活内膜中PG合成→子宫肌层收缩→螺旋小动脉痉挛→内膜血流↓,组织缺血、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管壁破裂致内膜底部血肿形成→组织坏死脱落,与血液相混排出 子宫内膜变化的连续性、交叉性 早期: 内膜腺体更长,腺腔开始扩大。腺上皮下细胞核出现含糖原的水泡,间质水肿,螺旋动脉继续增生 b. 中期: 内膜更厚,腺体扩大呈锯齿状,分泌上皮细胞顶端胞膜破裂,糖原溢入腺腔称顶浆分泌。间质进一步水肿、疏松,螺旋小动脉更多增生蜷曲 c. 晚期: 内膜厚10cm,呈海绵状,面向宫腔腺体的开口有糖原等溢出,间质更疏松、水肿,上皮细胞下的间质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螺旋小动脉增长超出内膜厚度,故更蜷曲,官腔随之扩张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2、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研究 间质细胞在E的作用下产生---酸性粘多糖(蛋白碳水化合物),对增生期子宫内膜生长起支架作用 排卵后P可阻止其合成,同时小动脉血管壁 通透性增加,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自由交换, 为受精卵着床和发育提供条件

排卵后在P作用下,阴道上皮加速脱落,多为中层或角化前细胞 (二)生殖器官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1、 宫颈黏液 宫颈腺细胞分泌黏液有周期性变化 月经后体内E↓,宫颈黏液分泌↓,随E 水平增加,黏液量及透明度增加,排 卵前分泌量达高峰 2、 阴道黏膜 以上段较为明显 排卵前阴道上皮在E作用下,低层细胞增生变为中层及表层细胞,表层细胞角化程度高,内有丰富糖原,借阴道杆菌分解为乳酸,保持阴道pH值4~5 蛋清状,拉丝度达10cm 宫颈外口变圆放大约3cm,出现“瞳孔”现象 镜下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月经周期6~7日出现,排卵前期结晶形态最典型 排卵后在P作用下,黏液变稠而浑,拉丝时易断裂。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消失,出现条索状椭圆体 3、 输卵管的周期性变化 卵泡期:受E影响纤毛细胞变大,肌层节 律性收缩增加 黄体期:在P作用下纤毛细胞变短小,分 泌细胞功能降低,利于孕卵在输卵管运行时 吸取营养 排卵后在P作用下,阴道上皮加速脱落,多为中层或角化前细胞 据阴道脱落细胞形态变化了解卵巢有无排卵功能

第五节 月经周期的调节

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 性腺轴 是一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控制下维持 女性生长发育、月经周期和功能, 参与机体内环境和物质代谢的调节

在Gn-RH作用下分泌FSH和LH(糖蛋白),直接作用于卵巢 FSH促使卵泡生长、发育及发热,在LH协同作用下使卵泡分泌E 1、下丘脑 下丘脑基底区弓状核神经细胞 卵泡刺激素释放激素(FSH-RH)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 合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2、 腺垂体 在Gn-RH作用下分泌FSH和LH(糖蛋白),直接作用于卵巢 FSH促使卵泡生长、发育及发热,在LH协同作用下使卵泡分泌E LH于排卵前1~2日浓度升高,刺激成熟卵泡排卵,使排卵后的卵泡变成黄体,产生E、P 3、 卵巢 青春期后,卵巢周期性分泌E、P作用于子宫内膜,形成月经 性腺轴经神经调节和激素反馈: 正反馈:通过反馈使下丘脑兴奋,原有生理活动增加 负反馈:通过反馈使下丘脑抑制,原有生理活动减弱 脉冲式释放 经门静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促使腺垂体合成与分泌FSH和LH,间接调节卵巢功能 大量E抑制下丘脑分泌FSH-RH(负反馈),兴奋下丘脑分泌LH-RH(正反馈) 大量P对LH-RH呈抑制作用(负反馈)

第六节 其他内分泌腺功能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一)甲状腺 甲状腺素(T4)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甲状腺功能低下:性发育障碍、月经失调(过少、稀发、闭经)、不孕自然流产、畸胎发生率增加 甲状腺功能亢进:月经失调(过多、频发---过少、稀发、闭经)

T分泌过量抑制下丘脑对Gn-RH分泌,并对抗E的作用,使卵巢功能受抑制而闭经或男性化 (二)肾上腺 盐及糖皮质激素、性激素 女性T的主要来源,少量的E、P T分泌过量抑制下丘脑对Gn-RH分泌,并对抗E的作用,使卵巢功能受抑制而闭经或男性化 (1)对性腺轴的影响 (2)月经 子宫内膜能合成PG,含量随月经周期而异 PGF2a 促使螺旋小动脉收缩,加速内膜缺血、坏死及血管断裂,月经来潮 (3)子宫肌 PGE使非孕子宫肌松弛,妊娠子宫肌收缩 痛经的可能原因

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拮抗→高雄激素血症 →月经失调、闭经 (三)胰腺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卵巢功能低下 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拮抗→高雄激素血症 →月经失调、闭经

小 结 1.月经及月经周期 2.卵巢的功能 排卵 成熟卵泡结构 3.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4.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5.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谢谢! Th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