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婦癌委員會委員 吳鏡瑚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婦癌委員會委員
子宮頸癌篩檢 子宮頸癌前病變明顯的增加 2000年有6,276例 侵襲癌症2,720例 原位癌3,556例 排名第一
子宮頸抹片篩檢 頻率 子宮頸有任何可見之病變都應切片檢查 報告為抹片品質不佳者,建議於1-3個月間再抹片 子宮頸鱗狀上皮細胞異常 開始性行為三年後的女性 台灣是子宮頸癌發生率較高的國家 子宮頸有任何可見之病變都應切片檢查 報告為抹片品質不佳者,建議於1-3個月間再抹片 子宮頸鱗狀上皮細胞異常 有5-17%切片檢查之組織學診斷為中度或重度 0.1-0.2%為侵襲癌症 抹片報告為低度鱗狀表皮病變 抹片報告為高度鱗狀表皮病變或鱗狀上皮癌應立即接受陰道鏡檢查
子宮頸表皮細胞人類乳突病毒檢查 抹片有15-45%的偽陰性率 子宮頸抹片檢查合併子宮頸表皮細胞高風險型人類乳突病毒的檢查
陰道鏡 陰道鏡檢查評估異常子宮頸抹片的標準方法
病理組織證實為子宮頸上皮內贅瘤之處置
子宮頸上皮內贅瘤治療後之追蹤 檢體邊緣無病變且頸管搔刮亦無CIN者 檢體邊緣或頸管搔刮呈現CIN者
Atypical Glandular Cells (AGC) 治療方式取決於是否仍想生育
懷孕中抹片異常之診斷與追蹤 定期由有經驗之專家以陰道鏡檢查來評估是否有惡化的趨勢
子宮頸癌臨床指引 排名第一的女性癌症 粗發生率為每年十萬名婦女57.66人 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盛行率約10-20% 子宮頸癌風險因子 抽煙、生產次數、口服避孕藥的使用、發生性行為的年齡、性伴侶人數、低社經地位、性病史、慢性免疫功能缺乏等等。
症狀、診斷和檢查 陰道分泌物、性交後出血、間歇性出血 侵襲性子宮頸癌甚至沒有症狀 子宮頸切片是簡單得到明確診斷的方法 治療前腫瘤指標超出正常值的病患 治療後也可以使用該指標評估治療效果及作為追蹤的工具
分期 分期主要以臨床評估為主
治療 必須根據臨床評估 早期的子宮頸癌,以手術治療為主 依據詳細檢查的結果,謹慎的選擇適於接受手術的病患,可以降低治療併發症發生的機會。 接受同時合併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的局部晚期病患,存活率較僅單獨接受放射線治療者顯著提高。
放射線治療的使用 臨床上仍傾向於在病人情況容許的範圍內 儘量8週內完成全部放射線治療療程 放射線治療範圍
根治性手術後的輔助治療 組織病理檢查 淋巴結轉移、腫瘤組織侵襲子宮頸旁組織手術標本邊緣,病患的預後明顯較差。 手術的範圍決定是否安排術後輔助性放療
單純式子宮切除後意外發現有子宮頸侵襲癌 建議施行放射線治療和陰道近接治療 如果沒有腫瘤組織侵襲,可選擇放射線治療或子宮頸組織全切除及淋巴結摘除,並切除適當範圍的上段陰道。
治療後的追蹤 抹片檢查 血清SCC-Ag、CEA、CA-125等腫瘤標記之定期追蹤 可依病人情況決定 每年可給予胸部X光檢查,依病人情況決定是否安排電腦斷層檢查。
復發或持績性疾病的治療(Salvage Therapy) 經由詳細的檢查以確定復發的範圍 生物分子治療和疫苗治療的效果在現階段還沒有確定 全身性治療無效的病人,給予最佳的支持療法,臨終照護(hospice care)、疼痛照會、情緒、精神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