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 之 先秦诸子散文.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原 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 子贡曰: “ 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 子之求之也,其诸 异乎人之求之与? ”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词 语 是邦:任何国家。 与:语气词。 抑:还是、或者。 温、良、恭、检、让: 温和、善良、恭敬、 节俭、谦逊。
Advertisements

因数与倍数 2 、 5 的倍数的特征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 2 、 3 、 5 的倍数特征,同学们要注意观察 和总结规律,掌握 2 、 3 、 5 的倍 数分别有什么特点,并且能够按 要求找出符合条件的数。
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小学 邓华.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下面哪些数是 2 的倍数?哪些数是 5 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上数就能进行判断。 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
2 、 5 的倍数特征 集合 2 的倍数(要求) 在百数表上依次将 2 的倍数找出 并用红色的彩笔涂上颜色。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盆 位 分 芽 煮 并 宣 盛 选 规 丝 表 要 没 孩 挑 选挑 选.
“ 你的脚掌又大又厚, 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 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 呀!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天平游戏(二).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论语》精选.
秋 水 《庄子》.
秋 水 《庄子》.
本文的写作顺序 第一部分(1—5段)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 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情人节快乐 返 回 目 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东海之大乐 —《庄子》.
在文章中插入图片 What to do? 任务一(1):请你在“愤怒的小鸟”这个文档中插入“红色小鸟”的图片。 要求:1、自学课本45-47页“做一做”的内容,找到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后,就动手试一试吧。 哪一小组最先完成,会加平时成绩10分噢,加油吧!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秋 水 《庄子》.
对 培训者 培训的理解 丁革建
1.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高二数学 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初三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审题训练 泰兴市洋思中学 刘金玉
猜一猜 有个好朋友, 没有腿却会跑, 没有嘴却会响。 它会告诉我: 什么时候起床, 什么时候睡觉。 请你猜猜看, 好朋友是谁?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儿童乐园 王秀梅.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在PHP和MYSQL中实现完美的中文显示
当代作家李怀宁看了庄子的书,就写了一篇文章
                                                                                                                                                                
Cool Panda STORY Cool Panda的故事 ˇ.

哈利路亚 敬拜歌曲: 1)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2)同路人 3)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BUSINESS POWERPOINT THE Scenery DESIGN.
Activity 1 看图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恩典的记号 Marks of Grace 泥土音乐 Clay Music Copyright © 泥土音乐.
认识图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姓名XXX.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Reading of English-American Literature
西藏 Tibet.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 22、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 东城中学 孙雅力.
本节内容 结构体 视频提供:昆山爱达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官网地址: 联系QQ: QQ交流群 : 联系电话: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小王想去外面玩。 他不知道今天的天 气怎么样。他应该穿什么衣服呢?
第4课时 绝对值.
Period 1 Unit 1 My school bag Luoyang Primary School Zhu Yiqian
惊弓之鸟 山西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王 丹.
找 因 数.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从社交网络游戏中发现艺术的灵魂 Brad MacDonald 麦泊然 艺术总监
第四章 UNIX文件系统.
Reading Training 授课教师:王立民.
编程达人-- 从零开始学UI系列教程 第九节、布尔运算 先行者 YC.
diàn pǔ sù jué shì 宫殿 朴素 掘开 流逝 nǎo chǐ biàn 恼怒 羞耻 争辩.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先秦文学 之 先秦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思想各据一端,精彩纷呈。正因为它是随着争辩的风气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趋向,就是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组织愈严密。我们可以将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度,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以记言为主,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虽然语言简短,却包含了深刻的内容,其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被后世作为格言传诵。

如有博施于民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恕乎章

恭宽信敏惠章 恭则不侮: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 宽则得众: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 信则人任:诚实就能得到人们的信任。 敏则有功:勤快就能取得好业绩。 惠则足以使人:仁爱就能使人听命。

饭疏食章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子路从而后章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子游问孝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说的孝,是指能供养父母衣食。人们对于自己家的犬马还能够用食物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心,那么供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民无信不立章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君子病无能章 【原文】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无能,不怕没人了解自己。”

《论语》 损:损害。(《益者三乐章》) 色:脸色。( 《君子有九思章》) 聪:听清楚。(《君子有九思章》) 达:显贵,发达。(《如有博施于民章》) 病: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章》) 食:食物。(《饭疏食章》) 敬:严肃谨慎。(《政者正也章》) 立:存在,生存。(《如有博施于民章》)

君子有九思章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事情要考虑:看要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表情要考虑是否谦恭、言谈时要考虑是否忠诚、工作时要考虑是否敬业、疑问时要考虑请教、愤怒时要考虑后患、见到好处时要考虑道义。”

益者三乐章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逸游、乐宴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有三种。爱好礼乐、爱好称赞别人的优点,爱好广结善友,有益处;爱好放荡、爱好闲逛、爱好大吃大喝,有害处。”

二、《孟子》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地位仅次于《论语》。但就体制和文学性上,比《论语》有所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了,议论增多了,而且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俄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古文今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段落层次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孟子曰…曾益其所不能):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 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人恒过… 国恒亡):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简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庄子散文 (一)庄子(前360?——280?)——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今河南民权县)。生卒年:前四世纪中期至前三世纪早期。     庄子思想很复杂,从总的倾向看,是属于“理想主义”的,但其中也包含着浓厚的虚无主义的色彩。 庄子一生穷愁潦倒,以至于靠借贷粟米来度日,但他十分鄙视官场富贵,主张毫无拘束的绝对自由,对当时的统治者既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又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揭露。 庄子散文

(二)庄子思想 1.哲学本体论:以道为本。 2.庄子的人生观(无为、无用) 3.社会理想:反对圣智,主张无为,回到远古的太清世界。“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书52篇,现存33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己所作,外篇和杂篇则是庄子的门徒或后学所作,故文章风格亦有所不同。

(三)庄子散文独特风格 —— 浪漫主义的文风 (三)庄子散文独特风格 ——  浪漫主义的文风 庄子的哲学散文有十分高超的艺术技巧,他常用寓言或故事来阐明自己的思想,文章写得波澜壮阔,恣肆汪洋,以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比喻奇特的特点,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 2、想象奇特而丰富,意境开阔。 3、富于抒情性。 4、文章结构奇特,变化无端,思想一线贯穿;句式富于变化,词汇丰富,描写细致,极有表现力。 成语典故:螳臂挡车、邯郸学步、呆若木鸡、痀偻承蜩、庖丁解牛、沉鱼落雁

作品选读《秋水》 这篇文章通过河伯望洋兴叹的寓言故事,说明了“山外有山,楼上有楼”,任何人都不应该自以为是和骄傲自大的道理。 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原文今译

重点段落讲解 第一部分:引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由水及川,由川及河,点明黄河水涨的原因。 “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先概说河面之大,再间接写一片烟波浩渺的景象。暗指河面之宽。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自我欣赏、骄矜自夸之态跃然纸上。 以上为第一层次:河伯见黄河水涨而自满。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由河出海,言河伯来到渤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从河伯眼中,写出海水浩翰无边,使其自惭形秽。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点明妄自尊大的可怕后果。 以上为第二层次,写河伯看到大海后,才发觉自己渺小,向海若倾诉惭愧之情。(庄子的本意是说道的博大精深,而河伯望洋兴叹对我们来说就是启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可以骄傲自满和妄自尊大)

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大与小的辩证关系。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束于教也’ ”:用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说明世界上任何事任何人任何物都是有局限的。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河伯来到大海,明白了大小之别。因此海若认为他有了对他讲道理的资格。 以上为第一层次。写海若对河伯惭愧之情的解释。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总写海之博大:不盈满、不空虚,不因季节和干旱而变化,深不可测,宽不可量。为海神的谦虚作铺垫。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又奚以自多”:海神不因自己的大而自满,这都归因于他的见识多、眼界开阔,因而能胸襟宏大。这也是道者应有的修养。 以上为第二层次,用衬托手法写海若之胸襟开阔,不洋洋自满。

“计四海之在天地间也……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具体说明大小的相对性。 “五帝之所连……尽此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无论多么大的事情,相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整个宇宙来说,又何尝不是沧海一粟呢? “伯夷辞之以为名……不似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的名、孔子的多闻同样是渺小的,就象河水之于大海一样的渺小。 以上为第三层次,从不同角度说明大小是相对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感到自满。

思考问答 一、河伯的观点是什么? 在第一段中,河伯先后提出了两个观点: 1、“以大下之美为尽在己”。   1、“以大下之美为尽在己”。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前一个观点是:认为自己是美的,并且没有人能超过自己(因为他认为“尽”在己)。而后一个论点,则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样的观点是危险(殆)的,是会被“大方之家”耻笑的。实际上,后一个论点是对前一个论点的否定和改变。

二、河伯改变观点的原因。 河伯改变观点的原因(也即提出第二个观点的论据)有两个方面:   河伯改变观点的原因(也即提出第二个观点的论据)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因为看到了海之大:“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也即下文的“子之难穷”,于是“始旋其面目”,在事实面前改变了观点。这条原因是根本的。   其二,是想到了两条旁证:“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有了一定的学识,就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了;“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有人认为仲尼的学问少,伯夷的义轻,这两种人和自己的情况相类似。   附带说一下,“尝问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这句话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一般人,包括河伯在内认为仲尼之闻不少,伯夷之义不轻,对仲尼、伯夷表示了敬佩之意。

三、北海若谈了几点意见? 在第二段中,北海若谈了四点意见:   在第二段中,北海若谈了四点意见:   1、“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这个意见是一个三段论式的结语。大前提:不能和在见识上受有限制的人谈论他见识以外的事物:“并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曲士不可语道”;小前提:你(河伯)已经“观于大海”,超越了自己见识的限制,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乃知尔丑”);结论:所以可和你谈论大道理了(“可与语大理“)。   2、“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但是“吾未尝以此自多”,并且也没有任何条件来自多,“又奚以自多?”为什么不能自多呢?因为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但是比天地小,所以只“存乎见少”,无法自多。

3、进一步阐述大小、多少是相对的。这是通过两组类比的事物来说明的:四诲和天地比、中国和四海比都是小的;人和万物比、人和九州比都是小的。以上三点都是对河伯第二个观点进一步的推进、申说。   4、儒家所尊祟的五帝、三王、仁人、志士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小的,“尽此矣”,“此”即指前文所说的毫末。所以伯夷所辞掉的、仲尼所谈论的也都是小的。他们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这一点则又是间接地对于河伯第二个观点中所附加的含义的批驳。

艺术特色 1、本文的寓言特色。   庄子散文善用寓言,本文即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2、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 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辨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比照,来陪衬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目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文中的排比句和反诘句。 排比句有: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排比句有: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反诘句有: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大量的排比句和反诘句(有些句子既是排比又是反诘)的运用,连贯而下,造成了文章滔滔不绝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雄辩力量。

5、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颇有特色,先是由小到大,由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若未尝以此自我夸耀,因为他懂得大小是相对的,海水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接下来是由大到小,四海之与天地,中国之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经过这样逐层推进的论证,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韩非子  名非,战国时韩国人,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早年曾向韩王建议变法而未被采纳,于是“观往者得失之变”,总结前期法家进行变法的经验教训,从事著述。后来,遭到李斯等人的陷害而在狱中被迫自杀。韩非生活在战国末年,当时,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的条件已经成熟,适应这一历史潮流,韩非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建立地主阶级法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军事上,他竭力提倡“耕战”;在思想上,他主张用法家实行来统一人们的认识,排斥各种相互矛盾的学说。韩非的上述思想,后来都被秦始皇一一接受了,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理论基础。现存《韩非子》一书是研究韩非思想的主要材料。

《历山之农者侵畔》 历山耕地的人越出田界侵占别人的耕地,舜便去那里耕种,一年之后,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河边打渔的人争着在水中高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渔,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高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粗劣不结实,舜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孔子叹息说:“耕地、打渔和制陶器,都不是舜的职责,舜去干这些事情,是为了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舜确实称得上仁呀!他能够亲身耕田做劳苦的工作,百姓都跟着他干。所以说:圣人的德行真能感化人啊!”   

有人问儒家的人说:“当这个时候,尧在哪里?”  那个人答道:“尧做天子。” 那么孔于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圣人能清楚地了解一切,处在帝王的位置上,要使天下没有邪恶的事情发生。如果耕地打渔不发生争执,陶器质量不粗劣,舜又哪里用得着用德行去教化他们呢?当舜挽救社会风气败坏的时候,就说明尧有过错。认为舜很贤,便排除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是圣人,便排除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两方面同时成立。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称赞他的盾说道:“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现在对尧、舜不可能两方面都称赞,这就象楚人对矛、盾的说法一样。

再说舜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一年只能消除一件过错,三年不过消除三件过错。舜的寿命有终了的时候,天下的过错没有完结的时候。用有限的生命跟在永远没有完结的过错后面,一个个地纠正,所能制止的就太少了。如果有赏功罚过的规定让天下一定要实行,并且下命令说:“符合规定的就奖赏,不符合规定的就惩罚。”命令早晨到达,晚上情况就得到改变;晚上到达,第二天早晨情况就得到改变;十天功天天下就能全部改变情况,为什么还要等到一年以后呢?舜还不用这个办法来劝说尧,让他听从自己的意见,竟然亲自做那些劳苦的事,岂不是太没有办法了吗?进一步来说,亲自去做劳苦的事情然后才能感化百姓,这是尧舜也感到困难的事;处在有权势的地位用命令矫正百姓的错误,这是平庸的君主也感到容易的事情。准备去治理天下,却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治理国家的。

先秦寓言 寓言是借助带有劝戒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道理的文学体裁。先秦寓言的特点是:大多数保存在先秦诸子散文和史传著作中,作为论证说理的手段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想象奇特,形象生动,诙谐有趣而针对性很强。 寓言这种文学样式,最早产生于民间,它是劳动人民为了保存和传达某些生活经验而特意编制出来的饿一些生动、机智的小故事,它在民间口耳相传,本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在宣传自己的学说时,开始大量的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小故事作为表意明理的手段,而且也有意地进行新的创作,因而使这一文学形式特别发达起来,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园地中一丛珍奇的花朵。

先秦寓言作品 诸子散文中运用和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是《孟子》、《庄子》、《韩非子》和《列子》(战国时郑国列御寇所作,属道家学派,保存的寓言故事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历史散文中,《战国策》(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鹬蚌相争、亡羊补牢)和《国语》也保存了一部分。我国古代寓言,不仅内容丰富,含蓄深刻,而且构思巧妙,故事生动,富于艺术感染力。

寓言的思想艺术特色 从思想内容上说,它无疑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高度的认识水平和深刻的洞察力; 从艺术技巧上看,也表现得十分成熟。寓言故事一般都比较短小,但含蓄深刻,写人状物都颇能传神,而且风格多样。 如《孟子》寓言以善于描摹人情世态见长; 《庄子》寓言以奇幻而出人意表见长; 《韩非子》寓言以善取历史故事,鞭辟入里的深刻性见长; 《列子》寓言以想象丰富,善写人物心里活动见长等等。

墨子:《染 丝》   社会风气和生活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影响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关于这一点,古人是相当重视的。荀子说:“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颜之推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各种不良的让会风气和生活环境经过人的努力,也是可以改变的。

孟子《攘鸡者》 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告诫他 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先减少一些,每月 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彻底洗手不干。’——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 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庄子《倏、忽与混沌》 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呢,叫浑沌,这个倏和忽呢,经常相会于浑沌的地盘,每次,浑沌都非常人情的款待他们,倏和忽非常感激,想着报恩,就商量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就来为他凿开七窍吧。”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七窍成的时候,浑沌当即死去了。

倏、忽,急匆匆的意思,代表有为,浑沌,聚合不分的样子,代表无为,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庄子意在针砭的是人不能与万物相合的狭窄。 抛开这种狭窄之处, 人活著还是死去, 就如倏和忽那样, 是时常可以进入混沌之境— — 即真朴与自然的。 混沌之境, 乃是无论生、 无论死都应效法的自然之道 。

荀子《蒙鸠》 南方有种名为蒙鸠的鸟,用羽毛做窠,又用发丝精细地编织起来。但鸟巢却托在芦苇穗上。大风一吹,苇折窠坠,鸟蛋打破,幼鸟跌死。这并不是鸟巢不好,而是所寄托的背景靠不住。

这种鸟会「卵破子死」的主要原因是? A以羽为巢 B编之以发. C系之苇苕 D筑巢不固.

列子《歧路亡羊》 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有一天他的邻居家跑丢了一只羊。邻人立刻率领亲戚朋友们去追寻,还来邀请杨朱的朴人一同去。    杨子不太情愿地说:“瞎!跑丢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追寻呢?”    邻人解释说:“你不知道,那里的岔路太多了!”    过了一会儿,邻居带人回来了。杨子问道:“羊找到了吗?”    邻人说:“跑丢了。”    杨子又问:“这么多人怎么会找不到呢?”    邻人答道:“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站在岔路口,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去找,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这话,忽然神情忧愁,变了脸色,好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    他的门徒都感到奇怪,便向他请教说:“羊是不值钱的畜生,况且不是先生家的,您这样闷闷不乐,究竟是为什么呢?”    杨子陷在沉思之中,没有回答。门徒们还是摸不着头脑。

杨子说:“我并不是惋惜丢了一只羊。我是从这件事联想到探求真理也与这些歧路亡羊一样,如果迷失了方向,也会无功而返啊。”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而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

刻舟求剑 从前,一个楚国人在坐船过河时,不小心把他的剑掉入了水中。他马上在船上做了个记号。"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他说。船停下来后,他就根据船上的记号跳入水中寻找他的剑。     船在移动但他的剑并没有。用这种方式来找剑难道不是非常愚蠢的吗?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先秦文学史脉络 体裁 作品 时间 特点 文学史地位及其它 诗 ┌── 《诗经》 西周初至春秋中 现实主义、集体创作 诗歌光辉起点 体裁 作品 时间 特点 文学史地位及其它  诗 ┌── 《诗经》 西周初至春秋中 现实主义、集体创作 诗歌光辉起点 歌 └── 《楚辞》 战国后期 浪漫主义、个人创作 楚辞体、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 历┌─《尚书》┐ 历史散文雏形 ┌史├─《春秋》┤ 春秋 微言大义 第一部编年史 │散├─《左传》┘ 原始察终,战争描写 编年史 散 │文├─《国语》 西周末至春秋末 记言为主 第一部国别史 │ └─《战国策》 战国 谋臣策士,人物刻画,说辞 国别史 │ 文 ┌─《论语》┐ 春秋战国之交 直接议论,片言只语 语录体 │诸├─《墨子》┘ 质朴无华,善假具体事例 语录体,有简短论文 │子├─《孟子》┐ 战国中期 气势雄浑,善施机巧 对话体,章到篇 └散├─《庄子》┘ 汪洋恣肆,想象奇特 对话体到论辩文或专题论文 文├─《荀子》 ┐战国后期 议论缜密,造语简约 ─┐ 宏篇巨制,专题论文 └─《韩非子》┘ 逻辑性强,辞锋犀利 ─┘   寓言 先秦文学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