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 湖北民族学院中药专业教研室
第一章 绪论 概念:中药鉴定学(Authentication Chinese Medicines)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基础:祖国医药学遗产、传统鉴别经验。 手段:现代自然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 内容: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寻找新药源等。 中药鉴定实质:就是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对新药源开发利用。
概念 药物: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保健作用—帮助机体恢复正常功能) 药物可分为: 1、天然药物——天然产物及其制品: A:大黄、人参、黄连 B:洋地黄叶、麦角。 2、合成药物(化学药物) A: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头孢菌素、青霉素、VC、VA、VD等。 B:生化制品:转移因子、白介素等。
概念 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而用于临床的药物 中药是药物组成部分之一,以祖国医学体系为主。 动植物:如:人参、黄连、肉桂、牛黄、羚羊角等 1:中国——中药材:国药:我国著名的特产中药材。 2:国外——生药Crude drugs来自动植物原料. 生药学——Pharmacognosy(以现代医学体系来研究药物来源、应用等) 例:鱼肝油—鲨鱼提取脂肪油为生药,其脂肪油高含VAD,治疗缺VA,VD所致夜盲症 洋地黄—强心甙:地高辛、西地兰治疗心律衰竭。 生药主要关键在于临床用于何种体系:甘草、大黄既可以是中药也可以是生药 中药材:主要指初步加工产于天然的动、植 矿物原药材。
第一节: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1.祖国药学是历经几千年发展汇集成的财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目前,本草学著作中记载的药物就有3000多种,它总结了每种药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品种、栽培、采收、加工、鉴别炮制、贮藏和应用等多方面的经验,是今天中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2.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传统医药学进行研究并批判地继承是药学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第一节: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3.导致中药材品种混乱的主要原因: a. 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幅员辽阔) b. 古代典籍,记载粗略(历史悠久,经历复杂;口口相授) c. 一药多源,易于混杂(地方用药习惯) d. 历史沿革,品种变迁 e. 现代农业及生物学发展 f. 各民族医药的不断挖掘研究
第一节: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4. 调查,加强本草考证 b.考察地方史志解决中药品种混乱的途径: a.深入实际,注意域外旁支 c.严格规范名称,力求一药一名 d.研究活性成分,寻求药效实证 e.严格质量标准,加强科学评价
第二节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从中药质量 真:正品(国家药品标准认可、收载的品种) 伪品:非正品和质量不合要求的品种 优:符合或优于国家药品标准的各项规定的中药 (道地药材:由于产地和加工的原因所致某一地区的中药的质量明显优于其它地区的同种药材,就称该药材为道地药材) 劣: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药材 一、中药材的鉴定﹡ 二、中成药的鉴定﹡
第三节 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中药用药的基本原则: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制定质量标准的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四节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中药资源 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1.发掘民间医药 2.在近亲中寻找替代品 3.以所含有效成分为寻找依据寻找 4.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 5.在古代医籍中考证寻找 6.根据产地寻找 三.中药资源的保护
中药当今发展状况:(供参考) 一、 中药业正面临国际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1、 日本:将汉方药研究改为东洋医药学。 2、 韩国:一药养百药,形成高丽参种植、加工、出口一条龙,中药产业化初具规模。在欧洲市场上90%以上的浓缩人参汁或整参来自韩国 3、 西欧: 随着“人类要回归大自然”思潮的影响, 以及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的转变, 西欧也开始用大量以自然植物为原料生产药品。 意大利23%、法国24%、德国38% 前苏联42%每年植物药品比重也日趋上升。
发展现状 二、 我国中药发展形势和现状 1、 中药资源十分丰富,可供植、动、矿物已愈8000种,中药饮片厂1500多家,中成药厂684家,中药材生产基地561个,具有一定明显的优势。 2、 加入WTO以后,发展与挑战共存。我国受到财力的限制,设备、工艺、剂型还比较落后,国际地位不尽人意。(我国中药业出口每年不到3亿美元,占全世界总额1.3%) 3、 为了迅速加快中药业的发展,先采取了众多优惠政策,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使中药业尽快产业化、现代化、与国际接轨,早日步入世界前列。(创品牌,创高效、知识化、技术化等),达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 4、 资源开发,受到世界各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我国中药资源的普查取得令人可喜成绩。
总结 中药鉴定:“整理提高,保质寻新”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专著 1、《神农本草经》——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2、《新修本草》唐本草 李勣、苏敬844种,世界上、我国第一部药典 3、《图经本草》宋、苏颂为我国第一部注图本草 4、《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最完整的一本本草专著 5、《本草纲目》明、李时珍,世界最著名的本草 6、《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长编》清代、吴其俊,植物分类(中药来源鉴定)的重要典著,文献。 第二节: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自学
第三节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1.中药材和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①质量控制标准 ②质量评价标准 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3.中药材GAP标准研究 4.中药材资源开发研究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一.最佳采收期的确定 1.有效成分有显著高峰期,且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不大,有效成分高峰期为最佳采收期. 2.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和产量高峰期不一致时,总含量达最大值时即为最佳采收期. 3.尚含毒性成分,以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较低时为最佳采收期.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一、采收总原则:适时采收,注意保护野生药源,计划采药,合理采挖. 1、根及根茎——秋冬 2、茎木——秋冬 3、皮类——春末夏初 4、叶、花、全草——全盛期 5、果实种子类——成熟期 6、其它:特殊处理
中药的加工 一.加工的意义 二.加工的方法 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中药的贮藏 二、贮藏注意变质现象 1.虫蛀 2.生霉 3.变色 4.走油: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5.自然 6.其它 三、 重点了解:气调养护法
第四章:中药的鉴定 一、鉴定依据: 1、《中国药典》2005版、(63—2005年版)国家药品的法典 2、《部颁药品标准》 3、《地方药品标准》对其它地区无约束力,仅可作参照执行的标准 4 、《企业的内控标准》
二.取样 取样:代表性 (一)检查包件:有异常情况的单独检验. (二)从同批包件中抽取检验用样品的原则: 1.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2. 100~1000件,按5%取样. 3.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5.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⑷
取样 (三)破碎或粉末状药材的取样: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可用采样器抽取样品,每一件至少在不同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取样量不得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原则如下:1.一般药材100~500克.2.粉末状药材25克.3.贵重药材5~10克.4.个体大的药材,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分别抽取.
取样 (四)平均样品的量 1.平均样品 2.平均样品的量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的3倍.
三.鉴定的方法 (一)来源和品种鉴定 1、 观察植物形态(产地调查,采集实物,对照鉴定) 2、 核对文献 3、 核对标本
(二)性状鉴定 性状鉴定、宏观鉴定、经验鉴别、外观鉴定 就是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传统经验就是“形、色、气、味”。
性状鉴定 1、形状:形象生动。如:“丁香”、“防风” “蚯蚓头”、拳参、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野生人参、“芦长碗密枣核芹、紧皮细纹、珍珠须” 、三七”铜皮铁骨狮子头”。 2、大小,长粗,粗细,厚薄
性状鉴定 3、颜色:各种药材的颜色是不相同的。 丹参色红,紫草色紫,茜草色红, 黄连、黄芩、黄柏、大黄色黄。 乌梅色黑等。 注意:两种以上的复合色描述,以后一种色调为主。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
性状鉴定 4、 表面特征:是最有典型的特征之一。 如:光山药,光滑。 甘草粗糙。 人参横纹。 海桐皮具钉刺。 香圆枳壳有“金钱环”。 马钱子—毛茸。 白头翁—白色茸毛。 蕨类根茎—叶柄残基,鳞片。
性状鉴定 5、 质地: 软硬,坚韧,疏松,粉性,纤维性,粘性等特征。 经验鉴别术语: 松泡——南沙参, 粉性——山药 油润—— 当归 郁金——质地坚硬,断面半明或有光泽,谓之“角质”。
性状鉴定 6、 折断面——折断时的现象。 平坦——牡丹皮,显粉性 黄柏——纤维性,裂片状分层 杜仲——有胶丝相连 肉桂——颗粒性 茅苍术——起霜,朱砂点 甘草——粉尘散落 大黄——“星点” 何首乌——云锦花纹 黄芪——“菊花心”、“金井玉栏” 粉防己——车轮纹 商陆——罗盘纹
性状鉴定 7、气味——鉴别药材主要依据之一,衡量品质的标准之一 如:阿魏、肉桂、麝香、檀香、丁香以气香为好 乌梅、山楂、木瓜以味酸为好。 黄连、黄柏以味越苦越好。 甘草、党参以味甜为好。
性状鉴定 8、 水试:产生特殊的现象,简易方便,省时省力,特殊效果。 胖大海:置沸水中可吸水膨胀成棕色半透明的海绵状物。 哈蟆油:用温水浸泡体积可膨胀10~15倍。 熊胆:粉末少许投入水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黄线下沉,短时间内不扩散。 红花:染水成金黄色。 西红花:可见橙黄色物质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染水成黄色。
性状鉴定 9、 火试:产生所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 麝香:少许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四溢,灰化后呈白色或灰白色残渣,无毛、肉焦臭;无火星或火焰出现。 国产沉香:燃烧时有浓烟及强烈香气,并有黑色油状物渗出。
火试 海金沙燃烧发出爆鸣声且有闪光,无灰渣残留。 乳香烧之熔化,发生刺鼻烟气。 血竭烧之微有香气,冒黑烟,遗留黑色残渣。 雄黄烧之易熔融成红紫色液体,冒黄色烟,有浓烈蒜臭气。
(三)显微鉴别 显微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组织构造 、细胞形状 、内含物的特征,以及显微化学反应用以鉴别药材的真伪与纯度以及中成药的显微鉴定。 包括:组织鉴定 粉末鉴定
显微鉴定 1、组织构造与细胞形态鉴别 ⑴横切片或纵切片。 ⑵表面制片。 ⑶粉末制片。 ⑷解离组织片 ①硝铬酸法或氯酸钾法 ②氢氧化钾法 ⑸花粉粒与孢子制片
显微鉴定 2、细胞内含物鉴定 ⑴淀粉粒 :①加碘试液,显蓝色或紫色。 ②用甘油醋酸试液装片,置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未糊化的淀粉粒显偏光现象,已糊化的无偏光现象。 ⑵糊粉粒: ①加碘试液,显棕色或黄棕色 ②加硝酸汞试液,显砖红色。 ⑶脂肪油、挥发油或树脂:①加苏丹Ⅲ试液,显橘红色、红色或紫红色。 ⑷
细胞内含物鉴定 ②加90%乙醇,脂肪油不溶解(蓖麻油和巴豆油除外),挥发油则溶解。 ⑷菊糖:加10%∝-萘酚乙醇溶液,再加硫酸,显紫红色并很快溶解。 ⑸粘液:加钌红试液,显红色。 ⑹草酸钙结晶:①加稀醋酸不溶解,加稀盐酸溶解而无气泡产生。②加硫酸溶液(1→2),逐渐溶解,片刻后析出针状硫酸钙结晶。 ⑺碳酸钙(钟乳体):加稀盐酸溶解,并有气泡 ⑻硅质:加硫酸不溶解。
3、细胞壁性质检查 ⑴木质化细胞壁:加间苯三酚试液1~2滴,稍放置,加盐酸1滴,显红色或紫红色。 ⑵木栓化或角质化细胞壁:加苏丹Ⅲ试液,稍放置或微热,显橘红色至红色。 ⑶纤维素细胞壁:加氯化锌碘试液;或先加碘试液湿润后,再加硫酸溶液(33%~50%),显蓝色或紫色。 ⑷硅质化细胞壁:加硫酸无变化。
常用试剂的选用 1、水、稀甘油和甘油醋酸适用于观察细胞壁颜色,及含有的淀粉粒、油滴、树脂等。 2、水合氯醛试液有清净、透明作用,便于观察组织构造和细胞形状及草酸钙结晶等。
(四)理化鉴定 利用物理的、化学的、仪器分析的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 定性、定量的鉴别,真伪优劣的鉴定,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栽培加工,扩大药用部分,中药、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理化鉴定 1、水分、灰分测定、浸出物测定,挥发油含量测定等药典规定 2、微量升华,荧光分析 3、显微化学反应 4、色谱法(薄层、气相、高效液相) 5、分光光度法(紫外、红外、原子吸收)
有害物质的检查 6、有害物质的检查: (1)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DDT,六六六,BHC) (2)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3)黄曲霉素的检查 (4)重金属的检查 (5)砷盐的检查
各论 第一篇 植物药类 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 根:Radix, 根茎:Rhizoma是植物的两种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内部构造。 各论 第一篇 植物药类 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 根:Radix, 根茎:Rhizoma是植物的两种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内部构造。 由于多数中药同时具有根和根茎两部分,在药材中两者互相联系,故一起讲授.
第一节 根类中药 一、来源: 1、 被子植物的根、牛膝、麦冬. 2、 以根为主的根和根茎,龙胆,紫菀,徐长卿. 第一节 根类中药 一、来源: 1、 被子植物的根、牛膝、麦冬. 2、 以根为主的根和根茎,龙胆,紫菀,徐长卿. 3、 带有地上部分根,竹叶柴胡(春季刚长出小叶,连其采挖).
根类中药(性状) 二、性状: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 根:一般多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如:甘草、牛膝、白芷。 块根:形状多样;有纺锤形、圆锥形、不规则形。如:郁金、麦冬、草乌、何首乌、川芎。 注意:某些根类药材其顶端有根茎或茎基称芦头,上有茎痕,称芦碗。 表面特征:具纹理(沟)及皮孔,无节和节间,无叶痕
根类中药(性状) 断面:双子叶根和单子叶根的区别 (1)表面是否具木栓组织 (2)形成层是否成环 (3)中柱的发达程度、木质部占的面积 (4)是否具放射状纹理,如 ‘菊花心’,‘车轮纹’ (5)有无明显髓 (6)有无分泌物散布
根类中药(显微) 首先确定维管束类型,属双子叶植物还是单子叶植物,然后自外向内观察各部分组织特征,注意厚壁组织、分泌组织、细胞内含物的有无,种类及存在的部位 。
根的显微 双子叶植物根的组织构造: 周皮→(皮层)[鉴定书中指皮层是发达的栓内层(次生皮层)]→维管束(无限外韧型)→无髓。 注意:1、少数根类中药的次生构造不发达,无周皮而有表皮,(龙胆、威灵仙) 2、少数次生构造不发达的根的初生木质部未分化到中心,中央有髓部。(龙胆、川乌)
概念 次生皮层:发达的栓内层。 后生表皮:表皮死亡脱落,由一层稍木栓化的外皮层细胞行使保护作用。如:细辛。 后生皮层(Metaderm):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如:川乌。
异常构造 1、多环性同心环维管束(同心性多环维管束 )如:牛膝、商陆,紫茉莉根。 2、附加维管柱(次生皮层具有维管束)如:何首乌。 3、内涵韧皮部(木间韧皮部)包含在次生木质部内的次生韧皮部,正常形成层同时向内外产生韧皮部而成,如:华山参。 4、木间木栓(内涵周皮)在次生木质部内形成木栓带。
单子叶植物根 单子叶植物构造——具初生构造 表皮——发达皮层(内外)→中柱→辐射型维管束(木、韧相间作辐射状)→髓部。 根被:少数根的表皮细胞分裂为多层细胞,细胞壁木栓化行使保护作用。如:百部、麦冬等。
第二节:根茎类中药 一、来源:根茎类中药指以地下茎或带有少许根部的地下茎入药的药材。 1、 蕨类:根茎;带叶柄残基根茎,狗脊、贯众。 2、 双子叶:根茎;(根状茎)。 3、 单子叶:根茎,鳞茎,块茎,球茎。
二、根茎的性状 1、 形状:(1)根状茎,柱状,石菖蒲 (2)块茎,不规则块状或类球形,半夏、天麻 (3)鳞茎,类圆形,鳞片,肥厚肉质,贝母 (2)块茎,不规则块状或类球形,半夏、天麻 (3)鳞茎,类圆形,鳞片,肥厚肉质,贝母 2、 表面特征:蕨类根茎(带有叶柄残基);鳞茎(鳞叶肥厚) 3、 断面:双子叶根茎具髓,有形成层,木部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单子叶根茎具内皮层环,皮层及中柱可见散在的维管束小点,髓部不明显。 蕨类:分体中柱的数目,排列方式
三、根茎的显微 双子叶根茎,具次生构造,与草本植物地上茎相似。 木栓层(或表皮或鳞叶细胞)——皮层(内皮层多不明显)——维管束——髓(明显)。
双子叶植物根茎的异常构造 1、 髓维管束:指位于根茎髓部的维管束,如:外木型——大黄 2、 内生韧皮部(Infernal Phlkem):位于木质部里端的韧皮部,茄科,葫芦科 3、 木间木栓:在次生木质部内也形成木栓环带,甘松
单子叶植物根茎构造 单子叶植物根茎构造:初生构造,与单子叶植物地上茎的构造相同。 表皮——皮层(发达)——中柱(维管束有限外韧型散生或周木型) (少数为后生皮层——藜芦,木栓层——姜、内皮层明显) 鳞茎:肥厚的鳞叶入药,由叶变化而来。构造与正常单子叶植物叶的构造大体相似,具气孔但无毛茸(正常叶有毛茸),薄壁细胞极为发达,常含大量淀粉粒,有时含粘液汁及草酸钙针晶。
蕨类植物根茎构造 蕨类植物根茎:表皮——下皮层(厚壁组织)——基本组织——中柱(有网状中柱,管状中柱)无导管而有管胞(周韧型) 观察要点: 1、确定类型和排列方式 2、自外向内
概念 原生中柱:中央有一个周韧型维管束,其外具中柱鞘,海金沙 网状中柱:维管束为周维管束,如:贯众 管状中柱:维管组织为双韧管状中柱,中央为髓的部分。如狗脊。 下皮层:表皮下面几层厚壁细胞的通称。 内皮层:基本组织围绕维管区域所形成的鞘层,具有特殊的壁结构——凯氏带或次生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