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論學 (100上,康熙版)
(一) 子曰: 「性1相近也, 習相遠也。」 ――陽貨第十七.2 孔子說: 「人的本性相近, 但因習染而差別很大。」
(二) 子曰: 孔子說: 「由也, 「由啊, 女聞『六言六蔽』1矣乎?」 你聽過『六言六蔽』 嗎?」 對曰: 子路站起來回答說: 「未也。」 「居2! 吾語3女: 孔子說: 「由啊, 你聽過『六言六蔽』 嗎?」 子路站起來回答說: 「沒有。」 孔子接著說: 「坐下。我告訴你:
好仁不好學, 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學, 其蔽也蕩4; 好信不好學, 其蔽也賊5; 一個人只喜歡仁而不肯好好學,產生的蔽障,是受騙而反成愚昧; 只喜歡智而不肯好好學, 產生的蔽障,是逞聰明好高騖遠,反成放蕩; 只喜歡信而不肯好好學,產生的蔽障,是輕易信人,反成傷害;
好直不好學, 其蔽也絞6; 好勇不好學, 其蔽也亂; 好剛不好學, 其蔽也狂。」 只喜歡直而不肯好好學,產生的蔽障,是尖刻褊急; ――陽貨第十七.8 只喜歡直而不肯好好學,產生的蔽障,是尖刻褊急; 只喜歡勇而不肯好好學,產生的蔽障,是作亂闖禍; 只喜歡剛而不肯好好學,產生的蔽障,是狂妄自用。」
(三) 子曰: 孔子說: 「三軍人數雖多,也可以把他們的元帥俘擄過來; 「三軍 可奪帥1也; 匹夫 不可奪志2也。」 ──子罕第九.25 孔子說: 「三軍人數雖多,也可以把他們的元帥俘擄過來; 一個普通的百姓,誰也劫奪不了他堅定的意志。」
(四) 孔子說: 「天生聰明,不學而能的, 是最上等的人;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1, 上也; 一經學習就知道的, 是次一等的人; 經過困頓發憤苦學的, 是又次一等人; 困頓不通卻懶惰不學, 這種人就是最下等的了。」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1, 上也; 學而知之者, 次也; 困2而學之, 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 民斯為下矣3!」 ──季氏第十六.9
(五) 子曰: 孔子說: 「弟子1入則孝, 「弟子在家要孝順父母, 出則弟2; 出外要恭敬長上, 謹而信3, 行為謹慎,說話信實, 汎愛眾4 而親仁5; 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6。」 ──學而第一.6 孔子說: 「弟子在家要孝順父母, 出外要恭敬長上, 行為謹慎,說話信實, 博愛大眾, 而且親近有仁德的人。 如此修行,還有多餘的精力, 便要去學習詩書禮樂等經典上的道藝。」
(六) 子夏曰: 子夏說:「用尊敬賢人的心來替代愛好美色的心, 「賢賢易色1, 事父母能竭其力, 侍奉父母能盡心力, 事君能致其身2, 與朋友交, 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 ──學而第一.7 子夏說:「用尊敬賢人的心來替代愛好美色的心, 侍奉父母能盡心力, 侍奉君上能獻身職守, 跟朋友交往, 講話信實。 這樣的人,雖然自謙說未嘗學習, 我認為他一定已經學習過了。」
(七) 孔子說: 子曰: 「單憑學習,不加思考, 終將迷惘無所得; 「學而不思 則罔1; 光是思索,不去學習,胡思亂想,那就危殆不安了。」 思而不學 則殆2。」 ──為政第二.15
我是用一個根本的大道,將所學的萬事萬物之理貫通起來的。」 子曰: 「賜也, 女以予為多學 而識1之者與?」 對曰:「然,非與?」 (八) 孔子說: 「賜啊, 你以為我是個博學而強記的人嗎?」 子貢回答說:「是的,難道不是嗎?」 孔子說:「不是的, 我是用一個根本的大道,將所學的萬事萬物之理貫通起來的。」 子曰: 「賜也, 女以予為多學 而識1之者與?」 對曰:「然,非與?」 曰:「非也! 予一以貫之2。」 ──衛靈公第十五.2
(九) 孔子說:「由, 子曰:「由, 我教你知曉道理的方法吧! 誨女知之乎1! 知道的就說知道, 知之為知之, 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 這樣才是真知啊!」 子曰:「由, 誨女知之乎1!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2。」 ──為政第二.17
(十) 孔子在河川的岸上,看到滔滔不斷的流水,就指著說: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1! 「歲月,就好比這流水, 不分晝夜,一刻也不停的流動著。」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1! 不舍2晝夜。」 ──子罕第九.16
(十一) 子曰: 孔子說: 「後生可畏1, 「年輕人最可敬畏, 焉知來者 之不如今也2。 怎能知道後輩將來的成就不如現在的我呢? 四十、五十 而無聞3焉, 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罕第九.22 孔子說: 「年輕人最可敬畏, 怎能知道後輩將來的成就不如現在的我呢? 但是年輕人到了四十歲、五十歲時,還沒沒無聞, 沒有什麼成就,那麼就不值得敬畏了。」
(十二) 子曰: 孔子說: 「為學不可半途而廢, 「譬如為山, 這好比堆一座山, 未成一簣1; 只差一籠土而未完成, 止, 吾止也! 孔子說: 「為學不可半途而廢, 這好比堆一座山, 只差一籠土而未完成, 這時停下來,便前功盡棄, 這是我自己停下來的!
譬如平地2, 雖覆一簣3; 進,吾往也!」 ──子罕第九.18 學者必須自強不息, 如同填平窪地, 雖然只倒下一籠土, 但繼續往下倒,終究可以把窪地填平, 這是我自己努力不懈繼續往下倒的啊!」
(十三) 子曰: 孔子說: 「苗而 「稻苗長高後, 不秀1者, 不抽穗開花的, 有矣夫! 也會有的啊! 秀而 開了花 不實2者, 有矣夫!」 ──子罕第九.21 孔子說: 「稻苗長高後, 不抽穗開花的, 也會有的啊! 開了花 而不結實的, 也會有的啊!」
(十四) 冉求曰: 冉求說: 「非不說1 子之道, 「並不是不喜歡 老師的道, 力不足也。」 是因為我的能力不夠。」 子曰: 孔子說: 「力不足者, 中道而廢; 今女畫2。」 ──雍也第六.10 冉求說: 「並不是不喜歡 老師的道, 是因為我的能力不夠。」 孔子說: 「能力不夠的人, 是做到一半而做不下去; 而你是自己畫定了界限,能做而不去做。」
(十五) 子曰: 孔子說: 「學 「求學問 如不及, 好像追逐什麼,生怕趕不上似的, 猶恐失之!」 得到了還怕失掉了它。」 ──泰伯第八.17 孔子說: 「求學問 好像追逐什麼,生怕趕不上似的, 得到了還怕失掉了它。」
(十六) 子曰: 孔子說: 「溫故 而知新, 「溫習從前所學的學問, 而且隨時追求新的知識道理, 就可以做老師了。」 可以為師矣。」 ──為政第二.11 孔子說: 「溫習從前所學的學問, 而且隨時追求新的知識道理, 就可以做老師了。」
(十七) 子夏說: 「每天去獲得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知識道理, 每月時時溫習,經時累月也不會忘掉平日學會的; 能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子夏曰: 「日知其所亡1, 月無忘其所能; 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張第十九.5 子夏說: 「每天去獲得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知識道理, 每月時時溫習,經時累月也不會忘掉平日學會的; 能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十八 子曰: 孔子說: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1? 「將已經學得的學問時時加以溫習,不是很喜悅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2, 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1 孔子說: 「將已經學得的學問時時加以溫習,不是很喜悅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來一起討論切磋,不是很快樂嗎? 別人不知道我的才學,我不生氣,不就是一位君子嗎?」
十九 子曰: 孔子說: 「對於學問, 「知之者1, 了解它的人, 不如好之者; 比不上愛好它的人; 好之者, 愛好它的人, 不如樂之者2。」 ──雍也第六.18 孔子說: 「對於學問, 了解它的人, 比不上愛好它的人; 愛好它的人, 又比不上研習有心得而樂此不倦的人。」
二十 子曰: 孔子說: 「吾十有五 而志於學1; 「我十五歲時, 便一心向學; 三十而立2; 到三十歲時, 便能明道守禮,在社會上立身行道; 四十而不惑; 孔子說: 「我十五歲時, 便一心向學; 到三十歲時, 便能明道守禮,在社會上立身行道; 到四十歲時,便能通達事理,沒有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3; 六十而耳順4;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5。」 到五十歲時,便能通曉事物的道理,懂得天命; ──為政第二.4 到五十歲時,便能通曉事物的道理,懂得天命; 到六十歲時,對所聽到的道理,都能馬上明白而不會覺得窒礙不通; 到七十歲時,便能隨心所欲,不會超越了法度規矩。」
二十一 子曰: 孔子說: 「志於道1, 「立志追求正道, 據於德2, 據守所得的德, 依於仁3, 不離開仁, 游於藝4。」 ──述而第七.6 孔子說: 「立志追求正道, 據守所得的德, 不離開仁, 游習在六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