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概论与合唱训练 主讲 周菡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质数和合数 中心小学 顾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一、激趣导入 提示:密码是一个三位 数,它既是一个偶数, 又是 5 的倍数;最高位是 9 的最大因数;中间一位 是最小的质数。你能打 开密码锁吗?
Advertisements

质数和合数 2 的因数( ) 6 的因数( ) 10 的因数 ( ) 12 的因数 ( ) 14 的因数 ( ) 11 的因数 ( ) 4 的因数( ) 9 的因数( ) 8 的因数( ) 7 的因数( ) 1 、 2 、 3 、 4 、 6 、 12 1 、 11 1 、 2 、 5 、 10.
3 的倍数的特征 的倍数有 : 。 5 的倍数有 : 。 既是 2 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有 : 。 12 , 18 , 20 , 48 , 60 , 72 , , 25 , 60 ,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合 唱 第三声单元 美妙的歌声 滁州市电子机械工程学校 主讲教师:顾冉 一、合唱的定义 合唱是指分声部的,分别采取不同的旋律来歌唱 的集体演唱形式,是一种用人声音色编织起来的 “ 立体 ” 艺术。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天平游戏(二).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某某某的 个人简历.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西方音乐史 主讲:郝亚莉 泰山学院音乐系.
§3.4 空间直线的方程.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1 你唱歌 我来和.
数码钢琴演奏(中级).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听音乐,回答问题 乐器 ——管风琴 乐曲名称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献给爱丽丝》 ——贝多芬.
欢乐颂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胡巧巧.
永远的贝多芬.
终极理论梦之社 宣传PPT 终极理论梦之社 来到高中,在全新的平台上,我们广泛交友.
网页设计师的职业成长规律 主讲:刘万辉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 习作四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王咏慧.
小螺号.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云南大学 2015年 学生社会服务计划 往期活动剪影.
Geophysical Laboratory
●典型的混声合唱由四个声部组成——混声四部合唱
 做一做   阅读思考 .
哈利路亚 敬拜歌曲: 1)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2)同路人 3)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第九章 艺术表演的生产 表演艺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以及人体动作、肢体语言来表现生活的艺术。
姓名XXX.
合唱的协调 主讲:林冬莹.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C语言程序设计 主讲教师:陆幼利.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第五节 梯形(第二课时)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欢迎返校! 2016 返校之夜.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合唱基础知识 ——合唱谱、合唱队形 主讲:林冬莹
获奖类别: 获奖题目: 获奖学生: 指导教师: 研究内容:(400~500字,2~3幅插图)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让我们开始吧 DAMEN PPT.vol 1.
《我爱你中国》 万先金.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画梦女孩,她的灵魂不属于这个世界 Akiane
找 因 数.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从社交网络游戏中发现艺术的灵魂 Brad MacDonald 麦泊然 艺术总监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合唱概论与合唱训练 主讲 周菡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两点提示: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在这门课上除了个人所应得到多声部音乐素质的提高以外,应掌握两个方面的技能: 一、会唱合唱并形成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 二、如何训练指挥好合唱队表现作品; 合唱与指挥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但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做为合唱指挥,就首先会唱合唱,懂得训练合唱队的各种复杂手段,才能指挥好合唱队表现各种风格的作品。 同时,要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爱唱合唱作品,不爱合唱训练;二、爱指挥合唱作品(特别是上台演出),不爱排练作品。 以上两种倾向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合唱指挥是不称职的,我们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应该清楚这一点。

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音乐教育专业开设《合唱与指挥》课以来,有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学到了一门很实用的音乐艺术技能。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这项技艺拿得出,用得上、打得响、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扩展活动领域,增强工作影响力、成就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合唱指挥艺术社会性的普及提高;在群众性合唱活动的开展、骨干培养等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可以说:把《合唱与指挥》定为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功莫大焉。二十年来,其教学工作成绩显著,发展迅速,影响巨大,我想作这样的评价不嫌过分的。

实施合唱与指挥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适选教学曲目和与配套的其他教材。所谓适选教学曲目,当然是优秀的合唱作品,但又不只是一般的优秀作品,同时,还须符合某种教学要求,具备某种训练价值。

一名合唱指挥,要掌握许多技能、技巧,以及全面理解作品,进行艺术处理,使之成功地表现出来的有关知识,这些都需要通过系统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来取得。 现在大家听到的这首《在十八岁的生日晚会上》,是作曲家陆在易1990年创作的。是为青年人而写的一首单乐章合唱曲。作者称它为合唱序曲,曲调流畅而潇洒,感情炽热而奔放。因受曲名和乐队伴奏的限制,在舞台上不多演唱。

课 目 提 要 合唱训练 指挥基础 合唱与指挥基础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合唱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合唱的基础知识 第四章、合唱的训练方法 第五章、合唱的技巧训练 第六章、合唱的作品排练 指挥基础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指挥的专业素质 第三章、指挥基础 第四章、指挥训练方法 第五章、指挥技巧训练 第六章、指挥处理合唱作品

序 言 歌唱是人类原始的、本能的音乐活动,是人类表达情感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 序 言 歌唱是人类原始的、本能的音乐活动,是人类表达情感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 选自古书《毛诗序》

人的自然属性: 人们歌咏活动之所以能最大范围的满足,就是每当“情动于中”便想“咏歌之”的欲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获得一种物质所不能替代的享受。

人的社会属性: 合唱是一门高雅艺术,也是被广大群体喜爱并直接参与的群众性艺术。她既能在“神圣”的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又能在车间、田间、校园、营房中回荡。她既是重大节日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又时时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歌咏活动普及面广,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人们的斗志、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及陶冶人们的审美情操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合唱艺术 是雅俗共赏的,生命力极强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 合唱形式的优势,存在于合唱艺术的群体性。(由于合唱集众多人声的优点来进行创作,所以,她有优于其它声乐形式的特点。) 合唱艺术

而在诸多的音乐表现形式中,人们又推崇歌唱艺术为音乐的最高形式。 古人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是指人声乃造化而成,是其他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

在音乐作品体裁的划分中,通常把用人声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音乐形式称为声乐作品。 合唱既可以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群众性歌唱活动,又可以是一种要求较严格、技巧较丰富的高级声乐艺术。

合唱艺术——这颗音乐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合唱:既是一种表演形式,也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声乐交响”音乐体裁。因为,合唱艺术容纳了人声全部的歌唱音域和所有的声乐技巧,反过来声乐艺术是通过合唱形式来得到最完美的表现。同时,合唱艺术又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气势磅礴的合唱作品,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奥尔夫的《博伊伦之歌》,也称《木兰诗歌》,它是根据13世纪的一本手抄诗集谱曲的合唱作品,创作于1935年。全曲有独唱、重唱、合唱以及交响乐队的演奏段落组成,演出时间近一小时。奠定了奥尔夫的世界名声,至今,在音乐舞台上久唱不衰。

合唱艺术的贡献 1、是欧洲人积累千年的智慧所创造的第一个音乐群体艺术形式, 2、在16世纪达到完美的高峰。 3、创作了大量合唱精品。 4、确定了合唱表现形式与审美标准。 5、音乐的基础理论也随之完成。 6、合唱是近代音乐之母,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从浩如烟海的中外合唱音乐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 《长征组歌》选曲《过雪山草地》 亨德尔清唱剧《弥赛 亚》选曲《哈利路亚》 1、为人类社会记述了历史的真实。 《长征组歌》选曲《过雪山草地》 2、呈示了心灵的期望。 亨德尔清唱剧《弥赛 亚》选曲《哈利路亚》 3、表达了精神的寄托。 《欢乐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4、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斗争和对人类理想的追求。 《国际歌》欧仁· 鲍荻埃

西方音乐之父 (公元五世纪) 西腊哲学家、数学家 “音乐是宇宙和谐的象征” 彼得哥拉斯

合唱艺术研究的三个途径: 合唱艺术的产生(起源)沿革、发展历史。 A:从前人的作品及演唱技巧的发展、变革和创作手法、形式等经验中学习和继承其优良精化,并加以发扬和发展。

B:合唱作品的内容及创作意图、构思、时代背景和艺术再现时的风格。 1、如何解释作品内容? 2、如何塑造作品中的音乐形象? 3、如何探讨作品的特征和风格? 4、如何表达合唱作品时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C:合唱作品艺术再现时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相互的组合及具体安排,并研究达成合唱作品艺术再现时达到应有的音响上的要求,手段和途径。 以上虽然是研究合唱艺术的三个主要方面,但他们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能孤立、机械的将各项割裂开来。

(原中央音乐学院第三任院长,2003年去世,享年86岁)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赵讽讲: “合唱它能培养人们的多声(和声和复调)的音乐思维能力,能培养人的多声听觉,使人具有一个‘音乐耳朵’ 。能培养人的音乐结构思维能力,使人们对音乐结构形成完整的观念。故而,我曾经主张:专业音乐院校任何专业学生都应必修合唱,从入学到毕业。在普通高校的学生,都应必修或选修合唱,这对我们加强学生的音乐修养,也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 (原中央音乐学院第三任院长,2003年去世,享年86岁)

中外合唱指挥家总结合唱教学经验体会: 凡是参加过合唱团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拥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对生活充满热爱,勇于承担责任,意志坚定,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关心他人等等。他们在事业和生活中也往往容易成功。 合唱对孩子成长培养的这些积极意义也早已为世界公认,在欧洲、美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参加过合唱团的比例超过百分之九十,很多国家把合唱列为教育的必修课。

第一章 第一节 合唱的产生和发展 一、什么是合唱? 第一章 第一节 合唱的产生和发展 一、什么是合唱? 合唱首先是和;是最重要的人们心灵互通的工具。合唱是要用心唱的。在歌唱的全身心运动中,也无不是在歌唱 “ 真、善、美 ” 的同时升华着自已。 合唱又是集体的音乐活动;当人们的心脏跳动一致、脉搏一致、声音一致的时候所发出的和谐之声是无可比拟的;它客观上造就了合唱团的人们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 欧洲人在赞美上帝而歌唱的同时联络了周围的许多朋友,在友好的人声交往中不断洗练着自己,并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起来。

合唱艺术形式: 1、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声乐活动。 2、合唱是声乐的一种演唱形式,也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横向进行的声部同时演唱。(众多的人演唱一个声部属于齐唱。) 合唱艺术内涵: 统一 平衡 和谐

通俗的讲: 由一个独立完成的演唱形式被称为独唱; 由多人共同完成同一旋律的演唱形式被称为齐唱; 由几个人同时完成几个不同旋律的演唱形式被称 为重唱(有几个人、几个声部就是几重唱); 由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共同完成两个声部以上的声 乐作品时,则被称为合唱。

二、合唱的产生和发展 1、欧洲合唱的产生 公元一世纪28--30年间,罗马总督把一个叫耶酥的犹太人钉死在十字架上。 这一天是4月8日上午9:00—下午3:00。三天后在放耶酥尸体的山洞里, 只剩下一块裹尸布,尸体不见了,当时人们称他复活了。(这就是西方的“复活节”) 这是到今天还散发着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太多的苦难和希望。

耶酥想用自己的苦难,希望降临上帝之国,他最后断气前的一句话是“成了”,这句话让后人很费解,他死了两千年了,他所说的东西“成了”吗? 人们相信耶酥就是“基督”(希腊语)希佰莱语“弥塞亚”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 信仰者们意识到,人们来到这个世间是个罪恶,他们相信只有通过向基督最虔诚的赎罪,才能获得拯救的希望。 后来发现用无休止的祷告,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追求,而用庄严的歌唱才能激发人们心中的怯懦和不加掩饰的共同感受。这就是合唱起源产生的初型。 “你可以拒绝愚昧和无知,但你不能拒绝歌唱”。

2、中国合唱的影子 两方面原因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 一切艺术形式都来源于劳动和生活。 a.人们劳动时一唱众和的劳动号子就是一种简单的合唱形式。如:四川的“抬石号子”、“扳车号子”、各地区的山歌等。 b.中国的民间音乐(戏曲)也早就用了“帮腔”或“衬腔”等合唱因素。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 两方面原因 a.宗教:佛教、道教等 b.儒家、法家学

3、中国的合唱艺术产生初期,没能重视集体歌咏的教化功能,而是更注重个人的体道形式。 因此,中国的传统歌唱习惯一般以个人对音乐的精神体验和情感抒发为主。如古人所学崇尚“焚香沐浴、抚琴吟唱”的境界,主要强调和突出歌唱者个人的嗓音特点,而不太注重集体歌唱的协调性。因此,对合唱的功能和开发不多。

我国合唱艺术的兴起和发展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第二节 我国合唱艺术的兴起和发展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入,合唱艺术也开始在中国萌芽(1912年)。尽管合唱艺术来源于西方宗教,然而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却从一开始就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而始终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中国的合唱艺术可以说是音乐领域中最年轻的家族。

一、我国合唱艺术发展有如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初(1909年——1930年) 学堂乐歌: 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段及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概况。主要作品: 《何日醒》、《中国男儿》、主要是单声部。 《春游》(李叔同),此曲是我国早期的合唱经典作品之一。 20世纪早期的合唱经典作品:《春江花月夜》肖友梅、《海韵》赵元任。

2、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31—1949) 抗日救亡运动的掀起,我国群众性合唱活动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各类学校普遍都有合唱队,就会广泛开展合唱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国大地形成了形式汹涌的时代歌潮。

主要作品: 《长恨歌》(黄自)。 《在太行山上》、《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抗敌歌》、《旗正飘飘》(黄自) 《游击队之歌》、《胜利进行曲》(贺绿汀) 《长城谣》(刘雪庵)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的合唱事业蓬勃发展。 3、第三阶段:(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的合唱事业蓬勃发展。 1995年广州天河体育场,15000人;八个大交响乐团共同表演《黄河大合唱》指挥:严良堃

主要作品: 《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马思聪) 《幸福河大合唱》(肖白等)荣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一等奖 《祖国颂》(刘炽) 《长征组歌》(唐柯,生茂等) 《牧歌》、《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 还有大量的创作合唱歌曲和套曲,使我们的合唱舞台繁华似锦,美不胜收。

4、第四阶段:(1978年以来)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合唱事业与经济的腾飞、文化繁荣、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是分不开的。 20多年来,中国的合唱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与进步,首先体现在成千上万个合唱团队的出现。各种合唱活动此起彼伏的开展,有深入社区的普及,又有许多合唱团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为标致的提高。合唱已经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方式。

主要作品: 《雨后彩虹》 陆在易曲 《大漠之夜》 戴宁吾曲 《飞来的花瓣》 瞿希贤曲 《在灿烂的阳光下》 印 青曲 《在希望田野上》 施光南曲 《雨后彩虹》 陆在易曲 《大漠之夜》 戴宁吾曲 《飞来的花瓣》 瞿希贤曲 《在灿烂的阳光下》 印 青曲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阿拉腾奥勒曲 《八骏赞》 恩克巴雅尔曲

概括: 一、人民群众喜爱合唱,音乐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百年来随着我国整个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合唱音乐已在我国各类音乐创作中,以及在我国各阶层人民音乐生活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大量事实证明,我国各阶层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合唱艺术是喜爱的,我国作曲家对创作合唱音乐的才能和所作出的成绩是不可低估的。

二、群众歌咏为合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唱音乐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赖于群众性歌咏活动(包括大、中、小学校的学生歌咏活动在内)的广泛开展以及专业性合唱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单纯强调某一个方面都将对整个合唱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但是,事实证明,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开展是合唱事业发展的真正基础,专业性合唱事业的发展则是其核心、前导。这里也存在一种类似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

三、我国合唱音乐是西方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土地上的新花硕果,但遵循着完全不同与西方合唱音乐发展的方向。 中国合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与西方音乐文化(特别是西方合唱音乐)的影响分不开;另一方面又与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斗争实践及整个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中国的合唱音乐是西方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土地上所开出的新花、结出的新果。 尽管作为集体歌唱的一种艺术中、西方在形式,手段乃至一些基础创作技法上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但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彼此在语言、生活基础上的不同,决定了这两种合唱音乐在基本内容和风格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主要是遵循着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向前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合唱音乐必然是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的一种音乐,是决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一种民族艺术。

四、我国目前的合唱艺术整体水平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 在合唱技术的发展中也有着鲜明特点,特别是在合唱的织体上,多在声部“横”向(旋律)进行中得到发展,体现主调 织体的合唱。西方合唱则把每一个声部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多在声部的“纵”向(和声)进行中得到发展,体现复调织体。是合唱艺术最古老也是最有合唱艺术效果的音乐织体。 我国目前的合唱艺术整体水平正在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其中以业余合唱进步由为显著,在国际比赛中频频获奖,而专业合唱则发展不够,尚需继续努力。

综上所述: 中国的合唱艺术是在近现代的政治斗争、生产斗争,社会生活所形成的文化为深厚基础和广阔背景中发展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主要是遵循着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向前发展的。合唱音乐必然是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的一种音乐,是绝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一种民族艺术。

当前,中国合唱面对三大问题 第一是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广泛开展,我们如何做到中国合唱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合唱源于欧洲,无疑我们要了解欧洲、学习欧洲,继承人类共同遗产,接受合唱共同的艺术美学标准以及大量各种风格的经典曲目。同时,又必须以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和面目与世界握手,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第二,在我国社会历史性的转变中,合唱如何迎接适应 “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与目标?和谐,是人类最高的社会理想,和谐更是合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我们将如何以更为和谐的歌声,去缔造人们和谐的心灵、促进建成和谐社会,并迎接一个和谐世界.

第三,随着合唱事业的不断发展,专业特别是业余合唱队伍的不断增多,越来越突出的暴露出缺少懂合唱,会训练,能指挥的合唱指挥人才。 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合唱学校,2001年才成立第一个专门培养合唱指挥的专业,使我国的合唱指挥严重的断层.全国各地颇有影响的指挥都已年过半百,我们的老指挥家不得不继续站在舞台上,渴望有一批年青的合唱指挥脱颖而出。

西方合唱发展概况和合唱作品的主要表现特征 第三节 西方合唱发展概况和合唱作品的主要表现特征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都有其独具的风格特点。 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同时,与艺术表演技术技巧的发展以及乐器的制造性能也有着直接的联系。 做为一个合唱队员或合唱指挥,为了正确的解释和表现合唱艺术作品,就必然要探索合唱作品的艺术风格及其时代特点。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去世后,3月29日,2万多名群众自发的聚集在广场为他送葬。这是贝多芬的送葬队伍(版画)

一、西方合唱发展的几种类型: 西方的合唱产生和发展,实际上也可以叫作声乐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是早期交响乐的产生和发展史(因为有了四部合唱,各种新的乐器出现,才逐渐产生了交响乐)。 公元5世纪至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欧洲的中世纪严格的说因是公元476年。(指西罗马帝国崩溃直至1461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这段时期) 中世纪音乐实际上是指公元5世纪至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之前的音乐。 从西方音乐发展史看来,在9世纪左右开始,基本上是单音音乐为主。欧洲自古代西腊到13世纪为单音音乐时期,其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齐唱、领唱、说唱和吟唱。

1、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是一位具有高超技巧的圣咏歌唱家,在罗马修道院学习并担任唱诗班歌手,后任修道院院长,公元590年他升任教皇后,就着手整理、编写、修订以前的宗教歌调,从而制定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里高利圣咏”,也是最早的声乐教科书。同时,建立了音乐史上被世界公认的第一个音乐学校(专门培养教堂唱诗班的歌唱人才,并且向其它国家的教堂输送人才) 注:这是一幅油画作品

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少)、齐唱、交替演唱(交替圣歌)、和应答演唱(应答圣歌)。 演唱内容主要为颂经祈祷和礼拜歌唱,就如同歌剧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前者为半唱半说的朗诵风格,似和尚念经,后者旋律感稍强,突出庄严之感。 格里高利圣咏旋律根据歌词与歌声的结合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1、音节式——一字对一音 2、纽姆式——一字对一个纽姆符号(多音) 3、花唱式——一字对若干音,突出 “花唱性”

A、“格里高利圣咏”一直在天主教音乐中为持着绝对地位,直至11世纪由于复调音乐兴起,才退出一些地盘,直到今天天主教堂里还能听到(一字一音)。 B、但“格里高利圣咏”也对后来的音乐发展起了严重的限制和阻碍作用。 (1)由于遵教“妇女在教堂应保持缄默”的古训,从而剥夺了女子的演唱权力。从而导制出现“童声合唱”,假声歌手、阉人歌手现象。 (2)禁止群众在宗教集会、婚礼、庆典等场合歌唱。极大防碍了声乐艺术自然而健康的发展. (3)教会音乐笼断一切音乐的局面,从而排斥和限制了世俗音乐文化的发展。

C、十字军(1096-1270)对东方的略夺和侵略战争长达100年,(欧洲各国许多君主、大封建主、贵族、骑士们都参与了这场战争)战争失败后,人们对教皇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这些士兵流落他乡,而他们又都受过音乐的教育,就成了当时很出名的“游吟歌手”。 这幅画表现了一位中世纪的游吟艺弹着琉特琴,唱着高贵爱情的歌曲,给人们提供娱乐。

欧洲基督教歌曲其来源较为复杂,一部分是犹太圣歌,一部分是希腊乐调。它包括两类:一为“弥撒曲”,歌词以耶稣最后的晚餐与受难为内容,在教堂内进行;二为“祷告曲”每日用赞美歌的歌词在祈祷时演唱。 大家现在听到的是法国教堂唱诗班演唱的《格里高利圣咏》,这种演唱曲调直到今天在教堂里还能听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变为由原来旋律为固定音调,而另外加一个与之对立的旋律。在十二世纪后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 唱诗班采用单声部齐唱的方法来演唱格里高利圣歌,唱了几百年之后 ,终于耐不住齐唱的单调音响,开始发展多声部合唱,这应该说,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而“平行奥尔加农”的出现,显然更加强了唱诗班的地位,促进了演唱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上两种平行奥尔加农流传了近一百多年) 这种主旋律和对立旋律的结合有两种,如: 两个声部都可以从同度音开始,到最后同度音结束。 两个声部都从头至尾平行4度5度。 (以上两种平行奥尔加农流传了近一百多年)

这样就为合唱奠定了基础,不难看出合唱是从单旋律的齐唱发展而来的。 相比之下,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民间音乐,虽然都曾经有多声部的因素,但是并没有得到长期的流传与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民间音乐中的多声部因素,很大程度上都是即兴性、随意性的,因而导致了无序状态,这样既不利于记忆和流传,同时也防碍了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0世纪欧洲音乐理论家们由于接受了“禁止平行五、八度”的观念,所以当看到“平行奥尔加农”中全是平行五、八度进行时,感到不可理解,甚至斥之为“多么幼稚荒谬! 其实,我们只要去除现代人的偏见,回到中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平行奥尔加农的历史环境,特别是把它与宗教意识形态联系起来研究,就会得到合理的解释。

首先,从世界各国民间音乐的发展来看,多声部因素的结合多数是由纯四度、五度和八度音程开始的,这是因为它们以音列中最早出现的几个泛音,因此,它们无论是在听觉上还是在演唱的音准上,较其它音程而言要容易得多。 其次,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对社会生活实行全面统治,中世纪的意识形态完全由教会控制。基督教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属性,统一与和谐是上帝的创造,世俗的文艺是一种低级的美,是神学的敌人。 采用格里高利圣歌作为“固定声部”的规范即体现出了教会对音乐的强制性要求——必需服务于宣传宗教教义的意图。既符合于古希腊时代教会所遵从的完全协和的观念,又最容易获得教会的认可;

2、经 文 歌 欧洲十三世纪出现了“经文歌” 用“圣经”作词谱写的歌曲或歌颂赞美耶酥的内容。最初以一首唱拉丁文歌曲的传统素歌为固定旋律,配以两首唱法文歌词的世俗曲调。 十五世纪后开始全用拉丁文,成为复调风格的无伴奏合唱曲。 十六世纪末时开始增加起伴奏作用的器乐声部。 有三个声部组成的合唱,所以也就构成了和弦的可能。同时逐渐出现独唱、重唱的经文歌曲。 (大家现在听到的是莫扎特的经文歌曲“哈利路亚” 这首著名的艺术歌曲是声乐专业大二的必唱曲目。)

这是十三世纪的三声部合唱曲

3、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a cappella)来自意大利语, “a cappella”一词原指“按照教堂风格”。 对合唱员的严格训练和合唱成员丰富的音乐素养,16世纪的无伴奏合唱在演唱上已达到很高的水准,所以史称16世纪后半叶为“无伴奏合唱的黄金时代” 。

无伴奏合唱的特点和技术要求 1、最大型的无伴奏合唱团以八十人左右为宜,至多不超过一百人。超过一百人就会失去合唱的“透明性”而显的混浊。 国内国际合唱比赛限定人数是60人(包括指挥),按照人声的和声效果,最少的合唱人数应不少于12人.

  2、无伴奏合唱最关键的(同时也是最致命的)问题就是音准,音不准就谈不上合唱的谐和,谈不上音色的“透明性”,更谈不上感情表现。  (欧洲自古以来训练唱诗班成员的第一项要求,是要进行好几年十分严格的视唱练耳训练。他们即使在练声或唱练声曲时也不用乐器帮助,只是在开始时定一个音高,唱完之后再对一下音。)

3、无伴奏合唱均使用纯律,而不是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它把十二个半音分为十二个等份,每一个等份为100音分。如: 纯律:(纯律的3、6、7级音分别和十二平均律相差14、16、12个音分) 五度相生律:(五度相生律又和纯律、十二平均律的各音级相差几音分呢……?) 1 2 3 4 5 6 7 i #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 2 3 4 5 6 7 i 204 386 498 702 884 1088 1200 1 2 3 4 5 6 7 i 204 408 498 702 906 1110 1200

古老的无伴奏合唱中小调乐曲常爱在结尾时使用一个大调性的“毕卡地度”Picardy Third,即把小调三度音升高半音成为大三度,因此,有些合唱训练者常把大小三度音和大小调交替的和弦,看做是合唱谐和训练的基础。

 4、无伴奏合唱的技巧训练,主要是解决声部的平衡和谐和。这固然主要是指挥的职责,但也要求合唱成员有高度的默契和艺术修养。(默契的关键不是在“唱”而是在“听”。不仅要听本声部,而且还要听其他声部尤其是内声部)。 67

  5、 “无伴奏合唱” 这词最早用于文艺复兴早期,用来指一种合唱音乐的纯正风格。这种风格发展于15世纪的后期,到100年当帕莱斯特里纳供职于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时,达到了顶峰。(最初,教会禁止在宗教仪式上使用任何乐器,因此唱诗班合唱时没有伴奏。但到了17世纪,无伴奏合唱的形式被由乐器演奏各独立的声部和大合唱所取代。) 68

无伴奏合唱叫法不太准确,应该叫“纯合唱”,西方的经文歌和牧歌没有伴奏。中国的侗族大歌没有伴奏。西北的花儿及各地的山歌都没有伴奏。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叫法是否有道理…………? 如今,“无伴奏合唱”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指任何没有乐器伴奏的歌唱,不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对于教堂中的唱诗班来说,如果音乐指挥要求每一位歌手以无伴奏合唱的方式完成大部分的演唱,他们在合唱上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俄罗斯一位指挥讲:“钢琴伴奏的合唱是群众歌咏式的合唱,而无伴奏合唱才是真正的合唱”。

4、室内合唱 “一切并非为教堂、剧场或公共音乐会堂演奏之用所写的音乐。”(牛津音乐词典) 室内音乐:一般指人数不多的演奏(唱)者在一个小场合演奏音乐,与在教堂和剧院演奏(唱)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音乐是很亲密和自然的。当今,很多室内音乐在音乐厅演奏(唱) 。 “一切并非为教堂、剧场或公共音乐会堂演奏之用所写的音乐。”(牛津音乐词典) 上一世纪下半叶,欧洲音乐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合唱“品种”,这就是室内合唱。

室内合唱和演唱: 对于“室内合唱”来说,可以理解为不同于教堂音乐,更加不同于歌剧音乐的细致高雅、精巧的合唱艺术。其精髓在于和谐与统一。 20世纪60年代以来,“牧歌”合唱已经成为国际上众多合唱团训练与演出的首选曲目。 室内合唱和演唱: 1、是一种新的、激动人心的音响。 2、它显示了合唱艺术最重要的“游戏规则一和谐”。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说过:“音乐的使命除了反映宇宙的外在和谐,告诉人们如何与这种和谐融为一体,还有什么呢?”

5 中国多声部音乐没有充分发展的原因 中国早在商周代就已经有了和音及和声观念的萌芽,而且在中国的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如:广西壮族、贵州苗族等许多少数的民歌当中,也都存在着大量地多声部因素。苏州评弹音乐,在它的伴奏声部里,也经常出现有分解的大三和弦音调。但是: 这些和声的萌芽为什么没有发展为系统的和声语言? 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想到将纵向的几个声部组成和弦? 为什么当欧洲的多声部音乐飞速发展之时,我们中国的音乐却长期停留在基本上是单音音乐的状态?

一种毫不费力就很容易找到的理由,就是怪罪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阻挠了我国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 但这一论点并不令人十分信服,我们可以进一步做一个横向比较:欧洲多声部音乐的萌芽——“平行奥尔加农”大约兴起于九世纪中叶,正值我国唐朝(679-906年)中期。就经济、文化、艺术的任何一方面而言,当时的中国发展水平,显然都远胜于同一时期的欧洲。 即使到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明、清时期文学史上照样可以出现曹雪芹、王实甫、施耐庵这样的大文学家, 为什么多声部音乐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其中必有更加深层的、具体的原因……

中国音乐家在世界音乐史上所处的时间 李延年(公元? —— 87年) 嵇 康(224年 —— 263年) 万宝常(556年 —— 595年) 李延年(公元? —— 87年) 嵇 康(224年 —— 263年) 万宝常(556年 —— 595年) 姜 孇(1155年 —— 1221年) 马 肖(1300年 —— 1377年) 朱 权(1378年 —— 1377年) 朱载育(1536年 —— 1610年)中国明朝时期 1610年 —— 1869年259年,中国没有世界公认的音乐家出现,这个时期,正处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 沈心工(1869年 —— 1947年)中国清末时期 欧州中世纪 请同学们深思……………………

6 牧 歌 牧歌是一种短小的歌曲,一般由五个声部构成。 A、是一种复调音乐,常常描写爱情、田园风光或伤感的内容。 6 牧 歌 牧歌是一种短小的歌曲,一般由五个声部构成。 A、是一种复调音乐,常常描写爱情、田园风光或伤感的内容。 B、它音乐优美、抒情、复调音乐织体清淅,更富于和声性。 C、曲调逐渐复杂起来,出现了半音和变化音,打破了以往只用自然音阶的写作方式,为日后的歌剧、神剧(弥撒)的创作开拓了新的道路。 D、十四世纪的牧歌系一种用琉特琴伴奏的独唱曲。 E、十六世纪的牧歌,为无伴奏合唱曲,具有四到五个声部,歌词无严谨格律。 F、十六世纪后半叶,牧歌传到了英、法、德、西班牙等国。(而在英国得到发展并具有民族特色)。而后,为歌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欧洲五—九世纪开始有了单声部。(格里高利圣咏)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欧洲五—九世纪开始有了单声部。(格里高利圣咏) 十一—十二世纪后出现了平行“奥尔加农”。 十三世纪以后出现了三声部(经文歌)。 十四世纪后四声部合唱成型。 十五世纪后出现了欧州“牧歌”。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产生了歌剧。 西方音乐史上宗教音乐曾占于统治地位,唱诗班的盛行便大大推动了合唱的发展,大量的宗教歌曲就是以合唱的方式推广的。它以距离今天有1000年的历史。

二、西方宗教合唱综述 1、宗教合唱,特指基督教会(天主教会)合唱或具有基督教会(天主教会)合唱风格的合唱歌曲。 教会音乐源于欧洲世纪的罗马,传统说法是由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约590年)派人收集,整理并统一的格列高利圣咏,是教会音乐的最典型形式。 2、格列高利圣咏是单声部的歌曲,它是吸取了古代东方、古代希腊的音调和当时民间旋律的特点面形成的。它的唱词都是拉丁文,内容一般选自圣经。大约九世纪初,随着欧洲城市商业的扩展,欧洲的各城市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法国出现了许多游呤歌手,在德国也出现了许多恋诗歌手。

3、这种宗教音乐的世俗化,使宗教音乐的构成形式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其典型形式是:出现 了最早的多声部宗教歌曲, 4、最初的宗教歌曲是两个声部的。通常的情况是:一个声部采用格列高利圣咏的曲高;别一个声部是作曲家创作的,叫做“迪斯康特”(Discant)后来又加上了第三、第四个声部,由此,音乐的旋律、节奏、织体便复杂和丰富起来了。 5、多声部音乐的产生与发展,给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鲜的艺术感染。以至经文歌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合唱艺术便由此诞生了。

三、宗教合唱的基本特征 1.歌曲内容大多为宗教题材,但也有一些世俗题材; 2.旋律受圣咏的影响比较明显; 3.织体大多为复调音乐,各声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4.音乐一般是非节拍,节奏大多依从于歌词; 5.不协和和弦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避免使用变化半音; 6.三拍子的旋律被广泛运用; 7.音乐、音响清澈、飘逸、庄严、辉煌; 8.采用咽音唱法或美声唱法等。

四、宗教合唱的体裁 1.无伴奏(a Cappella):不用任何乐器伴奏的合唱,即为“无伴奏合唱”。意大利作曲家帕列斯特里拉是首创并将无伴奏合唱发展到最鼎盛人。无伴奏合唱从十九世纪发后便成为“理想的宗教音乐”。其著名的作曲家有:拉索(1532~1625)、舒兹(1585~1672)等等。

2.对唱曲(德:Antiphona,英:Antiphone): 基督教徒合唱圣诗篇时,通常分为两个合唱团。 一个合唱团演唱1、2、5首,另一个合唱团演唱2、4、6首,这种交替演唱、互相应答的合唱体载称为对唱曲。

3.赞美歌(Hymn):赞美歌源于三世纪的古代希腊,是一种宗教祭典仪式使用的音乐。中世纪时,赞美歌多为简单的节奏,及多声部的、朴素的和声,歌词并非全部引用圣经。

4.圣歌(圣诗psalm):是天主教仪式中读经文与祈褥之间演唱的歌曲。演唱时,合唱团通常分为两边,效替咏唱。

5.圣母赞美曲(Magnificat):是天主教晚祷时所唱的圣母玛丽亚赞美歌,赞美圣母玛丽亚“主啊!我上升的灵魂”。圣母赞美曲全部使用教会调性谱曲,并且大多都是合唱曲。

6.颂歌(英:Anthem,拉antiphona):是十六世纪英国教堂中早祷会时演唱的合唱歌曲。颂歌的歌词大多是圣经,或由圣经改编的歌词,常常采用对位的作曲方法写作。颂歌与清唱剧、经文歌略微相似。

7.经文歌(英:Motet,Motette):经歌起源于欧洲十三世纪,是一种典型的宗教合唱歌曲。经文歌以宗教经文为歌词,并以对位法写作,其旋律必须配合歌词,有严格的作曲形式。其重要作曲家有:帕列斯特里拉、舒兹、巴赫、勃拉姆斯、斯特拉文斯基等等。

8.弥撒曲(英、拉丁文:Missa,意、德:Messe): 是天主教所用的合唱曲,以赞美天主为十字架而牺牲的精神。通常可以分为普通弥撒、特定弥撒、安魂弥撒、婚配弥撒入教弥撒五大类型。最初的弥撒曲为无伴奏合唱曲,十七世纪以后才有用管风琴以及管弦乐队伴奏的弥撒曲。弥撒曲除了在教会音乐仪式中使用外,常常也在音乐会中演唱,其重要作曲家奏的弥撒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等等。

9.受难曲(passion):是一种以歌唱耶稣基督受难事迹为题材的叙事性合唱曲。十三世纪时,复活节的前一周为“受难周”,即耶稣基督受难周。十五世纪时,产生了多声部的受难曲,歌词不一定以圣经为题材,但这时的受难曲已逐渐成为合唱音乐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十七世纪之后,将圣经故事加上教堂中一般听众对耶稣受难故事的感想作为歌词,用合唱方式表达的受难曲,通常称为“神剧式的受难曲”。巴赫的《d小调受难曲》、《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被认为是最伟大受难曲经典之作。

10.清唱剧(意:Oratorio,德:Oratoriu 10.清唱剧(意:Oratorio,德:Oratoriu.):是一种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音乐剧,属于大型声套曲。通常由独唱、重唱、合唱构成,用管弦乐队伴奏。清唱剧虽然有角色,但是舞台上不需要布景,也不需要演员表演等等。清唱剧短的有几个乐章,长的可达几十个乐章清唱剧的创始人为意大利(罗马)圣僧聂里(F.Nevi1515~1595)

另外几种合唱艺术的常见体裁 康塔塔(Cantata):也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和清唱剧一样,常常由独唱、重唱和合唱组成,一般用管弦乐队或钢琴伴奏。17世纪初,康塔塔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中叶传人德国,并在德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康塔塔的内容既有宗教题材,也有世俗题材。前都在类型上称为“宗教康塔塔”,后都则称为:“世俗康塔塔”。 与清唱剧相比,康塔塔的规模较小,戏剧性也不强,其往往偏重于抒情,类似中国的“大合唱”。此外,清唱剧一般在戏剧舞台上表演,而康塔塔则更多在音乐会节目中演出。

组 歌: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与清唱剧、康塔塔一样,常常由独唱、重唱与合唱组成,一般用管弦乐队或钢琴伴奏,并常常作为音乐会节目上演。 组歌的产生与欧洲的“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影响有关。组歌与大合唱(即康塔塔)相比,组歌比较注重“情节性”,而大合唱则偏重“抒情性”。 欧洲组歌的代表作品是:《吉普赛人之歌》(勃拉姆斯曲); 我国组歌推荐表作品是:《长征组歌》(肖华词,晨耕、生茂、康诃、遇秋曲)。它与《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洗星海曲)并称为“中国大型声乐套曲的两座丰碑。”

单章性合唱:是指非套曲体裁的,并具有完整音乐构思的、独立的、较高作曲技巧的艺术合唱歌曲。 一般说来,单章愉合唱既可以是专门写作的合唱曲,也可以是根据其它艺术歌曲改编的合唱曲。尤如民歌合唱一样。 单章性合唱的音乐构思具有不依赖于任何“既定情节”或任何“既宣音乐蓝本”约束的原创性,它必须是一种独立的、全新的、纯粹为人声所构思的声部音乐作品。

第四节 其它几种合唱综述 一、民歌合唱综述 民歌合唱,通常是指由中、外民歌改编而成的合唱歌曲,这里主要指以中国民歌代表,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反映我国劳动人民生活和风俗题材的合唱曲或改编合唱歌曲。因此,仅仅指的是一种狭义的民歌合唱。 民歌合唱同时也属于民族合唱的风格范畴,它与民族清唱剧以及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气息的艺术合唱歌曲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民族合唱的风格、样式序列。

民歌合唱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合唱歌曲而言,常常具有以下特征: 1.曲调(包括音乐素材)均来自民族民间,并常常是具有典型地或风格特征的代表性民歌。 2.基本保持民歌的原貌(即其旋律架构),并常常对引子和尾声较大艺术化的处理。 3.织体写作相对复杂化,通常是:慢速的歌曲采用复调写法,而快速的歌曲则以主调定法较为多见,除此之外,以分节歌形式而见长的原始民歌,改编时对每段也常常作较大的翅部处理,具体情况以民歌的风格和体裁特征而定。 4.民歌合唱较原民歌具有更加丰富的美感和韵味,其意境及文化品格也更加耐人寻味。 5.通常采用民族唱法,某些歌曲亦可采用美声唱法甚至通俗唱法演唱等。

二、艺术合唱综述 艺术合唱,主要指以西洋歌剧合唱或音乐会歌曲为创作范式的合唱歌曲,其通常包含了歌剧合唱、清唱剧、康塔塔、组歌、大型声乐套曲以及具有较高作曲技巧的单章性合唱歌曲,如牧歌、卡农复调合唱曲等等。 艺术合唱最早可以追随到欧洲歌剧艺术的诞生,进而经过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洗礼,直至完美。

2.音响上比较恢宏,常常十分注重声部的平衡以及音乐的戏剧性; 一般说来,艺术合唱与其它合唱体裁(风格)相比,其基本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上具有史诗的性质; 2.音响上比较恢宏,常常十分注重声部的平衡以及音乐的戏剧性; 3.文学上讲究诗意的互相表达和语言的美感; 4.音乐上注重和声的运用及织体的写作; 5.表现上必须采用美声唱法: 应该看到,艺术合唱是合唱艺术中最上等的,合唱意味的形式它不仅在声乐表达上满足了合唱艺术的一切“声音与声部”要求;与此同时,它也在作曲的创作空间上,为作曲家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的领域,并为达到声乐艺术的“诗化”、“交响化”、“戏剧化”等等方面,创造了更大的表现天地。

三、 通俗合唱综述 通俗合唱,泛指以通俗唱法演唱或由通俗歌曲改编而成的合唱歌曲。通俗合唱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 它的出现,也许是受欧美、港台摇滚“演唱组”的启发,也许是因中国大陆“群唱”的影响。总之是一种具有“合唱”形式美,同时又真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合唱艺术形式。

一般说来,通俗合唱的整体艺术特征是: 1.歌曲必须是通俗歌曲; 2.合唱织体以主调为主,以复调为辅; 3.音乐风格必须符合通俗音乐的审美要求,必须具有强烈的“个性”; 4.歌曲内容一般具有朴实、真诚的人文关怀; 5.演唱方法是以通俗唱法,也可以是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

通俗合唱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其音乐美学追求及其人文关怀也还没有得到音乐界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因此,目前对通俗合唱定位甚至作结论显然还为时过早。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音乐生活的多元化,通俗合唱的健康发展也是任何种族、任何意识形态所无法阻挡的,它必然象音乐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或任何一种新的音乐体裁、音乐样式的生产与发展一样,在经过人民的先择与历史的锤炼之后,成为人类精神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五节 合唱曲的织体 一、织体:是多声部音乐关于“横”(旋律)与“纵”(和声)的各种复杂关系的一种描述方式。在多声部音乐艺术中,常常把某一个声部占据主导地位,其它各个声部处于辅助地位时的各声部结合情况,称为“主调织体”;把每一个声部都相互独立,且又相互联系的各声部结合情况,称不“复调织体”。 合唱艺术中,主调织体和复调织体的运用是十分灵活行政分普遍的。有时候,某一作品完全用主调手法写作,而有些时候,某一作品又完全采用复调手法完成,当然,对于那些篇幅较大、艺术感较强、戏剧冲突比较浓烈火的合唱作品,主调织体和复调织体结合运用则是最常见不过的。

1、主调织体的合唱 同节奏的合唱织体:是指各声部在进行中节奏基本一致,即以一个声部为主——旋律性最强。 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声部,但通常是在最高声部。而其他声部缺乏独立性,只对主旋律起烘托和陪衬作用。

在有些作品中,还有以上三种不同组合的运用方式 它的三种表现是: A:同节奏织体:是指合唱各声部在进行中节奏(主要是歌词节奏)基本一致的织体,也称“和弦式的主调型合唱”。如福斯特的《故乡的亲人》 B:主旋律与长音伴唱:是指以某一个声部(或领唱)为主要的旋律,其他声部以长音和弦作为背景的衬托,也称“和弦衬托式的主调型合唱”。如郑克宁的《长城谣》 C:主旋律与音型式伴唱:是指以某一个声部为主要旋律,其他声部以固定节奏型为主要旋律声部伴唱的,也称“伴奏式的主调型合唱”。如印尼民歌《星星索》 在有些作品中,还有以上三种不同组合的运用方式

2、复调织体的合唱 复调音乐:是一种起源于欧洲十三世纪的古代音乐。合唱中的复调织体,是合唱艺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有合唱艺术效果的音乐织体。 这是与主调型相对而言的。是指以若干个独立的旋律同时组合所形成的多声部音乐结构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各声部轮流处于主要地位,在相互交替时又形成了交错关系。 因此各声部总是形成此起彼伏、你隐我现、你动我静的局面。

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或写作方式): A:对比式(也叫严格模仿):是指两个以上相互对比的旋律甚至是不同性格的音乐主题同时结合的表现手法。如贝多芬的《欢乐颂》主题 B:模仿式(也叫卡农):是指某一声部的旋律,由相继出现的别一声部不加变化或稍有变化地重复。模仿时,原先陈述主题的声部继续进行,而形成模仿声部的对题。模仿声部一般错后一小节或半小节(也可能是一拍)进入。这是群众性、赞颂性合唱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如冼星海的《保卫黄河》

在有些作品中,综合以上三种不同的运用手段表现 C:赋格式:模仿性复调作品发展为较完整的形式就是赋格曲(Fugue)。赋格曲是一种主题一再地在不同声部中先后模仿出现,同时在调性上和音型上予以发展的作品。因此,赋格曲在表达一个艺术形象时,是通过增长、转调、扩展和发展等手法。如亨德尔的《哈利路亚》 在有些作品中,综合以上三种不同的运用手段表现

第六节 合唱要“和” 合唱要“和”,这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标准。“和”包括 音和 声和 情和 一、音和 第六节 合唱要“和” 合唱要“和”,这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标准。“和”包括 音和 声和 情和 一、音和 指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的准确,和声、织体、结构的清晰,音韵的一致; 二、声和 指歌唱状态的统一,声部内音色的统一,多声部间的和谐统一; 三、情和 指对作品的理解、风格的把握,从形象塑造,意境描绘,氛围营造,到乐思的律动,感情内涵,整体气质都有高度一致的诠释和细腻、准确的体现。

音和、声和是手段,情和是目的,手段运用的优劣,直接影响目的的准确。合唱水平的高低之分亦在于此。 无论专业声乐工作者,还是业余声乐爱好者,初入门合唱时,常因未达到较理想的音和与声和而反复排练造成了疲惫乃至陷入困扰。 在合唱训练,排练、演出的过程中,不仅能学到许多音乐知识,而且更能在合唱的音乐中体验到激越、壮阔、炽热、深沉,舒畅、秀丽、恬静……使心灵受到净化,音乐素质得到提高,获得许多启迪。 这种启迪是把自身溶入群体之中,共同参与经过反复艰苦的创造后面而获得的,因而是宝贵,难忘的。

男声合唱训练与作品排练 主讲教师:周菡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男声合唱作品 《 天 路 》 屈塬作词 印青作曲 鄂矛编合唱

女声合唱训练与作品排练 主讲教师:周菡 江西次啊经大学艺术学院

女声合唱作品 《 芦 花 》 贺东久作词 印青作曲 刘阳生编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