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競爭力與生產∕作業策略 傅和彥 著
學習重點 瞭解競爭力、策略與企業策略之擬定 明瞭企業外部環境分析 明瞭企業內部環境分析 解說生產∕作業策略
1.競爭力、策略與企業策略之擬定 一、競爭力(1/3) 競爭力(competitiveness) 某企業個體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比其他同業或同性質的產品或服務,具有更高的顧客滿意度。
1.競爭力、策略與企業策略之擬定 一、競爭力(2/3) 企業競爭力或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上) 產品∕服務設計差異性的優勢。 成本低廉的優勢。 地點的優勢。 品質優良的優勢。 時間的優勢。 快速反應的優勢。
1.競爭力、策略與企業策略之擬定 一、競爭力(3/3) 企業競爭力或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下) 彈性的優勢。 存貨管理的優勢。 供應鏈管理的優勢。 服務的優勢。 管理者與員工的優勢。
1.競爭力、策略與企業策略之擬定 二、策略 三、企業策略之擬定
2.企業外部環境分析 一、總體環境分析 全球趨勢 人口特徵 社會文化 總體經濟 政治法律 科技發展 PEST分析是利用環境掃描分析總體環境中的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與科技(Technological)等四種因素的一種模型。
2.企業外部環境分析 二、競爭環境分析(1/4) 波特五力分析 潛在競爭者的進入風險 進入障礙(barriers to entry)通常有下列五種: 規模經濟。 規模及成本以外的優勢。 產品差異化。 龐大資金。 配銷系統。
2.企業外部環境分析 二、競爭環境分析(2/4) 供應商價格談判能力 在下列情況下,供應商價格談判能力薄弱,故對企業有利: 市場上供應商充斥,產品具有替代性。 供應商的集中程度低於企業的集中程度。 供應商對企業而言缺乏其重要性。 供應商的產品差異性不大。 供應商本身並非擁有通路的通路商。
2.企業外部環境分析 二、競爭環境分析(3/4) 購買者價格談判能力 下列各種情況,購買者價格談判能力較低,對企業有利: 產品差異化、獨特性或稀少性。 買方的集中度低於賣方的集中度。 購買者對供應商而言缺乏重要性。 購買者(買方)充斥,產品不具有替代性。 買方本身無法擁有貨品來源。
2.企業外部環境分析 二、競爭環境分析(4/4) 替代品的威脅 企業間競爭程度 激烈的高度競爭通常來自下列數項因素: 競爭企業彼此競爭優勢在伯仲之間。 產業成熟而成長緩慢。 固定成本偏高。 產品∕服務缺乏差異化。 不景氣。 市場進入障礙低。
3.企業內部環境分析 一、關鍵成功因素分析 關鍵成功因素分析(Key Success Factor analysis) 對企業之所以贏得競爭所具備的關鍵性因素所進行的分析。 關鍵成功因素通常會隨著下列四項條件的變動而變動: 企業特性變動。 競爭形式。 總體環境。 組織發展。
3.企業內部環境分析 二、價值鏈分析 價值鏈分析具有三項重要性: 明確指出顧客對企業帶來的價值及其重要性。 指出企業一般性檢核表的具體方向。 指出企業活動應妥善管理,以利提升企業的整體價值。
價值鏈分析-資源盤點
三、平衡計分卡 3.企業內部環境分析
四、策略地圖 3. 企業內部環境分析
4.生產∕作業策略 一、生產∕作業策略之意義 生產∕作業策略(production∕operations strategy) 企業之一環,故必須配合企業策略,以導引生產∕作業功能的方法。
4.生產∕作業策略 二、生產∕作業策略之形成
4.生產∕作業策略 三、各種生產∕作業策略類型(1/5) 以成本為基礎的生產∕作業策略 以成本為基礎的生產∕作業策略之企業,可能具有下列各項特色: 勞工成本低廉。 原料成本低廉。 生產∕作業管理效率高,製造費用低廉。 生產技術卓越,生產成本低廉。
4.生產∕作業策略 三、各種生產∕作業策略類型(2/5) 以品質為基礎的生產∕作業策略 以品質為基礎的生產∕作業策略之企業,可能具有下列各項特色: 產品設計優良。 產品製造優良。 服務品質優良。
4.生產∕作業策略 三、各種生產∕作業策略類型(3/5) 以交期為基礎的生產∕作業策略 以交期為基礎的生產∕作業策略之企業,可能具有下列各項特色: 建立剛好及時生產系統。 設有安全存量,不使市場發生缺貨。 實施供應鏈管理以縮短其流程。 實施全球運籌管理以縮短交期,快速交貨。 加強生產∕作業管理攸關的時間管理,以利縮短交期。
4.生產∕作業策略 三、各種生產∕作業策略類型(4/5) 以彈性為基礎的生產∕作業策略 以彈性為基礎的生產∕作業策略之企業,可能具有下列各項特色: 洞察市場需求變化。 產品∕服務企劃的能力。 製程彈性。 供應商供應能力。
4.生產∕作業策略 三、各種生產∕作業策略類型(5/5) 以技術或科技為基礎的生產∕作業策略 以技術或科技為基礎的生產∕作業策略之企業,可能具有下列各項特色: 重視研發。 重視產品∕服務設計。 重視製程改善。 重視科技人員之引進及技術人員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