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归结原理 (第二部分) (Chapter 3 Resolution Reasoning) (Part B)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四、后期物理复习备考建议 不同阶段复习课教学设计(知识建构)的目的 复习课教学 设计的目的 理 解 · 对某知识的全面、抽 象理解 · 抽象知识和具体情景 的转化 综 合 · 多知识点联合解决问 题 基本素质 · 审题、表达、审视答 案等基本能力 复习 ( 一 ) 复习(二) ☆ ☆☆☆ ☆☆  进行科学规划.
Advertisements

加強輔導課程家長簡介會 時間: 9 月 30 日(二) 晚上 : 6:45 至 8 : 00 地點:禮堂.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六课 遗传与变异 第六课时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第7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 一、内容提要 (一)主要定义
第四章 组合逻辑电路 第 四 章 组 合 逻 辑 电 路.
105年桃連區適性入學宣導 桃園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團 宣講講師:龍岡國中 校長 郭玉承 時 間:105年 3 月 9 日 1.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第七章 多變數微積分 課程目標 多變數函數 偏微分 多變數函數的極值 受制型極值與拉氏乘子法 最小平方法 全微分 二重積分.
应用题的解法.
工職數學 第三冊 第二章 不等式與線性規劃 ‧2-1 一元二次不等式 ‧2-2 絕對值不等式 ‧2-3 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圖形
26个英语字母 let's go!.
新准则框架与首次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 主讲人:陈清宇.
互斥事件有一发生的概率 瑞四中 林光明.
从2010年江苏高考数学试题说开去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瞿国华.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3)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第5章 知识表示与推理 5.1 概述 5.2 基于谓词逻辑的机器推理 5.3 基于产生式规则的机器推理 5.4 几种结构化知识表示及其推理
第二章 命题逻辑(上) 主讲人:耿国华.
数理逻辑.
致亲爱的同学们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 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 阳光的幸福是如钻石般耀眼 老师的幸福是因为认识了你们 愿你们努力进取,永不言败.
§1.2 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 件与必要条件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常用逻辑用语 知识体系: 命题 常用逻辑性用语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基本逻辑连结词 量词.
1.5 充要条件.
3.1.2 概率的意义.
第3章 确定性推理 智能系统的推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过程。按照推理过程所用知识的确定性,推理可分为确定性推理和不确定性推理。对于推理的这两种不同类型,本章重点讨论前一种,不确定性推理放到下一章讨论。 3.1 推理的基本概念 3.2 推理的逻辑基础 3.3 自然演绎推理 3.4 归结演绎推理.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郑宝田.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制作人 魏海军
线索一 线索二 复习线索 专题五 线索三 模块二 第二部分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考点三 配套课时检测.
第四课时 常见天气系统 阜宁一中 姚亚林.
人工智能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 卢 宏 涛 2003年9月.
大綱: AAA 性質 SAS 性質 SSS 性質 顧震宇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20章 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20.1 脉冲信号 20.2 基本门电路及其组合 20.3 TTL门电路 20.4 CMOS门电路
你一定要認識的數學家.
狂賀!妝品系同學美容乙級通過 妝品系三甲 學號 姓名 AB 陳柔諺 AB 陳思妤 AB 張蔡婷安
9.1 圓的方程 圓方程的標準式.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拟题(3) 一.填空题 3且 1.对于任意二事件A 和 B,有P(A-B)=( )。 2.设 已知
建國國小英語教學線上課程 字母拼讀篇(一) 製作者:秦翠虹老師、林玉川老師.
學習講座—數學科.
第八章 圆锥曲线方程 第1节 椭圆.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3.1.3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高二数学 选修1-1.
§4 .1 数控铣常用指令 §4 .2 数控铣编程实例 思考与练习
高等数学提高班 (省专升本) 教师: 裴亚萍 数学教研室: 东校区 2118 电话: 长号:
李伟庭老师 (彩虹村天主教英文中学老师) 相似三角形.
Ch2 空間中的平面與直線 2-2 空間中的直線 製作老師:趙益男/基隆女中教師 發行公司: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大綱: 列式問題 代入消去法 加減消去法 根的相關問題 顧震宇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青眼究極龍 之 賓果連線 簡豪天、宋華敏製作.
Herbrand定理 王珏 张文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第一章 直角坐標系 1-2 直角坐標.
Unit 10 日常語言的翻譯 授課教師:傅皓政 老師
数理逻辑 课 程 V.
《概率论》总复习.
第 五 章 图 论 5.3 树 1. 无向树 2. 有向树 3. 周游算法 4. 前缀码与最优树.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 电工电子教学部.
课前注意 课前注意 大家好!欢迎加入0118班! 请注意以下几点: 1.服务:卡顿、听不清声音、看不见ppt—管家( ) 2.课堂秩序:公共课堂,勿谈与课堂无关或消极的话题。 3.答疑:上课听讲,课后答疑,微信留言。 4.联系方式:提示老师手机/微信: QQ:
九年级 上册 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第1课时).
孟 胜 奇.
大綱: 母子相似性質 內、外分比性質 重點複習 顧震宇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节 二项式定理.
(3.3.2) 函数的极值与导数.
线性回归.
直线系应用.
04-0 第 4 章 轴 测 图 4.1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4.2 正等轴测图 4.3 斜二测图.
美丽的旋转.
第二部分 导数与微分 在课程简介中已经谈到, 高等数学就是微积分(微分 + 积分). 对于一元函数来说, 微分本质上就是导数. 这一部分内容是“导数与微分”. 由此可见, 这一部分内容在本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是在极限的基础之上讨论函数的导数和微分的. “导数与微分”是每个学习高等数学的人必须掌握的内容.
3-3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一、 频率分布 在相同条件下对某样品中镍的质量分数(%)进行重复测定,得到90个测定值如下:
第 3 章 体的投影  3.1 体的三面投影—三视图  3.2 基本体的三视图  3.3 简单叠加体的三视图  本章小结 结束放映.
 3.1.4 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异常交易监管等监察业务培训 大连商品交易所 监察部 2018年4月.
大綱: 比例線段定義 平行線截比例線段性質 顧震宇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归结原理 (第二部分) (Chapter 3 Resolution Reasoning) (Part B) 徐从富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 2002年第一稿 2004年9月修改

本章的主要参考文献: [1] 石纯一 等. 《人工智能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pp11-81. (【注意】:本课件以该书中的这部分内容为主而制作,若想更加全面地了解归结原理及其应用,请参见如下文献[2]和[3]) [2] 陆汝钤. 《人工智能》(下册). 科学出版社, 2000. pp681-728. [3] 王永庆. 《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pp111-155. 【注】:若对定理的机械化证明的更多内容感兴趣者,可参考陆汝钤. 《人工智能》(下册). 科学出版社, 2000. pp729-788. 其最新进展可参考我国数学家吴文俊院士的相关论文,不过,他的研究工作对数学要求很高!

前言 命题逻辑的归结法 子句型 Herbrand定理 归结原理

归结(resolution)(也称消解)推理方法: 这是一种机械化的可在计算机上加以实现的推理方法。AI程序设计语言Prolog就是基于归结原理的一种逻辑程序设计语言。

归结法(也称消解法)的本质是一种反 证法。 为了证明一个命题A恒真,要证明其反命题~A恒假。所谓恒假就是不存在模型,即在所有的可能解释中,~A均取假值。但一命题的解释通常有无穷多种,不可能一一测试。为此,Herbrand建议使用一种方法:从众多的解释中,选择一种代表性的解释,并严格证明:任何命题,一旦证明为在这种解释中取假值,即在所有的解释中取假值,这就是Herbrand解释。

3.4 命题逻辑的归结法 要证明: A1∧A2∧A3B 是定理(重言式)  A1∧A2∧A3 ∧ ~B 是矛盾(永假)式 等价于

3.4.1 建立子句集 首先,把A1∧A2∧A3 ∧ ~B化成一种称作子句形的标准形式。 如: 3.4.1 建立子句集 首先,把A1∧A2∧A3 ∧ ~B化成一种称作子句形的标准形式。 如: P∧(Q∨R)∧(~P∨~Q)∧(P∨~Q∨R) 然后将合取范式写成集合的表示形式,得 S = {P, Q∨R, ~P∨~Q, P∨~Q∨R}, 以“,”代 替“∧”。 子句集 一个子句

没有互补对的两子句没有归结式,归结推理即对两子句做归结 3.4.2 归结式 设C1=P∨C1′ C2=~P∨C2′ 消去互补对,新子句 R(C1,C2) = C1′∨ C2′ 没有互补对的两子句没有归结式,归结推理即对两子句做归结 证明 C1∧C2R(C1,C2) 任一使C1,C2为真的解释I下必有R(C1,C2)也是真。 空子句□ 当C1=P C2=~P 两个子句的归结式为空,记作□,称为空子句,体现了矛盾。 为两个子句 子句C1、C2的归结式

3.4.3归结推理过程 子句集S 归结推理规则 S′=所得归结式 否 S′=空子句□ 是 说明S是不可满足的 与S对应的定理成立 推理结束

例:证明(PQ)∧~Q~P 注:一阶谓词逻辑的归结方法比命题逻辑的归结法要复杂得多,原因是要对量词和变量做专门的处理。 化成合取范式,得 (~P∨Q)∧~Q∧P 建立子句集 S={~P∨Q, ~Q, P) 对S作归结 ~P∨Q ~Q P ~P 1), 2) 归结 □ 3), 4) 归结 证毕 注:一阶谓词逻辑的归结方法比命题逻辑的归结法要复杂得多,原因是要对量词和变量做专门的处理。

3.5 子句形 设有由一阶谓词逻辑描述的公式A1,A2,A3和B,证明在A1∧A2∧A3成立的条件下有B成立。仍然采用反演法来证明。 是不可满足的。与命题逻辑不同,首先遇到了量词问题,为此要将(3.2.1)式化成SKOLEM标准形。

3.5.1 SKOLEM标准形(即与或句) 对给定的一阶谓词逻辑公式 G=A1∧A2∧A3∧~B 第一步,化成与其等值的前束范式 [方法:参见2.3节“与或句演绎系统”] 第二步,化成合取范式 第三步,将所有存在量词(  )消去

3.5.2子句与子句集 概念 原子公式:不含有任何联结词的谓词公式 文字:原子或原子的否定 子句:一些文字的析取 如,P(x) ∨~Q(x,y), ~P(x,c) ∨R(x,y,f(x)) 都是子句 由于G的SKOLEM标准形的母式已为合取范式,从而母式的每一个合取项都是一个子句,可以说,母式是由一些子句的合取组成的。 子句集S:将G的已消去存在量词的SKOLEM标准形,再略去全称量词,最后以“,”代替合取符号“∧”,便得子句集S。

例: 解:①将G化成SKOLEM标准形 G的子句集 子句集S中的变量,都认为是由全称量词约束着,子句间是合取关系。

3.5.3 建立子句集举例 第一类:代数、几何证明(定理证明) 例1.证明梯形的对角线与上下底构成的内错角相等 a(x) d(v) b(y) 3.5.3 建立子句集举例 第一类:代数、几何证明(定理证明) 例1.证明梯形的对角线与上下底构成的内错角相等 a(x) d(v) b(y) c(u)

证明: ①设梯形的顶点依次为a,b,c,d.引入谓词: T(x,y,u,v)表示以xy为上底,uv为下底的梯形 P(x,y,u,v)表示xy//uv E(x,y,z,u,v,w)表示∠xyz = ∠uvw ②问题的逻辑描述和相应的子句集为 梯形上下底平行: 平形内错角相等 已知条件 要证明的结论:B: E(a,b,d,c,d,b) 结论的“非”:S~B:~E(a,b,d,c,d,b)} 从而 S = {SA1, SA2, SA3, S~B }

第二类 机器人动作问题 (b) y (a) x (c) z 例2.猴子香蕉问题 已知一串香蕉挂在天花板上,猴子直接去拿是够不到的,但猴子可以走动,也可以爬上梯子来达到吃香蕉的目的。 初始状态S0 分析:问题描述,不能忽视动作的先后次序,体现时间概念。常用方法是引入状态S来区分动作的先后,以不同的状态表现不同的时间,而状态间的转换由一些算子(函数)来实现。

解: 引入谓词 引入状态转移函数 P(x,y,z,s): 表示猴子位于x处,香蕉位于y处,梯子位于z处,状态为s R(s): 表示s状态下猴子吃到香蕉 ANS(s): 表示形式谓词,只是为求得回答的动作序列而虚设的。 引入状态转移函数 Walk(y, z, s): 表示原状态s下,在walk作用下,猴子从y走到z处所建立的新状态。 Carry(y,z,s): 表示原状态s下,在Carry作用下,猴子从y搬梯子到z处所建立的新状态。 Climb(s): 表示原状态s下,在Climb作用下,猴子爬上梯子所建立的新状态。

初始状态为S0,猴子位于a,香蕉位于b,梯子位于c,问题描述如下: 猴子走到梯子处(从x  z) 猴子搬着梯子到y处 猴子爬上梯子吃到香蕉 初始条件 结论 walk

第三类 程序设计自动化问题 例3:简单的程序集合问题 若一台计算机有寄存器a,b,c和累加器A,要求自动设计实现 + (b)  c 第三类 程序设计自动化问题 例3:简单的程序集合问题 若一台计算机有寄存器a,b,c和累加器A,要求自动设计实现 + (b)  c 的程序。

解: 先引入谓词 问题描述 P(u,x,y,z,s):表示累加器A,寄存器a,b,c分别放入u,x,y,z时的状态为s Load(x,s):表示状态s下,对任一寄存器x来说,实现(x)A后的新状态 Add(x,s):表示状态s下,对任一寄存器x来说,实现(x)+(A)A后的新状态 Store(x,s):表示状态s下,对任一寄存器x来说,实现 (A)x后的新状态 问题描述 ((a)A):寄存器a中的值放入寄存器A中 ((b)+(A)A)

初始状态D下,累加器A与寄存器a,b,c中的数值 ((A)C) 初始状态D下,累加器A与寄存器a,b,c中的数值 结论 子句集 S={SA1,SA2,SA3,SA4,S~B} 

3.6 Herbrand定理 虽然公式G与其子句集S并不等值,但它们在不可满足的意义下又是一致的。亦即,G是不可满足的当且仅当S是不可满足的。(证明从略,石纯一《AI原理》P17~20). 由于个体变量论域D的任意性,以及解释的个数的无限性,对一个谓词公式来说,不可满足性的证明是困难的。 如果对一个具体的谓词公式能找到一个较简单的特殊的论域,使得只要在该论域上该公式是不可满足的,便能保证在任何论域上也是不可满足的,Herbrand域(简称H域)具有这样的性质。

3.6.1 H域 设G是已给的公式,定义在论域D上,令H0是G中所出现的常量的集合,若G中没有常量出现,就任取常量aD,而规定H0={a} Hi = Hi-1 U {所有形如f(t1,…,tn)的元素} 其中, f(t1,…,tn)是出现于G中的任一函数符号,而t1, t2, …,tn是Hi-1的元素,I=1,2,… H∞为G的H域。(或说是相应子句集S的H域) “可数集合” H∞是直接依赖于G的最多共有可数个元素的集合

例1. S={P(a),~P(x) ∨P(f(x))}

例2. S={P(x), Q(f(x,a)) ∨R(b)} 【注】:在S中出现函数f(x,a),仍视为f(x1,x2)的形式

概念 基原子 原子 基文字 文字 基子句 子句 基子句集 子句集 基例: 对: ① 基子句: ② 基例: :没有变量出现的

3.6.2 H解释 思想:由子句集S建立H域、原子集A, 使任一论域D上S为真的问题,化成了仅有可数个元素的H域上S为真的问题。子句集S在D上不满足问题成了H上不满足问题,这是很有意义的结果。

定理3.3.2(1) 设I是S的论域D上的解释,存在对应于I的H解释I*,使得S|I=T,必有S|I*=T。 定理3.3.2(2) 子句集S是不可满足的,当且仅当在所有的S的H解释下为假。 ( 注:该定理将S在一般论域上的不可满足问题化成了可数集上H上的不可满足问题,以上只需讨论在S的H∞上即可。) 定理3.3.2(3) 子句集S是不可满足的当且仅当对每个解释I下,至少有S的某个子句的某个基例为假。

3.6.3 语义树 例1:设子句集S的原子集A={P,Q,R} P ~P Q ~Q R ~R 图 语义树(二叉树) N0 N11 N12 N21 N22 N23 N24 N31 N32 N33 N34 N35 N36 N37 N38 P ~P Q ~Q R ~R 图 语义树(二叉树) I(N)表示:从根结点到结点N分枝上所标记的所有文字的并集。 I(N34)={P,~Q,~R}

例2: 解:H={a,f(a),f(f(a)),…} A={P(a),Q(a),P(f(a)),Q(f(a)),…} 图 无限语义树 N0 N11 N12 N21 N22 N23 N24 N31 N32 N33 N34 N35 N36 N37 P(a) ~P(a) Q(a) ~Q(a) P(f(a)) N38

完全语义树: 失败结点: 封闭树: 对所有结点N,( ),I(N)包含了A={A1,A2,…}中的 或~Ai,i=1,2,…,n。 如果结点N的I(N)使S的某一子句有某一基例为假,而N的父辈结点不能判断这个事实,就说N是失败结点。 封闭树: 如果S的完全语义树的每个分枝上都有一个失败结点,即为封闭树。

例2中的完全语义树即为封闭树。 P(a) ~P(a) Q(a) ~Q(a) P(f(a)) 图 封闭语义树 N0 N11 N12 N21 如,I(N2,2)={P(a),~Q(a)},使得S中,~P(a) ∨Q(a)为假。 I(N3,6)={~P(a), Q(a) ,~P(f(a))},使得S中的P(f(a))为假。 …… I(N4,1)={P(a),~Q(a)},使得~Q(f(y))为假。

3.6.4 Herbrand定理 一阶谓词描述 化成不满足问题 G化成SKOLEM形 一般论域D简化成H∞域上的讨论 引入语义树 A1∧A2 ∧A3→B 化成不满足问题 G= A1∧A2 ∧A3 ∧ ~B G化成SKOLEM形 S={ , , ,……} 一般论域D简化成H∞域上的讨论 引入语义树

★Herbrand给出的两个定理 定理3.3.4(1) 定理3.3.4(2) 子句集S是不可满足的,当且仅当对应于S的完全语义树都是一棵有限的封闭语义树。 (注:证明从略) 定理3.3.4(2) S是不可满足的,当且仅当存在不可满足的S的有限基例集。

▲应当指出: Herbrand定理给出了一阶逻辑的半可判定算法,即仅当被证定理是成立的,使用该算法可得证,否则,得不出任何结果。

补充:石纯一编著:《人工智能原理》P39~40 重言式子句可删除规则 S={P∨~P,C1,C2}S={C1,C2}. 单文字删除规则 S={L,L∨C1,~L ∨C2,C3,C4}S′={~L ∨C2,C3,C4},删除含L的子句  S ={C2,C3,C4},删除文字~L 纯文字删除规则 当文字L出现于S中,而~L不出现于S中,便说L为S的纯文字。 S中删除LS′=Ø,S可满足 S中删除LS′≠Ø,S′,S同时不可满足 分离规则 S={L∨A1)∧… ∧(L∨Am)∧(~L∨B1)∧ …∧(~L∨Bn)∧R (不含L和~L的子句等) S′={A1,…,Am,R} S′={B1,…,Bn,R} S不可满足 S′、 S′同时不可满足 ′ ′ ′ ′

3.7 归结原理 虽然Herbrandp定理给出了推理算法,但需逐次生成基例集 ,再检验 的不可满足性,常常难以实现。 1965年,Robinson提出了归结原理,是对自动推理的重大突破。

3.7.1 置换与合一 置换:是形为{t1/v1,…,tn/vn}的一个有限集。 空置换:不含任何元素的置换。 其中,vi是变量,而ti是不同于vi的项(常量、变量、函数) 且vi≠vj,(i≠j),i,j=1,2,…,n 例如,{a/x,b/y,f(x)/z},{f(z)/x,y/z}都是置换。 空置换:不含任何元素的置换。 令置换={t1/v1,t2/v2,…,tn/vn} E是一阶谓词 ① 作用于E,就是将E中出现的变量vi均以ti代入(i=1,2,…,n),以E表示结果,并称为E的一个例。 ② 作用于项t,是将t中出现的变量vi以ti代入(i=1,…,n),结果以t·表示。

例:={a/x, f(b)/y, u/z} E=P(x, y, z) t = g(x, y) 那么 E = P(a, f(b), u) t=g(a, f(b))

常使用的置换的运算是置换乘法(合成) 若 ={t1/x1,…,tn/xn} ={u1/y1,…,um/ym} 置换乘积·是新的置换,作用于E相当于先后对E的作用。 定义如下: 先作置换:{t1 · /x1 ,…, tn · /xn , u1 /y1,…,um/ym } 若yi{x1,…, xn}时,先从中删除ui/yi; ti· = xi时,再从中删除ti ·/ xi; 所设的置换称作与的乘积,记作·

{f(y)·/x, z·/y, a/x, b/y, y/z} 即 {f(b)/x, y/y, a/x, b/y, y/z} 解:先做置换 {f(y)·/x, z·/y, a/x, b/y, y/z} 即 {f(b)/x, y/y, a/x, b/y, y/z} 先删除a/x,b/y,再删y/y,得 · = {f(b)/x,y/z} 当 E = P(x,y,z)时, E = P(f(y), z, z), (E) = P(f(b), y, y) E(·) = P(f(b), y, y) (E) = E(·)

概念:合一 设有公式集{E1,…,Ek}和置换,使 称E1,…,Ek是可合一的,且称为合一置换(union replacement)。 E1  = E2 =…Ek  称E1,…,Ek是可合一的,且称为合一置换(union replacement)。 若E1,…,Ek有合一置换,且对E1,…,Ek的任一合一置换都有置换存在,使得 = · 便说是E1,…,Ek的最一般置换,记作mgu(most general replacement)

例1 E1=P(a,y),E2=P(x,f(b)),E1,E2可合一, ={a/x, f(b)/y},且是E1,E2的mgu. 例2 E1=P(x), E2=P(f(y)) 置换={f(a)/x, a/y}并不是E1、 E2的mgu, 而= {f(y)/x}才是E1、 E2的mgu,也可以说,是E1、 E2的最简单合一置换。

例3 E1=P(x), E2=P(y)。显然{y/x}和{x/y}都是E1 、E2的mgu,说明mgu不唯一。

求mgu的算法(最一般合一置换mgu) 令w={E1,E2}。 令k=0,w0=w,0=(空置换)。 如果wk已合一,停止,k=mgu。 否则找不一致集。 若Dk中存在元素vk,tk,其中vk不出现于tk中做 5 ,否则不可合一。 令k+1= k·{tk/vk} wk+1=wk{tk/vk} = wk+1。 k+1k 转 3。

例 w={P(a,x,f(g(y))),P(z,f(a),f(u))} 其中,E1=P(a,x,f(g(y))),E2=P(z,f(a),f(u)) 求 E1,E2的mug 解:(1) w={P(a,x,f(g(y))),P(z,f(a),f(u))}. (2) 0=,w0=w. (3) w0未合一,自左至右找不一致集,有D0={a,z}. (4)取v0=z,t0=a. (5)令1= 0,{t0/v0}= · {a/z} = {a/z}. w1=w01={P(a,x,f(g(y))),P(a,f(a),f(u))}. (3) ′w1未合一,不一致集D1={x,f(a)}. (4) ′取v1=x,t1=f(a). (5) ′令2= 1·{f(a)/x}={a·/z,f(a)/x}={a.z,f(a)/x} w2=w12={P(a),f(a),f(g(y)),p(a,f(a),f(u))}.

(3) ′w2未合一,不一致集D2 = {g(y),u}. (4) ′取v2 = u,t2=g(y). (5) ′令3= 2·{g(y)/u} = {a/z,f(a)/x}·{g(y)/u} = { a/z,f(a)/x,g(y)/u} . w3 = w23={P(a),f(a),f(g(y)),P(a),f(a),f(g(y)))} (3) ′w3已合一,这时 3={a/z,f(a)/x,g(y)/u} ,即为E1,E2的mgu. 注:不可合一的情况 ①不存在vk变量,如w={P(a,b,c),P(d,b,c)} ②不存在tk变量,如w={P(a,b),P(x,y,z)} ③出现不一致集为{x,f(x)}形 ′ ′ ′ ′ ′

3.7.2 归结式 在谓词逻辑下求两个子句的归结式,和命题逻辑一样是消去互补对,但需考虑变量的合一和置换。 3.7.2 归结式 在谓词逻辑下求两个子句的归结式,和命题逻辑一样是消去互补对,但需考虑变量的合一和置换。 二元归结式:设C1, C2是两个无公共 变量的子句, L1, L2分别是C1, C2的文字,若L1与~ L2有mgu ,则 (C1  - {L1 })  (C2  - {L2 }) 称作子句C1, C2的一个二元归结式,而L1, L2为被归结的文字。 【注意】:同命题逻辑下的归结式不同的是,先需对C1, C2有关变量作mgu,再消去互补对。同样有: C1  C2  R(C1, C2)

R(C1, C2) = Q(g(y))  ~Q(b)  R(x) R(C1, C2) = P(b)  ~P(g(y))  R(x) 例1 C1 = ~A(x)  B(x) C2 = A(g(x)) 【解】:先将C1的变量x改写为y,可得mgu = {g(x)/y},作归结得R(C1, C2) = B(g(x))。 例2 C1 = P(x)  Q(x) C2 = ~P(g(y))  ~Q(b)  R(x) 【解】:可知有两个合一置换,故有两个二元归结式。 (1)当取  = {g(y)/x}时,得 R(C1, C2) = Q(g(y))  ~Q(b)  R(x) (2)当取  = {b/x}时,得 R(C1, C2) = P(b)  ~P(g(y))  R(x)

例3 C1 = P(x)  ~Q(b) C2 = ~P(a)  Q(y)  R(z) 【解】:这时要注意,求归结式不能同时消去两个互补对。 如在  = {a/x, b/y}下,得R(z)。这不是C1, C2的二元归结式。 最简单的例子是: C1 = P  Q, C2 = ~P  ~Q 若消去上述两个互补对便得空子句。但是C1, C2并无矛盾。这说明消去两个互补对的结果并不是C1, C2的逻辑推论了。因此,消去两个互补对结果不是二元归结式。

在对子句作归结前,可先考虑子句内部的化简,这便提出了子句因子的概念。 设 C = P(x)  P(f(y))  ~Q(x) 令  = {f(y)/x},将置换使用于C,可使P(x), P(f(y))合一。显然C比C简单得多。 子句因子:若一个子句C的几个文字有mgu ,那么C的C称作子句C的因子。 定义:若C1, C2是无公共变量的子句,作 (1) C1, C2的二元归结式 (2) C1的因子和C2的二元归结式 (3) C1,和C2的因子的二元归结式 (4) C1的因子和C2的因子的二元归结式 这四种二元归结式都叫子句C1, C2的归结式,记作R(C1, C2)

R(C1, C2) = Q(g(g(a)))  Q(b) 例4 C1 = P(x)  P(f(y))  Q(g(y)) C2 = ~P(f(g(a)))  Q(b) 【解】:先作C1的因子,取  = {f(y)/x},得C1的因子 C1 = P(f(y))  Q(g(y)) 于是C1, C2归结式为 R(C1, C2) = Q(g(g(a)))  Q(b) 【说明】:上述推理过程的正确性能得到保证。

3.7.3 归结推理过程 为证明AB成立,其中A, B是谓词公式,使用反演过程,先建立 G = A  ~B 3.7.3 归结推理过程 为证明AB成立,其中A, B是谓词公式,使用反演过程,先建立 G = A  ~B 进而做出相应的子句集S,只需证明S是不可满足的。 归结法是仅有一条推理规则的推理方法。对S中的可归结的子句作归结,求得归结式,并将这归结式(新子句)仍放入S中,反复进行这个归结过程直至产生空子句为止。这时S必是不可满足的,从而证明AB是成立的。 【注意】:归结推理的实例请详见石纯一等编著的《人工智能原理》pp48-51。

Thanks! 2002年第一稿 2004年9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