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课件 周礼中学 黄小雪.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背景定位 三、项目建设 四、发展思路 五、活力洋浦 2 二、基本情况 海南省洋浦开发建设 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洋 浦控股)是为实现政府 主导洋浦开发, 2008 年 1 月经海南省政府批 准设立的省属国有独资 企业, 2010 年 3 月,公 司成建制并入管委会。 公司定位.
Advertisements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民进海宁市总支部. 民进海宁总支开展 “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 活动: 1 、为了积极履行民主党派的职能,搜集社情民意,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 2 、让民主党派走进群众,让群众了解民主党派。 3 、通过 “ 三走进 ” ,进行访贫问苦,搜集民情民声,构筑群众与政府的桥梁,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农村 根本原因: 措施: 意义 “ 一大二公 ” 人民公社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 合作探究 1. 农村改革的目的、措施、作用 2. 城市改革的时间、重点、具体 内容 3. 对外开放的目的、形成的格局 4. 设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科技与社会 制作:王代宗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
欢迎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星子二中 宋渭.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特征与特点 上海晋元高级中学 特级教师 李惠军.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决战高考 清远市第三中学 王旭.
人民通史版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 专题总结.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p31.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省教学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Part 1 (约170万年前~1840年 鸦片战争前).
嬴政(前259—前210).
农之根本在于土地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三十亩地一头牛, 老婆孩子热炕头!
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农业的起源 ■从耒耜到曲辕犁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中国古代经济史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必修二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工艺改进提高生产效率 金属成型室 2013年5月 上海拖拉机内燃机有限公司.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县 长 江 元谋人 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
发达的古代农业 兵团二中:栾梅荣.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考点1、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识记)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热烈欢迎各位教师的指导.
植物和我们.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 变 的 天 气.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单元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形成 ——史前时期和先秦时期 二、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中国古代主要社会阶层: 第九课 中国古代农民.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 1 课 古代的农业 乡土中国. 人物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 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 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使 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 《白虎通》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What have we learned?.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
西藏 Tibet.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xxxx xxxx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 谷物种植,生产和出口谷物和高端食品 Core Business
四大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 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环境 两河流域 文明 埃及文明 印度文明 中国文明 生产方式 农耕经济,集体耕作 基本特征 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雨量充沛、江河灌溉便利 动植物资源丰富 中纬度,气候温暖,暖温带-亚热带 生产方式 农耕经济,集体耕作.
第 一 章 概 论 1.
中药饮片调剂技术 戥秤的结构.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0×5=?.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_07多连接之select模型 本节课讲师——void* 视频提供:昆山爱达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官网地址: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浅谈医生灰色收入 第三小组.
FVX1100介绍 法视特(上海)图像科技有限公司 施 俊.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课件 周礼中学 黄小雪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日本人将其正式翻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大纲要求: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你知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丰登”中的“五谷”指的是什么吗?“六畜兴旺”中的“六畜”指什么? 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 (汉代班固等)《白虎通义》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你知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丰登”中的“五谷”指的是什么吗?“六畜兴旺”中的“六畜”指什么?

五谷: 麦 豆 麻 稻 粟 黍 稷

六畜: 猪 马 牛 羊 鸡 狗

一、“神农”的传说 ①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中国农业起源的时间? ②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哪些变化? ③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南稻北粟 粟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稻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

商周:少量青铜,主要是“耜耕”或“石器锄耕” 原始农业出现(时间)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 商周:少量青铜,主要是“耜耕”或“石器锄耕” 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 西周:后世农作物多已具备 人们从频繁迁移开始走向定居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形成 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C A 练习: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 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 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最早发明的下列农具是用于 ( ) A.松土 B.播种 C.收割 D.割草 C A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铁犁牛耕) 1、起源: 2、表现: 3、意义: 4、特点: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神农是中国农业的始祖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商、周 原始农业 农作物 耕作技术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 生产力 不断 发展 石刀、石斧、耒耜 刀耕火种 一两年后撂荒 刀耕火种 南稻北粟 少量青铜农具, 石器木器骨器为主 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 连续耕作或休耕; 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排水、沤肥 除草、治虫 石器锄耕 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①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②植主畜辅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战国时期铁锄 战国时期铁犁头、铁镰刀

战国铁农具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犁评 犁壁 犁箭 犁铲 唐朝的曲辕犁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 战国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请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面表格。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 战国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铁犁牛耕 垄作法 都江堰 (农用动力革命,汉代逐渐普及) 代田法 漕渠、白渠、 龙首渠 耦犁、犁壁 一年一熟 耧车 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翻车 曲辕犁,犁评 筒车 (完善)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 2、西汉时期的耦犁和犁壁 ——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3、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完善阶段

(二)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 耕作方法 2、西汉时期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 ——耕作技术 4、两汉时期的一年一熟 5、宋朝以后,江南的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耕作制度

垄作法: 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战国时由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是西汉赵过代田法的前身。通过耕作方式的发展和改进,土地肥力得以保持,人们生活也由频繁迁徙寻找新的肥沃土地到定居固定从事农业,是我国小农社会成型的基础。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其优点: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增加20%~30%,昼间土温比平地增高2~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垄台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利于集中施肥。垄的高低、垄距、垄向因作物种类、土质、气候和地势而异。作垄方法有整地后起垄和不整地直接起垄以及山坡地等高起垄。

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耩子”。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汉代播种工具——耧车

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提示:从材质、制造工艺、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如何认识古代农耕工具改进的问题? 探究一: 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提示:从材质、制造工艺、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如何认识古代农耕工具改进的问题? 2、认识: 1、改进: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井田制 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瓦解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 形成:鲁国“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商 鞅变法为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特点:①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 ②农民占有少量或没有土地;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掌握一部分土地。 演变 北魏至唐中期:均田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 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内容、特点 材料一: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一: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 结合以上材料及课文相关内容,并结合课后练习自我测评第一题概括井田制的性质、特点和内容。

井田制 性质: 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特点: 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性质: 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特点: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井田制的瓦解之根本原因 —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的瓦解之根本原因 —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的瓦解的直接原因 ——各国的税制改革 井田制的瓦解的直接原因 ——各国的税制改革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 管仲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商鞅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生产力水平提高 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 2.瓦解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 3.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的过程 ㈠ 春秋时期,公田被抛荒, 私田私有 ㈡ 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 ㈢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4.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 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 提示 反映了唐朝时期小农的兵役和徭役负担沉重。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郑国渠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战国的都江堰 郑国渠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司马迁《史记》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关中:井渠法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

翻 车 复 原 图 人力和水力

筒车

高转筒车是筒车的一种。所谓高转筒车是指其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必须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这种筒车的适用范围是水很低而岸很高,应用其它筒车不可能将水提升到这么高,而应用高转筒车时,水的提升高度可以很高。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外形如龙骨车,其运水部件如井车,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装一个木轮,轮径约四尺(明代一尺约合0.32公尺)轮缘旁边高、中间低,当中做出凹槽,更显凹凸不平,以加大轮缘与竹筒的摩擦力。

风力水车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牛郎织女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补充: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含义: 2、形成: 3、性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特征: 5、评价: 6、破产: ⑴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⑵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3、性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特征: 5、评价: ⑴积极方面: ⑵消极方面: 6、破产: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小农经济的概念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生产目的 47

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①生产工具因素: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生产关系因素: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③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④封建政府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小农经济的特征: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 (基本特征;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 (封闭性) ④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 (脆弱性) ⑤不利于技术革新,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落后性)

小农经济的评价: ⑴积极方面: ⑵消极方面: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⑵消极方面: 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51

探究二: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别有哪些? 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②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 ④政府的重农政策 ⑤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不利因素: ①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 ②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新; ③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④旱、涝等自然灾害 ⑤商品经济的冲击(在中国相当有限)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2、原因: 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⑵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⑶自然条件较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探究三: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 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谢谢指导 谢谢指导

5.封建社会为何要大规模地兴修水利? 提示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总是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的兴修,所以封建统治者总是大力兴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