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儕輔助學習於國小電腦科教學策略應用 之行動研究. 王全世 高雄市東光國民小學教師 wcs@seed.net.tw
大綱 壹、研究背景 貳、研究方法 參、研究發現 肆、結論
研究背景(1) 國小電腦課為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基本電腦素養,其教學方式大都採用講述式教學─由老師講解示範,再由學生實際操作,並指定作業或工作讓學生來練習。 筆者為國小電腦教師,在上電腦課時,遇到無法滿足學生求助、疲於奔命的困境。
研究背景(2) 這個教學困境,造成下列兩種現象: 教師負荷過重,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的問題無法立即得到解決,造成秩序混亂,教學進度與情境無法完全掌握。 教師忙於解決學生的問題,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導致有些學生偏離學習活動,學習落差日益擴大。
文獻探討 同儕輔助學習(peer-assisted learning)是指經由同儕積極的協助和支援來獲得知識和技能(Topping & Ehly,1998)。 根據Topping與Ehly(1998)的看法,同儕輔助學習包括了同儕指導(peer tutoring)、同儕示範(peer modeling)、同儕教育(peer education)、同儕諮商(peer counseling)、同儕監督(peer monitoring)、與同儕評量(peer assessment)。
研究目的 運用同儕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電腦教學中,以解決教學時所遇到的教學困境,祈能滿足學生的求助、縮小學習落差、減輕老師的工作負荷、以及掌握教學情境。
研究設計 採用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式來進行,起源於筆者真實教學情境中所遇到的困境,經由情境分析、文獻探討、以及和同事討論之後,擬定了行動策略(action strategy)─即應用同儕輔助學習策略,然後將此行動策略付諸實踐,應用於真實的教學情境中。
研究對象 高雄市東光國小四年級全部學生(共17班,626人) 。
研究工具 以自行設計的問卷為研究工具,內容包括兩個部分:同儕之間互動情形(9題),與對同儕輔助學習的看法(5題) 。 由筆者自己進行觀察與訪談。
研究程序 (一)分組 (二)指定小老師 以二到三人為一小組,小組成員互為學習同伴。 分組的原則如下: 1、意願分組:2、異質分組: 徵詢個人意願後,指定班上兩位在上學期表現優秀的學生為電腦小老師。
研究程序 (三)正式實施─實踐行動策略 教學的方式大致可分為兩段。前半段為老師講解及共同討論,老師講解時儘量讓小老師做示範操作,一來可以了解學生操作時容易遇到那些問題,加以強調說明,二來可以讓小老師有機會表現自己。其師生互動模式和以前相同,沒什麼改變,如圖3。
老師講解時師生之互動模式
研究程序 後半段為學生實際操作,若有遇到任何問題無法自己解決,要先詢問旁邊的學習同伴;如果學習同伴不會,再請小老師幫忙;如果小老師也無法解決,再找老師求助,這時老師會向兩位小老師及該組學生作說明講解。如圖4 補救教學是針對學習落後太多的學生,實施方式亦是以同儕指導為主,在下課時間或午修時間實施,老師則在旁觀看,並適時加以協助。
應用同儕輔助學習之師生互動模式
研究程序 (四)行動策略分析 相互式的同儕指導(reciprocal peer tutoring):以二到三人為一小組,小組成員互為學習同伴,在學習中要互相協助。 固定式的同儕指導(fixed peer tutoring):指定小老師來協助同學。 同儕示範(peer modeling):在老師講解時,讓小老師來做示範操作;在操作時,讓小老師來指導同學。 同儕監督(peer monitoring):小組成員中,若有偏離學習活動時,要給予提醒或勸導,若沒改善需告知老師處理。
研究程序 (五)資料搜集 上課時,老師觀察整體學生互動情形以及小老師與同學互動情形,時間持續一個學期 行動策略實施10節課(每節40分鐘)後,所有學生在電腦上填答問卷,並對全部的小老師(共34位)作非結構性訪談。
研究發現 同儕輔助學習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同儕輔助學習可以提供立即的輔助與支援,滿足學生救助的需求。 同儕輔助學習可以減少學生的學習落差。 同儕輔助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儕輔助學習可以減輕老師的工作負荷。 性別因素影響了同儕之間的互動。 大部分的學生對同儕輔助學習持正向態度。 小老師有其存在的功能價值。 同儕輔助學習運用在自閉症的學生,成效良好。
結論 應用同儕輔助學習策略確實可以解決國小電腦老師工作負荷過重的教學困境, 大部分的教師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全滿足學生在教學上以及情緒上的需求,所以必需尋找其他的資源或有效的策略來加以處置。然而,學生本身就是一項強而有力的教育資源,有系統地運用同儕輔助學習策略是一項可行的方式(Maheady,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