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 冒險性遊憩活動參與者之行為意向 研究生:許辰維 1/12/2004
計畫書內容 序論 研究方法 文獻回顧 研究背景 研究架構與假設 研究動機 研究設計 研究目的 資料分析方法 冒險性遊憩的內容 探討休閒遊憩行為之理論 影響休閒遊憩行為意向之因素探討 小結 研究方法 研究架構與假設 研究設計 資料分析方法 1/12/2004
研究背景 序論 過度開發、環境污染與文化強勢入侵等對發展觀光形成顧慮 講求人類與環境平衡互動的觀光遊憩方式逐漸受到重視,以自然為取向的旅遊方式快速成長 藉由體驗自然來達到身心發展目的的戶外型休閒遊憩活動成為當前休閒的熱潮 國外學者早於1991年即提出未來之戶外遊憩活動會趨向冒險性體驗而行 該類遊憩活動雖以「冒險」為目的,「觀光」為輔,但其對觀光的價值也逐漸提昇 1/12/2004
序論 研究動機 此類冒險遊憩與傳統戶外遊憩最大的不同在於,參與者須具備某種程度的特殊技術與體力的付出,才能藉由挑戰環境的不確定與危險,來獲取刺激感、挑戰感與征服感 參與者明知面對危險,何種的行為決策模式促使其選擇從事冒險性遊憩活動 瞭解參與者構成行為決策的心理因素 1/12/2004
研究目的 序論 以行為的觀點,探討『冒險遊憩活動之參與行為模式』 瞭解模式中各影響因素間之關係及影響程度 比較冒險性活動參與者在不同活動類型之行為模式的差異性 1/12/2004
冒險性遊憩的定義 文獻回顧-冒險性遊憩 Barnard(1968) Addison(1999) Iida(1975) Canadian Tourism Commission(1995) Edgintion (1995) Smith and Jenner(1999) Addison(1999) Muller and Cleaver(2000) Grant(2001) Millington(2001) 『參與者在自然環境中,從事具冒險性與挑戰性活動的一種旅遊型態』 1/12/2004
文獻回顧-冒險性遊憩 冒險性遊憩的特性 冒險遊憩的特性是由不確定性的本質發展而來,透過與環境的結合產生體驗冒險遊憩的競爭原素,由競爭中獲取跳脫與刺激的體驗 1/12/2004
文獻回顧-冒險性遊憩 冒險性遊憩的類型 Addison於1999提出冒險旅遊的類型,以挑戰與獨立為連續的兩軸,形成獨立性低但挑戰性高的冒險競賽;以及獨立性高且挑戰性高的高度冒險。 Christian於1990提出軟性冒險(soft adventure)意指低度危險性的活動至高度冒險(high adventure)意指高度危險性的活動的連續模式 Swarbrooke, Beard, Leckie, and Pomfret(2003)的看法 從地理特性:山岳、海岸、都市、農村 活動的類型:地面為基礎、心靈為基礎、空中為基礎、水為基礎 1/12/2004
台灣冒險性遊憩活動發展現況 文獻回顧-冒險性遊憩 水域活動 空域活動 陸域活動 衝浪 飛行傘 登山健行 獨木舟與泛舟 滑翔翼 攀岩 溯溪 釣魚 潛水與浮潛 空域活動 飛行傘 滑翔翼 陸域活動 登山健行 攀岩 單車 高空彈跳 1/12/2004
文獻回顧-休閒遊憩行為之理論 為了預測單一行為,必須針對該行為意向做測量,而不是廣泛的從過去的行為做推論,因此行為意向是個有利的出發點(Fishbein&Ajzen,1975) 探討行為意向的理論: Triandis(1977)由情感、認知與社會來探討行為意向的形成 Lee(1990)由態度、群體的順從與自尊的維持來探討行為意向的形成 Ajzen and Fishbein由態度、主觀規範來探討行為意向的形成 1/12/2004
多數休閒遊憩行為方面的研究是由期望價值理論為基礎來出發 文獻回顧-休閒遊憩行為之理論 Ajzen與Fishbein,發展出的理性行為理論,是以期望價值理論為基礎,用來預測及解釋個人的行為(Ajzen & Fishbein,1980) 多數休閒遊憩行為方面的研究是由期望價值理論為基礎來出發 期望價值理論的基礎建立於人們選擇的行為是理性的,認為行為的發生乃是基於個人的意志控制(volitional control) 但是「行為的發生乃是基於個人的意志控制(volitional control)」此項基本假設卻嚴格限制了理性行為理論的應用範圍,因為人類行為並非全然在理性與意志的控制之下 1/12/2004
Ajzen and Madden (1986)針對理性行為理論無法推論到非理性行為的限制,將代表其他非理性因素→ 文獻回顧-休閒遊憩行為之理論 Ajzen and Madden (1986)針對理性行為理論無法推論到非理性行為的限制,將代表其他非理性因素→ 『知覺行為控制 (perceived control belief, PBC)』變項加入原有的理性行為理論架構中,發展成計畫行為理論 1/12/2004
所以當研究者欲以TPB為理論架構來研究個人行為時,必須重新發掘影響受測者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外生因素 文獻回顧-休閒遊憩行為之理論 所以當研究者欲以TPB為理論架構來研究個人行為時,必須重新發掘影響受測者態度、主觀規範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外生因素 理性行為理論或計畫行為理論的信念架構皆為單一構面(unidimension),只確立了影響行為意向的直接因素,至於對於其它間接因素並沒有較具體陳述 Taylor & Todd認為單一形態的信念(monolithic belief) ,並無法對信念的形成獲得完整的了解,所得到的結果是較無意義的 1/12/2004
研究方法-研究架構
變數的操作型定義 研究方法-研究設計 變數 操作型定義 認知 對於冒險遊憩的評價與瞭解程度 情感 對冒險遊憩的「肯定度」與冒險遊憩的「認同度」 適合性 冒險遊憩能否符合參與者之價值觀和目前的休閒需求 參考群體 能提供關於冒險性遊憩活動之供參考資訊或比較價值 的個人或團體 自我效能 參與冒險遊憩所需能力的自信程度 便利狀態 參與冒險遊憩所需要之外在資源的易得性 態度 對於參與冒險遊憩的評價程度 主觀規範 參與冒險遊憩時,參考群體所給予正面支持或負面反對的 程度 知覺行為控制 參與冒險遊憩時所知覺到的難易程度 過去行為 過去實際參與冒險遊憩活動的行為 行為意向 個體認定參與冒險遊憩此行為的可能性 1/12/2004
變數的衡量方法 研究方法-研究設計 變數 衡量方法 認知 Ragheb and Beard休閒態度量表 情感 適合性 Moore and Benbasat(1992) 的四個問項 參考群體 父母、同學、好友;次參考群體包括相關旅遊業者、政府觀光部門以及觀光資訊提供者(包括網路、電視) 自我效能 Compeau and Higgins(1995)所發展的問項 便利狀態 Taylor and Todd(1995)所應用的五個問項 態度 Ajzen and Fishbein提出三組雙向形容詞的敘述句與范莉雯之研究 主觀規範 Ajzen and Fishbein 所提出對於特定行為的三個敘述句 知覺行為控制 Taylor and Todd(1995)所應用的四個問項 過去行為 過去一年內,所從事冒險遊憩的頻率 行為意向 以ZPB(1996)衡量行為意向的5個指標 1/12/2004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研究方法-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線性結構關係(LISREL)為主要的分析工具 學者對於抽樣樣本數之要求不一,一般來說樣本數的最低要求為200個(Kelloway,1998) 為求研究周嚴起見,本研究預定回收300 份有效問卷 1/12/2004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研究方法-研究設計 研究範圍之選擇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2003)於冒險旅遊建議行程中, 列示之環境型態作為實證研究範圍之選擇依據 抽樣方法 基於取得樣本之充足性與代表性考量,本研究 擬參考交通部觀光局於陸域、水域及空域所列 舉之三大活動類別中,以組織及規模較為完整 的活動協會做為抽樣對象,針對組織會員進行 系統抽樣。 1/12/2004
資料分析方法 研究方法 描述性統計分析 ANOVA分析 信度分析:Cronbach α 效度分析: 內容效度:以觀念上的驗證為主 建構效度:驗證性因素分析 結構方程式模型 應用結構方程式來探討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等研究變項間的因果關係,判斷理論模型的配適度 1/12/2004
簡報結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