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电压源与理想电压源是有差别的,它总有 内阻,其端电压不为定值,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电 阻相串联的模型来表征实际电压源。如图所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烘焙丙級麵包產品 數位學習 紅豆餡甜麵包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觀光管理系觀光與餐旅管理碩士班 林庭榛.
Advertisements

第八章 互换的运用.
中一至中五數學科 修訂課程實施研討會 課程內容 2001年4月9日 鄧美愉女士 教育署數學組.
7.4 用矩阵初等行变换 解线性方程组 主要内容: 一.矩阵的行初等变换 二.用行初等变换求逆矩阵 三.用矩阵法求线性方程组.
说课课件 感悟工业革命力量,闪耀科技创新光辉 ----《走向整体的世界》教学设计及反思 爱迪生 西门子 卡尔·本茨 诺贝尔 学军中学 颜先辉.
安全用电常识、触电种类及预防急救、用电的安全措施
目 錄.
字母可表示: 人名 字母可表示: 地方 字母可表示: 数 (1)阿Q和小D看《阿P的故事》, Q 、D、P各表示什么?
美国史 美利坚合众国创造了一个人类建国史的奇迹,在短短230年的时间从一个被英帝国奴役的殖民地到成为驾驭全世界的“超级大国”、“世界警察”,美国的探索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很宝贵的经验。
你喝的水健康嗎? 探討飲用水的功效 製作人:孫定達.
我的股票投資法 集盛(1455).中鋼(2002).奇美電(3481) 497G0909 周煜凱 497G0007 謝佳佑
Fundamental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计算机电子电路》 主 讲: 齐琦.
(2)通常,电阻的特性曲线是在关联参考方向下绘制。
电阻电路习题课(二) 1. 熟练掌握回路法、节点法求解电路; 2 正确应用叠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南定理、特勒根定理和互易定理;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电源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2.2 基本定律 2.3 支路电流法 2.4 节点电压法 2.5 叠加原理
第3章 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和电路定理  问题的提出 3. 1 支路电流法 3. 2 节点电压法 3. 3 回路电流法
第三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学习要求 1、能力目标:熟练地应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来解决电路的实际问题。 2、知识目标: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1.1 电路与电路模型 1.2 电路的主要物理量 1.3 电路的三种状态
2017/4/10 电工基础 机电科 电子教研组 王宇浩.
第7讲 第2章电路的分析方法 受控电源电路的分析 海南风光.
第二章(1)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网络图论初步 2. 支路(电流)法 3. 网孔(回路)电流法 4. 节点(改进)电压法.
内容要点: 目的与要求: 电路的作用和组成部分 电路模型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电路的基本定律 电源及其等效模型 电路参数的计算 支路电流法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实验名称 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 伏安特性的测定 物理实验中心.
運輸與空間的交互作用 運輸發展的階段 一、分散的港口 二、侵入路線 三、發展支線 四、初步相互連結 五、完全相互連結 六、高度優越的幹線
节点分析法 例:  4 取4为参考节点 记 U1 、U2 、U3 分别为独立节点1、2、3的电位 G5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重点: 1. 电路等效的概念; 2. 电阻的串、并联; 3. Y— 变换; 4.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第2章 简单电阻电路分析 2. 1 电阻 2. 2 电源 2. 3 MOSFET 2. 4 基尔霍夫定律 2. 5 电路的等效变换
第2章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2.1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2.3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之间的等效变换
当代核物理实验发展趋向 CERN ATLAS探测器升级.
3.14 双口网络互联 1、级联 i1a i2a i1b i2b Na Nb i1 i1a i2a i1b i2b i2 Na Nb + +
电工学简明教程(第二版) 秦曾煌 主编 主讲:信息学院 薛亚茹 第0章 绪论——课程介绍.
1.9 Tellgen定理 i1 i2 即 [u1 u2````` ub ] = 0 ib  uk ik = 0
第1章 电路模型及电路定律.
晶体管及其小信号放大 -共集(电压跟随器) 和共基放大电路 -共源(电压跟随器).
(1)放大区 (2)饱和区 (3)截止区 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分为三个工作区: 发射结处于正向偏置;集电结处于反向偏置
电 子 第四节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计算 一、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放大倍数 的近似计算 二、方块分析法.
闪电定位仪原理介绍和日常维护 安徽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 技术保障科.
第四章 电 路 定 理.
线性网络及电路模型.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星型联结与三角型联结的等效变换 2.3 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第四章 线性网络的基本定理 第一节 叠加定理 第二节 替代定理 第三节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第四节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三节 尺寸注法 一、基本规则 (1)尺寸数值为零件的真实大小,与绘图比 例及绘图的准确度无关。 (2)以毫米为单位,如采用其它单位时,则
第10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重点 1.互感和互感电压 2.有互感电路的计算 3.空心变压器和理想变压器.
電子工程概論 (第六章 分壓及分流定理).
第二章 用网络等效简化电路分析 当电路规模比较大时,建立和求解电路方程都比较困难,此时,可以利用网络等效的概念将电路规模减小,从而简化电路分析。当我们对某个负载电阻或电阻单口网络的电压,电流和电功率感兴趣,如图2-1(a)所示,可以用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来代替单口网络,得到图2-1(b)和(c)所示的电阻分压电路和分流电路,从而简化电路的分析。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星型联结与三角型联结的等效变换 2.3 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4 額外的電路分析技巧 陳進祥 朱弘仁 陳曦照 譯 Irwin 原著 滄海書局 出版.
汽车和电桥中的电路属于复杂直流电路.
第二节 极限 一、数列极限 定义:.
第十二讲 电路初探.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第4章 非线性直流电路 4.1 非线性二端电阻元件 I U.
第十一章 正弦稳态的功率 三相电路 本章先讨论正弦稳态单口网络的瞬时功率、平均功率和功率因数。再讨论正弦稳态单口网络向可变负载传输最大功率的问题以及非正弦稳态平均功率的计算。最后介绍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
第1章 模拟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3.10 不含独立源的单口网络 不含独立源的单口网络 I N + U —.
第二章(1)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网络图论初步 2. 支路(电流)法 3. 网孔(回路)电流法 4. 节点(改进)电压法.
第五章 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5.1 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 5.2 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
实用电工基础与测量 主编 陶 健 2008年10月.
第六章 双口网络 具有多个端钮与外电路连接的网络,称为多端网络。若在任一时刻,从多端网络某一端钮流入的电流等于从另一端钮流出的电流,这样一对端钮,称为一个端口。二端网络的两个端钮就满足上述端口条件,故称二端网络为单口网络。假若四端网络的两对端钮均满足端口条件,称这类四端网络为双口网络,简称双口。
第二章 数控机床中常用的传感器 旋转编码器 霍尔传感器 旋转变压器 感应同步器 光栅位移传感器 磁栅位移传感器.
实验一 电压源、电流源特性研究.
推荐参考书 基本电路理论 C.A 狄苏尔,葛守仁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 电路分析基础(第3版) 李翰荪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电路分析基础 2019/6/22.
第3章 电路定理 电路定理描述电路的基本性质,是分析电路的重要依据 本章主要内容: (1)置换定理 (2)齐性定理 (3)叠加定理
96 教育部專案補助計畫案明細 單位 系所 教育部補助款 學校配合款 工作໨目 計畫主 持人 備註 設備費 業務費 579,000
2018年安徽省中考复习: 电阻的混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实际电压源与理想电压源是有差别的,它总有 内阻,其端电压不为定值,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电 阻相串联的模型来表征实际电压源。如图所示 1.9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相互转换 一、实际电压源的模型 实际电压源与理想电压源是有差别的,它总有 内阻,其端电压不为定值,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电 阻相串联的模型来表征实际电压源。如图所示 + - US RS I a b U U US I U=US U=Us-RsI

由非理想电压源的电路模型写出电压电流方程: U=Us-RsI 解得:I= - (1)当I=0时,有U=Us,此时的端口电压称作 开路电压Uoc, Uoc=Us; (2)当U=0时,有I= ,此时的端口电流称为 短路电流Isc, Isc= = (3)非理想电压源的端电压、端电流由外电路决定。 非理想电压源的内阻Rs=

二、 实际电流源的模型 实际电流源与理想电流源也有差别,其电流 值不为定值,可以用一个电流源与电阻相并联的模型 来表征实际电流源。如图所示。 二、 实际电流源的模型 实际电流源与理想电流源也有差别,其电流 值不为定值,可以用一个电流源与电阻相并联的模型 来表征实际电流源。如图所示。 I Rs Is + _ U O I Is I=Is Is=U / Rs+ I U

(1)当U=0时,有I= Is ,端口的短路电流 Isc=I; (2)当I=0时,端口的开路电压Uoc=IsRs =IscRs 由非理想电压源的电路模型写出电压电流方程: I= Is- 解得 U=(Is-I)Rs (1)当U=0时,有I= Is ,端口的短路电流 Isc=I; (2)当I=0时,端口的开路电压Uoc=IsRs =IscRs (3)非理想电流源的端电压、端电流由外电路决定。 非理想电流源的内阻Rs=

1.10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无源单口网络:单口网络中没有电源。 有源单口网络:单口网络中含有电源。 b a E + – R1 R2 IS

a b R a b 无源二端网络 无源二端网络可化简为一个电阻 + _ E R0 a b 电压源 (戴维宁定理) a b 有源二端网络 有源二端网络可化简为一个电源 a b IS R0 电流源 (诺顿定理)

一、戴维南(Thevenin)定理: 线性单口网络 N,就其端口来看,可等效为一个电压源串联电阻支路(图a)。电压源的电压等于该网络 N 的开路电压uoc(图b);串联电阻R o 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为零值时所得的网络N0的等效电阻Rab(图c )。 N M a b i + u – uoc Ro = (a)

N0 N a a + uoc Rab = Ro – b b (c) (b) N——线性含源单口网络; N0——N中所有独立源为零值时所得的网络 M——任意的外电路

= 戴维南定理证明: N N M N0 N i a i a + + u u – – b b (b) (a) i a + uoc Rabi – (c)根据叠加定理 u = u – Rabi N0 i Rabi

M Ro a i + u – uoc b (d) 图(a)含源 单口网络 N 可等效为电压源串联电阻支路 N——线性含源单口网络;

例1.9 求如图电路中12k电阻的电流 I。 解:根据戴维南定理,这电路中除12k电阻以外,其它部分(虚线框)所构成的含源单口网络,可以化简为一个电压源U与一个电阻Ro相串联的等效支路。 8k 20V – + 10V 10k 12k a b 为求得u,应使该单口网络处于图(a)所示的断开状态, U即为ab两端的电压。设该电路电流为 I’,由KVL可得 (8+10)I’ – 20 + 10 = 0

20–10 即 I’ = = 0.556mA 8+10 得 Uoc = 10I’ + 10 = 5.56 + 10 = 15.56V I’ 8k 20V – + 10V 10k a b I’ (a) Uoc 4.45k 15.56V 12k (c) (b) Rab 即 I’ = 8+10 20–10 = 0.556mA 得 Uoc = 10I’ + 10 = 5.56 + 10 = 15.56V

为求得Ro,应把图(a)所示含源二端网络中的两个独立电压源作短路处理,得电路(b)。显然,电路ab两端的等效电阻 Rab = 8+10 8×10 = 4.45k 故得 Ro = 4.45k 8k 10k a b (b) Rab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如图(c)所示用来代替原图中虚线框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此时,我们用KVL可以很方便地求得 I (12+4.45)I – 15.56 = 0 4.45k 15.56V – + 12k a b (c)

解:先解出除RL 以外的其余部分电路就端口 ab 而言的戴维南等效电路。 即 I = 12+4.45 15.56 = 0.946mA 例1.20 试用戴维南定理求如图电路 中 RL的电流 I 。 Us R1 R2 R4 RL R3 + I – a b 解:先解出除RL 以外的其余部分电路就端口 ab 而言的戴维南等效电路。 第一步,求Uoc。为避免发生错误,最好将外电路断开后的电路画出如图 (a)所示,以此为据去考虑如何求出图中 ab 间的电压。 图(a)为一并联电路, (R1+R2)与(R3+R4)相并联,由此可得

第一步,求 Uoc:断开RL支路,求开路电压U 第二步,求 Ro:断开RL支路,电压源短路,求出Rab即Ro d Rab (b) Us R1 R2 R4 R3 + – a b c d Uoc (a) RL I Uoc + – a b (c) Ro=Rab 运用戴维南定理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求 Uoc:断开RL支路,求开路电压U 第二步,求 Ro:断开RL支路,电压源短路,求出Rab即Ro 第三步,求 I :作出等效电路,补上RL支路,即可求出 I

( ) 第二步,求Ro。为此将外电路断开,电压源用短路代替,得到一个无源单口网络,见图(b),求出图中 ab 间的等效电阻。 (a) Us R1 R2 R4 R3 + – a b c d Uoc (a) Uoc = Uab = Uac + Ucb Us – R1 R1+R2 R3 Us R3+R4 = – R1 R1+R2 R3 = Us R3+R4 ( ) R1 R4 – R2 R3 = Us (R1+R2 )(R3+R4 ) 一般说来,在这一步若遇到复杂电路,则必须采用网孔法或节点法等来解决问题。 第二步,求Ro。为此将外电路断开,电压源用短路代替,得到一个无源单口网络,见图(b),求出图中 ab 间的等效电阻。

R1 R2 R4 R3 a b c d Rab 本例的无源单口网络恰好由电阻并联、串联组成,可得 + R1R2 R1+R2 R3R4 Rab = R3+R4 必须强调:要特别注意识别电阻的并联、串联。因为从不同的端口或情况观察结果是不同的,求 Uoc时,R1和R2 为串联,但此时从ab端口看是并联的。

第三步,求 I 。根据已求得的Uoc和Rab,可作戴维南等效电路,接上RL 的电路如图(c)所示,I 即可求得为 + – a b (c) Ro=Rab 第三步,求 I 。根据已求得的Uoc和Rab,可作戴维南等效电路,接上RL 的电路如图(c)所示,I 即可求得为 Uoc Ro+RL I = = R1 R4 – R2 R3 Us (R1+R2 )(R3+R4 ) + R1R2 R1+R2 R3R4 + RL R3+R4 说明:第一、二步是为第三步服务的。运用戴维南定理避免了在原电路求解 I ,而原电路是一个复杂的电路,求解 I 需要解联立方程,比较麻烦。

1.11诺顿(Norton)定理: 线性含源单口网络 N,就其端口来看,可等效为一个电流源并联电阻的结合(图a)。电流源的电流等于该网络 N 的短路电流isc;并联电阻 R o 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为零值时所得的网络N0的等效电阻R(图b )。

N M a b i + u – isc Ro = (a) N a b (b) N0 Rab = Ro isc 诺顿定理

例1.21 用诺顿定理求如图电路4电阻上的电流 I。 解:把原电路除4电阻以外的部分化简为诺顿等效电路。为此先应把拟化简的单口网络短路,如图 (a)所示,求短路电流Isc。根据叠加定理,可得 + 24 10 12 Isc = 10//2 = 2.4 + 7.2 = 9.6A 10 24V – + 12V 2 4 a b 再把拟化简的单口网络中的电压源用短路代替,得图(b),可得 Ro = 10//2 = 1.67

1.67 I = = 2.78A 4+1.67 Rab Isc I (c) 求 I (a) 求Isc (b) 求Ro 运用诺顿定理的三个步骤 10 24V – + 12V 2 a b Isc (b) 求Ro Rab 运用诺顿定理的三个步骤 9.6A 1.67 4 (c) 求 I I 求得诺顿等效电路后,再把4电阻接上得图(c),由此可得 9.6 1.67 I = 4+1.67 = 2.78A

1.12 实际电源的等效转换 实际电压源、实际电流源两种模型可以进行等效变换,所谓的等效是指具有相同的伏安特性。 i i + uS iS + 1.12 实际电源的等效转换 实际电压源、实际电流源两种模型可以进行等效变换,所谓的等效是指具有相同的伏安特性。 i + _ uS Ri u i Rj + u _ iS u=uS – Ri i u=(iS – i)Rj i = uS/Ri – u/Ri i =iS – u/Rj 通过比较,得等效的条件: iS = uS/Ri ,Rj = Ri

由电压源变换为电流源: i + _ uS Ri u i Rj + u _ iS 转换 iS = uS/Ri ,Rj = Ri i + _ uS Ri u 由电流源变换为电压源: i Rj + u _ iS 转换 uS = iS Rj , Ri =Rj

1.13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本节主要内容:给定一线性含源单口网络 N1,接在它两端的负载电阻不同,从单口网络传递给负载的功率也不同。在什么条件下,负载能得到的功率为最大? uoc Ro RL N1 N2 i 线性含源单口网络 可以用戴维南或诺顿等效电路代替,如图所示,设负载电阻为RL,则当RL很大时,流过RL的电流很小,因而RL获得的功率 i2RL很小。 isc Ro RL N1 N2 i 若RL很小时,虽然流过RL的电流很大,但RL获得的功率 i2RL仍然很小。

求传递给负载的功率 uoc Ro RL N1 N2 i (a) 戴维南等效电路 isc (b) 诺顿等效电路 在 RL = 0 与 RL = 之间,将有一个 R 值,可使负载所得的功率为最大。

要解决这一 RL 的值究竟多大的问题,可先写出 RL 为任意值时的功率 p : uoc Ro RL N1 N2 i p = i2RL = uoc Ro+RL 2 RL (4-32) 要使 p 为最大, 应使dp/dRL= 0,由此可解得 p 为最大时的RL。即 = u2oc (Ro+RL)4 dRL dp (Ro+RL)2 – 2(Ro+RL) RL = u2oc (Ro–RL) (Ro+RL)3 = 0 u2oc (R2o–R2L) (Ro+RL)4

显然,结果完全一样! RL 为任意值时的功率 p 也可以按诺顿等效电路写: i isc Ro RL iscRo RL p = i2RL = N1 N2 i p = i2RL = iscRo Ro+RL 2 RL 同理,令dp/dRL=0,即 = (iscRo)2 (Ro+RL)4 dRL dp (Ro+RL)2 – 2(Ro+RL) RL = (4-33) (iscRo)2 (Ro–RL) (Ro+RL)3 = 0 (iscRo)2 (R2o–R2L) (Ro+RL)4 显然,结果完全一样!

由此可得 Ro = RL = d2p dRL2 u2oc 8Ro3 – < 0 而由于 所以,上式是使 p 最大的条件。 最大功率传递定理:由线性单口网络传递给可变负载RL的功率为最大的条件是应使负载RL与网络的戴维南(或诺顿)等效电阻相等。

最大功率匹配:网络满足Ro = RL的情况时称为最大功率匹配,即负载与含源线性单口网络的输出电阻相等。 最大功率匹配时的输出功率为 p = i2RL = uoc Ro+RL 2 RL pmax = u2oc 4Ro (戴维南定理) p = i2RL = iscRo Ro+RL 2 RL pmax = i2scRo 4 (诺顿定理)

给定i1和i2,则i3 = – (i1+i2),可确定。 1.14 T型网络和II型网络的等效变换 T-II转换的作用:在求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时,有时单口网络内的电阻虽不属于串、并联,但运用本节介绍的T-II变换后却仍可能利用串并联等效电阻公式,使运算简单。 设两个三端网络 N和N’ 如图所示。根据KVL给定两对端钮间的电压,其余一对端钮间的电压便可确定;根据KCL,给定任何两个端钮的电流,另一个端钮的电流便可确定。例如: N 2 3 1 i1 i3 i2 给定u13和u23,则u12 = u13 – u23,可确定; 给定i1和i2,则i3 = – (i1+i2),可确定。

三端网络等效:在对两个三端网络的端钮进行编号后,若两个网络的u12、u23、i1、i2的关系完全相同,则这两个三端网络 N和N’是等效的。 两个三端网络的等效 3 1 i1 i3 i2 N 三端网络等效:在对两个三端网络的端钮进行编号后,若两个网络的u12、u23、i1、i2的关系完全相同,则这两个三端网络 N和N’是等效的。 三端网络的最简单形式是T型联接网络和II型联接网络。

T型网络:将三个电阻的一端连接在一个接点上,另一端分连接到不同的端钮上,就构成了图 (a)所示的“T型网络”,也称为Y型网络或星型网络。 II型网络:使三个电阻本身就构成一个回路,就构成了图(b)所示的“II型网络”,也称为型网络或三角形网络。 (a) R3 1 2 3 R1 R2 (b) R23 R12 R13 (a) T型网络 (b) II型网络

我们现在根据三端网络的定义来推求T型网络和II型网络的等效条件。 为此我们设想在对应端上分别施加相同的电流 i1 和 i2 ,如图所示。我们分别推导它们端钮的VAR。 (a) R3 1 2 3 R1 R2 (b) R23 R12 R13 电流源施加于T型网络和II型网络 i1 i2 i0

R3 1 2 3 R1 R2 i1 i2 对于上图 (a)所示的T型网络来说: u13 = R1i1 + R3 ( i1+ i2) u23 = R2i2 + R3 ( i1+ i2) 即 u13 = (R1+R3) i1 + R3i2 u23 = R3i1 + (R2+R3)i2 (1) 对于图(b)所示的II型网络来说,把图中的电流源并联电阻变为电压源串联电阻后,不难求得 R23 1 2 R12 R13 3 i1 i2 i0 R31 i1 – R23 i2 i0 = (R12+R23+R31) 以及 u13 = R31i1 – R31i0 u23 = R23i0 + R23i2

由此可得 u13 = u23 = R23R31 R31(R12+R23) R12+R23+R31 i1 + i2 R23(R12+R31) (2) (1)式和(2)式分别表示T型网络和II型网络的VAR。若VAR完全相同,则两式中i1和i2系数分别相等。

u13 = u23 = R23R31 R31(R12+R23) R12+R23+R31 i1 + i2 R23(R12+R31) 型网络 u13 = (R1+R3) i1 + R3i2 u23 = R3i1 + (R2+R3)i2 T型网络 由此可得 R1 + R3 = R3 = R31(R12+R23) R12+R23+R31 R23R31 R2 + R3 = R23(R12+R31) (3)

将(4)中II-T的三公式概括为 接于网络端钮 i 的两电阻乘积 Ri = 三电阻之和 由(3)式可解得 R31(R12+R23) (4) 这就是II型网络等效为T型网络的公式。 将(4)中II-T的三公式概括为 Ri = 接于网络端钮 i 的两电阻乘积 三电阻之和

将(5)中T-II的三公式概括为 电阻两两乘积之和 Rmn = 与端钮m和n都不相联的电阻 由(3)式也可解得 R1 + R3 = R3 = R31(R12+R23) R12+R23+R31 R23R31 R2 + R3 = R23(R12+R31) R12 = R31 = R1R2+ R2R3+ R3R1 R3 R23 = (5) R1 R2 将(5)中T-II的三公式概括为 Rmn = 电阻两两乘积之和 与端钮m和n都不相联的电阻

这种等效变换可以简化电路的计算! 接在复杂网络中的T型或II型网络部分,可以运用上述公式等效互换,并不影响网络其余未经变换部分的电压和电流。 例如,在求下图(a)所示单口网络的输入电阻 Ri 时就遇到了不能运用串联、并联等效电阻公式的情况。 (a) R23 1 2 R12 R13 3 Ri R4 R5 R3 R2 (b) R1

图 不能直接应用串联、并联等效电阻公式求输入电阻的例子 图 不能直接应用串联、并联等效电阻公式求输入电阻的例子 (a) R23 1 2 R12 R13 3 Ri R4 R5 R3 R2 (b) R1 固然,我们可以从等效定义出发,列出它的VAR来解决问题。但我们如果把图(a)中由电阻 R12、R23、 R31组成的II型网络变成图(b)中由电阻R1、R2、 R3组成的T型网络后。

显然可见:运用电阻串联、并联等效电阻公式就可方便到求出输入电阻Ri。由于变换是等效的,因而它就是原电路的输入电阻。 解:可以运用T-II变换(即Y-Δ变换)使原电路化为串、并联电路后再求 I 。有好多变换方式可供采用。 例1.22 10V 1 + 1 2 4 3 – 2 3 5 I 例如:可把节点1、2、3间的Δ变换为Y,或把节点1、2、4间的Y 变换为Δ 。

当然,还可把节点1、3、4间的 Y 变换为 Δ ,或把节点2、3、4间的 Δ 变换为 Y ,但这样会使所求 I 支路消失。为此我们选用将1、2、3间的 Δ 变换为 Y 的方法。如图4-71所示。 电路的逐步化简过程 10V 1 + 1 2 4 3 – (a) 0.6 I 1.5 (b) 1.6 2 (c) 0.89

0 点是  化为 Y 型网络后产生的新节点。Y 型网络的各电阻根据(4)式求出 10V + 1 4 – 1.5 0.89 10V 1 + 1 2 4 3 – 0.6 I 1.5 图a 图b R1 = 3×5 3+5+2 = 1.5 R2 = 2×5 = 1.0 R3 = 2×3 = 0.6 10V + 1 4 – 1.5 1.6 2 I 图c 从图(b)可以求得 U04 = 10 ( ) 0.89 1.5 + 0.89 = 3.72V 从图(c)可以求得 I = = 2.33A = U04 1.6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