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2 3 中壢郵局 96 年『郵政有愛、社區 high 起來』 -「關懷弱勢團體」公益園遊會企劃書 一、企劃目的:為落實關懷社會、回饋社區,促進郵 政與社區互動關係,本年度『郵政有愛、社區 high 起來』活動特與陸軍第六軍團 共同辦理『關 懷弱勢團體』公益園遊會,提昇郵政「全方位的 服務、無止盡的關懷」之優良社會形象。
Advertisements

1/67 美和科技大學 美和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 社會工作系. 2/67 社工系基礎學程規劃 ( 四技 ) 一上一下二上二下三上 校訂必修校訂必修 英文 I 中文閱讀與寫作 I 計算機概論 I 體育 服務與學習教育 I 英文 II 中文閱讀與寫作 II 計算機概論 II 體育 服務與學習教育 II.
§ 3 格林公式 · 曲线积分 与路线的无关性 在计算定积分时, 牛顿 - 莱布尼茨公式反映 了区间上的定积分与其端点上的原函数值之 间的联系 ; 本节中的格林公式则反映了平面 区域上的二重积分与其边界上的第二型曲线 积分之间的联系. 一、格林公式 二、曲线积分与路线的无关性.
十大错误服药方法 资料来自网络 手动翻页 我国每年有 500 万人因错误的服药方法而住进医院, 其中 20 万人因此丧命。 每年 500 万的聋儿中,也有 50 万是因此而导致的。 尽管药品的体积、功效、口感、 形状、包装花样越来越多,但其 说明书里的服用方法却很少变化, 总是这几个字: 一日 
專業科目必修 管理學概論、化 妝品行銷與管理、 專題討論、藥妝 品學、流行設計、 專題講座、時尚 創意造型與實務 專業科目必修 化妝品法規、生 理學、化妝品原 料學、化妝品有 效性評估、時尚 化妝品調製與實 務、藝術指甲、 生物化學概論、 美容經絡學、校 外實習 專業科目必修 應用色彩學、化 妝品概論、時尚.
第二篇 建筑空间构成及组合 一 建筑平面设计的内容 从组成平面各部分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建筑物 由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组成。 使用部分是指各类建筑物中的主要使用房间和辅助 使用房间。 交通联系部分是建筑物中各房间之间、楼层之 间和室内与室外之间联系的空间。 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平面设计和平面组 合设计。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歡迎各位家長蒞臨 自行分配中一學位家長會 自行分配中一學位家長會.
第九章 合成橡胶 Synthetic Rubber
塑料包装工艺(收缩与拉伸).
地方自治團體之意義與組織 范文清 SS 2011.
第八章 互换的运用.
總統府財經月報第54次會議 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 簡 報 經濟部 103年12月4日 1.
手术切口的分级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贵阳医学院附属白云医院感染管理科 沈 锋
「健康飲食在校園」運動 2008小學校長高峰會 講題:健康飲食政策個案分享 講者:啟基學校-莫鳳儀校長 日期:二零零八年五月六日(星期二)
复习上次课所讲的重点内容 注浆材料检测 防水材料检测 防排水材料检测 排水管材料检测 锚杆材质检测 喷砼材料检测 材料检测 支护材料检测
『順丁烯二酸』事件處理情形 報告人: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格洛克手枪:采用聚合物(增强尼龙66)套筒座,
☆ 104學年度第1學期 活動藏寶圖 ☆ II III IV V 找到心方向-談壓力調適 陳佩雯諮商心理師
奈米生醫材料 材料三A 4980G007 林聿甄.
第一节 纸类包装材料的特性及其质量指标 第二节 包装用纸和纸板 第三节 包装纸箱 第四节 包装纸盒及其它包装容器
第十章 高分子材料的加工.
2014年重庆市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必修课) 地下工程防水设计
脊柱损伤固定搬运术 无锡市急救中心 林长春.
软包装 2.1 聚乙烯.
行政訴訟法 李仁淼 教授.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3、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
智 修身养性小 识 习惯篇 饮食篇 运动篇 心态篇.
第二章 高分子的合成与化学反应.
高 分 子 化 学 Polymer chemistry 潘祖仁主编 ( 第四版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包装材料学 印刷包装工程学院 包装工程系.
高分子加工工艺学 第二章 高分子材料学 3.
我會中風嗎? 慎防 - Vincent.
I.禱告先來親近神─ 我們在天上的父 1.敬拜讚美 2.認罪
电线电缆挤塑工艺 挤出机组 讲解人:李顺来 2012年12月.
丁苯橡胶 ——魏茜、王小洪、李君燕.
穿戴与化学.
南投縣道路交通安全聯席會報 101年4月份會議程序
務要火熱服事主.
材料與加工 授課者:郭鶴琳 班級:工設四日二A /3/21.
桂林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彭锦雯
生物科簡報 主題: ※生長與發育※ 基因與遺傅※.
作业现场违章分析.
蒙福夫妻相处之道 经文:弗5:21-33.
第四章 时间序列的分析 本章教学目的:①了解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是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②掌握时间数列编制的基本要求;③理解和掌握水平速度两方面指标的计算及运用④理解和掌握长期趋势分析和预测的方法。 本章教学重点:现象发展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 本章教学难点: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
遗传规律类推断题及实验设计题解题策略初探
材料與加工 授課者:郭鶴琳 班級:工設四進二A -102(下) 103/3/1.
龙泰▪御花园 2014年度营销总结 龙泰公司营销部 2015年1月10日
高 分 子 化 学 Polymer chemistry 潘祖仁主编 ( 第四版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线电缆挤塑工艺 2010年3月.
組別:第六組 4A1M0002 蘇琬慈 8A1M0004 林秝鈴 0A30F071 陳蘿佳
6.5滑坡 一、概述 1.什么是滑坡? 是斜坡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某些滑动面(滑动带)作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以斯拉記緒論 2012/2/19.
破漏的囊袋.
第八章 黏合剂 Chapter 8 Adhesives
高科技產業報告-石化產業 運三甲 陳柏元 運三乙 李逸鈞 運三乙 許哲維
一、導線之選用 二、單心線之連接 三、絞線之連接 四、導線接頭之壓接 五、導線之絕緣處理 實習一 單心線之連接 實習二 絞線之連接
1-2-1 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了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 歷史變遷。
第七章 高聚物的力学性质.
生鲜谈判.
聖本篤堂 主日三分鐘 天主教教理重温 (94) (此簡報由聖本篤堂培育組製作).
共聚合反应的特征 二元共聚物的组成 竞聚率的测定与影响因素 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 Q-e概念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工艺》 主 讲 龙立钦.
第二章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佈 與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因子
4.1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 4.2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 4.1 工程塑料 4.2 合成纤维 4.3 橡胶 4.4 粘结剂
基督是更美的祭物 希伯來書 9:1-10:18.
鏈球的力學分析 日本奧運鏈球冠軍(82米91) 室伏廣治因小腿肌肉受傷,退出杜哈亞運。 俄羅斯「鐵娘子」泰亞娜.李森科 九十五年八月八日在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下一頁.
圣经概論 09.
第三章 自由基共聚 (Free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高分子化学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1 概 述 (1) 概念: 只有一种单体参与的链式聚合反应为均聚反应(homo-polymerization ),其聚合产物是分子结构中只含一种单体单元,称为均聚物(homopolymer)。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参与的链式聚合反应成为共聚合反应(copolymerization),其聚合产物分子结构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单元,称为共聚物(copolymer)。 共聚物不是几种单体各自均聚物的混合物。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2) 意义: 实际应用:开发聚合物新品种;提高聚合物的综合性能,通过共聚反应可吸取几种均聚物的长处,改进多种性能,如机械性能、溶解性能、抗腐蚀性能和老化性能等,从而获得综合性能均衡优良的聚合物。 理论研究:通过共聚反应研究可了解不同单体和链活性种的聚合活性大小、有关单体结构与聚合活性之间的关系、聚合反应机理多方面的信息等,完善高分子化学理论体系。 (3) 类型: 聚合反应机理:自由基共聚合、离子共聚合和配位共聚合。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单体种类多少:二元共聚合、三元共聚合等,依此类推。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单体种类多少:二元共聚合、三元共聚合等,依此类推。 二元共聚合的理论研究较系统深入,而三元及三元以上共聚合复杂,理论研究很少,但实际应用的例子颇多。 二元共聚物根据两单体单元在分子链上的排列方式可分四类: (1) 无规共聚物 (Random Copolymer) 两种单体单元的排列没有一定顺序,A单体单元相邻的单体单元是随机的,可以是A单体单元,也可以是B单体单元。 AAABAABAABBABABAAB 这类共聚物命名时,常以单体名称间加“-”或“/”加后缀共聚物,如: 乙烯-丙烯共聚物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2) 交替共聚物(alternating copolymer)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2) 交替共聚物(alternating copolymer) 两单体单元在分子链上有规律地交替排列,A单体单元相邻的肯定是B单体单元。 ABABABABABABABABABABABAB 命名与无规共聚物类似,但在后缀“共聚物”前加“交替”,如: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 (3) 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 两单体单元在分子链上成段排列。 ~AAAAAAAAAAAAABBBBBBBBBBBBB~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若含一段A链与一段B链,如~AAAAAAA-BBBBBBBBBB~,称AB型二嵌段共聚物;如果是由一段A链接一段B链再届一段A链,如~AAAAAA-BB~BBB-AAAAAAA~,则称ABA型三嵌段共聚物;若由多段A链和多段B链组成,则称(AB)n型多嵌段共聚物。 (4) 接枝共聚物 (Graft Copolymer) 以其中一单体组成的长链为主链,另一单体组成的链为侧链(支链)与之相连。 命名时常以主链聚合物的名称+“接”+支链聚合物名称。

Copolymers Copolymers involve the use of two or more monomers Copolymers allow us to tailor product properties Tg Tm Commercially important (chain growth) examples include: Styrenics Styrene/acrylonitrile (SAN): increased impact resistance and solvent resistance; 10-40% AN, Samsonite luggage Styrene/butadiene (SBR): 25% styrene/75% butadiene Largest volume synthetic rubber (tires) HIPS: High Impact PS (PBD-g-PS) Styrene Maleic Anhydride (SMA) 7

Copolymers Commercially important copolymers (Cont’d) Vinyl chloride Rigid PVC: ca. 5% vinyl acetate, lowers Tg small amount allow to be processed a lower temperatures avoiding degradation Flexible: 20-40% vinyl acetate (tubing, sheets (e.g. shower curtains, etc.) Packaging: Saran Wrap® (90% vinylidene chloride) 8

Copolymers Commercially important copolymers (Cont’d) Ethylene (> 10 billion lbs/yr) LDPE (homopolymer!) High pressure free radical 30-40% x-tallinity HDPE (homopolymer!) Ziegler-Natta 75% x-tallinity Linear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inear copolymer with 1-5 mol% α-olefins EVA: Ethylene vinyl acetate: 2-40% vinyl acetate Packaging, molding EPR: Ethylene-propylene rubber (plus cure site monomer) Ethylene/acrylic acid: (1-10 mol% AA); ionomer Surlyn® 9

Copolymers Commercially important copolymers (Cont’d) Fluoropolymers PTFE: Tm = 335 oC, Tg = -70 oC PVDF: Tm = 180 oC FEP: Tm = 250 - 280 oC, Tg = 70 - 120 oC 六氟丙烯-四氟乙烯 Teflon® FEP ETFE: Tm = 225 oC, Tg = 145 oC PFA: Tm = 300 oC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 Teflon AF: Nafion: 10

tetrafluoroethylene (TFE) and 2,2-bis(trifluoromethyl)-4,5-difluoro-1,3-dioxole Teflon AF Te tetrafluoroethylene-perfluoro-3,6-dioxa-4-methyl-7-octenesulfonic acid copolymer tetrafluoroethylene-perfluoro-3,6-dioxa-4-methyl-7-octenesulfonic acid copolymer Nafion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2 二元共聚合方程与竞聚率 共聚物性能 共聚物组成 单体组成 单体相对活性 单体单元含量与连接方式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2 二元共聚合方程与竞聚率 不相等 但相关 密切相关 共聚物性能 共聚物组成 单体组成 共同 决定 单体相对活性 单体单元含量与连接方式 二元共聚产物的组成(单体单元的含量)与单体组成及单体相对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从动力学上进行推导。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共聚反应的反应机理与均聚反应基本相同,包括链引发、链增长、链转移和链终止等基元反应,但在链增长过程中其增长链活性中心是多样的。 动力学推导时,与均聚反应做相似的假设: (1) 活性中心的反应活性与链的长短无关,也与前末端单体单元无关,仅取决于末端单体单元; 即,体系中就只存在两种链增长活性中心,这样共聚合的链增长反应就可简化为这两种活性中心分别与两种单体之间进行的四个竞争反应: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其中活性链末端与同种单体之间的链增长反应称为同系链增长反应(如反应I和IV);而与不同中单体之间的反应称为交叉链增长反应(如反应II和III)。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2) 聚合产物分子量很大时,可忽略链引发和链转移反应的单体消耗,即单体仅消耗于链增长反应,因此共聚物的组成仅由链增长反应决定; M1仅消耗于反应(I)和(III): -d[M1] / dt = k11[M1*][M1] + k21[M2*][M1] M2仅消耗于反应(II)和(IV): -d[M2] / dt = k12[M1*][M2] + k22[M2*][M2] 由于单体的消耗全部用于共聚物的组成,因此共聚物分子中两单体单元的摩尔比等于两种单体的消耗速率之比: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d[M1] k11[M1*][M1] + k21[M2*][M1] = = (i)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d[M1] k11[M1*][M1] + k21[M2*][M1] = = (i) d[M2] k12[M1*][M2] + k22[M2*][M2] (3) 假设共聚反应是一个稳态过程,即总的活性中心的浓度[M1*+M2*]恒定,[M1*]和[M2*]的消耗速率等于[M1*]和[M2*]的生成速率,并且 M1* 转变为M2*的速率等于M2*转变为M1*的速率; 即 k12[M1*][M2] = k21[M2*][M1] 故 [M1*] = k21[M2*][M1]/ k12[M2] 代入共聚物组成方程(i),并令 r1 = k11/k12, r2 = k22/k21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整理得共聚合方程: d[M1] [M1](r1[M1]+[M2]) =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整理得共聚合方程: d[M1] [M1](r1[M1]+[M2]) = d[M2] [M2](r2[M2]+[M1]) 式中 r1和 r2分别为同系链增长速率常数与交叉链增长速率常数之比,分别称为M1和M2的竞聚率。 共聚合方程表明某一瞬间所得共聚产物的组成对竞聚率的依赖关系,也叫做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为了研究方便,多数情况下采用摩尔分数来表示两单体的投料比,设f1、f2为原料单体混合物中M1及M2的摩尔分数,F1、F2分别为共聚物分子中两单体单元含量的摩尔分数,则: f1 = 1-f2 = [M1] / ([M1]+[M2]), F1 = 1-F2 = d[M1] / (d[M1]+d[M2]) 分别代入共聚合微分方程,得摩尔分数共聚合方程: r1 f12 + f1 f2 F1 = r1 f12 + 2 f1 f2 + r2 f22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竞聚率的物理意义: r1 = k11/k12,表示以M1*为末端的增长链加成本身单体M1与加成另一单体M2的反应能力之比,M1*加M1的能力为自聚能力,M1*加M2的能力为共聚能力,即r1表征了M1单体的自聚能力与共聚能力之比; r1表征了单体M1和M2分别与末端为M1*的增长链反应的相对活性,它是影响共聚物组成与原料单体混合物组成之间定量关系的重要因素。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r1 = 0,表示M1的均聚反应速率常数为0,不能进行自聚反应,M1*只能与M2反应;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r1 = 0,表示M1的均聚反应速率常数为0,不能进行自聚反应,M1*只能与M2反应; r1 > 1,表示M1*优先与M1反应发生链增长; r1 < 1,表示M1*优先与M2反应发生链增长; r1 = 1,表示当两单体浓度相等时,M1*与M1和M2反应发生链增长的几率相等; r1 = ∞,表明M1*只会与M1发生均聚反应,不会发生共聚反应。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3 共聚反应类型 根据两种单体的竞聚率r1、r2及其乘积可将二元共聚合反应分为以下几类,各自有其特征的F1-f1曲线。 (1) r1 = 0,r2 = 0 即k11/k12 = 0,k22/k21 = 0,表明两单体均不会发生自聚合,只能共聚,也就是M1*只会与M2反应,M2*只会与M1反应: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M1和M2交替与活性链末端反应生成交替共聚物,这种类型的共聚反应为交替共聚反应。由F1-f1摩尔分数共聚方程可见,不论f1为多少,F1=0.5. r1 f12 + f1 f2 F1 = = f1 f2 / 2 f1 f2 = 0.5 r1 f12 + 2 f1 f2 + r2 f22 r1→0, r2→0:交替共聚 F1-f1曲线特征:F1=0.5.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1.0 0.5 F1 0.5 1.0 f1 r1 =0, r2 = 0 共聚体系的F1 -f1曲线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2) r1 x r2 = 1,理想共聚: 又可分两种情形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2) r1 x r2 = 1,理想共聚: 又可分两种情形 (i) r1 =r2 = 1,两种单体自聚与共聚的倾向相等,代入微分方程: d[M1] [M1](r1[M1]+[M2]) [M1] = = d[M2] [M2](r2[M2]+[M1]) [M2] 即共聚物分子中两单体单元含量比等于原料单体混合物中两单体的投料比。也即 F1 = f1。 这种共聚物组成总是与其原料单体组成相同,这类共聚反应称恒分(比)共聚,得到的共聚物为无规共聚物。 F1-f1曲线特征:其F1-f1曲线为一对角线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1.0 0.5 F1 0.5 1.0 f1 r1 =r2 = 1,恒分共聚的F1-f1曲线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ii) r1r2 = 1,但r1≠r2 在这种情形下,共聚合微分方程: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ii) r1r2 = 1,但r1≠r2 在这种情形下,共聚合微分方程: d[M1] [M1](r1[M1]+[M2]) [M1] = = r1 d[M2] [M2](r2[M2]+[M1]) [M2] 即共聚物分子中两单体单元摩尔比等于原料单体混合物中两单体摩尔比的r1倍, 这类共聚反应称一般理想共聚。 F1-f1曲线特征:F1-f1曲线随r1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偏离对角线,并且曲线是对称的,若r1>1, F1-f1曲线在对角线的上方,若r1<1,则在对角线的下方。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r1r2 = 1的理想共聚体系的F1 -f1曲线 1.0 r1>1 恒分共聚 r1 = r2 = 1 0.5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1.0 r1>1 恒分共聚 r1 = r2 = 1 0.5 F1 r1<1 0.5 1.0 f1 r1r2 = 1的理想共聚体系的F1 -f1曲线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3) 非理想共聚(r1r2≠1):(介乎交替共聚与理想共聚之间的共聚反应):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3) 非理想共聚(r1r2≠1):(介乎交替共聚与理想共聚之间的共聚反应): (i) r1 > 1, r2 < 1 (或 r1 <1, r2 > 1) : 在这种情形下,共聚单体对中的一种单体的自聚倾向大于共聚。另一种单体的共聚倾向则大于自聚倾向。 F1-f1曲线特征:其F1-f1曲线与一般理想共聚相似,当r1>1,r2<1时,曲线在对角线上方;当r1<1, r2>1时,曲线在对角线的下方,都不会与对角线相交,但曲线是不对称的。 当r1>>1, r2<<1时 (或r1<<1, r2>>1),得到的实际上是两种单体的均聚物。当r1 (或r2) 特别大,而r2 (或r1)接近于0,则实际上只能得到M1 (或M2)的均聚物。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r1r2≠1的非理想共聚体系的F1 -f1曲线 1.0 r1>1, r2<1 F1 0.5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1.0 r1>1, r2<1 F1 0.5 r1<1, r2>1 0.5 1.0 f1 r1r2≠1的非理想共聚体系的F1 -f1曲线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随着r1和r2差距的增大,分子链中出现均聚链段的倾向增大。 以r1>1, r2<1为例: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随着r1和r2差距的增大,分子链中出现均聚链段的倾向增大。 以r1>1, r2<1为例: 当r1>>r2时,只有当M1消耗完后才开始M2的聚合,得到嵌段共聚物,但由于存在链转移与链终止反应,也可能生成M1和M2的均聚物,即聚合产物为嵌段共聚物和两种单体均聚物的混合物。 当r1 (或r2)特别大,而r2(或r1)接近于0,则实际上只能得到 M1 (或M2)的均聚物。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ii) r1<1, r2 < 1 :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ii) r1<1, r2 < 1 : 在这种情形下,两种单体的自聚倾向小于共聚倾向,在共聚物分子链中不同单体单元相互连接的几率>相同单体单元连接的几率,得到无规共聚物。 F1-f1曲线特征:其显著特征是F1-f1曲线与对角线相交,在此交点处共聚物的组成与原料单体投料比相同,称为恒分(比)点。把F1 = f1代入摩尔分数共聚方程可求得恒分点处的单体投料比: [M1] r2 - 1 1 - r2 = 或 f1 = [M2] r1 - 1 2 - r1 - r2

R1和r2都小于1的非理想共聚体系的F1 -f1曲线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1.0 r1=r2=0.5 F1 0.5 0.5 1.0 f1 R1和r2都小于1的非理想共聚体系的F1 -f1曲线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iii) r1>1, r2 > 1 : 这种情形极少见于自由基聚合,而多见于离子或配位共聚合,其F1-f1曲线也与对角线相交,具有恒分点。只是曲线的形状与位置与r1< 1, r2< 1的相反,由于同系链增长速率常数大,自聚倾向大: 得到嵌段共聚产物

Copolymerization Kinetics Copolymer Composition Equation: Molar ratio of the monomers in the copolymer d [M1] [M1] r1 [M1] + [M2] d [M2] [M2] [M1] + r2 [M2] ——— = ——— ——————— Concentrations of the monomers in the feed 35

Copolymerization Kinetics Copolymer Composition Equation: [M1] [M1] + [M2] f1 = 1 – f2 = ————— d[M1] d[M1] + d[M2] F1 = 1 – F2 = ——————— r1 f12 + f1 f2 r1 f12 + 2 f1 f2 + r2 f22 F1 = —————————— 36

Copolymerization Examples r1 = r2 = 1.0 Monomers exhibit no preference for homo-propagation vs cross-propagation Truly random copolymer results F1 = f1 Ethylene / vinyl acetate 0.0 0.2 0.4 0.6 0.8 1.0 1.0 0.8 0.6 0.4 0.2 0.0 F1 f1 A 37

Copolymerization Examples r1 = r2 = 1.0 r1 = r2 = 0.0 Monomers exhibit tendency to cross-propagate Alternating copolymer results F1 = 0.5 Styrene / maleic anhydride TFE / ethylene 1-Butene / sulfur dioxide 0.0 0.2 0.4 0.6 0.8 1.0 1.0 0.8 0.6 0.4 0.2 0.0 F1 f1 A B 38

Copolymerization Examples r1 = r2 = 1.0 r1 = r2 = 0.0 r1 and r2 between 0 and 1.0 Common Cross-over point Azeotropic polymerization 0.0 0.2 0.4 0.6 0.8 1.0 1.0 0.8 0.6 0.4 0.2 0.0 F1 f1 A B C 39

Copolymerization Examples r1 = r2 = 1.0 r1 = r2 = 0.0 r1 and r2 between 0 and 1.0 r1 >> 1.0 and r2 << 1.0 Significant drift in feed ratio 0.0 0.2 0.4 0.6 0.8 1.0 1.0 0.8 0.6 0.4 0.2 0.0 F1 f1 A D B C 40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4 共聚产物组成分布控制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4 共聚产物组成分布控制 由共聚方程式求得的是瞬间的共聚物组成,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通常情况下,由于两种单体的聚合反应速率不同,因此,共聚体系中两单体的摩尔比随反应的进行而不断改变,因此,除恒分共聚外,共聚产物的组成也会随反应的进行而不断改变。 如r1>1, r2<1的共聚体系,随着反应的进行,由于单体M1的消耗速率大于单体M2,因此,未反应单体中f1随反应进行而逐渐减小,相应地,共聚产物中F1也随之减小,因此,假如不加以控制的话,得到的共聚产物的组成不是单一的,存在组成分布的问题。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由于共聚物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聚物的组成及其分布,应用上往往希望共聚产物的组成分布尽可能窄,因此在合成时,不仅需要控制共聚物的组成,还必须控制组成分布。 在已选定单体对的条件下,为获得窄的组成分布常用以下几种工艺: (1) 控制单体转化率 学术研究价值>应用价值 (2) 恒分点附近投料 对有恒分点的共聚体系 (即r1和r2同时小于1或大于1的共聚体系),可选择恒分点的单体组成投料。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由于以恒分点单体投料比进行聚合,共聚物的组成F1总等于单体组成f1,因此聚合反应进行时,两单体总是恒定地按两单体的投料比消耗于共聚物的组成,体系中未反应单体的组成也保持不变,相应地,共聚产物的组成保持不变。 这种工艺适合于恒分点的共聚物组成正好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场合。 (3) 补充单体保持单体组成恒定法 由共聚方程式求得合成所需组成F1的共聚物对应的单体组成f1,用组成为f1的单体混合物做起始原料,在聚合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连续或分次补加消耗较快的单体,使未反应单体的f1保持在小范围内变化,从而获得分布较窄的预期组成的共聚物。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5 自由基共聚反应 大多数具有使用价值的共聚反应都是自由基共聚反应,这是由于: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5 自由基共聚反应 大多数具有使用价值的共聚反应都是自由基共聚反应,这是由于: (1) 能进行自由基共聚反应的单体多; (2) 自由基共聚产物的组成控制比其它类型的共聚反应更容易; (3) 适宜单体对的种类多且便宜易得。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5.1 反应条件对竞聚率的影响 (1) 温度 单体竞聚率的大小取决于k11与k12之比: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5.1 反应条件对竞聚率的影响 (1) 温度 单体竞聚率的大小取决于k11与k12之比: k11 A11 exp (E12 - E11) r1 = = k12 A12 RT r1随温度变化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E12 - E11)的大小,由于E12和E11本身就小,通常约42kJ/mol,两者的差值更小,一般小于10 kJ/mol,因此,竞聚率随温度变化较小,对温度变化不敏感。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2) 压力: 单体竞聚率与体系压力关系如下: dln r1 - (DV11* - DV12*) = dP RT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2) 压力: 单体竞聚率与体系压力关系如下: dln r1 - (DV11* - DV12*) = dP RT 式中DV11*和- DV12*分别代表链自由基M1•与单体M1和M2发生链增长反应的活化体积,因两者之差很小,因此r对压力的变化也不敏感。 (3) 反应介质 反应介质对单体竞聚率的影响较复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粘度:不同反应介质可能造成体系粘度不同,而在不同粘度下,两单体的扩散性质可能不同,从而导致k11和k12的变化不同而改变 r 值。 pH值:酸性单体或碱性单体的聚合反应速率与体系pH值有关,如丙烯酸与苯乙烯共聚时,丙烯酸会以离解型和非离解型两种反应活性不同的形式平衡存在,pH值不同会导致平衡状态的改变,r值也随之改变。 极性:若两种单体极性不同,那么两种单体随溶剂极性改变,其反应活性变化的趋势也会不同,也会使r发生改变。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5.2 单体分子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关系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5.2 单体分子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关系 单体结构与其竞聚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单体对某一自由基反应的活性大小是由单体活性和自由基活性两者共同决定的。因此不同单体对同一种自由基或者是同一种单体对不同自由基具有不同的反应活性。 因此在比较不同单体的相对活性时,比较的是其分别与同一自由基反应时的活性大小;自由基的相对活性比较亦然。 一般越活泼的单体形成的自由基越不活泼。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之所以不同是由它们的结构即取代基的结构效应造成的,单体取代基的结构效应对单体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1) 共轭效应 单体及其自由基的反应活性与其取代基的共轭效应密切相关。取代基的共轭效应越强,自由基越稳定,活性越小。取代基对自由基的共轭效应强弱如下: -Ph,-CH=CH2 > -CN, -COR > -COOR >-Cl > -OCOR , -R > -OR, -H 与之相反,取代基的共轭效应越强,单体的活性越高。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2) 位阻效应 自由基链增长反应常数k = AeDE/RT,取代基的共轭效应主要影响其中的DE值,而其空间立阻效应则主要影响式中的A值。 1,1-二取代单体由于链增长时采用首尾加成方式,单体取代基与链自由基的取代基远离,相对于单取代单体,空间阻碍增加不大,但共轭效应明显增强,因而单体活性增大,如偏二氯乙烯的活性比氯乙烯高2-10倍;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而1,2-二取代单体不同,单体与链自由基加成时,两者的取代基靠得很近,位阻相应增大,因而单体活性下降,如1,2-二氯乙烯的活性比氯乙烯低2-20倍。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3) 极性效应 取代基的极性也会影响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如推电子取代基使烯烃分子的双键带有部分的负电性;而吸电子取代基则使烯烃分子双键带部分正电性: 因此带强推电子取代基的单体与带强吸电子取代基的单体组成的单体对由于取代基的极性效应,正负相吸,因而容易加成发生共聚,并且这种极性效应使得交叉链增长反应的活化能比同系链增长反应低,因而容易生成交替共聚物。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目前有关这种交替共聚的解释有两种理论:过渡态的极性效应和电子转移复合物均聚理论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目前有关这种交替共聚的解释有两种理论:过渡态的极性效应和电子转移复合物均聚理论 以苯乙烯和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为例,过渡态极性效应理论认为当苯乙烯自由基与马来酸酐加成后形成一个因共振作用而稳定的过渡态: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马来酸酐自由基与苯乙烯单体加成也生成类似的共振稳定过渡态: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马来酸酐自由基与苯乙烯单体加成也生成类似的共振稳定过渡态: 这种极性效应使得苯乙烯自由基优先与马来酸酐加成,而马来酸酐自由基则优先与苯乙烯单体加成,结果得到交替共聚物。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另一种理论则认为两种不同极性的单体先形成电子转移复合物,该复合物再进行均聚反应,这种聚合方式不再是典型的自由基聚合: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5.3 Q-e方程 取代基的共轭效应、位阻效应和极性效应决定了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1947年Alfrey和Price首次提出了半定量地能计算不同单体对r值的Q-e方程,认为M1和M2自由基共聚的各链增长速率常数可用下式表示: k11 = P1Q1exp(-e1e1) k22 = P2Q2exp(-e2e2) k12 = P1Q2exp(-e1e2) k21 = P2Q1exp(-e2e1) 式中P1和P2代表自由基M1• 和M2• 的活性,Q1和Q2代表单体M1和M2的活性,它们与共轭效应有关;e代表单体和自由基的极性,并假定单体与自由基的极性相同,凡属吸电子性的为正值,给电子性的为负值,与极性效应有关。该式忽略了位阻效应。 取代基的共轭效应、位阻效应和极性效应决定了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为了比较不同单体和自由基的相对活性大小,人们期望能用一些参数定量或半定量地表征这些效应的综合影响,并能计算不同单体对的r值,1947年Alfrey和Price首次提出了半定量地解决上述问题的Q-e方程,认为M1和M2自由基共聚的各链增长速率常数可用下式表示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单体竞聚率可用下式表示: r1 = k11/k12 = (Q1/Q2)exp[ -e1(e1 - e2)]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单体竞聚率可用下式表示: r1 = k11/k12 = (Q1/Q2)exp[ -e1(e1 - e2)] r2 = k22/k21 = (Q2/Q1)exp[ -e2(e2 - e1)] 由于苯乙烯能与大多数单体共聚,因此选定苯乙烯为参比单体,规定其Q = 1.00, e = - 0.8,再通过实验测得各种单体与苯乙烯共聚时的竞聚率,代入上式便可求得各单体的Q、e值。 根据各单体的Q、e值可预测未知单体对的共聚行为,一般Q值相差很大的单体对难以共聚;Q值高且相近的单体对较易发生共聚;Q值和e值都相近的单体对之间易进行理想共聚;Q值相同,e值正负相反的单体对倾向于进行交替共聚。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但由Q、e值预测单体对的竞聚率时并不十分准确,主要是因为Q-e方程忽略了难以忽略的空间阻碍效应,其次假定了单体和自由基具有相同的e值。 7.6 离子型共聚反应 共聚合方程也可用于离子共聚合,但离子共聚合反应由于存在抗衡离子与链增长活性之间的离解平衡,因此比自由基共聚反应复杂,引发剂种类、溶剂极性及反应温度等对单体竞聚率影响较大,因此有关离子共聚合单体的竞聚率数据较少;离子共聚多倾向于理想共聚,难以获得交替共聚物,相反容易得到嵌段共聚物,有时甚至只能得到均聚物的混合物。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6.1 阳离子共聚合 (1) 结构相似单体对的共聚合: 结构相似单体对由于其单体活性和链自由基的活性相近,因而r1r2接近于1,显示理想共聚特征。 (2) 结构不同单体对的共聚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例子是丁基橡胶的合成,它是由异丁烯(约97%)和少量的异戊二烯(约3%)在卤代烃溶剂中于低温(-100℃)共聚而成。 结构不同单体对共聚时,常常r1>1, r2>1,意味着两单体有各自生成均聚物的倾向,因此这时要特别注意区分所得产物是共聚物还是均聚物混合物。如果是共聚物,获得嵌段共聚物的可能性很大。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3) 引发剂和溶剂的影响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3) 引发剂和溶剂的影响 引发剂和溶剂对结构不同单体对的共聚反应影响较大。非极性溶剂有利于极性单体竞聚率的提高,而极性溶剂则有利于活性较高单体竞聚率的提高。如异丁烯和对氯苯乙烯共聚,在非极性溶剂中,链增长碳阳离子被极性较大的对氯苯乙烯优先溶剂化,导致链增长活性中心周围的对氯苯乙烯浓度增加,提高了链增长活性中心与对氯苯乙烯的反应速率,导致对氯苯乙烯的竞聚率提高;而在极性溶剂中,活性中心的溶剂化由溶剂来完成,活性较高的异丁烯活性更高。 由于引发剂和溶剂对结构相似单体活性的影响也相似,因此对单体竞聚率的影响不明显。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4) 温度的影响 由于温度会影响阳离子聚合过程中的离解平衡,因此温度对单体竞聚率的影响比自由基聚合大,但影响较复杂,没有简单的同一倾向。 7.6.2 阴离子共聚合 阴离子共聚合与阳离子共聚合具有很多共性,多数阴离子共聚合体系接近理想共聚,但1,1-二取代单体由于空间阻碍效应倾向于发生交替共聚。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但是,阴离子聚合常常为活性聚合,不存在稳态假设条件,因而根据稳态假设推导出的共聚合方程不适于阴离子共聚合。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但是,阴离子聚合常常为活性聚合,不存在稳态假设条件,因而根据稳态假设推导出的共聚合方程不适于阴离子共聚合。 阴离子共聚合最重要的应用是利用其活性聚合特性合成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三嵌段共聚物: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7.7 配位共聚反应 配位聚合对单体的选择性高,配位共聚合一般较难进行,能进行共聚合的单体对并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乙丙橡胶:由乙烯和丙烯共聚而成的无规共聚物。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乙丙橡胶:由乙烯和丙烯共聚而成的无规共聚物。 乙丙三元橡胶 (EPDM):乙烯-丙烯共聚时加入少量含两个或以上不饱和键的第三单体共聚而成。第三单体在聚合时只有一个双键参与共聚反应,另一双键作为共聚物主链侧基供交联用。第三单体有:双环戊二烯 (I)、亚乙基降冰片烯 (II)和1,4-己二烯 (III)等。

第七章 链式共聚合反应 线形低密度聚乙烯 (LLDPE):由乙烯与少量a-烯烃配位共聚合而成,其聚合物主链上含有一定数目的碳数为2-4的烷基,分子链呈线形。 几种聚乙烯的链形态可简单示意如下: 常用的a-烯烃有以下几种:1-丁烯,1-己烯,1-辛烯等

Qing Wang et al. J. AM. CHEM. SOC. 2006, 128, 8120-8121 P(VDF-TrFE-CTFE) Challenges: Reactivity of TrFE is different from VDF and CTFE Needs to control th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crystalline domains of terpolymers Qing Wang et al. J. AM. CHEM. SOC. 2006, 128, 8120-8121 67

从下周开始,星期三的课调整为 晚上7:00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