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磁碟機
本章提要 傳統的軟碟機 硬碟機
硬碟機的特性 容量超大 資料存取快速 單位成本低廉 40、80、…、160、200、250、…、500GB IDE:66、100、133MB/sec SATA1:150MB/sec、SATA2:300MB/sec 單位成本低廉 價格/容量=單位成本 例:硬碟:3000(元)/200(GB)=0.015(元/MB) 例:磁片:10(元)/1.44(MB)=6.94(元/MB) 例:隨身碟: 1000(元)/1(GB)=0.98 (元/MB)
硬碟的外觀(1)
硬碟的外觀(2) 界面插座:IDE或SATA 主從設定開關:Master、Slave、CS
硬碟的外觀(3)
硬碟機規格-尺寸(1) 硬碟機依尺寸大小可分為: 5.25":PC最早使用的軟硬碟尺寸,早已淘汰了 3.5":為桌上型電腦使用的主流規格 2.5":大多使用在筆記型電腦和外接隨身硬碟 1.8":可應用在隨身多媒體播放器 1":體積超小,可以裝在手機裡 3.5吋硬碟 容量已達500GB
硬碟機規格-尺寸(2) 2.5吋硬碟 目前常見容量有40G、60G、80G、100G
硬碟機規格-尺寸(3) 1吋微型硬碟 容量有4GB、6GB、… 1.8吋硬碟 容量有20GB、40GB、…
硬碟機規格-傳輸界面(1) IDE: 又稱為ATA 有ATA66、ATA100、ATA133三種規格,ATA133表示最高資料傳輸速度為133MB/Sec
硬碟機規格-傳輸界面(2) IDE: 主機板必須支援,才能達到最高傳輸速度 一條排線接兩台硬碟或光碟時,必須調整「主從設定開關」,Master、Slave、Cable Select(CS)
硬碟機規格-傳輸界面(3) SATA: 具有下列特性: 傳輸速度更快:SATA1為150MB/Sec,SATA2為300MB/Sec 安裝更簡便:每個裝置獨佔一個通道,不必設定Master和Slave 排線細長、散熱較佳 3.3V低電壓設計,更省電 支援熱插拔 主機板必須支援 有的SATA硬碟只提供SATA專用電源插座,必須有轉接線
硬碟機規格-傳輸界面(4) SATA:電源插座、電源線和轉接線
硬碟機規格-傳輸界面(5) SATA:主機板要支援
硬碟機規格-傳輸界面(6) SATA:舊主機板無SATA界面,可以購買擴充卡
硬碟機規格-傳輸界面(7) SATA2:
硬碟機規格-傳輸界面(8) IDE與SATA外觀的比較
硬碟機規格-傳輸界面(9) IDE與SATA插座的比較
硬碟機規格-傳輸界面(10) IDE與SATA排線的比較
硬碟機規格-容量(1) 容量:以 GB 為單位, 3.5吋硬碟目前主流約為200GB左右,大一點的也有500 GB
硬碟機規格-容量(2) 容量:在windows系統下查看磁碟資訊
硬碟機規格-容量(3) 容量: 產品標示為十進位 Windows系統顯示為二進位
硬碟機規格-轉速 轉速 (Spindle Speed): 指硬碟內部馬達旋轉的速度,單位為 RPM (Revolutions Per Minute,每分鐘旋轉圈數) 3.5”硬碟轉速主要為5,400和7,200轉,有些產品達10,000轉 2.5”硬碟轉速主要為4,200和5,400轉,有些產品達7,200轉
硬碟機規格-Buffer(1) Buffer: Buffer(緩衝區)是硬碟電路中的一塊記憶體區域,介於硬碟與傳輸通道間 作為快速的硬碟界面與較慢的硬碟讀取速度之間的緩衝,藉此提效能 緩衝區大, 效能會提升, 價格也較高,常見2M、8MB、16MB
硬碟機規格-Buffer(2) Buffer
硬碟機其它規格 平均搜尋時間 (Average Seek Time):硬碟收到索取資料的要求後, 由硬碟中找到資料位置的所需的平均時間。轉速快的硬碟, 搜尋時間會較短, 一般約為 8 ~ 10 ms (千分之一秒) 之間
軟碟機的功能與特色 特性 價格便宜 容易攜帶 資料交換方便 缺點 資料讀寫速度慢 容量太小 不易保存
軟碟機的種類(1) 軟碟機分為兩種: 5.25”軟碟機:推出時間早,容量小、體積大、保存性差,早已被淘汰了 3.5”軟碟機:容量小、速度慢,將會被隨身碟取代 3.5" 的 1.44 MB 軟碟機 5.25" 的 1.5 MB 軟碟機
軟碟機的種類(2) 附加其它功能的軟碟機: 多合一軟碟機:加上讀卡機功能,可以讀取常用的CF、MS、SD、SM等記憶卡
選購建議 多大才夠用 單位成本比較 單位成本比=硬碟售價 / 硬碟總容量 (GB) 保固與維修服務 標籤是保固的依據 購買前,先上網查看評價
選購建議 廠商的保固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