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裕 輔仁大學國際貿易與金融學系 科技管理學程碩士在職專班 創新管理 李建裕 輔仁大學國際貿易與金融學系 科技管理學程碩士在職專班
創新管理 何謂創新 ? 創新如何分類 ? 創新有何重要性 ? 創意的來源有哪些 ? 如何篩選創意 ?
如何落實創新構想 ? 顧客接受創新的過程為何 ? 創新如何擴散 ? 影響創新的內外在因素為何 ? 管理者的職責為何 ? 如何確保創新的利潤 ?
何謂創新 ? MIT教授 Ed Roberts: “ 創新是將知識體現、結合或綜合,以造就原創、相關、有價值的新產品、新流程或新服務 ”。 創新=理論概念+技術發明+商業利用
創新如何分類 ? 漸進式創新 vs 突破式創新
創新如何分類 ? 各種形式的創新 經營模式 技術 產品 行銷 服務 供應鏈
創新有何重要性 ? 為了生存,企業必須不斷調適和創新。 競爭者隨時可能在市場上推出新產品,改變競爭的基礎。 改變和適應的能力是企業生存的重要條件。 「不創新只能坐以待斃」——這是英國學者福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 ,1982)在他著名的創新經濟研究中所寫下的一句話。
創新的流程: 辨識機會 激發創意 評估創意 發展 商業化
創意的來源有哪些 ? 新知 顧客 領先使用者 共鳴設計 – 參與及觀察 創新工廠 – 研發單位 公開市場 – 授權、合資、策略聯盟
新產品構想來源 顧客的需求與欲求 科學家、設計師、工程師與其他員工 檢視競爭者產品 銷售代表與中間商 市調公司 高階管理者 投資大眾 專利發明者 產業顧問 廣告公司 大學與其他研究機構
創意的來源有哪些 ? 個人創造力三要素 專業:技術性、程序性、智能性的知識 創造性思考技巧:處理問題的方式 動機:內外在動機
創意的來源有哪些 ? 管理階層如何幫助創意產生? 獎勵 創新的風氣 雇用創新人才 鼓勵創意交流 支援創新者
如何篩選創意 ? 對現有或潛在顧客而言,這項創意是否具有實際的價值 ? 該項創新是否合乎公司策略 ? 公司是否具備實現它的技術能力 ? 公司是否具備使它成功的商業能力 ?
如何篩選創意 ? 財務分析工具: 損益兩平分析 現金流量折現分析
如何落實創新構想 ?
新產品發展的主要階段 行 銷 策 略 商 業 分 析 觀念發展與測試 創意篩選 創意衍生 產品發展 商品化 市場試銷
顧客接受創新的過程為何 ? 知曉 產生興趣 評估 試用 採用
採用者分類 創新採用的時間 創新者 早期採用者 早期大眾 晚期大眾 落後者
創新如何擴散 ? 創新擴散的四大要素 創新本身 溝通管道 時間 社會體系
影響採用過程的 產品因素 相對優勢 相容性 複雜性 可分割性 可溝通性 成本、使用成本、風險等
影響創新的內外在因素為何 ? 內在因素 企業文化 組織與獎勵 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 領導
影響創新的內外在因素為何 ?
影響創新的內外在因素為何 ?
影響創新的內外在因素為何 ? 外在因素 市場 產業結構 資本市場 智慧財產(IP)保護 社會文化
管理者的職責為何 ? 支持創新的組織特質 管理階層能接受冒險 樂見新構想與新的做事方法 資訊自由流通,不受經理人控制 員工能接觸顧客、科學團體等知識來源 好點子獲得高層主管支持 創新者獲得獎勵
管理者的職責為何 ? 培養樂見創新的文化 建立策略方針 參與創新 保持開放但懷疑的態度 改善創意商業化的流程 應用投資組合思維 找對人才 建立雙管齊下的組織
如何確保創新的利潤 ?
保障創新的利潤 防堵 才能 產品或行業 公司策略 生命週期 合作 前進
公司必須防止他人的侵入;例如智慧財產權、商標、專利權、或銷售管道 防堵策略 公司必須防止他人的侵入;例如智慧財產權、商標、專利權、或銷售管道
防堵的特有功能 研發階段 製造階段
發布“侵入將無利可圖”的訊息以防堵跟進行為: 管理者對現有技術的承諾 報復的歷史 特定資產 產業「最小經濟規模」太高
公司必須保持創新精神,勇於放棄已過時的才能並淘汰現有的產品 前進策略 公司必須保持創新精神,勇於放棄已過時的才能並淘汰現有的產品
合作策略 邀請其他企業加入
合作的基本理由 贏得標準(主流設計) 增加下游需求 建立才能 第二供應來源的重要性 進入國際市場
採行策略之考量 與價值鏈結合 公司可以在其價值鏈的任何點上採取不同的策略 與新產品生命週期結合 公司可採行的策略因技術生命週期改變而有所變化
資料來源 Allan Afuah (1997), Innovation Management – 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fits. Peter F. Drucker (199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楊幼蘭 (2004), 如何做好創新管理, 天下文化。 Everett M. Rogers (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