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lude 鄭名妤、彭巧柔、林怡欣、陳瑾瑩.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教师成绩录入步骤 1. 登录教务系统 2. 进入教师成绩管理界面 3. 选择相应的教学班,点击 “ 课程成绩录 入 ” 进入成绩录入界面 4. 点击 “ 设置 ” 按钮设置 “ 成绩分项 ” 5. 录入成绩, “ 保存成绩 ” 按钮可以保存成 绩但不提交(提交后不能再修改成绩) 6. “ 提交成绩 ”
Advertisements

7.2 图示化记忆 记忆的概述 图示化记忆 联想记忆法 奇特联想记忆法 用手记忆.
平面构成 第六章 平面构成形式与法则 — 破规与变异. 第七章 平面构成形式与法则 — 破规与变异 破规与变异构成的形式、有下列四类: 一、特异构成 特异构成。其表现特征是,在普遍相同性质的事物 当中,有个别异质性的事物,便会立即显现出来。
計概報告---古典音樂 班級:數一甲 姓名:邵鈺婷 學號:49831135 數一甲 35號 邵鈺婷.
鋼琴作品研究-法國組曲形式探討 U 林昕璇 U 王方彣.
音樂之父~巴哈 授課老師:陳雅筑.
大家好.
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 連廷嘉.
刑 法 学 (各论) 主讲人:张明楷.
打 開 西 洋 音 樂 史 尋找那被遺忘的故事 中世紀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巴洛克時期 古典時期 浪漫時期
音樂中的建築美 - 曲式 天主教香港教區聖樂委員會 主辦 年度聖樂培育課程 聖樂專題講座 蔡志明先生 主講
第六编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1790年——1910年).
巴洛克時期音樂.
弦樂 (strings): 小提琴 (violin), 中提琴 (viola),
导 论.
巴洛克时期 1600 ~ 1750 数码钢琴演奏(中级).
中国民乐 中国民乐.
The carnival of the animals
说一说,看谁说的多: 金色的( ) 金色的…… 阳光 麦浪 童年 沙滩.
巴哈專題 與舞曲組曲形式探討 音樂四 U 蔡怡萱 音樂四 U 邱詩恩.
莫 札 特 (W. A. Mozart, 奧地利, ) 生平 作品特色 重要作品 對後世的影響 1.音樂神童
弦樂器介紹 製作者:楊智惠 學校:東新國中.
荀白克(A.Schoenberg) 被稱為『新維也納樂派』始創人 出生於維也納 受李斯特、華格納及史特勞斯等人影響
巴洛克音樂 金工一忠 第二組.
薇閣中學九十六學年度 WEGO 2008 校園音樂會
简易西方音乐史.
J. S. Bach( ) 組員:林愷恩 U 韋淳軒 U
深情之美 ~ 中提琴音樂欣賞 主講人:呂昭瑩.
偉大音樂家的生平.
Cello Suite No.1, BWV1007, Prelude
大提琴 弦樂 樂器介紹 (西樂).
Johann Sebastian Bach 巴哈 .
巴羅克時期 Baroque
J.S.Bach – WTC I/2 in C minor BWV847 – Praeludium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玫瑰花最近開了 Nuper Rosarum Flores 新北市三民高中 鄭麗芳 老師.
打開西洋音樂史 中古時期(黑暗時期):葛麗果聖歌 文藝復興時期:複調聖詠合唱、世俗音樂 巴洛克時期 古典樂派 浪漫樂派 國民樂派
大調音階 李金桂 製作.
中二級音樂.
Texture 織體.
六、音 樂 與 廣 告 音樂與設計 Music & Design.
古音樂很難聽? 西洋樂器也有發展的歷程 思考一下,這是宗教音樂還是世俗音樂? 古長笛 現代雙簧管 古雙簧管 圖片來源:
Naxos Music Library (拿索斯線上音樂圖書館) User Guide By S.C. Chiang.
長笛 木管樂 樂器介紹 (西樂).
第八周 樂器介紹.
和聲學 音樂的最佳妝點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
音樂之父-巴赫 時代背景 生平介紹 樂曲賞析.
Antonio Lucio Vivaldi 安東尼奧·盧奇奧·韋瓦第.
認識巴赫音樂家族 長億高中 謝秀琳.
音樂之父 約翰‧瑟巴斯強‧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 二零一三至二零一四年度音樂科 六年級專題報告 主題:西方樂器的認識 姓名:李永兒 班別:6A 學號;17.
樂器家族–弓弦樂器 提琴家族: 小提琴(violin) 中提琴(viola) 大提琴(cello) 低音大提琴(double bass)
美麗的西子湖.
韓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音樂與和聲(1) 二部輪唱.
Strings 弦樂.
中二音樂科 音樂與場所.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 年度 六年級專题報告 鍾詩韻 6B (7)
藝 術 與 人 文 之 靈感的探索.
六下藝術與人文音樂科 教學計劃報告 林舒惠 2019/5/20.
音樂之旅 第一冊 單元五 級進、跳進、旋律動向.
參、歌唱的型態與種類 歌唱的藝術.
5-6 常見表情術語.
第一週 音樂的元素.
維也納古典時期三傑 海頓 莫札特 貝多芬 (Haydn, ) (Mozart, )
約翰‧瑟巴斯提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
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鱒魚鋼琴五重奏 大自然的靈感~詩與音樂的結合.
以年齡、性別分類-可分童聲、女聲、男聲等 以音域分類-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relude 鄭名妤、彭巧柔、林怡欣、陳瑾瑩

前奏曲名稱及定義 Prelude(英)Preludio(義)Prélude(法)Praeludium(德) 拉丁文Praeludium字義為「something Played before」說明前奏曲原始的定義﹐是作為樂曲前 開場的序奏、將聽眾的注意力導至作品中 「十五世紀是專門為獨奏樂器的創作的曲種﹐尤 其是鍵盤樂器﹐置於整個音樂作品的第一首﹐有 點像序曲及導奏的功能﹐以即興的方式演奏導引 出整首作品。」-Jeffrey Dean《葛洛夫線上音 樂百科》(Grove Music Online)

早期前奏曲 不附屬前奏曲(unattached prelude)  不需要連接特定的樂章,但可以在前奏曲之後連 接任何形式的樂曲或同調性的作品。 最早期的文獻紀錄是為管風琴(Organ)而作﹐用來 引領教堂的合唱團。 之後是為其他和弦樂器(如:魯特琴Lute)而作 的即興作品﹐使演奏者藉此調音、確定音色和放 鬆手指。

早期前奏曲 具啟發性、教育意義 被記錄下來(著重演奏技巧),為提供學生做為 研究學習的範本。 包含各種曲式/方法、創作風格和演奏技巧 所以後來被應用在各個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作 品裡。

巴洛克時期的前奏曲 附屬前奏曲(attached prelude) 其後需連接固定的樂章。 「前奏曲加組曲」  其後需連接固定的樂章。 「前奏曲加組曲」 J.S. Bach(1685-1750): Six English Suites、Six Partitas、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1007-1012(1717-1723) Hanry Purcell (1659-1695):《作品選集》  Choice Collection of Lessons(1696) G. F. Handel(1685-1759):《大鍵琴組曲》  Suite de pieces pour le Clavacin(1720)

巴洛克時期的前奏曲 「前奏曲與賦格」  J.S.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WV846-893 (I.1722 II.1742)   -巴哈是第一個採用二十四個大小調創作前奏 曲的作曲家﹐其譜寫的兩冊《平均律》曲集每首 前奏曲都有獨特的動機、織度與形式﹐同時也探 索許多風格、注入鍵盤樂器的演奏技巧。  調性編排為半音級進上行(C major→ C minor → #C major→#C minor…)

巴洛克時期的前奏曲 「聖詠前奏曲」(Chorale Prelude)源於路得教派,涵 蓋所有取材於聖詠的管風琴音樂作品。 聖詠前奏曲四種主要的形式 定旋律 Cantus firmus 可以出現在任何一個聲部,聖詠為定旋律以較長的音值與其他聲部作對位。 裝飾的聖詠曲 Coloration Chorale 將聖詠曲當成固定調置於高聲部,以多且華麗的裝飾技巧呈現。 組曲 Chorale Partita 在聖詠曲上做不同的變奏,每一個變奏稱為「節」(verse),在每一小節中,聖詠曲會做不同的變化,或是成為固定調來支撐其他的旋律。 幻想曲 Chorale Fantasia 每一聲部皆用對位法寫作,由聖詠曲中自由取材並 運用。

十九世紀的前奏曲 巴哈之後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前奏曲這形式不甚流 行,直到十九世紀有些作曲家「對早期音樂感到 興趣」且為了「褒揚巴哈」的創舉而創作了許多 「前奏曲與賦格」的曲子: Felix Mendelssohn: 《六首前奏曲與賦格曲》  Six Preludes and Fugues, Op.35(1837) Franz Liszt: 《巴哈前奏曲與賦格曲》  Prelude and Fugue on B-A-C-H(1855) Johann Brahms: 《給管風琴的兩首前奏曲與賦格 曲》Chorale Preludes for Organ, Op.122(1857)

十九世紀的前奏曲 獨立前奏曲(independent prelude) 其後沒有任何接續的樂曲。  其後沒有任何接續的樂曲。 (1448首次出現於Adam Ileborgh古記譜法中, 收集於Incipiunt praeludia diversarum notarum)             Frédéric Chopin(1810-1849)  著24 Prelude, Op.28(1839)加入  個人情感,賦予其對二十四個不  同調性的理念。將前奏曲獨立,成  為日後許多作曲家的曲式新範例。

十九世紀的前奏曲 跨越浪漫、現代時期的音樂家都跟隨著蕭邦創作 包含二十四首或二十五首獨立的「前奏曲」﹐並 把前奏曲建立於無標題特性的類型上。 Alexander Scriabin(1872-1915):  24 Preludes, Op.11(1896) Dmity 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1906-1975):  24 Prelude, Op.34(1933) Cesar Cui庫宜(1835-1918)  25 Prelude

二十世紀的前奏曲 Claude Achille Debussy(1862-1918) 首開先例將前奏曲加上 標題,成為標題音樂, 後輩的作曲家也跟進。

Debussy Préludes, Book I & II 以半音音階(chromatic scale)、五聲音階 (pentatonic scale)、八音音階(octatonic scale)、 全音音階(whole-tone scale)、調式音階(modal scale)、及自然音階(diatonic scale)等變化素材賦 予每首小品風格分明的主題旋律。

二十世紀的前奏曲 二十世紀中期先鋒的作曲家把前奏曲單獨出來的 趣味性沿用著﹐使得前奏曲無序曲的功能。 是表達作曲心境、作品型態與展現技巧的曲集。 融合爵士、民謠、舞曲等。 形式更為廣泛﹐不再侷限於某種訴求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