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吳麗娟 組員:8號袁巧耘 11號邱婕熒 12號李姵玟 26號翁麗茹 35號李芷瑄 62號李妍樺 西洋服裝史 指導老師:吳麗娟 組員:8號袁巧耘 11號邱婕熒 12號李姵玟 26號翁麗茹 35號李芷瑄 62號李妍樺
目錄
前言
洛可可風格 –束腹內衣的轉變 帝政時期,在法國大革命風暴的衝擊下,古典主義的女裝去掉了前幾個世紀女子的緊身胸衣和裙撐,重新恢復了古希臘時期女子自然流暢的服飾線條。 由於對內衣的重視,一種新型的內衣出現它是一種把數層斜紋棉布用很密的線跡縫合在一起或用塗膠的硬麻布做成長及臀部的新型胸衣,它在腰部收緊而在胸腹部和臀部放鬆,背部中央採用繫帶整形,具有可調節性,穿在衣裙裡既有緊身的作用,又柔軟然,開始接近現代婦女所用的乳罩背心的樣式。
洛可可時期束腹內衣 18世紀早期絲綢繡花緊身胸衣,緊身胸衣最早是在18世紀的意大利改制的。 這種刺繡軟緞裡面用亞麻來做襯裡,胸前中央和後背中央都用帶子繫住。
洛可可時期束腹內衣 約1820年的白色棉布緊身胸衣,胸部及臀部兩側均有三角形的襯墊,後背中央用帶子穿過圓形的骨圈繫住。
洛可可時期束腹內衣 約1832年厚身的白色緊身胸衣,提花凸紋布縫針技術使臀部以上都勾勒出了花卉造型,並形成了不規則變化的凹凸圖形。 胸部兩側都有襯墊襯托,背部中央用帶子繫住。
洛可可時期束腹內衣 從大約1840年開始流行的白色棉布緊身胸衣(8英寸高)的縮小模型,胸部有三角形的襯墊作依托,後部中央用帶子繫住。
洛可可時期束腹內衣 大約從1844年開始流行的白色棉布緊身胸衣,這種曲線的造型表現在前面接縫處、側面接縫處、後背中央開口處。此款胸部也有襯墊,但襯墊的大小要隨前面接縫的改變而改變。此款後背中央用帶子繫住。
新古典主義的出現 18世紀末葉,華麗的洛可可風格逐漸被純真的新古典主義取代,到19世紀初期,流行的是柔軟、寬鬆、平實素雅、強調高腰的服飾,仿古羅馬帝政時期的長袍,高根鞋、束腹內衣跟假髮同時都被拋棄 。
新古典主義由來 1790到1820年之間的風格,在服裝史上稱為「新古典主義」正是大革命之後為取代華麗而誇張的洛可可風格而來,以自然簡單為主,也是一種對巴洛克及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強烈反叛,強調自然、淡雅、節制,是與古希臘羅馬的題材型結合發展出來的。
新古典主義風格 1820-1850年正處於浪漫時期,蕾絲的材質可表現出細膩輕薄的質感,因而當時被大量運用在服裝上,呈現出華麗繁複的效果;裙擺上的皺褶使女人的身形更加修長;誇大華麗感的袖型,裙子呈現鐘形狀,強調裙擺的華麗皺褶;領口、袖口、裙擺運用蕾絲花邊搭配其他材質呈現出華麗繁複的效果。 (京都服飾文化研究財團收藏,1826年代女裝)
新古典主義轉變 1830年代,服飾講究的是裙襬的華麗縐褶,強調曲線;束腰內衣、高根鞋跟蓬裙等再度流行,上半身的設計亦表現出華麗誇張的造型,如「落肩」的設計和誇張的「羊腿袖」等以強調肩部的寬度。 1840~1860年代,隨著浪漫主義影響,服飾愈現奢華繁複,可以說是回復到法國大革命前的巨大裙撐時代,下半身的圓膨裙襬裝飾成為流行的指標。
新古典主義轉變 860s 中期開始 仍是大膨裙,但幅度漸漸轉向集中於後半部 (京都服飾文化研究財團收藏)
新古典主義轉變 1860s末期開始到1870s,女性的服飾再度產生變化,裙襬膨起的部份轉向後半部,用裙撐使後半呈現突出的曲線,是「前扁後膨」的奇特造型,強調臀部隆起,女性開始穿著特殊的「臀墊」來強調臂部的曲線,帽子的款式也愈見小巧。 (來源:杉野學園衣裳博物館)
新古典主義轉變 而在1880s末期,強調後部臀部的裝飾漸漸消失,突顯緊身曲線的拖曳裙襬開始盛行,流行的特點在於利用裙襬的優雅感。 (來源:杉野學園衣裳博物館)
新古典主義轉變 1890開始,蓬裙漸退流行,S型曲線大行其道,款式、裝飾線條愈來愈見多元化。 (來源:杉野學園衣裳博物館)
十九世紀服裝風格 綜觀十九世紀服裝的脈絡:初期浪漫主義代表理想與遠景,為人們開啟感情洋溢、創作幻想的時代;直至中期,人們收歛對浪漫主義的誇張風格,趨向繁複華美的風格,重新詮釋古典裝飾。 中期之後,「時尚」的觀念開始萌芽,代表中產階級興起,大眾消費社會來臨,人民更有錢也更有閒去思考,各個新興階級也開始為他們社會地位抗爭,舊的、既定的階級觀念逐漸受到動搖 。
十九世紀服裝風格 最後期的工業革命,機械改變人與服裝的關係。由精製手工到機械生產;高級訂製到成衣量產。 一連串的轉變在在說明了在這一世紀中各種新舊觀念的快速交替,不是單就一種風格可以概括說明的,而是前後互相交替影響著,也因此而造就了一個這麼豐富意象的世紀。
新藝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於19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流行於歐洲各國,在設計史上統稱為「近代風格」(Modern Style)或「1900風格」。在18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達到頂峰。新藝術運動的名字源於薩莫爾·賓(Samuel Bing)在巴黎開設的一間名為“新藝術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他在那裡陳列的都是按這種風格所設計的產品。此藝術運動是在20世紀之初,位於大眾文化最高點的藝術和設計風格。
新藝術運動的由來 集中在十九世紀中社會對當時兩種不同設計潮流的反動,其一是當時工業化技術未成熟,工業化的結果並未帶給人們更好的生活,因此人們對社會工業化產生一種恐懼和厭惡。
其二是對於瀰漫整個十九世紀的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所做出的反動,「維多利亞風格」承襲過去數百年來以來,貴族階級與神權統治為核心的矯飾主義,極盡奢華繁雜的裝飾手法只為了彰顯權威性,對於逐步走向商業化與工業化的社會,一切以民用商業為主的思想改變是無法接受的,所以「維多利亞風格」的存在,只是加深人們重新掀起對傳統純樸手工藝的重視與熱中。
新藝術運動的探討 當時,它只是被簡單地稱為現代風格,就像洛可可風格在它那個時代的稱呼一樣。另一方面,很多小範圍團體的互相聚集,稍微改良了當時矯飾的流行風格,形成20世紀現代主義的前奏。
風格及特色 這種風格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充滿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動的線條。像是使傳統的裝飾充滿了活力,表現形式也像是從植物生長出來。 新藝術運動具有一個自己的特殊形象,而且不像保守的拉菲爾前派,新藝術運動沒有躲避使用新材料、使用機器製造外觀和抽象的純設計服務。
建築風格 新藝術運動主張運用高度程式化的自然元素,使用其作為創作靈感和擴充“自然”元素的資源,例如:海藻、草、昆蟲。 新藝術運動中好的一面,是其考慮了完整的風格。這意味著它無論是在建築風格、室內設計、傢俱和織物設計、器皿和藝術品、燈具等方面,都有了一個等級尺度。
藝術家中最具代表人物 阿爾豐斯·慕夏(Alphonse Maria Mucha) 慕夏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新藝術運動特徵,也有強烈的個人特點,他創作了大量的畫、海報、廣告和書的插畫,同時從事珠寶、地毯、壁紙及劇場擺設等設計。
作品欣賞 1894年,戲劇《Gismonda》 1909年,《聖女貞德》
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 蒙克所畫的人物都承擔著表現一種特定心理狀態的使命(以《呐喊》為最有名),所以他創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現實的。蒙克堅稱,印象派並不適合於自己的藝術。他對描寫現實的任意一個斷面也不感興趣,他要描寫的是那種充滿了情緒內涵的,且具有巨大的傳神力的狀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蒙克殫精竭慮地構思,他的作品創造了緊張氣氛。
1893年,《吶喊》
結論 新藝術的起源是多方面的,創造新的藝術形態,丟棄過去時代的靈感,但它仍包含著不少傳統「時代」的經驗。新藝術運動接受了許多很多現代與「新潮」的觀念,不斷探索形態與結構上的的多樣性裝飾。每一個藝術活動的產生到結束都為這社會帶來極大的影響,從平面、產品到空間,無一不受其影響,並創造出下一次的時尚潮流。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新藝術運動的由來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12708643 新藝術運動的探討http://zh.wikipedia.org/zh/%E6%96%B0%E8%89%BA%E6%9C%AF%E8%BF%90%E5%8A%A8 藝術家中最具代表人物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101004229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8%B1%E5%BE%B7%E5%8D%8E%C2%B7%E8%92%99%E5%85%8B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