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核酸的分离纯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肿瘤知识点滴 湘潭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 周伏初. 一 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组织细胞在某些内在因素影 响的基础上,由于外界致病因素(物理、 化学、生物)的作用而发生一系列质的 改变,形成一种异常的增生。这种异常 增生一旦形成,即使外界至病因素停止 作用,也还能继续自然发展,这说明肿 瘤是整体性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
Advertisements

实验十 DNA片段从琼脂糖凝胶 中的分离 DNA fragment recovery from the agrose gel.
第三章 非细胞微生物 【知识目标】 1 .掌握病毒及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理 解病毒的增殖过程。 2 .了解噬菌体的检测方法及与发酵工业的关系。 【技能目标】 1 .学会识别噬菌体在发酵工业中造成的污染。 2 .学会噬菌体检测的方法并处理噬菌体的污染。
浙江省普陀中学 张海霞 例谈高中生物 一轮复习有效性的提高 一轮复习有效性的提高.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目标? 1 、知识: 提高审题能力 强化、突出主干知识。 易化、突破难点知识。 细化、整理基础知识。 2 、能力: 提高解题技巧 提高表达能力.
狂犬病 狂犬病晚期的犬. 一、狂犬病病原 : 狂犬 病毒属于弹状病毒, 75×180nm 大小,外层为含脂 质的囊膜,内部为含核蛋白的 核心,对脂溶剂敏感,为单链 RNA 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感 染动物的唾液和脑组织。 狂犬病病毒结构.
畜禽繁殖技术 精液的品质检查. 学习目标 1. 了解家禽精液的组成。 2. 掌握精液品质鉴定的方法。
主题二 生命的基础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化学组成 功能 成分 结构 基质 细胞器 结构 功能.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第三十五讲 授课老师:安宝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甲型 H1N1 流感 定义 甲型 H1N1 流感是由甲型 H1N1 流感病 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 病毒的基因片段,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 传播。
氨基酸转换反应 ( 一 ) 血液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 一. 目的 : 了解转氨酶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临 床诊断中的意义, 学习转氨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 法。 二. 原理 :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氨基转换酶也称转氨酶, 能 催化 α – 氨基酸的 α – 氨基与 α – 酮基互换, 在氨基酸 的合成和分解尿素和嘌呤的合成等中间代谢过程中.
实验二 培养基的制备 消毒与灭菌. 培养基配制实验原理 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 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 人工制备培养基的目的,在于给微生物 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养条件。
学案6 基础实验 [题型剖析] 教材中基础实验的考查是近几年试题命制的一个趋势,本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和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分为显微观察类、物质鉴定类、探究设计类、调查模拟类。 [突破策略] 首先要将教材中的实验分类归纳;然后对教材中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步骤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比较记忆,要认真领悟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并从其中提炼总结实验方法和技术。
第六章:動物的消化與吸收 第一節 消化.
Na K Ca 矿 物 质 07食检 丁丽杰.
癌 症 發 生 的 秘 密 食 品 與 癌 症 授課教師:吳進益 老師.
多酚氧化酶的粗提、蛋白质含量、催化活性测定及电泳分析
实验案例探究(四) 预测结果结论类实验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供最佳教学方法 --- 尽在中国教育出版网
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测定 董雷鸣.
生命科学发展趋势、优先发展领域与资助思考
阳性克隆的快速检测 一、实验目的 学习蓝白斑筛选试验中阳性克隆的快速检测方法 掌握蓝白斑筛选的原理和方法.
上饶师范学院 生物化学实验 主讲: 林弘 张勇 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 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单元九 种猪常见疾病(4).
第五章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高二生物 绪论 制作人:李 绒.
药剂学 第八章 浸出制剂 药物制剂教研室.
动物细胞工程 儋州市一中 金兆娜.
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 指导老师:肖靓.
第五章 蛋白质分析技术 王 英 蛋白质分析技术是用来分析蛋白质的含量、纯度、氨基酸组成和结构的技术。
考题再现: 思考:关于线粒体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其中“内共生起源”学说(如图所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能够支持这一假说的有力证据有很多,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列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一轮复习 细胞的增值.
运动对血压、脉搏、呼吸 及乳酸含量的影响 人体机能实验中心.
1.还原糖 2.脂 肪 3.蛋白质 10叶绿素 4.质流动 5.分 裂 6.酶温度 7.酶- PH 8.酶效率 9.酶水解 11.分 离 12.复 原 13.取DNA.
环境空气监测(1) 环境监测总站 2016年04月.
Df 29讲 实验与探究 考纲目标引领 考点名师导悟 知能创新演练.
病原: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该亚科现有8个属,各属成员对动物的致病作用有明显的差异,但它们构造差异不大。
寻找生命的螺旋 深圳市育才中学 黄俊芳.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二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实验四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测定.
13-14学年度生物学科教研室总结计划 2014年2月.
第六章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第三节 细 细胞溶胶 内质网 胞 核糖体 质 高尔基体 线粒体 第一课时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 黄晓芬.
· 全球变暖 · 臭氧的破坏与保护 · 酸雨危害与防治
专题3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学时 32 指导老师:文国琴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兔肝脱氧核糖核酸的提取.
第一部分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试验三 用于大分子分离的电泳技术 孔忠新
第七章 焦化废水的检验 §7-1 水样的采取 §7-2 pH的测定 §7-3 浊度的测定 §7-4 氨氮的测定 §7-5 溶解氧的测定
基因工程实验流程总览.
第五章 核酸的分离纯化.
基因工程实验指导书 THE EXPERIMENTAL GUIDE FOR GENE ENGINEERING.
碱变性法小量提取质粒, DNA的限制性酶切
分子生物学实验.
种子检验学实验 种子检验学 马守才 博士/副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实验一 总结 第一、要求; 实验现象和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对应写;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对应着写; 第二、希望; 希望能够多提出问题;
基于高中生物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性课例开发
核酸抽取及杂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李莉 讲师.
第二章 药品的鉴别试验 Identification test of drug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本节聚集: 1.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2. 细胞核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
第二节 核酸与细胞核.
实验二.DNA浓度与纯度的测定.
生物复习课 新陈代谢与酶.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 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徐志浩 遗传与基因工程教研室 院系楼西侧一楼 2016年.
实验一 双水相萃取.
细胞器的分级分离 [目的要求] 1.掌握差速离心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的原理。 2.熟悉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分离和纯化的实验方法。
实验三 动物组织中核酸的提取与鉴定 实验三 动物组织中核酸的提取与鉴定 1.
成员:2008级生物工程 王佳宁 2008级生物工程 漆亚乔 2008级生物技术 李芮
柑橘皮中黄酮两种提取方法的探索 及含黄酮类饮料生产工艺改进
√ √ 习题 1.下列情况引起负误差,且为系统误差的是: (1)砝码锈蚀; (2)滴定过程中从锥形瓶中溅出少量试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节 核酸的分离纯化

主要内容 前言 1 核酸分离、纯化原则 2 分离提取核酸的主要步骤 1.1 保持核酸分子一级结构的完整性 1.2. 防止核酸的生物降解 1 核酸分离、纯化原则 1.1 保持核酸分子一级结构的完整性 1.2. 防止核酸的生物降解 2 分离提取核酸的主要步骤 2.1 细胞的破碎 2.2 核蛋白的解聚、变性蛋白的去除 2.3 核酸的沉淀 2.4 核酸的浓度测定 2.5 核酸的保存

前 言 核酸(nucleic acid)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 前 言 核酸(nucleic acid)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基因表达的物质基础。 无论是进行核酸结构还是功能研究,首先需要对核酸进行分离和纯化。 核酸样品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 Home

1 核酸分离、纯化原则 1.1 保持核酸分子一级结构的完整性 1)温度不要过高; 2)控制pH值范围(pH值5-9); 1.1 保持核酸分子一级结构的完整性 1.1.1 意义:遗传信息全部储存在一级结构之中,核酸的—级结构还决定其高级结构的形式以及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结合的方式。 1.1.2 分离核酸原则: 1)温度不要过高; 2)控制pH值范围(pH值5-9); 3)保持一定离子强度; 4)减少物理因素对核酸的机械剪切力. Home

1.2 防止核酸的生物降解 细胞内或外来的各种核酸酶能消化核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破坏核酸一级结构。 1.2 防止核酸的生物降解 细胞内或外来的各种核酸酶能消化核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破坏核酸一级结构。 所用器械和一些试剂需高温灭菌,提取缓冲液中需加核酸酶抑制剂。

1.2.1 DNA酶抑制剂 (1) 金属离子螯合剂: DNA酶需要金属二价离子Mg2+、Ca2+的激活,因此使用金属二价离子螯合剂,可抑制DNA酶活性。如EDTA-Na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8-羟基喹啉; (2) 阴离于型表面活性剂: 如SDS,该试剂除对核酸酶有抑制作用外,还能使蛋白质变性,并与变性蛋白结合成带负电荷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在高盐溶液中沉淀。

1.2.2 RNA酶(RNAase)抑制剂 RNAase分布广泛,极易污染样品,而且耐高温、耐酸、耐碱,不宜失活。 (1) 皂土(bentonite ) 作用机制:皂土带负电荷,能吸附RNase,使其失活。

作用机制:与蛋白质中His结合使蛋白变性。 使用注意: (2) DEPC(二乙基焦碳酸盐) (C2H5OCOOCOOC2H5) 粘性液体,很强的核酸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与蛋白质中His结合使蛋白变性。 使用注意: 1)DEPC也能破坏单链核酸中大部分腺嘌呤环。但浓度比使蛋白质变性的浓度大100~1000倍。 2)容易降解,保存在4 ℃或液氮中; 3)提RNA时,0.1% DEPC浸泡器皿37℃ 2 h。 4)剧毒。

(6)氧钒核糖核苷复合物 (Vanadyl-Ribonucleoside Complex, VRC) (3) 肝素 (4)复合硅酸盐(Macaloid) (5)RNase阻抑蛋白(RNasin) (6)氧钒核糖核苷复合物 (Vanadyl-Ribonucleoside Complex, VRC) Home

2.1 细胞的破碎 (1) 高速组织捣碎机捣碎 (2) 玻璃匀浆器匀浆 (3) 超声波处理法 (4) 液氮研磨法 (1) 高速组织捣碎机捣碎 (2) 玻璃匀浆器匀浆 (3) 超声波处理法 (4) 液氮研磨法 (5) 化学处理法(SDS、LDS,吐温80等) (6) 生化法(溶菌酶、纤维素酶等) Home

2.2 核蛋白的解聚、变性蛋白的去除 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力主要是正负静电吸力(核酸与碱性蛋白的结合)、氢键和非极性的范德华力。 分离核酸最困难的是将与核酸紧密结合的蛋白质分开,同时避免核酸降解。

2.2.2 加入SDS 2.2.1 加入浓盐溶液(如NaCl) 核酸-蛋白质加入NaCl后,破坏静电吸力,使氢键破坏,核蛋白解聚;

2. 2.3 酚/氯仿抽提 氯仿比重大,能加速有机相与水相分层,减少残留在水相中的酚,同时氯仿具有去除植物色素和蔗糖的作用。 2. 2.3 酚/氯仿抽提 酚/氯仿混合使用能增加去除蛋白的效果,并对核酸酶有抑制作用。 氯仿比重大,能加速有机相与水相分层,减少残留在水相中的酚,同时氯仿具有去除植物色素和蔗糖的作用。 在酚/氯仿抽提核酸提取液时,需要振摇,为防止起泡和促使水相与有机相的分离,再加上一定量的异戊醇(酚:氯:异戊醉=25:24:1)。

使用酚时应注意 (1)使用注意 酚通常是透明无色的结晶,如果酚结晶呈现粉红色或黄色,表明其中含有酚的氧化产物,例如醌、二酸等。变色的酚不能用于核酸抽提实验,因为氧化物可破坏核酸的磷酸二酯键。 (2)安全操作 酚腐蚀性很强,并可引起严重的灼伤,操作时应戴手套。 Home

2.3 核酸的沉淀 沉淀是浓缩核酸最常用的方法。 优点: ①改变核酸的溶解缓冲液; ②重新调整核酸的浓度; ③去除溶液中某些盐离子与杂质。

2.3.1 核酸沉淀的盐类及浓度 当核酸溶液的pH值大于4时,核酸分子呈多聚阴离子状态,它与1价或2价阳离子形成的盐在许多有机溶剂中不溶解,也不会被有机溶课剂变性。 盐 贮存液浓度(mol/L) 终浓度(mol/L) MgCl2 1 0.01 NaAc 3 (pH5.2) 0.3 KAc NH4Ac 10 2.5 NaCl 5 0.2 LiCl 8 0.8

2.3.2 有机沉淀剂 (1)乙醇 优点: 对盐类沉淀少,沉淀中所含迹量乙醇易挥发除去,不影响以后实验。 缺点: 2.3.2 有机沉淀剂 (1)乙醇 优点: 对盐类沉淀少,沉淀中所含迹量乙醇易挥发除去,不影响以后实验。 缺点: 需要量大,一般要求低温操作。

(2)异丙醇 优点: 需体积小,速度快,适于浓度低、体积大的DNA样品沉淀。一般不需低温长时间放置。 缺点:

(3)聚乙二醇(PEG) 优点: 可用不同浓度的PEG选择沉淀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DNA片段。应用6000相对分子质量的PEG进行DNA沉淀时,使用浓度与DNA片段的大小成反比。 注意: PEG沉淀一般需加0.5mol/L的NaCl或10 mmol/L的MgCl2。要除去DNA沉淀中PEG。

(4)精胺 精胺不是有机溶剂,但可快速有效沉淀DNA。 原理是: 精胺与DNA结合后,使DNA在溶液中结构凝缩而发生沉淀,并可使单核苷酸和蛋白质杂质与DNA分开,达到纯化DNA的目的。

2.3.3 核酸沉淀的温度和时间 一般强调,核酸沉淀在低温长时间下进行。低温长时间沉淀,易导致盐与DNA共沉淀,影响以后的实验。一般使用0℃冰水,10-15min, DNA样品足可达到实验要求。 Home

2.4 核酸的浓度测定 2.4.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DNA和RNA的含量 2.4 核酸的浓度测定 2.4.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DNA和RNA的含量 前提:核酸样品要较纯,无显著蛋白质、酚、琼脂糖及其他核酸污染。测定浓度应大于0.25 μg/ml 。 结论:在波长260nm紫外光下,1 OD值的吸光度相当于双链DNA浓度为50μg/ml;单链DNA为37 μg/ml;RNA为40 ug/ml。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核酸浓度的操作步骤 a.吸取一定量的DNA样品或RNA样品,加水至特定体积后,转入分光光度计的石英比色杯中。 b.分光光度计先用一定量的水校正零点。 c.测定待测样品在230nm、260nm和280nm的OD值。 d.计算浓度。 双链DNA样品浓度(μg/μl) = OD260×核酸稀释倍数× 50/1000; RNA样品浓度(μg/μl) = OD260×核酸稀释倍数×40/1000。 e.分析纯度。

测定结果分析 A:测DNA: 纯的DNA样品OD260/OD280应为1.8,OD260m/OD230应大于2.0。 1) OD260/OD280大于1.9时,表明有RNA污染。 2) 小于1.6时,表明样品中存在蛋白质或酚污染; 3) OD260/OD230小于2.0时,表明溶液中有残存的盐和小分子杂质,如核苷酸、氨基酸、酚等。 注: 可能出现既含蛋白质又含RNA的DNA溶液比值为1.8的情况。

B:测RNA 纯的RNA样品其OD260/OD280应介于1.7-2.0之间,OD260/OD230比值应大于2.0。 2)比值大于2.0时,可能被异硫氰酸胍等污染; 3)OD260/OD230比值小于2.0时表明有小分子及盐存在。

2.4.2 溴乙锭荧光法测定核酸的含量 原理:DNA、RNA在荧光染料溴乙锭(EB)嵌入碱基平面之间后,DNA、RNA样品在紫外光激发下,可发出红色荧光,荧光强度与核酸含量成正比。使用一系列已知的不同浓度DNA溶液作标准对照,可比较出被测DNA溶液浓度。 注意:此法的比较主要基于目测,是估计水平。 Home

2.5 核酸的保存 (1) 对DNA ① DNA样品溶于pH8.0的TE,4 ℃或-20 ℃保存; (2) 对RNA 2.5 核酸的保存 (1) 对DNA ① DNA样品溶于pH8.0的TE,4 ℃或-20 ℃保存; ② 长期保存样品中可加入1滴氯仿。 (2) 对RNA ① RNA样品溶于0.3 mol/L NaAc (pH5.2)或双蒸灭菌水中,-70 ℃保存; ② 长期保存可以沉淀形式贮于乙醇中; ③ 在RNA溶液中,加1滴0.2 mol/L VRC(氧钒核糖核苷复合物)冻贮于-70℃,可保存数年。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