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Chem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第七章 涂 料 Chapter 7 Coatings.
Advertisements

5 抗原与获得性免疫应答 5-1 抗原基本概念 能够通过与 TCR 或者 BCR 特异结合而 激活 T 或者 B 淋巴细胞、诱导正性或负 性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正性应答 导致抗体或 / 和效应 T 细胞的产生,而负 性反应则引起抗原特异性的无反应状态, 即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英才网 1. 可以说明醋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 A.CH 3 COOH 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B.CH 3 COOH 能与 Na 2 CO 3 溶液反应,产生 CO 2 气体 C.1mol/L 的 CH 3 COONa 溶液的 pH 约为 9 D. 1mol/L 的 CH.
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 (化学反应原理) 衢州第二中学 任志强.
3-1 食物中的養分與能量 趣味科學實驗:膨糖的製作 3-2 酵素 重要性 可改變代謝作用反應進行的快慢 成分 蛋白質 影響因素
欢迎再次光临 新课马上开始.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三章 发酵工业培养基设计.
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一节 环糊精包合技术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肿瘤免疫学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王辉 博士 编译.
蛋白质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第六中学 授课教师:温薇薇.
全球暖化、水污染、空氣污染.
第三节 生命的基础—— 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检测.
第十三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10学时) 13.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法 13.2羧酸的制备 13.3羧酸的物理性质 13.4羧酸的化学性质(1)
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操作-2 周 晓 红 2011年12月.
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 10级物理系 张羽菲
第五章 免疫应答.
中枢兴奋药-酰胺类及其他类.
第 3 章 化學反應 3-1 化學式及百分組成 3-2 化學反應式與平衡 3-3 化學計量 3-4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第十三章 抗原抗体反应 岳 华.
Tm Ag Mφ T B 浆细胞 Bm Ab(抗体)
第一章 抗原 Antigen,Ag.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6. 蛋白质及氨基酸的测定 6.1 概述 6.2 凯氏定氮法 6.3氨基酸氮的测定.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流H1N1流感病毒占流感病毒的51.75% —— 《北京晨报》 机体如何进行防卫?
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
溫室效應.
第三章 抗原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研究中心 王 辉 Tel:
第十三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主要内容 硝基化合物的性质及制备 胺的分类、结构和重要的化学性质 季铵盐的性质及霍夫曼规则 胺的制法
第六章 抗 原(Antigen,Ag).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40章 免疫应答.
生物 课堂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碳 化 合 物.
10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第六章 芳香烃.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蛋白质.
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教科书 高一化学必修2 复习课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乙酸) 珲春二中化学组 :李春花.
13 免疫 immune response 1.抗體免疫 2.細胞免疫.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盐类的水解 醴陵四中高二化学组.
第十六章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第十二单元 有机化学基础(5) 授课人:董 啸.
第二单元 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
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浙江省温州中学 杨振华
第二章 开链烃 §2-1 烷 烃 §2-2 烯 烃 §2-3 炔烃和二烯烃.
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书写 1.了解常见的类别异构及常见的限制条件。 2.掌握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书写的一般策略。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医学实验技术绪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樊绮诗 教授.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Antigen 肖 健 抗原Ag.
实验四 蛋白质呈色反应、沉淀反应 等电点测定
免疫标记技术.
专题三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第一单元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常见的弱电解质.
大头婴儿 大头婴儿的头比较大,面部肌肉松驰,表情比较呆滞,对外界事物的刺激反应较低。为什么婴儿长期吃劣质奶粉会出现这种症状?
第三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 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 原性越强。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苍南钱库二高 季宝璋.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实验在有机分子结构确定中的应用 乐清市二中 杨复生.
養豬廢水處理 豬糞尿排泄量因豬隻體重、採食飼料品質及飼養方式不同有很大差異,豬隻按NR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美國國家研究會議 )營養標準餵飼結果,其糞便排泄量(濕重) 約為飼料採食量乾種之51﹪;以一頭體重為150到200公斤的豬為例,每天所排放的糞便量約為2公斤。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2.3 红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绪言

第一节 免疫学技术的范畴与应用 一、免疫学技术的范畴 二、免疫学技术的应用特点

免疫学技术的范畴 1、对具有免疫活性物质的定性、 定量测定 2、对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数量、 状态的测定

免疫学技术的应用特点 1、对象——“包罗万象” 2、方法——“兼容并蓄”

第二节 有关免疫学基本概念 一、抗原的概念与属性 二、免疫细胞的概念与分类 三、免疫应答的概念与过程

抗原的概念与属性 免疫原性——可识别、可反应性 (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 ——选择结合性 (和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免疫细胞的概念与分类 免疫细胞(Immune cells) 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活动相关的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Immune competent cell,ICC) 能够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活化、增殖、分化并形成效应产物的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的类型 红细胞 血小板 肥大细胞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浆细胞 T细胞 NK细胞

免疫应答的概念与过程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免疫系统接触抗原后,免疫细胞对抗原进行识别;并使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表现出免疫效应的过程。 免疫应答的阶段 1、抗原识别阶段(antigen-recognizing phase) 2、淋巴细胞活化阶段(lymphocyte-activating phase) 3、抗原清除阶段(antigen-eliminating phase)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三、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1、抗原抗体结合的作用力 2、抗原抗体结合物析出原因

引起抗原抗体结合的作用力 1、电荷引力(库仑引力) 2、电子云引力(Van der Waals力) 3、氢键结合力 4、疏水作用力

抗原抗体结合物析出的原因 电解质 析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解质 析出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2、可逆性 3、适合比例性

特异性 特异性反应 交叉反应 无反应 抗原A 抗原B 抗原C

可逆性 Ag+Ab K(亲和常数)= Ag Ab

适合比例性 抗体含量 抗原含量 后带 前带 等价带

抗体抗体比例合适 抗原过剩 抗体过剩 网格学说(lattice theory)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1、电解质 2、酸碱度(pH值6-8) 3、温度(37-42。C)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评价 一、评价标准 二、特异性与敏感性的关系

评价标准 Specificity(特异) Sensitivity(敏感) Simplicity(简便) Safety(安全) Saving(节约)

特异性与敏感性的关系 特异性高、敏感性低 敏感性高、特异性低

抗原的提取与制备

第一节 抗原/免疫原制备的基本概念 一、抗原制备的目的 二、抗原的“纯度” 三、抗原制备的主要技术途径

抗原制备的目的 免疫原:激活T、B细胞 半抗原:检测相应抗体

抗原的“纯度” 免疫原:保留足够的可被T、B细胞 识别的抗原决定簇 半抗原:尽可能减少影响反应特异 性的抗原决定簇

抗原制备的主要技术途径 天然抗原——分离、纯化 半抗原——人工合成、载体联接 抗原肽—— 合成、基因工程制备

第二节 完全抗原/免疫原的制备方法 一、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二、可溶性抗原的制备

颗粒性抗原的制备 1、采集、分离抗原 2、无害化处理

可溶性抗原的制备与纯化 1、处理与粉碎 2、蛋白质分离 3、单一组分提取 4、抗原纯度鉴定

处理与粉碎 组织粉碎:机械、生物 细胞破碎:物理、化学、生物

蛋白质分离 选择性沉淀:盐析 有机溶剂沉淀 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 透析技术: 超滤技术:

单一组分提取 层析技术:凝胶过滤 离子交换 亲和层析 离心技术:差速离心 密度梯度离心 电泳技术:电泳洗脱 等电聚焦

凝胶层析(分子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离子交换层析

亲和层析

抗原纯度鉴定 方法:层析性质测定 电泳法 免疫法 指标:电泳纯 免疫纯

第三节 半抗原免疫原制备的方法 一、载体的选择 二、半抗原与载体的联接

载体的选择 蛋白质载体:BSA、HAS、OVA、KLH 聚合多肽载体:多聚赖氨酸 高分子聚合物载体:PVP、羧甲基纤维素

半抗原与载体的联接 1、连接方式:物理法(吸附) 化学法 2、化学连接方法: 直接联接法: 间接联接法:

碳化二亚胺法 半抗原与载体直接联接 蛋白质-COO— + R-N+=CN-R` H-N+-R 蛋白质-COO-C-NH-R` + 半抗原-NH2 O 蛋白质-C-NH-半抗原 + R-NH-CO-NH R` 半抗原与载体直接联接

戊二醛法 半抗原与载体直接联接 蛋白质- NH2 + 半抗原-NH2 + COH-(CH2 ) 3 - COH 蛋白质-N=CH-(CH2 ) 3 – CH=N-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直接联接

氯甲酸异丁酯法 半抗原与载体直接联接 半抗原-COOH + Cl-COO-CH2 CH(CH3)2 O O 半抗原-C-O-C-O-CH2CH(CH3)2 + 蛋白质- NH2 半抗原-CO- NH -蛋白质 + HO-CH2CH(CH3)2 半抗原与载体直接联接

琥珀酸酐法 半抗原与载体间接联接 O O 半抗原-CH2 –OH + C-O-C CH3 CH3 O 半抗原-CH2 –O-C-(CH2 ) 2-COOH 半抗原与载体间接联接

O-(羟甲基)羟胺法 半抗原与载体间接联接 半抗原-C=O +H2 N-O- CH2 - COOH 半抗原-C=N-O- CH2 - COOH 半抗原与载体间接联接

一氯醋酸钠法 半抗原- - OH + Cl- CH2 - COONa 半抗原- - CH2 - COOH 半抗原与载体间接联接

重氮化的对氨基苯甲酸法 半抗原与载体间接联接 HOOC- -NH2 + NaNO2 HOOC- -N=N 半抗原- - OH + HOOC- -N=N 半抗原- -N=N- -COOH OH 半抗原与载体间接联接

本章小结 1、免疫学技术的应用范畴 2、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3、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特点、影响因素 4、抗原制备的方法

思考题 1、免疫学技术的应用范畴有哪些? 2、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有哪些特点? 3、可溶性抗原的制备涉及哪些技术? 4、如何使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举例说明 半抗原与载体的联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