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 第十一章 醛、酮
醛、酮和醌的分子结构中都含有羰基(图. 11. 1),总称为羰基化合物。羰基至少和一个氢原子结合的化合物叫醛(-CHO又叫醛基,图11 羰基是醛、酮的官能团。 图11.3 图11.1 图11.2
11.1 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结构:羰基中的碳原子是sp2杂化的,它的三个sp2杂化轨道形成的三个σ键在同一平面上,键角120°,碳原子还余下一个p轨道和氧的一个p轨道与σ键所在的平面垂直,相互交盖形成π键。因此C=O双键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组成的。 (a) sp2杂化的碳 (b)羰基的结构
sp2杂化轨道间的夹角为120°,但杂化轨道与其他原子成键后,如果成键原子不同,就可能导致夹角偏离120°。 丙酮的C-C-O键角为121.5 ° 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大于碳,因此羰基的π键一旦形 成,即是极性的,电子云偏向氧。丙酮的偶极矩(μ) 为2.85 D。
♪根据与羰基相连的烃基不同:分为脂肪醛、酮和芳香醛、酮 分类 ♪根据与羰基相连的烃基不同:分为脂肪醛、酮和芳香醛、酮 ♪根据烃基的饱和或不饱和:分为饱和醛、酮和不饱和醛、酮 ♪根据分子中羰基的数目:分为一元、二元或多元醛、酮 ♪脂环酮:脂环的一个或多个CH2被C=O所置换,如环己酮
命名 1、习惯命名法:醛类按分子中碳原子数称某醛(与醇相似)。包含支链的醛,支链的位次用希腊字母α,β,γ……表明。紧接着醛基的碳原子为α碳原子,其次的为β碳原子……,依此类推。例如: 乙醛 丙烯醛 α-氯丙醛
酮类按羰基所连的两个烃基来命名(与醚相似)。 例如: 甲基乙基酮 甲基乙烯基酮 甲基-α-氯乙基酮
选含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靠近羰基一端给主链 编号。醛基因处在链端,因此编号总为1。酮羰基的 位置要标出(个别例外)。 2、IUPAC命名法: 选含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靠近羰基一端给主链 编号。醛基因处在链端,因此编号总为1。酮羰基的 位置要标出(个别例外)。 2-甲基丙醛 丁酮 2-甲基-3-戊酮
不饱和醛酮的命名是从靠近羰基一端给主链编号: 3-甲基-4-己烯-2-酮 羰基在环内的脂环酮,称为环某酮;若羰基在环外,则 将环作为取代基。 4-甲基环己酮 2-甲基环己基甲醛
命名含有芳基的醛、酮,总是把芳基看成取代基: 苯甲醛 1-苯基-1-丙酮 酮还有一种衍生物命名法,把酮看成是“甲酮”的衍生 物,在“甲酮”前边加上两个取代基的名称,“甲”字可 省略: 二苯酮 甲基乙基酮
因为羰基的极性,醛和酮是极性化合物,因此分子间 产生偶极--偶极吸引力。 沸点:(1)比相应分子量的非极性烷烃要高。 11.2 醛酮的物理性质 因为羰基的极性,醛和酮是极性化合物,因此分子间 产生偶极--偶极吸引力。 沸点:(1)比相应分子量的非极性烷烃要高。 (2)比相应分子量的醇要低。这是由于偶极--偶 极的静电吸引力没有氢键强。例如: CH3CH2CH2CH3 CH3CH2CHO CH3COCH3 CH3CH2CH2OH 分子量 58 60 沸 点 -0.5 48.8 56.1 97.2
溶解性: 较低级的醛和酮可溶于水,这一方面是由于醛、酮是极性化合物,但主要是因为醛和酮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随着分子中烃基部分增大,在水中溶解度迅速减小。但醛、酮都易溶于有机溶剂象苯、醚、四氯化碳等中。 表 11.1 一些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光谱性质 一强吸收峰,一般情况下,醛羰基吸收频率约为 1730 cm-1,稍高于酮羰基(约为1715 cm-1)。同样芳醛的吸收 IR: 羰基的伸缩振动νC=O在1680 cm-1~1740 cm-1之间有 一强吸收峰,一般情况下,醛羰基吸收频率约为 1730 cm-1,稍高于酮羰基(约为1715 cm-1)。同样芳醛的吸收 频率(约为1705 cm-1)也稍高于芳酮(约为1690 cm-1)。但 一般彼此不易区别。而RCHO的νC-H在2700-2900 cm-1附 近还有特征吸收峰(通常为双带,若是单带则在2720cm-1 附近),可以证明分子中醛基的存在。
例如:丙酮的IR谱
苯甲醛的IR谱
1HNMR : 苯甲醛的1HNMR谱 羰基在1H NMR 上的效应是减低 邻近质子的屏蔽 效应(去屏蔽)而 使化学位移远移 向低场。醛基 (RCHO)质子的 化学位移在9-10 ppm附近,而醛、 酮分子中的α-氢 的化学位移在2- 2.7 ppm之间。 苯甲醛的1HNMR谱
11.3 化学性质 羰基是醛、酮化学反应的中心。羰基是高度极性的基团,在它的碳上带有部分正电荷,在氧上带有部分负电荷,带正电荷的羰基碳容易被亲核试剂(Nu)进攻,而富电子羰基的氧原子可以与亲电试剂作用。与烯烃类似,含有α氢原子的醛、酮也存在超共轭效应,但由于氧的电负性比碳大得多,因此,醛、酮的超共轭效应比烯烃强得多,有促使α氢原子变为质子的趋势。 此外, 因醛、酮处于氧化还原的中间价态,它们既可以被氧化,又可以被还原,所以氧化还原也是醛、酮的一类重要反应。
1. 羰基上的亲核加成 (1) 加HCN ♪ 反应可逆 ♪ 少量碱存在则加速反应(注意:碱的存在并不能改变平衡常数)
机理: ♪ 反应应用范围:所有醛、脂肪甲基酮、八碳以下环酮 ♪ 醛酮反应的活性:不同结构的醛酮对HCN反应的活性有明显差异。这种活性受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两种因素的影响,并与反应机理有密切的关系。
♪反应的决定速度步骤是CN¯向羰基碳原子的进攻 ♪羰基碳上连接的基团大小,对反应也有影响 综合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醛、酮进行加成反应的难易顺序可排列如下: 脂肪醛 > 芳香醛 > 脂肪甲基酮 > 环酮 > 芳香甲基酮 就芳香醛酮而言,主要考虑环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例如:
这个反应生成的氰醇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例如,丙酮氰醇在H2SO4作用下发生脱水、酯化反应可得有机玻璃单体: (2) 加NaHSO3饱和溶液 亚硫酸氢钠的饱和溶液(40%)和醛、酮作用,很快生成白色 沉淀(-羟基磺酸钠):
试剂的亲核中心是硫原子。 所得加成产物在酸或碱存在下水解为原来的醛、酮,因此该反应可用来分离提纯某些醛、酮。 这个反应也用来制备氰醇: 这样制备氰醇可避免直接使用挥发性的HCN,比较安全。 反应范围:醛或脂肪族甲基酮及八个碳以下的环酮(与HCN相 同)。
(3)与醇的加成 (a)半缩醛和缩醛 醛在HCl气或无水强酸催化下,与等摩尔的醇反应形成一 种加成产物,叫半缩醛: 半缩醛可看成是α-羟基醚,开链半缩醛一般不稳定,但环状半缩醛可被分离出来:
半缩醛可进一步与醇在HCl气或无水强酸催化下,脱去一分子水,生成缩醛: 生成缩醛的反应是SN1历程: 为了使平衡向生成缩醛的方向移动,必须使用过量的醇或从反应体系中把水蒸出。
缩醛具有胞二醚的结构,对碱、氧化剂、还原剂都比较稳定,但若用稀酸处理,室温就水解生成半缩醛和醇,半缩醛又立刻转化为醛和醇。 (b)缩酮的生成 酮也可以在干HCl气或无水强酸催化下与醇反应形成半缩酮,但反应速度要慢得多,且平衡大大偏向左方:
酮和某些二元醇可以顺利地形成环状缩酮: 用原甲酸酯和酮作用能顺利得到缩酮:
由于缩醛或缩酮都对碱、氧化剂、还原剂稳定,因此常常用生成缩醛或缩酮的方法来保护羰基,保护完毕再用稀酸水解脱掉保护基。例如:
甲醛水溶液中有99.9%都是水合物,而乙醛水溶液中水合的比例占约58%。但它们都不能从水中结晶出来。 (4)与水的加成 水也可与羰基化合物加成生成二羟基化合物,在这些化合物中两个羟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叫胞二醇。但由于水是相当弱的亲核试剂,在大多数情况下该可逆反应的平衡远远偏向左边。然而甲醛、乙醛和α-多卤代醛酮的胞二醇在水溶液中是稳定的。 K = 2 × 103 甲醛水溶液中有99.9%都是水合物,而乙醛水溶液中水合的比例占约58%。但它们都不能从水中结晶出来。
三氯乙醛形成的水合物是稳定的结晶体: 白色固体,m.p.57C 茚三酮的水合物也是稳定的: 白色,m.p.125C (分解)
90% (5)加金属有机化合物 醛酮可以和具有极性的碳-金属键的化合物如 RMgX, RLi, RCCNa等发生加成反应。甲醛与RM (M = Li, MgX, Na)加成, 总是生成一级醇,其他的醛则得到二级醇,而酮与格氏试剂 反应则生成三级醇。通式: 例子: 1. 90%
2. 注意:利用RM (M = Li, MgX, Na)进行合成时,在试剂或 羰基化合物中不能含有活泼氢的基团(如H2O、-OH、-SH、 N-H等基团),否则格氏试剂被它们破坏。 Reformatsky反应 -卤代酸酯与鋅作用形成类似于格氏试剂的有机锌化合物。它的活性比格氏试剂低,不与酯反应,但可以与醛或酮反应,水解后得到-羟基酸酯。
例: ♪ 这个反应不能用Mg或Li代替Zn, 因为形成的格氏试剂会立即会与本身的酯基反应。 ♪ 用溴代物较多,因为活性适当。
虽然与Nu加成所得产物有一个手性中心,但由于Nu上下进攻C=O的机会均等,产物是外消旋体。 亲核加成中的立体选择性(Cram规则) 虽然与Nu加成所得产物有一个手性中心,但由于Nu上下进攻C=O的机会均等,产物是外消旋体。 如果R或R1是手性基团,尤其羰基-碳是手性碳时,Nu进攻羰基两边的机会不均等。
将羰基与其-碳上最大的基团摆放成反位,Nu主要从最小基团一边进攻羰基。 主要进攻方向 这个规则(1)是针对不可逆反应的。若反应是可逆的,则优势产物是热力学更稳定的一个。(2)不适用于构象变化有局限性的环状体系。
(6) 加氨衍生物 氨的衍生物(NH2Y)象羟氨(NH2OH)、肼(NH2NH2)、氨基脲 (NH2NHC(O)NH2)等由于氮上有孤对电子,都能作为亲核试剂 和醛、酮的羰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反应是可逆的。 机理:
反应中使用弱酸催化剂,一般pH = 5-6。若使用酸性太强的酸,会把亲核的氨基变为不活泼的铵离子,而不利于反应的进行。 从总的结果看,相当于在醛、酮和氨的衍生物之间脱掉一分子水,所以也称为缩合反应。 所得产物分别叫: 肟 腙 苯腙 缩氨基脲
醛、酮和一级胺(NH2R)的加成物叫亚胺,又叫西佛碱(Schiff‘s base)。一般芳香族亚胺比较稳定,而脂肪族亚胺不稳定。 西佛碱: (1)易被稀酸水解,重新生成醛、酮及一级胺,所以 可用来保护醛基。 (2)一个有用的中间体,将西佛碱还原,则可得二级 胺。因此,是制备二级胺的好方法。 醛、酮和氨(NH3)本身反应,很难得到稳定的产物。
甲醛和NH3的反应是一个例外,它首先生成极不稳定的甲醛氨,然后再失水聚合,生成六亚甲基四胺,或称乌洛托品(urotropine)。六亚甲基四胺是结晶状固体,它可用作尿的防腐剂,同时也是合成树脂及炸药的中间体。
Backmann重排 酮与羟胺作用生成的酮肟在强酸作用下发生重排,生成取代的 酰胺。这种由肟变为酰胺的重排,叫贝克曼(Backmann)重排。 反应历程:
特点:(1) 在不对称的酮肟中,处于羟基反位的基 团重排到氮上; (2) 如果转移基团含有手性碳原子,则该碳 原子的构型保持不变。 特点:(1) 在不对称的酮肟中,处于羟基反位的基 团重排到氮上; (2) 如果转移基团含有手性碳原子,则该碳 原子的构型保持不变。 Backmann重排的一个应用实例:
Wittig反应 Ph3P=CHR的制备 Ph3P=CHR叫ylide,它也可写成:
机理: Wittig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生成的双键位子确定,没有重排。
共轭不饱和醛酮的加成
在碱性条件下加成反应的机理 H+ 互变异构 H
在酸性条件下加成反应的机理 Z- H 互变异构
,-不饱和醛酮发生加成反应时的选择规律 1 卤素、HOX不发生共轭加成,只在碳碳双键上发生1,2-亲电加成。 2 HX, H2SO4等质子酸以及H2O、ROH在酸催化下与,-不饱和醛 酮的加成为1,4-共轭加成。 3 HCN、NH3及NH3的衍生物等与,-不饱和醛酮的加成也以发生 1,4-共轭加成为主。 4 醛与RLi, RMgX反应时以1,2-亲核加成为主。与R2CuLi反应,以 1,4 加成为主。 5 酮与金属有机物加成时,使用RLi, 主要得C=O的1,2-加成产物, 使用R2CuLi,主要得1,4-加成产物,使用RMgX, 如有亚铜盐如 CuX做催化剂,主要得1,4-加成产物,如无亚铜盐做催化剂,发 生1,2加成还是1,4-加成,与反应物的空间结构有关,空间位阻小 的地方易发生反应。
2. 涉及羰基α-氢的反应 羰基旁边相邻的碳原子叫α-碳原子,连结在α-碳上的氢原子 叫α-氢。我们知道,断裂普通的C-H键是困难的,可是醛、 酮α-氢容易被强碱除去,即它们具有一定酸性。这是由于醛、 酮的α-氢被碱除去所形成的碳负离子(共轭碱)的负电荷通过 共轭效应可以分散到羰基上去,因而这样的碳负离子比一般 碳负离子更加稳定。从下面的pKa值可以判断醛、酮的α-氢 的相对酸性强度: 化合物 CH2CH=CH2 乙炔 丙酮 pKa ~38 25 20 由于这样的负离子的α-碳上具有一定的负电荷, 因此,它 是一个良好的亲核试剂。
醛在稀碱(或酸)的催化下,形成的碳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 进攻另一分子醛的羰基,加成产物是β-羟基醛。 (1) 醇醛缩合反应(也叫羟醛缩合反应) (a)一般的醇醛缩合及机理 醛在稀碱(或酸)的催化下,形成的碳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 进攻另一分子醛的羰基,加成产物是β-羟基醛。 形成的β-羟基醛在加热时(或用稀酸处理),很容易脱水变成α,β-不饱和醛。脱水一步是不可逆的,从而使反应进行到底。例如:
乙醛在稀碱催化下的反应历程:
醇醛缩合也可用酸催化。酸催化剂可用AlCl3, HF, HCl, H3PO4, 磺酸等。机理: 由于在酸性溶液中反应,羟醛易脱水生成α,β-不饱和醛,从而使反应进行到底。
(b) 酮的缩合反应 酮在同样的条件下,也可发生缩合反应形成β-羟基酮,但反应的平衡大大偏向于反应物一方: 如果设法使平衡不断向右移动,也能得到较高产率的缩合产物。 例如将生成的缩合产物β-羟基酮不断由平衡体系中移去,则可使丙酮大部分转化为β-羟基酮;也可将β-羟基酮在少量碘催化下,蒸馏、脱水生成α,β-不饱和酮,这个脱水反应是不可逆的,因此能使平衡向右移动。
(c) 分子内缩合 二羰基化合物发生分子内缩合形成环状化合物。例如: 如果有多种成环选择,则一般都形成五、六员环。
(d) 交叉的醇醛缩合 如果醇醛缩合发生在不同的醛或酮之间,且彼此都有α-氢原子,则可得到四种缩合产物,因而没有制备价值。如果有一个反应物含α-氢,而另一个反应物不含α-氢,这时可得到产率较高的单一产物。例如: 不含α-氢的芳醛与含α-氢的醛或酮在碱存在下的缩合又叫Claisen-Schmidt反应
芳醛和酸酐在相应的羧酸盐存在下的反应,产物 是α,β-不饱和芳香酸: (e) 其它缩合反应 (i) Perkin反应 芳醛和酸酐在相应的羧酸盐存在下的反应,产物 是α,β-不饱和芳香酸:
醛、酮在弱碱催化下与具有活泼H的化合物缩 合,生成α,β-不饱和化合物。 (ii) Knoevenagel反应 醛、酮在弱碱催化下与具有活泼H的化合物缩 合,生成α,β-不饱和化合物。
(iii) Darzens反应 α-卤代酸酯在强碱存在下与醛酮缩合生成环氧化 合物: 机理:
(iv) 安息香缩合 芳香醛或少数不含α-H的脂肪醛在CN的催化作用下, 发生双分子缩合,生成α-羟基酮。
机理: 能用于催化这个反应的催化剂不多,CN是最有效的。 但氰化物剧毒。近年发现维生素B1催化效果良好。
(2) α-卤代及卤仿反应 醛、酮在碱催化下,其α-碳上的氢可以被卤素取代,生成卤代醛(酮)。 反应机理:
重复上述过程便可得到二氯、三氯代醛(酮)。 由于氯原子的吸电子性,氯代醛(酮)上的α-氢原子比未取代的醛(酮)的α-氢更加偏酸性,因此第二个氢更容易被OH夺取并进行氯代。同理,第三个氢比第二个氢更易被OH夺取而被氯代。所得的α-三氯代醛(酮) 羰基容易被OH进攻从而导致使C-C键断裂,生成三卤甲烷(又称卤仿)和羧酸盐。反应历程: Br2 和I2的反应方式相同。由于反应生成卤仿,所以又称为卤仿反应。
此外,具有下列结构的化合物也有正的卤仿反应,原因是NaXO (X2在NaOH溶液中形成NaXO)能够把该醇氧化为甲基酮。 R = H, 烷基, 芳基 注意:1.只要有α-氢就能发生α-卤代,且在碱性条件下会把所有α-氢全部取代。但若不是甲基酮,反应就停留在卤代一步。
2. 反应温度要低,一般在0°C左右。较高的温度会使NaXO分 解从而不能正常反应。 3. 卤仿反应也常用来由甲基酮合成少一个碳原子的羧酸。 4. 不对称的酮与卤素在碱性条件下反应,酸性较强的α-氢优先 反应:
醛、酮在酸催化下也可进行α-卤代反应,例如: 机理:
酸催化下卤化反应的速度与卤素的浓度无关,仅与醛、酮和酸的浓度有关,v = k[酮][H+]。这说明在卤素参与反应前,有一个决定反应速度的慢步骤。 实验证明,在α-位导入一个卤原子,羰基氧接受质子的能力下降102~103倍,而羰基氧接受质子是醛酮转变为烯醇式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酸性条件下,未取代的醛酮卤代的速度要快于α-卤代醛酮。因此与碱性条件下卤代不同的是,反应可停留在一卤化物的阶段。
3、醛酮的氧化和还原 (1) 氧化 (i) 醛极易氧化,许多氧化剂都能将醛氧化成酸。 (ii) 许多醛能发生自动氧化。 KMnO4, K2Cr2O7, H2CrO4, RCOOOH, Ag2O, H2O2, Br2(水) (ii) 许多醛能发生自动氧化。 O2 RCHO RCHO RCOOOH 2RCOOH (iii) 用Tollen试剂[Ag(NH3)2+]氧化发生银镜反应(只氧化醛, 不氧化酮)。 (iv) 用Fehling试剂氧化生成红色氧化亚铜沉淀(只氧化脂 肪醛,不氧化芳香醛和酮)。
Baeyer-Villiger 反应 酮不被通常的氧化剂氧化。强氧化剂使酮的C-C键断裂,得 两分子羧酸,这通常没有制备价值。环酮的氧化可得单一产 物: Baeyer-Villiger 反应 CH3COOC2H5 + CH3COOOH + CH3COOH 40oC 常用的过酸有: (1)一般过酸 + 无机强酸(H2SO4) (2)强酸的过酸 :CF3COOOH (3)一般酸 + 一定浓度的过氧化氢(产生的过酸立即反应)。
反应机理 R3C- > R2CH- , > > >RCH2- > CH3- H+ R’重排 O-O键断裂 -R”COO- , -H+ R’重排的优先次序(不同的教科书列出的次序不完全相同): R3C- > R2CH- , > > >RCH2- > CH3-
羰基容易被还原成羟基,还原剂可以是:催化氢化、 NaBH4, LiAlH4, Al(OPri)3+PriOH等。 (2) 还原 一类是将羰基还原成羟基,另一类是将羰基 (A) 还原成亚甲基 羰基容易被还原成羟基,还原剂可以是:催化氢化、 NaBH4, LiAlH4, Al(OPri)3+PriOH等。 催化氢化 对于含双键的醛酮 双键孤立时: 反应活性为 RCHO > C=C > RCOR´ 双键共轭时: 先C=C,再C=O
用LiAlH4 还原 4 CH3CH=CHCH2CH2CH=O + LiAlH4 ∆ 4 H2O 无水乙醚 4 CH3CH=CHCH2CH2CH=O + LiAlH4 ∆ 4 H2O (CH3CH=CHCH2CH2CH2O)4AlLi 4 CH3CH=CHCH2CH2CH2OH + Al(OH)3 + LiOH LiAlH(OBut)3的还原能力低于LiAlH4,例如它不还原酯基。 LiAlH4不能在质子性溶剂中使用。
用 NaBH4还原 反应机理:负氢转移 适用范围:主要还原醛、酮、酰氯的羰基、2°RX、3° RX。 反应条件:必须在质子溶剂中反应。 CH3OH H2O 反应机理:负氢转移 适用范围:主要还原醛、酮、酰氯的羰基、2°RX、3° RX。 反应条件:必须在质子溶剂中反应。
(i) 对于共轭醛酮,只与C=O发生反应,不与C=C发 生反应。 (ii) 反应可逆 Meerwein-Poundorf还原 —— Oppenauer氧化的逆反应 Al(OCHMe2)3 + (CH3)2CHOH + (CH3)2C=O 苯或甲苯 还原剂 氧化剂 (i) 对于共轭醛酮,只与C=O发生反应,不与C=C发 生反应。 (ii) 反应可逆
用活泼金属还原 醛、酮的单分子还原 醛、酮的双分子还原 RCHO RCH2OH 1. M,苯 M 2. H2O HA 醛、酮的单分子还原 醛、酮的双分子还原 1. M,苯 2. H2O M HA RCHO RCH2OH 在钠、铝、镁、铝汞齐或低价鈦试剂的催化下,醛酮在非质子溶剂中发生双分子还原偶联,生成频哪醇的反应。最有效的试剂是低价鈦试剂。 醛用活泼金属如:钠、铝、镁在酸、碱、水、醇等介质中作用,可以顺利地发生单分子还原生成一级醇。
实 例 1 2C6H5CHO 2 3 43-50% TiCl4 - Zn H2O THF Mg-Hg , 苯 H2O Mg 苯 二聚 实 例 TiCl4 - Zn H2O 1 2C6H5CHO THF Mg-Hg , 苯 H2O 2 Mg 苯 二聚 3 2 H2O 43-50%
(B) 还原到亚甲基 (i) Clemmensen还原
(ii) Wolff-Kishner还原 (黄鸣龙改进) *两种方法分别在酸和碱介质中反应,可以互相补充; *不适于,-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还原,或者连C=C一起 还原,或者生成物复杂。
(3) Cannizzaro反应 (歧化反应) 没有-活泼氢的醛在强碱作用下,发生分子间的氧化还原而生成相应醇和相应酸的反应。 NaOH C2H5OH + ~50oC H+
甲醛与其它无-H的醛作用,甲醛总是还原剂 NaOH + CH2O + HCOONa 分子内也能发生Cannizzaro反应 1 NaOH -H2O 2 H+ 内酯 羟基酸
机理 (以苯甲醛为例):
4.醛酮的制备方法 (1)炔烃水合或胞二卤代物水解 乙炔水合得乙醛,其它末端炔得甲基酮。非末端炔水合得两个酮的混合物(三键上两个取代基不同时)。 胞二卤代物水解得醛或酮:
(2) 由烯烃制备 (a)烯烃氧化 i) 烯烃臭氧化然后还原水解得醛或酮 ii) 氢甲醛化 例如:
要控制氧化条件防止醛的进一步氧化。用CrO3-醋酐能防止醛 的氧化: (3) 由芳烃氧化 要控制氧化条件防止醛的进一步氧化。用CrO3-醋酐能防止醛 的氧化: 在这里生成的中间物二乙酸酯不易继续被氧化,它水解后即得芳醛。
(4) 由醇氧化或脱氢(见醇酚醚章) (5) Friedal-Crafts酰基化(见芳香烃章) (6) Gattermann-Koch反应(见芳香烃章) (7) Reimer-Tiemann反应(见醇酚醚章) (8) Rosenmund还原 (9) 酰氯与烷基铜锂作用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The End of Chapter 11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