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非營利組織 與 非政府組織之發展 邱子恆 2010.03.03
背景 私有部門、非營利、非政府組織在二十世紀晚期快速的成長 非政府組織整合民間的資源,結合志工的力量,以靈活的組織,有效的方式,在人權、環保、兩性平權、國際開發、人道救援、安全等議題與工作及國際事務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名稱 國際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GO) 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GO) 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 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
名稱 公民社會團體(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CSO) 私人志願組織(Private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國際非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之間、非政府組織與非營利組織、公民社會團體之間,混用情形非常嚴重
非政府組織定義 目標:必須具備國際性,不得僅圖利特定成員 成員:至少由三個國家以上的個人或團體所組成 組織結構:成員須有完全的自主權,不受任何一個國家控制 職員任命:會員可由制度化的管道被選派擔任工作職務,且不可同屬單一國籍
非政府組織定義 財政:必須由三個以上的國家提供 自主性:不受其他組織控制,以平等地位與其他組織往來 活動:必須獲得其他國家或組織的承認或參與 提供政策分析與專業技能,建構早期預警的機制,協助監督與執行國際協定 各依其目標、管轄、與授權的不同,與聯合國各局、署保持密切的關係
非政府組織定義 聯合國定義: 非政府組織是公民所成立的地方性、全國性、或國際性非營利、志願性組織,以促進公共利益為工作導向,提供多元的服務,發揮人道的功能,將人民的需求傳達給政府,監督政府政策,鼓勵人民參與地方事務
非政府組織全球數量 1909年,全世界有176個非政府組織 1960年,全世界有1255個 1990年,全世界有6126個 2000年,全世界有45674個
非政府組織成長圖
非政府組織的優勢 有雄厚的草根基礎 具備田野發展的經驗 通常以務實的程序導向處理發展計劃 直接參與的經驗 長期的關注與永續經營的理念 效率高、成本低
非政府組織的缺點 財務困難及缺乏管理經驗 組織規模較小,動員能力有限 組織永續經營能力不足 過於封閉,缺乏組織間的協調溝通能力 參與或介入規模不足 欠缺對整體社會與經濟環境地瞭解
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 從光復初期至60年代 無競爭性—當時一些基金會、協會的成立,大都純粹是有錢人做善事的型態,例如,發牛奶、米或棉被等等的小善事 移植性—一些不屬於政府的團體組織,大多是由外國引進,如:紅十字會、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 俱樂部形式—像四健會、青商會、扶輪社、獅子會等,其成員大多只有少數的中產階級人士和上流社會的精英分子
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 80年代以後 經濟起飛,產生許多新的社會問題,政府也無法獨力解決 今日台灣基金會中,有2/3至3/4是成立於1980年代 非政府組織代表的是社會,而非政府,所以在國際社會上我們仍有很大彈性的活動
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 90年代以後 台灣的非政府組織開始出現議題區隔、全球化的現象,普世的議題逐漸受台灣非政府組織界的重視。如:環保、婦女、勞工、人權等問題 台灣的非政府組織,以基金會形式的財團法人,有三千零一十四家;而以人才為主的社團法人更是基金會的六倍,多達一萬九千五百一十八家
台灣非政府組織管理的挑戰 社會服務時代已經來臨,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預言:很快就會有高達一億兩千萬的美國人每週至少貢獻五小時 國內目前僅有十分之一的非政府組織,願意以誠信原則提供徵信,揭露營運資訊供社會大眾檢驗
台灣非政府組織管理的挑戰 管理應更透明 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可以師法企業,運用「品質指標」來取代數字指標 要借重管理觀念和管理方法 政府需要明確的指導
台灣非政府組織管理的挑戰 突破當前非政府組織的管理瓶頸 循序漸進整合資源,走入民間邁向國際 突破募款困境 以「援助者」的姿態走入國際社會 訂定人、財務的管理制度 貫徹執行力
成功案例分析與政策建議 慈濟 創世基金會 運用多層次連鎖人際互動的模式 全球「社區主義」和謙卑「自我管理」 「自負盈虧」的經營策略 掌握資料的正確和效率很高
成功案例分析與政策建議 董氏基金會 路竹會 議題運作與媒體管理,形成社會共識 策略定位 義診活動 學術研究 專業訓練 志工培訓 資源、資訊整合
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 外交部91年統計資料,參加之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共計1065個 目前各非政府組織已開始透過不同的發展策略,參與各類的國際活動 從事國際援助發展工作者仍為少數,至於參與國際倡議型活動方面,目前仍在起步階段
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 台灣非政府組織的國際參與仍顯不足 政府政策目標規劃有餘而策略運用不足 台灣「非政府組織網路」資源與訊息流通功能不彰
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接軌之策略建議 政府與民間應有更積極的互動 迎合全球趨勢,掌握國際主流價值 強化跨國際的網絡連結功能 蒐集國際議題,並分析其主客觀環境因素,抓住其主流價值 建立完整的台灣非政府組織發展的資料庫 整體活動之戰略設計與技術運用,須多元且富彈性 強化跨國際的網絡連結功能
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接軌之策略建議 政府部會間協調機制與諮詢模式的建立 行銷導向整體工作,為全球盡一己之力,以非政府組織作為援外的主要力量 珍惜非政府組織的自主性,樹立多元、自由的環境 充分利用台灣優勢,積極投入國際舞台
台灣參與國際人道行動躋身國際舞台策略 政府應聯合非政府組織界的總體力量,建構完善的民間力量合作網絡,打造資源公平分配、生存權利合理的「公民社會」 向國際主流價值靠攏,加速與國際接軌腳步,為「國際公民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結論 結合台灣民間無限的活力,與全球各種非政府組織加強互動,推動台灣成為國際NGO的亞太據點 積極主動式的NGO外交與國際事務參與,利用NGO之力與國際社會接軌
參考資料 張子揚. 台灣非政府組織發展概況與展望(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