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江右弘道书院 弘 毅弘 毅. “ 启蒙运动 ” 何以重要?  “ 启蒙运动 ” 与中国转型 “ 中西古今 ” 四维中的启蒙.
Advertisements

第七章 國民生產及收入 本講章由楊偉文博士編寫 作為香港管理專業協會 「企業管理文憑課程」授課之用 © 2011.
一日三市、有行無市 ── 物價 英英美代子閒到抓虱母相咬 ── 失業 第 5 課 總體經濟指標 我該減肥了。 你一點都不胖呀, 正常的體重是身 高減體重加年齡 系數 …… 那是以前的 標準,一點 都不適用 …… 新的標準是物價指數加 房價漲幅乘以年齡除以 家庭狀況最後再用薪水 來開根號。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第三节 现行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及纠正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
中欧货运班列 运行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量核算:围绕GDP的是是非非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石良平教授 2015年9月5日 1.
是网络还是“网落”.
第九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工业化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与优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周边外交 杨 会 清 江西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2013年优质固定收益类产品分析 哈尔滨道东大直街证券营业部.
102年10月 公共債務法 講師:財政部國庫署 林組長達聰.
绪 论 为什么要学习货币金融学 马迁利
经济学院2006级读研交流会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恐攻事件後—經濟放大鏡.
第八章 總體經濟的衡量-總產出.
Associate professor: Liu Hailan 刘海澜
4.1 總產出與總所得的衡量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 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名义GDP和实际GDP.
原著:N. Gregory Mankiw 編譯:王銘正 製作:王銘正 馬惠茹
工 资 把工资问题放在国际大背景下看一看, 会是怎样? 配乐: 樱桃树下 摘自刘植荣的文章《世界工资研究》   请点击鼠标观看.
第四章 市场与行业分析.
1.3.1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高中生物课件(人教课标版) 万晓军生物工作室(安义中学)
能源统计知识介绍 山东省节能监察总队 高会见.
公民與社會第四冊 第四課 總體經濟指標 魏嘉美老師.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读 一、国民经济核算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两大体系 三、主要经济指标.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讲解
06 總體經濟分析.
第十九章 財務管理.
民事诉讼法学 杨嬿宁 TEL: QQ:
新企业所得税 税收优惠表填报操作实务 江苏宿迁 吴健.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关键词汇 教学目标 9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
唐琳 Tel: 财务会计学 唐琳 Tel:
复习回顾 1.我国之所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A.是由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决定的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大鵬國小 符玉梅 Tel: #202 十分享唸 大鵬國小 符玉梅 Tel: #202.
第 11 章 總體經濟的度量 本章內容要點 利用循環流程圖來瞭解總體經濟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國內生產毛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 衡量物價水準的指標
單元 5 中國的產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hapter 2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2.1 何谓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的定义 具体界定:
第二章 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
本 节 目 录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二、工业化阶段 三、高效的益综合发展阶段 四、课堂巩固.
宏观经济学 叶红雨.
宏观经济学考前辅导 Direction to Preparing for the Examination of Macroeconomics
中国财政支出 庄志辉 赖灿荣
單元 1 生活素質概論.
政治生活:   积极参与 重在实践.
经济学电子教案 经济学基础电子教案 下篇 宏观经济学 编辑:石福刚 甘肃联合大学经管学院.
國中公民 國民所得的概念.
山东 烟台 2008年7月12日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熊华文
17 國民所得的意義與衡量 討論總體經濟問題與對策, 要有衡量指標。 國民所得是用來測度總體經濟活動的量標。
第十一章 國民所得衡量 與綠色國民所得.
9 總體經濟與總體指標.
第3章 國際收支與國際經濟聯結 授課教師: 1 國際金融概論‧黃志典 著‧前程文化 出版.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主讲:吴勇民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东南亚各国国旗.
國民所得與 經濟福利 11. 國民所得與 經濟福利 11 本章學習目標 了解國內生產毛額GDP與國民生產毛額GNP的 涵義。 區分名目GDP與實質GDP的差異。 指出以GDP衡量經濟福利的缺失。 探討測度家戶所得分配不均的指標。 解析經濟福利淨額與綠色國民所得的觀念。
宏观经济学 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作者:于姗姗 单位:辽东学院 教学课程:宏观经济学 适用对象:经济类本科.
第五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实践 认识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含义和核算方法;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一定會成為參與生產者的「所得」(income)。因此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裡,如果暫不考慮折舊與間接稅,則實質產出會等於實質國民所得。
總體經濟簡介 Macroeconomics.
第九章 宏观经济核算 第一节 宏观经济的循环模型 第二节 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述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教学目的与教学难点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衡量 第二节 价格指数和失业率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
12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總體經濟學導論 總體經濟學所要討論的是諸如一個國家商品的總需求量、總供給量、商品的進出口量等總量 (aggregates) 的觀念,以及一個國家商品的平均價格水準、勞工平均的薪資水準等平均 (averages) 的觀念。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9 總體經濟與總體指標.
Chapter 13 總體經濟的衡量. Chapter 13 總體經濟的衡量 本章內容 國民所得與循環流程圖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國內生產毛額的三種計算方法 台灣的國民所得 福利與綠色國民所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宏观经济学

主讲人:鲍赣峰 E-mail: baoganfeng@126 主讲人:鲍赣峰 E-mail: baoganfeng@126.com Tel: 13979113570(手机) 0791-86862493(住宅) QQ: 372240956 (新动力) 2009 1845085013 (新思维)2010 2268931763 (新生活) 2011 2455034241 (新收获) 2012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体系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总量分析方法 ——研究能反映整个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影响。 又称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是最基本的总量,其他总量基本上都于国民收入的水平及其变动相关。

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 注意: 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 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基本问题 物价与通货膨胀问题(包括通货紧缩问题) 就业与失业问题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问题

讲授内容 第十章 国民收入核算[教材第十三章]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教材第十四章]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IS-LM模型[教材第十五章]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教材第十八章] 第十四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教材第二十二章]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教材第十六、十七章]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第十九章、二十章] 第十七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教材第二十一章] 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教材第二十三章]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 [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教材P414]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 ——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以供最终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 ——用于再出售以供生产其它产品使用的产品。 避免重复计算[Double-Count] ,只计算附加值[Value Added] 。

生产与销售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能计算过去生产的在这一时期内销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流量与存量 流量[Flow ]——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Stock]——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 非市场的生产活动理论上虽然也创造了价值或增加了福利,但实际上没有也不可能计入GDP。

下列项目是否应当计入GDP?为什么? 买卖股票。 证券经纪人的佣金。 政府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障的支付)。 私人转移支付(如私人之间的馈赠)。 旧货的买卖。 旧货商卖出价高于买入价的差额。 妻子从事家务劳动。 保姆从事家务劳动。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教材P424-425]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 ——以现期价格[Current Price]或可变价格[Variable Price]计算的GDP;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以不变价格[Fixed Price]计算的GDP。 名 义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通货膨胀率+100%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NP=GDP    +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与福利: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被认为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但是人均GDP并不能全面和真实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所享受的经济福利。 如不能反映非市场活动和地下经济的状况、军火和消费品所占比例以及闲暇、环境、治安等经济福利的构成要素。

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总量 [教材P419-421]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NP] =GNP-折旧 国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NI](狭义) =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个人收入 [Personal Income,P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和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PDI] =PI-个人所得税

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市场经济; ②物质产品平衡体系——计划经济。 两种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 狭义的国民收入与广义的国民收入。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一、支出法 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 “产出等于支出” GDP包括: ①消费[Consumption] 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 ②投资[Investment] 固定投资[Fixed Investment]: 购买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私人住宅的支出 存货投资[Inventory Investment]: 企业存货净变动额。 ③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 ④净出口[Net Exports]

二、收入法 收入法[Income Approach] “产出等于收入” GDP包括: ①工资、利息、租金。 ②非公司企业收入。 ③公司税前利润。 ④企业转移支付和间接税。 ⑤资本折旧。

三、部门法或生产法 部门法[Sector Approach] 或生产法[production approach] 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GNP,从生产角度它反映了GNP的来源。采用部门法统计GNP时要运用增值法统计,即计算每个部门或企业对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二、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三、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两部门指:厂商和居民户。 不考虑政府收支和国际收支的影响。 基本恒等关系:总需求总供给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AS]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两个宏观经济理论概念,总收入和总支出则是两个相应的宏观统计概念或指标。 总产出 = 总收入 = 总支出

简单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 假定居民将全部收入用于个人消费。 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 中 间 产 品 居民户 厂 商 购买最终产品

——“潜在计划支出从收入-支出流量中的撤回。” 如:储蓄、政府税收和进口。 注入[Injections] 漏出与注入: 漏出[Leakages] ——“潜在计划支出从收入-支出流量中的撤回。” 如:储蓄、政府税收和进口。 注入[Injections] ——“潜在计划支出增加到收入-支出流量中去。” 如: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

扩大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 假定居民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储蓄。 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 居民户 厂 商 投资 储蓄 购买最终产品 金融机构

总支出=消费+投资 = C + I 总收入=消费+储蓄 = C + S 恒等关系:C + I = C + S I = S 未归于消费者之手的产品 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

注意: 国民收入流程模型中的国民收入是广义的。 国民收入恒等关系中储蓄和投资是指实际发生的储蓄和投资,而不是指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如,投资中可能包括“非计划存货投资”。 现实生活中有效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并非自然达到均衡。

加进政府收支的作用。 三部门指: 厂商、居民户和政府 二、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加进政府收支的作用。   三部门指: 厂商、居民户和政府

政 府 居民户 厂 商 金融机构 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 转移支付 税 收 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 购买最终产品 储 蓄 投 资 政府购买 政 府 政府购买 税  收 转移支付 税  收 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 居民户 厂 商 购买最终产品 金融机构 储 蓄 投 资

恒等关系: I + G = S + T 或 I = S + (T - G) 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 C + I + G 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 C + S + T 恒等关系: I + G = S + T 或 I = S + (T - G) 投资 =私人储蓄+ 政府储蓄

再加上国际收支的作用。 四部门指: 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外国 三、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关系 再加上国际收支的作用。 四部门指: 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外国

政 府 国 外 居民户 厂 商 金融机构 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流程模型 政府购买 关 税 税 收 政府购买 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 购买最终产品 政 府 国 外 关 税 转移支付 税  收 出 口 进 口 税 收 政府购买 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 居民户 厂 商 购买最终产品 投 资 储 蓄 金融机构

恒等关系: I + G + X = S + T + M 或 I = S +(T-G) +(M-X) 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 C + I + G + X 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    = C + S + T + M 恒等关系: I + G + X = S + T + M 或 I = S +(T-G) +(M-X) 投资 =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

第十章 教学要求 1.理解国内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的含义。 2.理解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第十章 教学要求 1.理解国内生产总值及最终产品的含义。 2.理解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3.理解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及其折算方法。 4.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5.运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6. 理解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投资恒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