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从本质上讲,意味着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与传统,用合作代替强制。 ——彼得.德鲁克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演进 管理,从本质上讲,意味着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与传统,用合作代替强制。 ——彼得.德鲁克
本章主要内容: 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一、管理思想的演进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30年代~60年代)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60年代~至今)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 管理理论比较系统地建立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个阶段所形成的管理理论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费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18岁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维修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在操作方法和动作上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 著作:《科学管理原理》 “The father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1911)。
南北战争后的美国的工业迅速发展,不少制造性行业出现了大型托拉斯企业,但现场作业管理(分工专业化、操作标准化和程序化等)水平仍然很低,也谈不上管理工作协调、一体化和系统化,原来凭传统经验办事和粗糙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大工业的快速发展,管理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薄弱环节并面临挑战,这就是泰勒科学管理产生的基本背景。
泰勒认为:物质方面的直接浪费,人们是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但由于人们不熟练、低效率或指挥不当而造成的浪费,人们既看不到,又摸不到。“所有的日常活动中不注意效率的行为都在使整个国家资源遭受巨大的损失,而补救低效能的办法不在于寻求某些出众或是非凡的人,而在于科学的管理。”。科学管理以发展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与管理费用为主流管理原则,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其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原有的经验管理。标准的作业管理包括三个方面:
【1】标准的工作定额:泰勒为制定科学标准而进行了大量的工时和动作研究,剔除多余动作,纠正必要动作,规定完成每个操作单元的标准时间,再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它可以接受的工作延误时间,最终计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的总时间,这就是一个合格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
【2】第一流的工人:“每一类工人都能找到某些作业,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除了那些完全能做好而不愿做好的人”。这其中作业培训就成为管理是否存在的基本区别,而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就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配合,管理者要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其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完成工作。
【3】标准的作业条件:针对工作过程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关注人机关系分析,使工作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和环境得到标准化确认,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作业条件包括三项基本内容,一是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二是标准化的工具、设备和材料;三是标准化的作业环境。 以上摘自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
19世纪80年代,美国米德瓦钢铁公司工程师泰勒进行了搬运铁块,铲铁砂和煤块,金属切削三项实验,施密特试验就是其中之一。1885年泰勒对一个名叫施密特的铲装工进行试验,泰勒用一只秒表对施米特的操作进行了细致、准确的测量,剔除其工作的无效部分,对技术进行改进,施密特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被作了具体规定,如铲的大小、铲斗重量、堆码、铲装重量、走动距离、手臂摆弧及其他操作内容,每一铲21磅(约9.9公斤)时装卸效率为最高,其劳动生产率由每天12.5吨增至48吨。泰勒的操作动作分析虽有些不尽人情,但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却十分奏效。
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搬运生铁试验: 12.5t 48t;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搬运生铁试验: 12.5t 48t; 铁锹试验:16t 59t 。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来一次彻底的精神变革。
泰勒的科学管理制度: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作效率。 2、实行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 5、将管理和劳动分离。 计划职能——管理当局承担 执行职能——工人承担 6、实行职能工长制。 工作要素科学化、人员发展、合作、工作与职责的分配
对泰勒制的评价: 列宁:“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2、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 1841-1925)。《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Industrial and General Administration)(1916) ,“管理过程理论之父”主要贡献有二项: (1)企业的职能不同于管理的职能。 法约尔提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即: 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财务活动(资本的筹集和运用)、核算活动(成本的统计核算)、安全活动(设备和人员的保护)和管理活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活动。管理既是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又是自成体系的职能。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方面的职能。
(2)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的 14条原则: (1)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7)报酬合理。 (8)集权与分权 (9)等级制度。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稳定。 (13)创造性。 (14)集体精神
3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____科层组织 组织的结构是层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MG2-22 行为科学理论 梅约:人际关系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麦克雷戈:人性的基本假设
梅约与霍桑试验 梅约(George Elton Mayo, 1880-1949),美籍澳大利亚人,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 MG2-23 梅约与霍桑试验 梅约(George Elton Mayo, 1880-1949),美籍澳大利亚人,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 1924-1932年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霍桑(Hawthorne)进行了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 试验的初衷是想通过改变工作条件和环境,找出提高生产率的途径 试验分照明、继电器装配小组、大规模访谈和接线板工作室四个阶段;后三个阶段由梅约领导。 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并由此诞生了人际关系学说
梅约(Eiton Mayo)和他的助手们根据科学管理理论中关于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假设进行了“照明的质量与数量同工业中效率的关系”的研究,试图通过照明强弱的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工作条件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却发现,工作条件与环境的好坏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必然的联系,反而与人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该项研究是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Wesern Electric)设在伊利诺伊州西塞罗的霍桑工厂中实施的。人称霍桑试验(Hawthorne studies)。此项研究始于1924年,最后在30年代早期又扩大范围继续研究了几年。梅约在1933年发表的《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中对霍桑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总结.
MG2-24 霍桑试验的发现 照明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微不足道。
霍桑试验的结论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MG2-25 霍桑试验的结论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新型领导通过增加员工“满意度”来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简 评 人际关系学说修正了古典管理理论的缺陷,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为现代行为科学奠定了基础 MG2-26 简 评 人际关系学说修正了古典管理理论的缺陷,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为现代行为科学奠定了基础 发现了霍桑效应:即由“受注意”所引起的效应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有效沟通是管理中的艺术方法 企业文化是寻求效率逻辑和感情逻辑动态平衡的途径
马斯洛与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 MG2-27 马斯洛与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
马斯洛与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美国人,管理心理学家 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 需要层次论的构成根据三个基本假设: ◆ 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 ◆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顺序 ◆ 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 求高一层次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自尊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归属)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满足方式 需要层次 朋友, 权贵, 上级, 顾客 挑战性项目, 创新与 创造机会, 培训 重要项目, 赏识, 显赫的办公位置 朋友, 权贵, 上级, 顾客 工作保证; 医疗人寿保险; 安全规则 基本工资, 工作机会, 温暖, 饮水, 工作餐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归属)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需要层次
简 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第一次揭示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实质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导源 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 简 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第一次揭示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实质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导源 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 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
麦克雷戈: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 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美国行为科学家 管理方式与人性假设相关 MG2-30 麦克雷戈: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 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美国行为科学家 管理方式与人性假设相关 管理者根据不同的人性假设采用不同方式组织、控制、激励属下 X-Y理论是两种相对的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X理论 vs. Y理论 雇员: 天生懒惰 工作是为了生活 回避责任 没有抱负 寻求安全 雇员: 天生勤奋 自我约束 勇于承担责任 MG2-31 人性假设:X理论 vs. Y理论 雇员: 天生懒惰 工作是为了生活 回避责任 没有抱负 寻求安全 雇员: 天生勤奋 自我约束 勇于承担责任 具有创造能力 有高层次的需求 3 3 3
管理者对员工两种 不同的看法,相应地 就会采取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X理论 管理者关心的是工作效率和完成任务 管理者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监督 管理者用职权发号施令使下属服从 MG2-32 管理方式:X理论 管理者关心的是工作效率和完成任务 管理者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监督 管理者用职权发号施令使下属服从 不考虑感情上和道义上对人的尊重 强调严密的组织、规则、制度 用金钱收买下属的效力和服从
管理方式:Y理论 管理者的任务是创造使人能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不是指挥者、调节者或监督者,而是辅助者、支持者、帮助者 MG2-33 管理方式:Y理论 管理者的任务是创造使人能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不是指挥者、调节者或监督者,而是辅助者、支持者、帮助者 让下属承担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 给与更多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参与管理和决策
简 评 X理论的人性假设是静止地看人,相应的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一方面靠金钱收买和刺激,一方面严密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做出贡献 MG2-34 简 评 X理论的人性假设是静止地看人,相应的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一方面靠金钱收买和刺激,一方面严密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做出贡献 麦克雷戈发现现实组织的结构、政策、制度均以X理论为依据 Y理论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 因此,X-Y理论是对人性认识的两个极端
三、现代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过程学派 人际关系学派 群体行为学派 经验或案例学派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系统学派 三、现代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过程学派 人际关系学派 群体行为学派 经验或案例学派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系统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权变管理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
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巴纳德 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 1886-1961),美国人 1906年进入哈佛大学 1909年进入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1922年转入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 1927年任总经理直至退休 将社会学概念用于管理之中,在组织性质和理论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人际关系理论仅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若要组织运转有效,必然涉及到人与组织之间的协调 社会系统理论以研究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为主导
简 评 组织良好运行以获得和付出的平衡为基础,个人对两者权衡后做出选择 提出协作效力(成员总体满足)与协作效率(成员个体满足)二分法观念 简 评 组织良好运行以获得和付出的平衡为基础,个人对两者权衡后做出选择 提出协作效力(成员总体满足)与协作效率(成员个体满足)二分法观念 核心思想是用协作统领组织 现代组织的三大柱石:明确组织目标、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明确组织的激励机制;明确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
管理科学学派 科学管理学派的继续与发展 侧重于管理中的定量技术与方法 提倡用逻辑步骤构造问题、收集信息、建立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MG2-36 管理科学学派 科学管理学派的继续与发展 侧重于管理中的定量技术与方法 提倡用逻辑步骤构造问题、收集信息、建立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要求管理者具备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经济学和一般商业技能 主要方法:运筹学、排队论、计划评审术、博弈论、计算机模拟(仿真)
主要内容 组织是由“经济人”组成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也是物质技术和决策网络组成的系统 强调管理程序中的计划与控制职能 MG2-37 主要内容 组织是由“经济人”组成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也是物质技术和决策网络组成的系统 强调管理程序中的计划与控制职能 减少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直觉、主观判断或个人艺术成分 应用先进的计算工具
MG2-39 典 型 思 路 提出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得出解决方案 对方案进行验证 建立对解决方案的控制 把解决方案付诸实施
简 评 管理科学学派是一个庞大的学者群体 管理科学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管理从定性阶段走向定量阶段 MG2-40 简 评 管理科学学派是一个庞大的学者群体 管理科学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管理从定性阶段走向定量阶段 重视不同学科的交融与渗透,有助于优势互补、开阔思路,形成全面、合理的决策 过分依赖物质技术而忽略人的作用
西蒙与管理决策学派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en),美国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MG2-41 西蒙与管理决策学派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en),美国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西蒙的公司行为理论对微观经济学中追求利润最大化假设的经济人模型提出了挑战 提出了理性人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的决策模型 借助心理学研究成果,概括出决策过程理论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全过程
西蒙的观点 寻找最优化方案的过程比寻找合乎要求方案的过程复杂的多 最优化的首要条件是完全理性,而现实中的人或组织仅具有有限理性 MG2-42 西蒙的观点 寻找最优化方案的过程比寻找合乎要求方案的过程复杂的多 最优化的首要条件是完全理性,而现实中的人或组织仅具有有限理性 决策可以区分为两种性质相反的决策: 程序性决策 非程序性决策 区分的依据是两种决策采用的技术不同
简 评 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之一 西蒙的决策理论是理解人类行为的钥匙 MG2-44 简 评 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之一 西蒙的决策理论是理解人类行为的钥匙 在今天信息丰富的环境中,过滤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是稀有的资源 在最现代化的组织中,非程序性决策已进入基层
系统管理学派 1948年,诺伯特·威纳创立“控制论” 1956年,肯尼思·博尔丁将控制论与信息论结合起来 MG2-45 系统管理学派 1948年,诺伯特·威纳创立“控制论” 1956年,肯尼思·博尔丁将控制论与信息论结合起来 1968年,路德维格·贝塔朗菲全面阐述了动态开放系统理论(一般系统论的经典) 1963年,约翰逊、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从系统概念出发建立了企业管理新模式,他们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方面
系统管理学派的 主要内容 系统观点:是由两个以上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MG2-46 系统管理学派的 主要内容 系统观点:是由两个以上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分析: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方法,在确定条件不不确定条件下,找出各种可行的方案。 系统管理:有四个特点 以目标为中心 以整个系统为中心 以责任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
管理的系统观点 转换 (运输, 教学, 存储) 输出 (汽车,衣服, 娱乐,保健) 输入 (实物, 智力, 能源, 时间) 控制 MG2-49 管理的系统观点 转换 (运输, 教学, 存储) 输出 (汽车,衣服, 娱乐,保健) 输入 (实物, 智力, 能源, 时间) 控制
简化的系统模型 输出 输入 转换 技术 管理 人 产品/服务 利润/损失 材料 资金 雇员成长 顾客满意 信息 反馈 MG2-50 4 4
封闭系统 vs. 开放系统 环境 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 系统与环境之间 是相互作用的 系统的结构是变化的 系统与环境 系统不是确定的 MG2-51 封闭系统 vs. 开放系统 环境 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 系统与环境之间 是相互作用的 系统的结构是变化的 系统不是确定的 系统与环境 之间没有交换 系统是确定的 5 5 5
简 评 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共同运作的系统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或系统的变化 MG2-53 简 评 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共同运作的系统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或系统的变化 系统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部沟通的特性 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MG2-63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 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随机制宜 核心观点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一成不变,最好的”管理理论或方法。
菲德勒(Fred Fiedler)提出“权变领导理论” 领导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三种环境因素: 领导者——下属成员的关系 工作任务结构 MG2-64 菲德勒(Fred Fiedler)提出“权变领导理论” 领导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三种环境因素: 领导者——下属成员的关系 工作任务结构 地位权力 最佳领导方式的“权变”取决于团体工作情景的有利性
组织按照目标、任务、工艺和环境可分为“稳定型”和“适应型”两大基本类别 MG2-65 组织按照目标、任务、工艺和环境可分为“稳定型”和“适应型”两大基本类别 稳定型组织适宜采用“机械式”组织结构,强调严格的组织规范、明确的任务、与权力对等的责任 适应型组织应采用权宜应变的“有机式”组织结构,强调内部相互关系、技能和经验
普遍适用观点 vs. 权变观点 权变观点: 根据情况运用不同 的管理原理与方法 普遍适用观点: 同一管理原理 适用各种情况 情况 1 3 2 MG2-66 普遍适用观点 vs. 权变观点 权变观点: 根据情况运用不同 的管理原理与方法 普遍适用观点: 同一管理原理 适用各种情况 情况 1 3 2 7 7 7
简 评 权变理论的核心是在变化的环境中灵活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在大系统或大环境中考虑组织的发展 MG2-67 简 评 权变理论的核心是在变化的环境中灵活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在大系统或大环境中考虑组织的发展 强调管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但否认绝对的“应变”
经验学派或案例学派 代表人物,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斯隆(A. P. Sloan)等 MG2-68 经验学派或案例学派 代表人物,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斯隆(A. P. Sloan)等 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强调实用 以大公司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学习管理
主 要 观 点 管理者的工作着重在两方面 形成“生产统一体”,有效调动资源 决策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重视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MG2-69 主 要 观 点 管理者的工作着重在两方面 形成“生产统一体”,有效调动资源 决策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重视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对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重新评价,只有将两者结合才真正实用 提倡目标管理
简 评 案例学派强调管理的实用性 其基本假设前提是过去与未来的相似性 目标管理普遍受到企业的重视 但过去的经验未必与将来完全符合 MG2-70 简 评 案例学派强调管理的实用性 其基本假设前提是过去与未来的相似性 目标管理普遍受到企业的重视 但过去的经验未必与将来完全符合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内容比较庞杂 但其中的一些研究反映了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 系统、以人为本、重视非正式组织、信息与沟通、定量分析、权变、管理的技术。
作业:西方管理思想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其中给你留下最深刻的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