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標題圖片是幅漫畫,兩位西方藝人,David Byrne 和 Paul Simon,在叢林中不期而遇,兩位都拿著麥克風和錄音器材(找找看在那裡)去尋找新的音樂素材。這幅畫看似樂人為尋找創作靈感以推出新作,不惜到「遠方」探險,事實上根本是在諷刺音樂製作人,為滿足聽眾對異國的浪漫想像,而去採集第三世界國家、遠東、非洲(反正是「異國」就可以)的音樂,經過剪接、混搭,隨意扭曲運用製造出「世界音樂」。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集团公司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控 制系统的投入情况和问题分析 东北所热自室. 自动控制系统是机组热工专业管理水 平和设备状态的集中体现,一台机组 的自动投入率和自动调节品质体现了 机组的整体水平。同时,自动控制效 果的优劣,也是机组节能降耗目标的 实现手段和基础。
Advertisements

1 賣茶不賣稻的大稻埕 社會學習領域教案 歷史三 黃穎慧 心理五 江尚書 社研一 馬國勳. 2 設計動機 我們的遐想教學對象為台北市大同區,鄰近大稻 埕的一所公立國中。因此希望嘗試配合學校本位 課程的設計,將大稻埕相關的民情、介紹,融入 課程當中。 我們的遐想教學對象為台北市大同區,鄰近大稻 埕的一所公立國中。因此希望嘗試配合學校本位.
動動腦時間 — 腦筋急轉彎 —. 1. 有三個小朋友在猜 拳,一個出石頭,一 個出布,一個出剪刀, 請問三個人共有幾根 指頭? 答案: 60 根.
审核评估释义 余国江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
直面校园欺凌 保护我们的孩子 关于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培训 2016年5月30日.
大家好.
业务学习课件——周艳 精索静脉曲张病人 健康教育.
怎样写评论文? 学习目标: 1.了解评论文的特点及写作的一般要求 2 .能够运用“聚焦一点法”写作短评.
妇产科2015年上半年 工作总结 汇报人:.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制作粗糙、违背史实甚至常理的“抗战雷剧”,社会上也出现了一股“戏说”抗战剧的不良风气。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
{范例3.5} 悬挂小球与悬挂蹄状物完全非弹性碰撞的张角
饒舌 報告人:劉昱男.
第十一章 文獻資料分析法 M99E0202 吳孟樺.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U.K.
我就走到神的祭壇 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裡 神啊!我的神 我要彈琴稱頌你
聖保祿 St. Paul.
單元一:粵語流行曲的誕生 中二級音樂科 2010年.
十五條佛規 後學:張慈幸
浪漫 碰撞 蜕变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德国波恩明斯特广场修建的贝多芬铜像( 1845年)
无以伦比,为杰沉沦.
最近在职场白领中传唱一时的“家书”,叫“金融危机十大注意”即: 1.不辞职,不换工作,不转行,不创业;
70 周年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片名 奈米女孩 製作人 / 藍貝芝 導演 / 黃文英 社團法人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監製發行
成都市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校 强抓职教师资建设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青年教师队伍长成记 主讲人:游 宏.
第四讲 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芮明杰教授
教會的創立與特徵 天主教達拉斯耶穌聖心堂 石 鏗.
人工植牙介紹 組員: 林威宏 黃冠哲 江秉宸
301——隆重登场.
拉萨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平均海拔3658米,年日照3000多小时,素有“日光城”、“太阳城”的美誉。年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零下16
廟會陣頭年輕化 電音三太子轟動中南部(2007/09/01 17:11) Ads by Google
中華民國空軍34中隊進行夜間偵察任務情形與畫伏夜出的蝙蝠相同,因此以「蝙蝠中隊」命名,而所屬偵察機均漆成黑色,而又稱作「黑蝙蝠」。隊徽是一隻展翅的黑蝙蝠,在北斗七星上飛翔於深藍的夜空中,翅膀穿透外圍的紅圈,象徵潛入赤色鐵幕。
道路交通管理 授课教师:于远亮.
課程:諮商概論 指導老師:李秀玉老師 閱讀書籍:傷癒—低估自我的醫治(一) (P.60~69)
鹿晗 0420生日粗卡.
唐五代兩宋詞 方舟p.69.
新北市板橋區 大觀國民小學 104學年度教師晨會 行政業務報告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可可.
資料取材: 鄺靄慧(瑪麗醫院乳腺外科主任)
安全維護 廉潔政風 臺 東 林 區 管 理 處 跳! 瘋春吶 青春拒毒High hip-hop 詐騙防範宣導 消費安全 健康生活 毒家新聞
你们认识他 但你们并不了解他 他是我的偶像 王力宏.
Come on!05级数学教育12号郑桂花同学将带你搭上时空船,驶向公元250年!近距离接触伟大数学家刘微!
A hip-hop way to build your vocabulary!
数据取材:邝霭慧(玛丽医院乳腺外科主任)
輔英科技大學 Fooyin University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英本1班 鞠申镅 汪晨茹 沈秋云 元文杰 段祺琪.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湖 北 省 教 研 室 刘 莉
《卧虎藏龙》赏析 湘南学院中文系 刘曙峰.
新疆自治区“十二五”科技发展 规划编制工作
说一说,看谁说的多: 金色的( ) 金色的…… 阳光 麦浪 童年 沙滩.
潮流中的悸動 ~探討流行文化~ 林子甯老師製.
第9單元:傳統非洲 陳峙維教授 本週主題圖片是兩幅喀麥隆畫家的創作,左圖是非洲的木琴,右圖是非洲相當重要的樂器—鼓。
企業倫理個案 可口可樂的企業會責任 組 別:小野貓 組 員:劉品涵 4960L026 許佩珊 4960L063
美国的时装公司 …就是你的选择….
明 湖 居 聽 書 By 慕慧老師
98學年度優質化社區發展「立志藝文季」校內講座 周杰倫與方文山
Leung Ching Yee.
K1 雨巷——戴望舒.
韓國.
颱風與防災 颱風知多少.
17 無母數統計檢定  學習目的.
九龍禮賢學校 九龍禮賢學校之辦學團體: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九龍堂 本校為非牟利之基督教私立小學.
潘玮柏.
片名 奈米女孩 製作人 / 藍貝芝 導演 / 黃文英 社團法人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監製發行
意想不到的公車站.
大度讀人 摘選自《作家文摘》.
藝 術 與 人 文 之 靈感的探索.
生活禪.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本週標題圖片是幅漫畫,兩位西方藝人,David Byrne 和 Paul Simon,在叢林中不期而遇,兩位都拿著麥克風和錄音器材(找找看在那裡)去尋找新的音樂素材。這幅畫看似樂人為尋找創作靈感以推出新作,不惜到「遠方」探險,事實上根本是在諷刺音樂製作人,為滿足聽眾對異國的浪漫想像,而去採集第三世界國家、遠東、非洲(反正是「異國」就可以)的音樂,經過剪接、混搭,隨意扭曲運用製造出「世界音樂」。 本週是本課程最後一個單元,我們將邊談談什麼叫「跨界」、不同樂種、音樂文化怎麼交流,邊回憶部份曾經上過的內容。接著舉一個異文化間音樂素材與表現形式融合的例子,最後探討四個今日「世界音樂」樂壇中跨界交流的議題。 第15單元 陳峙維教授

在看音樂素材跨國、跨文化等交流融合時,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看,從上而下、從廣而細來分析。 同樣音樂素材可以用不同的媒介來傳遞 樂器:用胡琴重新詮釋愛爾蘭舞曲、用安地斯山的排笛演奏日本演歌 歌唱發聲方式:用義大利美聲唱法唱蒙古民歌、用保加利亞人的歌唱法唱〈望春風〉 語言:翻譯歌曲、重新填寫不同語言的詞 音樂作品中可以片段借用其他族群的音樂元素 旋律:歌劇《杜蘭朵》當中用〈茉莉花〉的旋律、台灣合唱組曲當中加入一段原住民歌曲 唱詞:台語流行歌曲中加入幾句日文歌詞 田野錄音:hip hop 作品中只接選用拼貼路邊採集來的材料 創作可選取其他民族、音樂文化中的音樂基本要素(請回憶本課程第二單元的音高、聲音面)、次級要素(和聲、織體、曲試) 例如,以印度 raga 音高素材寫作旋律,搭上阿拉伯世界的鼓聲節奏 例如,以西洋古典音樂四部和聲的形式,將中亞木卡姆詩歌轉成合唱曲 千百年來音樂素材因為貿易、通婚、政治等眾多歷史因素,有各式的交流與融合,如中國的雅樂流向日本、西域的音樂來到長安、歐洲民間歌謠成為巴洛克組曲的題材等。今日由於唱片工業、網路科技、錄音技術等,加速了原本歷史上動輒百年的音樂交流過程。而除了音樂內容的跨界、交流之外,其實樂器的交流與相互影響,也是歷史上音樂文化跨國交流的表現。

樂器的交流包括形制與形式的變化

漢族嗩吶 西藏 Gyaling 歐洲 Oboe 樂器的形制改變舉兩個由中東(阿拉伯世界)向東、向西傳播發展的例子 這些都是由中東的嗩吶發展而來,吹奏發聲方式都沒變,但外型稍微起了變化,其中又以歐洲的雙簧管變得最多 土耳其嗩吶(請回憶第一單元介紹奧圖曼土耳其軍樂隊的音樂) 西藏甲令 中國嗩吶:在西晉時期的新疆克孜爾石窟寺的壁畫中就已經出現了嗩吶演奏的繪畫,最晚在16世紀就在中國的民間流傳了 歐洲雙簧管:13-17世紀有類似嗩吶的樂器,17世紀中法國宮廷首次出現類似現代形制的巴洛克 oboe

南管琵琶 歐洲 魯特琴 西班牙 Vihuela 中東的烏德琴向東、向西傳播,分別變為琵琶、魯特。Vihuela 是15、16世紀西班牙最主要的彈撥樂器,可能也是由烏德變化而來,vihuela 外型變化最大,有人推測是因為西班牙人刻意要與阿拉伯世界做切割,因此在外型上做了更多改變。 15世紀下半葉開始有人以弓拉奏 vihuela,vihule 逐漸演變為 viol,小提琴的前身。

日本 薩摩琵琶 南管琵琶 橫抱、用撥子演奏、基本上作為器樂獨奏的烏德琴向東傳遞變成琵琶之後,在東亞地區更進一步有了演奏形式與功用上的改變 薩摩琵琶,豎抱,用撥子演奏,自彈自唱,成為說唱音樂的伴奏樂器。 近代國樂的豎抱琵琶,戴義甲演奏,除了作為器樂演奏之外,蘇州彈詞中可以自彈自唱,也可以伴唱。 南管琵琶,維持橫抱,不用撥子,不戴義甲,直接以手指撥奏。

北非、阿拉伯世界 南印度 可能由 vihuela 演變成 viol,再變成小提琴(按一下顯示圖片,按一下清除),經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發展,成為西洋古典音樂最重要的樂器之後,向東傳到印度、北非、阿拉伯地區。同樣是小提琴,因不同地區、不同樂種,而有演奏形式的改變。 1789年拿破崙入侵埃及時,將小提琴帶入阿拉伯世界,此後小提琴開始運用在阿拉伯古典組曲中,有比照 kamancha(第七單元阿拉伯的傳統樂器)直立握琴的,也有比照西洋古典肩上握琴的。 可能是1790年東印度公司樂隊成員帶來的。盤坐,將琴頭頂在右腳踝,賦予左手自由,方便做出各種音度古典音樂需要的裝飾奏。

小提琴形制定下來之後,只有向東方傳遞時演奏姿勢有了變化,除此之外就幾乎沒有什麼改變。然而,挪威人因為聲響上的需求,幫它多加了幾條弦,成為 Hardingfele (Hardanger fiddle) 多了華麗的裝飾,部分構造也因應當地音樂特色做了改變。 琴頸改短,以便拉奏第一把位以及裝飾奏,f 形音孔較長,指板、拉弦板、琴身都有精緻裝飾 (播放 15-00 Hardanger fiddle,仔細聽聽共鳴弦的轟轟聲)

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四或五條共鳴弦 (sympathetic strings),因為挪威西部鄉間舞曲或是婚禮伴奏大多只有一位提琴手,故利用特殊定弦以及共鳴弦來增加音響效果。共鳴弦穿過琴橋,位於指板下方。 這一把琴有五條共鳴弦。

指板及琴橋弧度都比較小,兩條弦之間的弧度變小,弓會更容易拉雙音以及持續音。 這一把琴有四條共鳴弦。

除了共鳴弦之外,也因當地文化而增加外型裝飾。仔細看一下,捲頭的動物頭像,使人想起維京人的船首頭像,裝飾、雕刻延伸到弦軸箱背面。 看完樂器的形變與發展,接下來繼續看音樂素材跨界的議題。

界線在哪裡?地理、政治版圖?文化圈?樂種?傳統現代? 媒介、題材、組成元素等,在新界裡要融入多少才稱得上跨界交流? 如何讓聽眾知道有幾種來自不同地區、文化、樂種…融合在ㄧ起?甚至創作者自己如何得知新素材是道地的? 融合深刻到某一程度,或加入的元素蓋掉、隱蔽原來的特色,究竟是創意的表現還是不正宗? 以下四首曲例,聽完之後有什麼感受? (播放 15-01 溫金龍 二胡演奏 匈牙利 Csárdás 舞曲) (播放 15-02 上海 Rap,上海的年輕人見港澳台地區,日韓,都有以自己母語創作嘻哈舞曲的發展,2005年開始,也嘗試以上海話創作嘻哈舞曲。2005年 Sony-BMG 還幫他們發行的一張唱片) (播放 15-03來自日本鹿兒島縣奄美大島的中孝介以特有島唄唱腔,重新填詞翻唱王立宏R&B風格的曲子〈心中的日月〉) (播放 15-04 由前衛爵士大師 John Zorn 製作,日本津輕三味線大師佐籐通弘,與人聲、爵士鼓組合奏) 以下將解構一個由非洲作曲家創作的弦樂四重奏。

Dr Justintian Tamusuza 1951生於烏甘達,早年學習歌唱、鼓樂、單弦琴,多演奏 buganda 王國的傳統音樂 北愛爾蘭 Belfast 的 Queens University,美國伊利諾洲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作曲博士。Makerere 大學音樂、舞蹈、戲劇系教授,教授作曲、理論、音樂分析。 受西洋古典音樂訓練,但作品通常混合非洲音樂元素,包括旋律、和聲、複節奏、樂器特性 這首弦樂四重奏推出之後獲得 Billboard 古典以及世界音樂排行榜雙料冠軍 這首作品融入了幾個烏甘達的樂器特性,一下依次說明

Kronos Quartet 1973年成立,大提琴手換過幾個,目前是一位男的 演出曲目範圍相當廣,在現代作品方面,經常委託作曲家創作作品來錄音 1992年發行的這張專輯,收錄其委託七個非洲作曲家創作的作品,Justinian Tamusuza 就是其中之一 這張專輯中的作品,都是非洲的音色、節奏、旋律交錯與歐洲古典和聲的結合 (播放 15-05 先來聽一下這首弦樂四重奏 Mu Kkubo Ery ‘Omusaalab 的第一樂章)

先來個烏甘達語教學:Buganda 是烏甘達(Uganda)這個現代國家裡的一個王國(立國之前這塊土地上有五個王國)、Baganda 指的是人(就如同 Japan、Japaense)、Kinganda 是形容詞(就如同 England、Englishman、English) 所以,Justinian Tamusuza 的弦樂四重奏作品,融合了 Uganda 這個國家中,Buganda 王國裡,Baganda 人的,Kiganda 音樂特色。 以下依次介紹這三種傳統元素。

Endingidi 由幾個可拆卸的部份組成,便於攜帶,目前還是手工製造,沒有任何工業量產 琴弦與琴弓傳統上皆用一種麻的纖維製成(目前有用尼龍或金屬弦,聲音比較響) 琴身由一種材質軟的木頭刨空而成 巨蜥(小山羊或牛,成年的不行,皮太老彈性不足)的皮蒙在琴身 琴頸、調音栓隨便由什麼硬質的木材製成都可以 琴橋由紙莎草或玉米梗作成 演奏時置於髖關節或身體側邊 (播放 15-06 較乾、粗糙的聲音,有胡琴、馬頭琴感覺) (播放 15-07 弦樂四重奏的片段,提琴在演奏時弓靠近琴橋(義大利文演奏術語 sul ponticello),製造出類似 endingidi 的音色)

烏甘達傳統的 Amadinda 木琴(回憶一下第九單元提過的非洲木琴,西非的木琴鍵通常由繩子串起來,懸在木框架上,東非木琴鍵的則各自獨立,擺放在音箱或共鳴空腔上)演出時通常由三個人一起演奏 Starter 奏出主旋律 第二人奏出第二條旋律與主旋律相交 第三人則在第一、二條旋律持續一段時間後加入,奏出另一條較複雜的旋律 (播放 15-08) 弦樂四重奏模仿木琴演奏中旋律交錯的形式,仔細聽,一條主旋律、底下奏出節奏、高音處又有一 (播放 15-09)

鼓樂在 Buganda王國裡,無論王宮或村落的音樂活動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Engalabi 鼓聲清脆,鼓皮由巨蜥的皮製成,這種鼓在屬於皇家的Baakisimba舞中使用,因此也稱為 baakisimba drum(第九單元曾介紹過) (播放 15-10 Baakisimba 舞的節奏) (播放 15-11 錄音片段中可以聽到敲打提琴琴身模仿 Baakisimba 節奏的聲響。事實上整個樂章一開頭齊奏的節奏,就是這個節奏) (播放 15-05 再聽一次第一樂章片段) 分析完跨越種、跨文化間音樂素材的運用之後,接下來探討四個今日「世界音樂」樂壇中跨界交流的議題

這首曲子中,Peter Gabriel 運用各式各樣的鼓、蘇格蘭風笛、亞美尼亞的 doudouk 雙簧管、吉他、鍵盤、歌聲等,樂手來自俄羅斯、愛爾蘭、塞内加爾、英格蘭、亞美尼亞、法國、加拿大,號稱提供各地樂人登上世界舞台的機會。 然而,在這首曲子中,各地樂人的演出只是被引用的背景音樂,層層堆疊之後成為 Gabriel 的配角,MV 與演唱會都只強調 Peter 個人,只有 Peter 個人個影像,其餘樂人與音樂元素來源被完全切割 因為 Gabriel 握有出版利器,他成為這專輯的版權擁有者,但參與其中的各地音樂人並沒有 Gabriel 認為此舉的最終能宣傳這些不同國度的藝人及其音樂,而非只是奪取,Gabriel 包裝的方式成功地讓聽眾不去想這些問題 「世界音樂」在音樂工業中的發展初期,西方樂手其實擁有的所有資源,其他文化、國家的藝人,基本上只能被利用 (播放 15-12 Come Talk To Me)

被動遭利用之餘,來自第三世界、來自非西方國家的藝人樂手也逐漸利用市場中的主流音樂形式,重新包裝、定位 Ladysmith Black Mambazo 於1986年受 Paul Simon 之邀,以其擅長的 Isicathamiya 歌舞形式(請回憶第九單元介紹過的),在其專輯 Graceland 當中共同演唱一首 ‘Diamonds on the Soles of Her Shoes’ (播放 15-13 Diamonds on the Soles of Her Shoes) Ladysmith Black Mambazo 因此一炮而紅,此後陸續推出 Isicathamiya 的幾張專輯。 Two Worlds One Heart 專輯中基本上都是 Isicathamiya 風格作品,但他們也開始轉變,專輯中唱了一首福音歌曲形式的歌,再家一首 Rap 作品(按一下秀出這張唱片封面) ‘Leaning’ 原為1887年出版的福音詩歌,同時流行於黑人與白人教會。Marvin Winans 為 Black Mambazo 重新編曲並與之合唱 如此,這個團體開始嘗試美國人(或西方世界大多數人)熟悉的 Afro-American music (播放 15-14 Leaning on the Everlasting Arms)

挪用主流文化,向西方主流靠攏,或採用歐美主流音樂形式的做法,使得來自非歐美的「世界音樂」的藝人備受批評,被樂評說成不道地、不純正。 Angélique Kidjo 生於西非國家貝寧(原為法國殖民地),因拒絕服從獨裁政府要求藝術工作者支持,移民法國。移民法國後到音樂學校學古典音樂、歌唱、爵士。 其創作歌曲的歌詞多為母語 Fon,而非英語或法語。 遭受樂評批創作不道地,卻完全不理會,堅持自己的「不道地」,認為自己沒有滿足西方聽眾對「非洲的想像」,展現自我肯定與抵抗主流的態度。曾回應樂評,若要聽非洲音樂,就應該搭飛機到非洲,而不是聽她的作品。 (播放 15-15 Agolo)

不向主流市場低頭,不顧樂評莫名其妙的批評,「世界音樂」的樂手有自己的想法。 Sheila Chandra 在英國出生長大,從未接受過印度古典音樂訓練,亦未曾接觸印度電影音樂製作,但自認為正因為沒有古典理論的束縛,可以自由創作 (播放 15-16 Quiet 1 印度傳統樂器聲與無字義的人聲,有時是鼓經、有時是印度音階唱名) 大多數的聽眾還是將她歸為南亞族裔,作品基本上也還是呈現了一般人既定印象中的印度音樂特色 1992年的專輯在音樂風格上完全擺脫南亞形象 (播放 15-17 Dhyana and Dnalogue,其實是兩首歌的結合,前半是愛爾蘭傳統歌唱的方式,其中幾個字融入穆斯林的吟唱聲腔,後半為穆斯林的歌。若不告訴你歌者有印度血統,聽德出來嗎?) 本課程到此結束,認識了眾多地區、民族、國家的音樂文化之後,也看了音樂文化交流、形變,希望未來同學們遇到不管什麼音樂,都能以寬廣的心胸,加上一點音樂知識,一邊欣賞,一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