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細胞 王鳳英 副教授
原核細胞的代表: 大腸桿菌 (E. coli) a.細胞壁 (cell wall) 由 胜肽聚醣 (peptidoglycan) 構成,結構堅固,其功能有︰ (1) 保護細胞; (2) 細胞內外物質及訊息的交通; (3) 抗原性及 (噬菌体) 接受体。 b.鞭毛 (flagella) 使細菌運動,而 纖毛 (pili) 為細菌交配時的管道。 c.細胞膜 (cell membrane) 控制細胞內外的選擇性交通,膜蛋白有重要功能。 d.細胞質 (cytoplasma) 散佈著各種分子,主要是可溶性酵素、核糖体 (ribosome)。 e.核區 (nuclear region) 不是真正的細胞核,散佈著遺傳物質 DNA,細菌通常有一或數條 DNA 分子;細胞質中有環狀的 質體 DNA,是基因選殖的主要載體。 原核細胞,
古生菌: 是一種介於原核與真核細胞間的細菌。 是一種介於原核與真核細胞間的細菌。 古生菌與已知的原核細胞,在生化性質上有相當差異;喜生長在極端的條件,極類似地球演化的早期狀態;可分為三大類: a.Methanogens: 甲烷菌極度厭氧,利用二氧化碳及氫氣產生甲烷。 b.Halophiles: 嗜鹽菌,生長在如死海的高鹽濃度區。 c.Thermacidophiles: 嗜酸熱菌,生長在火山口及溫泉帶,可耐酸至 pH 2。
真核細胞: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最大差異,在於後者有許多 胞器 (cellular organelles),構造複雜;而最顯著的一個胞器,就是 細胞核 (nucleus),原核細胞無細胞核。
細胞核: 由雙層核膜包圍著,膜上有 核孔,核內有 核仁 (nucleolus),核仁含大量 RNA,其餘的 核質 (nucleoplasm) 部分則散佈著 染色質 (chromatin),染色質含遺傳物質 DNA,在細胞分裂前,染色質會凝集成 染色体 (chromosome)。 細胞核可能是由細胞外膜向內皺縮,包住染色體後形成球狀所造成。
內質網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是細胞蛋白質的合成及輸送系統,依外形分為 RER (rough ER) 及 SER (smooth ER); RER 在其膜上附著顆粒狀的 核糖体 (ribosome),蛋白質合成後可通過內質網膜分泌到細胞外;不分泌到胞外的蛋白質,則由游離散佈在細胞質中的核醣体來製造。 SER表面光滑,沒有核糖体附著,可能與脂質的合成有關。
高爾基氏体 (Golgi body): 是細胞內蛋白質的 集散地 與 加工場。 (1) 由內質網輸送來的蛋白質集中於此,分類後一部分分泌出細胞外。 (2) 不分泌出細胞的蛋白質,則集中後包裝成小球体,即為 微体 (microbodies)。 (3) 醣蛋白 (glycoprotein) 等在此修飾加上醣類。
微体 (microbodies): 有很多種,都含某種劇烈的酵素,有特定的生化功能。 (1) Lysosomes (溶脢体) 含有 溶菌脢 (lysozyme) 等多種水解酵素,以消化外來蛋白質、核酸、醣類等分子。植物細胞內的對等胞器為液泡,其体積都很大。 (2) Peroxisomes含有 觸脢 (catalase),把有害細胞的 H2O2 分解成水。 (3) Glyoxosomes 可把脂質轉化成醣類,也是植物特有胞器的一種。
細胞骨架系統 (cytoskeleton elements): 由許多小管所交錯構成,用以支持細胞,並行細胞運動、胞內運輸 及 細胞分裂。
細胞膜 (cell membrane)︰ 真核細胞最外層胞膜上附有許多蛋白質,有複雜的功能。 (1) 細胞間辨認 的特異性標記,如免疫學的各種T細胞上都有不同標記。 (2) 荷爾蒙受体,與其配體分子接觸後,可引發細胞內一連串信息傳導反應。 (3) 細胞內外離子的 輸送幫浦,也都是由蛋白質所組成。
粒線体 (mitochondria): 是細胞產生能量的地方。 是細胞產生能量的地方。 (1) 由雙層膜組成,內層向細胞內伸展,皺褶成為 瘠 (cristae)。 瘠上有顆粒密佈,是藉 呼吸鏈 進行能量代謝的地方,可生成 ATP。 (2) 粒線体有自己的 DNA,也可以合成蛋白質,是細胞內的自治區;可能是可以行呼吸作用的原核細胞,侵入早期的真核細胞後,留在宿主細胞中共生。
葉綠体 (chloroplast) 與 造粉体 (amyloplast): 1) 葉綠体進行光合作用捕捉太陽光能,與細胞壁、液泡及造粉体都是 植物 特有胞器。葉綠體是地球生物圈最關鍵的一環,缺少葉綠體將導致所有生物滅亡。 (2) 造粉体含有大量澱粉粒,與葉綠体都屬 胞質体 (plastid),二者是 同源器官,都是由相同的前體 (proplastid) 演變來,有的還可互相轉變。 (3) 胞質体也都有自己的 DNA,可能是早期的原核光合菌,進入真核細胞後產生的共生系統。粒線體與胞質體這兩種共生胞器,都與能量的代謝有關。
細胞外套 (cell coat) (1)細胞外套只有部份動物細胞才有,會表現 抗原性; 癌細胞的細胞外套成分可以改變,以逃避免疫系統。 (1)細胞外套只有部份動物細胞才有,會表現 抗原性; 癌細胞的細胞外套成分可以改變,以逃避免疫系統。 (2) 微粒体 (microsome) 是細胞打碎後,內質網破片形成的人為小球,並非胞器。 (3) 病毒 無法歸類入任何一類生物,卻能在細胞中寄生繁衍;因病毒在各種細胞、甚至物種間游走,夾帶部分染色體片段,可能對演化有所影響。對人體而言,病毒可刺激免疫系統,也許不全都是負面的影響。
生物細胞帶有電荷 構成生物細胞的大部份分子都帶有電荷,有帶正電荷、有帶負電。 許多分子上同時帶有正電及負電基團,具有 兩性 (amphoteric) 性質;則視其正、負電荷數目的多寡,決定淨電荷之正或負。 而環境 H+ 濃度 (pH) 的變化,會影響分子淨電荷的正負。
細胞研究的歷史 1655年 Hooke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塞薄片,看到了細胞。 1674年 Leewenhoek發現原生動物。 1838年 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細胞學說。 1857年 Kolliker描述肌肉中的粒腺體。 1882年 Koch用苯胺染色證實霍亂是由細菌所引起。 1898年 Golgi用硝酸銀染細胞,發現了高基氏體。 1931年 Ruska製造出第一台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1965年 製造出掃瞄式電子顯微鏡。 1997年 複製羊誕生。
生物學的領域是寬廣的。然而其中有許多引起我們興趣的事物是微小到我們肉眼所不能見的。事實上,人眼只能見到100微米的大小。 只有植物細胞能勉強被我們肉眼所觀察。
構造的大小關係
細胞有絲分裂 各個階段,隨時間而排列可分為以下五種不同時期::(1)間期(2)前期(3)中期(4)後期(5)末期。
1.間期(Interphase) 此時細胞行代謝作用且佔組織的大多數。DNA在間期時進行複製過程,為有絲分裂做準備。染色質在核內不能被清楚的看到。細胞核中深色的小點稱為核仁。
前期(Prophase) 細胞核中的染色質開始聚集並可在光學顯微鏡下被觀察到,這種細胞質集合體被稱為染色體。動物細胞在開始分裂時,中心粒和中心體均分裂為二,各向細胞的兩極移動,同時在中心體周圍出現輻射狀星狀體。各染色體已複製為兩條染色分體,兩者共同連接於著絲點上,其後染色體濃縮成短桿狀,繼之,核膜逐漸消失,細胞分裂進入前中期(prometaphase)。
中期(Metaphase) 兩中心體間出現排列成紡錘狀的細絲稱為紡錘絲,染色體排列於紡錘體的中央,即赤道板上,有些紡錘絲則連於染色體的著絲點上。紡錘絲將幫助染色體移動,進入後期。
後期(Anaphase) 紡錘絲牽引染色體,然後著絲點分裂為二,此時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比原來的數目增加一倍,接著子染色體乃分裂為二群,並由於紡錘絲的牽引各向細胞兩極的中心體移動。
末期(Telophase) 最後,中央部位的細胞膜向內凹,而將細胞劃分為二。兩子細胞均有與母細胞同數的染色體。星狀體和紡錘體漸不明顯,最後終於消失。核膜、核仁重新相繼出現,染色體也恢復成為顆粒網狀的染色質。於是,有絲分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