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 液 blood
本章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生理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A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及输血原则。 2.熟悉血液的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生成的条件及影响生成因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体外血液凝固的加速和抗凝的方法、Rh血型系统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3.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体内抗凝活动及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 4.能解读临床血常规检验报告单。 5.能进行ABO血型系统的血型鉴定,能观察和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主要功能 运输物质 缓冲功能 维持内环境稳态 防御和保护 生理性止血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1、血液 水(91%~ 92%) 血浆蛋白 电解质 血浆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溶质(8% ~9% ) 水(91%~ 92%) 血浆蛋白 电解质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气体 不含氮的小分子化合物 血浆 血细胞 1、血液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血管内膜 白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2.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图) *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男性:40% ~50%,女性:37% ~48% *血细胞比容↓,常见于贫血 血细胞比容↑,常见于烧伤患者、红细胞 增多症 3. 血清(serum)(图) *概念:在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会发生收 缩,并析出淡黄色的液体,称血清。
血细胞比容 全血 血浆 超速离心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血清 血清 血凝块收缩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 1. 动脉血:鲜红色,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 2. 静脉血:暗红色,还原血红蛋白含量较高 (二)比重(密度) 1. 血液:1.050~1.060,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2. 血浆: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三)粘滞性 1. 血液:为水的4~5倍,主要取决于血细胞的数量 2. 血浆:为水的1.6~2.4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 的含量 (四)酸碱度(pH7.35~7.45) *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对来维持,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五)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300 mmol/L
三、血浆的化学成分及作用 (一)血浆蛋白(65~85 g/L) 1.白蛋白(清蛋白):40~48 g/L, 参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 4.A/G比值:1.5~2.5/L 5.血浆蛋白主要功能:①协助运输激素、脂质、离子、维生素等低分子物质;②参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③参与生理止血过程;④参与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营养作用。
(二)电解质:0.9% 1. 正离子:Na+、K+ 、Ca2+ 、Mg2+ 2. 负离子:Cl–、HCO3–、HPO42- 、 SO42- *作用:①参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 ②维持酸碱平衡 ③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
(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1. 概念: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其他含氮化合物总称。这些化合物中所含的氮称为非蛋白氮(NPN) 2. 组成:如尿素、尿酸、肌酸、肌酐等 3. 临床意义:临床上测定NPN的含量有助于了解蛋白质的代谢情况和肾的排泄功能。(正常:14~25mmol/L)
四、血浆渗透压 (一)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图3-4) *概念:溶液中溶质具有的吸引保留水分子的能力 *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数目,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和大小无关。
图3-4 渗透压 H2O H2O 0.45℅ NaCl 0.9℅ NaCl 渗透压高 渗透压低 水
(二)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1. 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NaCl),其数值约为 298.5 mmol/L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蛋白质形成 (主要是白蛋白),其数值约为1.5 mmol/L
(三)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1. 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图3-5) 2. 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图3-6)
图3-5 血浆晶体渗透压 低渗 溶液 高渗 溶液 H2O H2O 红细胞逐渐膨胀最后破裂 红细胞逐渐皱缩
图3-6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作用示意图 图3-6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作用示意图 H2O 血浆胶体渗透压 (1.5 mmol/L)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0.8 mmol/L) 毛细血管 组织液 血浆晶体渗透压 H2O 红细胞 晶体渗透压
总结: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四)等渗溶液: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例如:5% 葡萄糖溶液、0.9% NaCl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例如:10% 葡萄糖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例如:0.45% NaCl溶液 互动: 临床上输液一般选用什么溶液?
小 结 血液组成* 血液功能 血液性质 血浆组成(作用) 血浆渗透压*
二、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男性(4.5~5.5)×1012/L; Hb:120~160g/L 形态: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约为8μm,无细胞核; 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红细胞的功能 气体运输(O2,CO2)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什么是贫血?有什么危害? 为什么会出现贫血?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Hb: 90~正常值 低值轻度贫血 Hb: 60~90 中度贫血 Hb: 30~60 重度贫血 Hb: <30 极重度贫血
①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双凹园盘形); ②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 ③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衰老或球形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正常红细胞可塑变形性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影响RBC变形能力的因素: ①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双凹园盘形); ②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 ③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衰老或球形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球形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图) 概念: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即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 脆性小 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 脆性大 容易破 正常值:0.42%~0.46 %NaCl溶液中,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溶血;在0.32%~0.34% NaCl溶液中,红细胞全部破裂溶血。 临床意义:红细胞渗透脆性↑,见于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渗透脆性↓,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症
图3-7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0.42%NaCl 部分溶血 0.35%NaCl 全部溶血 0.9%NaCl 形态不变 0.8%NaCl 膨胀 图3-7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0.42%NaCl 部分溶血 0.35%NaCl 全部溶血 0.9%NaCl 形态不变 0.8%NaCl 膨胀 0.6%NaCl 膨胀 ①在0.6%NaCl溶液中,红细胞仅出现膨胀,不会出现溶血,若溶血,渗透脆性↑ ②在0.42%NaCl溶液中,部分红细胞溶血,若不溶血,则渗透脆性↓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概念: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即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简称血沉。 数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影响血沉因素:球蛋白、纤维蛋白↑ ESR↑ 清蛋白、卵磷脂↑ ESR↓
意义: 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ESR↑。 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 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1)部位:胚胎期:肝、脾、骨髓 出生后:红骨髓(主要造血场所) 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
(2)生成原料:蛋白质、铁。 ①铁: 机制:Hb合成必须原料。成人每天需铁20~30mg,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坏)的再利用。 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②蛋白质
(3)成熟因子: ①叶酸: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 ②VitB12: 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
2.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寿命:120天,衰老的红细胞 90%被巨噬细胞吞噬,10%在血管内被破坏。 3. 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EPO 主要由肾脏产生,能加强骨髓的造血功能,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图3-8) (2)雄激素
PO2↓ RBC↓ Hb↓ 肾管周细胞 (主) 雄激素 T3 生长素 肝细胞(次)
图3-8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调节示意图 (+) 缺O2 肾EPO生成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 (+) 红细胞生成 红骨髓
骨髓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红细胞生成的过程、寿命和衰亡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