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人口(二) 第一節 人口的空間分布與人口遷移 第二節 現今的世界人口遷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甲狀腺甲狀腺 一年 六 班 一年 六 班 第 六 組 第 六 組. 位置 * 頸部前方, 喉部氣管兩側。
Advertisements

1 06/06 e 2007 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 数据摘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07 年 12 月 数据来自《 2008 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全文(英文)可以从联 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网站 获得
00003-E-1 – December 2005 《 2005 年艾滋病流行最新报告》部分数据摘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05 年 11 月 21 日 报告全文(英文)可以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网站 获得
1. 世界人口是如何 分布的? 2 人 口 分 布  世界人口密度圖 4  十分之九的人口集中在北半球。 赤道.
第一單元 人口 一、人口資料的取得 二、台灣人口數量與分布 三、台灣人口增減與移動 四、台灣人口組成 五、台灣人口議題.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David Held等,2007。《全球化趨勢與衝擊》第六章。
地圖符號:圖例 地圖符號:圖例.
小學六年級 常識科 香港環境問題 ~ 廢物污染.
第 4 章 人口分布與人口問題 人口分布 人口問題與政策.
第一章 人口分布與人口組成 「人口結構改變」、「知識經濟興起」、「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 氣候 歷史發展 人口分布 自然 人文
國內利率之變動 3.25% % 2.036% 年利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都市聚落與都市化】 第十二章 都市與都市化
Bank 3.0 證券產業發展趨勢 與數位化應用 富邦證券 副總經理 郭永宜 (行銷暨商品督導)
北新國中 黃嘉蓉 都市化及城鄉問題.
一、课标要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您知道勞工在何種情形下得自請退休嗎? 勞動基準法規定,勞工需在同一事業單位: 工作滿十五年以上,並年滿五十五歲 工作二十五年以上
商業概論 第七章 人力資源管理 第六節 國內勞工問題.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國際金融專題 亞太國家的股價和匯率之間的共整合關係 林秉毅 授課教師 :楊奕農老師.
義守大學 周資眾 運動科學選材 義守大學 周資眾
勇敢作數碼父母 梁永泰.
國 際 教 育 人口變化與影響 主題三:少子化社會.
第一單元 世界環境與人類活動 第三課 人口成長與分布.
觀光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明.
影片製作流程 構思劇本 影片主題 觀看對象 腳本安排 呈現方式 ….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台灣對中國的投資 WTO 與兩岸經貿投資專題.
2013年全球股價、原油、黃金及波動率指數(VIX)
越南現況資料.
睦鄰組織運動.
京都議定書 為了抑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防制氣候變遷,聯合國於1992年地球高峰會舉辦
選修部分單元(2)的介紹 天氣與氣候.
今日香港 生活素質 探究議題 「雙非」兒童問題.
第六組 許茹雯 李翔雲 王秀旬 張碩峰 麥嘉容 廖子誠
創意管理 一. 組織設計與創意 1.各種組織設計對創意之影響 3hrs 2.團隊的建立(成員組合考量) 3hrs 3.團隊的溝通 3hrs
南亞地形圖 單 4 元 亞洲(二)──南亞、中亞與西亞 社會學習領域 投影片 16 配合社會(五) 三上地理 4 ─ 1.
議程大綱. 議程大綱 微軟在雲端服務已經耕耘超過15年 Windows Live – 雲端應用的最佳典範.
通識選修課程-社會領域 世界文明與發展 中國:東亞之光(Ch.16)
達利.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中華民國台灣 民國80年到92年人口問題 簡報 江聰輝ˋ吳彥儒 93年9月23日
研習題目 蘇門答臘西南地震.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法學入門 第 1 單元:法學入門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
第二單元第1課 世界地理概述 一、海陸分布 (ㄧ)分區: 1.陸地-七(八)大洲 (中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 2.海洋-三大洋
圖3-1 人力資源規劃之基本模式.
啟程逐夢拓展視野 夢想起飛、文化饕客 多國文化饗宴 陳永承.
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 2006/10/31 報告者:蔡宜君.
人類的石油年代.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吳奕萱.
居住的房屋不夠穩固、耐用 無法獲取清潔水源 住屋支出比例過高 欠缺衞生設施 沒有足夠居住空間 土地居住權未獲保障.
Chinese Internet Marketing Opportunity
高中地理(一) 第十三章 人口(一).
C1U5.1 You are Who?!.
第四章 通訊與網路管理 授課老師:褚麗絹.
P106.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我最喜愛的動物-棕熊 楊廷欣 3D (22).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企業家如何創新? Q 你還記得,熊彼得所說的「企業家」為何意涵? 你還記得,熊彼得所說的「企業家」為何意涵?
第四組 停車場搜尋系統 第四組 溫允中 陳欣暉 蕭積遠 李雅俐.
通識選修課程-社會領域 世界文明與發展 中國:東亞之光(Ch.16)
智慧運輸(ITS)推動成果及未來展望 行政院交通部
龍騰高中地理(三) 第一章 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6課 資源問題與環境保育對策 一、水資源 (一)整體問題:不足、時空分布不均 (二)分區問題: 1.季風氣候區: (1)問題: a.水汙染
醫療影像圖檔處理與投影顯示 Project L 指導教授: 東吳大學資訊科學系副教授 鄭為民老師 組員 Java 3D組 - 郭慈芬、李亭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11章 人口(二) 第一節 人口的空間分布與人口遷移 第二節 現今的世界人口遷移

第一節 人口的空間分布與人口遷移 一 人口分布 二 人口遷移的推拉模式 三 人口遷移的種類

一 人口分布 全球的人口分布不均,約有9/10的人口定居在北半球;2/3人口分布在北緯20~60度的範圍內;9/10的人口僅分布於1/5的地面上。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如地形、氣候;亦有人文因素,如開發早晚、耕作方式、都市化程度、經濟發展條件與交通狀況等。通常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來自兩者雙重交互的影響。

世界三大人口聚集區 氣候與地勢高低是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亞到南亞等季風亞洲區、歐洲與美國東部。

季風亞洲區 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人口大多集中在沿海的三角洲平原或河谷平原,除了日本、臺灣外,大部分地區都市化程度不高。 大部分人口以農作為主,尤其是稻作農業,顯見耕作方式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歐洲 人口主要分布於歐洲中部的煤產區、部分沿海及內陸河谷平原區。 歐洲國家都市化程度較高,如德國85%、英國90%、法國74%,大部分歐洲居民都住在城市中,廣大的鄉村人口較為稀疏。

美國東部 北美洲的美國東北部與加拿大東南低地區是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 人口聚集於都市,特別是從波士頓到華盛頓約600公里的地區。

臺灣地區的人口分布 臺灣地區人口分布極不均勻,低平的西部平原人口密集,其次是蘭陽平原和花東縱谷,而高聳崎嶇的中央山脈則人口稀疏,顯見地形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臺灣地區的人口分布 西部平原人口也呈現不均勻的分布,人口高度集中於北部都會區,其次是南部和中部,可見都市化也會影響人口分布。

二 人口遷移的推拉模式 地理學家通常以推力與拉力來解釋人類空間移動的機制。 推力:讓人們移出原居地的原因,包括有自然災害、戰爭、傳染病、貧窮、高失業率、低工資、缺乏土地等因素。 拉力:吸引人們遷移入目的地的條件,教育水準高、經濟條件好、就業機會佳、醫療衛生優良或是燦爛的都會生活等。

推拉模式(舉例說明) 鄉村人口向都市移動的現象頻繁,係因都市的拉力含就業機會、教育、生活水準等優越環境;相反的,鄉村的推力有經濟貧困、就業機會不足等較差的環境。

城鄉遷移的動機與影響

推拉模式圖 在人口的遷移過程中可能出現干擾遷移活動的因素,稱為中間障礙,如距離、國界、移民法、個人性格及適應能力等。

三 人口遷移的種類 人口遷移的種類十分複雜,以範圍來分,有國內性與國外性(國際性);以時間來論,有暫時性與永久性;以動機來說,有強迫性與非強迫性(自願性)等不同的分類,本文將永久性的人口遷移依據遷移動機分為以下二種: 強迫遷移(forced migration) 自由遷移(free migration)

強迫遷移(forced migration) 居民無從選擇下,被迫的人口遷移。此種遷移通常發生於特殊的環境中, 例如:非洲黑人被強迫遷移至新大陸;印度人遷移到東南亞、加勒比海以及東非等英國殖民地;華人遷移至東南亞(圖11-5)或美國。

華人的外移

自由遷移(free migration) 居民可以自由選擇移出或不移出。 例如:白人遷移到新大陸;歐洲的大量移民,至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拉丁美洲與南非。 這股白人的外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美國制定限制移民的法案後,才稍減緩。

開發中國家的自由遷移 開發中國家居民為追求新的機會遷移到已開發國家。如近年來美國移民以墨西哥人比例最高、數量最多;2004~2005年英國湧入近60萬名東歐移民。 人口壓力大而移民至新大陸。如日本人移民至美國夏威夷、拉丁美洲的巴西與阿根廷、澳洲與紐西蘭等。

世界人口遷移(1855~1915)

世界人口遷移圖(1950以前) 歐洲人移植北美 南歐人移植拉丁美洲 英人移植南非和澳、紐 非洲黑奴運至美洲 印度移民 中國移民 歐洲人移植北美 南歐人移植拉丁美洲 英人移植南非和澳、紐 非洲黑奴運至美洲 印度移民 中國移民 北美殖民西移 俄人向東殖民

鄉村地區的自由遷移 鄉村居民因為經濟因素而遷移至都市,使得都市人口比例高,都市化愈顯著,經濟發展因而更快速,而人口持續遷移到都會地區的現象更趨顯著,如2005年臺灣地區約70%人口居住在面積僅占17%的都會區。

半自願性遷移 發生於較原始社會的半自願性遷移,稱為原始遷移(Primitive migration),此種遷移多為暫時性遷移。 為了適應環境所產生的人口遷移,例如:高緯地區的因紐特人為追尋食物而不斷遷移;或是在熱帶雨林中,為維持土地負載力而進行游耕的遷移活動。

第二節 現今的世界人口遷移 一 全球化潮流下的人口遷移 二 難民潮—特殊的遷移潮 三 全球化下的人口議題

一 全球化潮流下的人口遷移 1950年代以後的人口遷移大都屬於自由遷移,但形式十分複雜,不僅有全球性的,如跨洲、跨洋的遷移;也有區域性的,如鄉村與都市的遷移。 特性:大致具有由落後地區(開發中國家、鄉村)到富裕地區(已開發國家、都市)。

全球性的移民

世界人口遷移圖(1950年代以後)

第一波全球性移民潮 出現於1950年代西歐的比利時、法國與德國等,其移民來自南歐、北非、土耳其的海外勞工;加上同時由海外回國的前殖民地官員眷屬以及殖民地勞工,形成國際性的移民潮。

歐洲地區國際性的移民潮示意圖(1950年代)

第二波全球性移民潮 出現在中東和東亞各國。由於1970年代西歐各國緊縮移民政策,加上油價的上漲,波斯灣產油國以及北非利比亞吸引來自埃及、巴勒斯坦、約旦、蘇丹等國移民。在同時期,由於日本與亞洲新興工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來自東南亞與南亞大批勞工,到1980年代石油的收益下降,部分波斯灣國家也轉從南亞各國輸入勞工。

第三波全球性移民潮 出現在拉丁美洲與東歐。以美國為主要目的地的拉丁美洲移民,一直是美國西南各州的主要外移人口來源,包括令人頭痛的非法移民。在二十世紀末的東歐,隨著共產主義瓦解,大批移民潮往西歐前進。

美國與拉丁美洲間的非法移民(1990年代)

區域性的遷移 區域性遷移在當代也十分頻繁。以美國為例,1790~2000年的人口重心,是由東向西、向南的陽光帶遷移;另外中國的人口亦有往東向沿海經濟發展地帶遷移的明顯趨勢。

美國人口重心的遷移(1790-2000)

移民所引發的現象 人口外移雖可紓解國內人口壓力,卻也造成開發中國家人才的外流,例如:牙買加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只有40%留在國內,其餘均定居於美國。 外移的人民也會將大部分的所得匯款回家鄉,增加母國的經濟來源,如在賴索托就有40%居民依賴親人在國外的匯款為生。

移民所引發的現象(續) 因資訊與通訊、交通技術革新發展,全球化的人口遷移有了新樣貌:許多國際移民利用網際網路或行動電話,和家鄉親人保持聯繫。 富裕的華人企業家,將家人遷居加拿大,利用客機穿梭於臺灣、香港、中國與新加坡做生意。 全球的勞動人口遷移更造就了所謂「外勞仲介業」或「人口販子」、「外籍新娘」等特殊現象。

臺灣外籍新娘國籍統計圖(2004) 依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我國每4.1對結婚登記者中,就有一對是與外國人士結婚,每7.5個出生嬰兒,就有一個是外籍新娘所生。

二 難民潮—特殊的遷移潮 難民潮的現象在戰後的人口遷移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據聯合國難民高級委員會估計,2004 年全球約有 1,920 萬難民,其中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

難民潮的例子 1979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促成約 600 萬難民逃往鄰國。 1991年波斯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軍隊對庫德族人進行的鎮壓,導致約150 萬庫德族人越過邊境紛紛逃往鄰國伊朗和土耳其。 1994年盧安達境內圖西族與胡圖族的種族衝突,導致約 100 萬人被屠殺,加上蘇丹內戰與連年旱災,造成東非難民人口的大遷移。

全球難民分布與種類比例圖(2004)

伊朗邊界難民營

三 全球化下的人口議題 貧窮問題 過度都市化現象 人口高齡化問題 環境負載力的問題

貧窮問題 貧窮最可能出現在人口快速增加的開發中國家。首先是幼年人口太多,以致扶養比偏高,國家負擔沉重。加上就業機會不多,當這一群快速增加的幼年人準備進入就業市場時,因國家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而產生社會問題,便又加重國家負擔,如此的惡性循環,始終無法脫離貧困。

過度都市化現象 開發中國家尤其拉丁美洲,不但人口快速增加,而且人口大量擁入都市,導致高度都巿化現象;但因工業化程度低,都市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結果在都市地區產生許多充滿著罪犯與髒亂的貧民窟。

人口高齡化問題 已開發國家因出生率與死亡率都很低,導致人口逐漸高齡化,衍生出照護與醫療的問題,加上因老化造成勞動力欠缺,必須引進外勞,同時也造成國內的文化與種族融合問題。

移民的社會衝突 2005年10月法國由於兩個阿拉伯裔青少年之死,燃起了移民者的憤怒,爆發嚴重的種族暴動。 據指出,目前在歐洲主要國家中,移民人口占總人口比例7~8%,德國和奧地利的移民都超過本國人口總數的10%,瑞士甚至達到了28%。 移民的大量湧入,除了紓緩歐洲各國因高齡化造成的勞動力壓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各種社會矛盾。

2005年巴黎郊區的暴亂

環境負載載力的問題 指在特定範圍內的土地資源所能供應特定物種的數量。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現,目前人類耗用的天然資源,較地球生產的多出20%,而支持人類生存的生物族群數量卻在近30年(1970~2000)間減少40%,天然資源的再生速度遠低於人類的耗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