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颐和中学高一语文:3.9《赤壁赋》课件(人教版必修2)
赤 壁 赋
苏轼书法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 诗—— 词—— 书画—— “ 唐宋八大家 ” “苏、黄” “苏、辛” “宋四家”
在诗歌方面 苏轼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 “苏黄”
www.3edu.net 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 南宋词人辛弃疾以苏、辛词为豪放派的代表,故常以并称。
苏轼 黄庭坚米芾 蔡襄 苏轼《赤壁赋》墨迹
二、赤壁赋写作背景提示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客” 的方式阐述观点。
诵读全文,请大家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并考虑文中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赤壁赋朗读.flv
注音 rénxū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shī zhào shuò qiáo niǎo piān hè páo lí qiǎo (fúyóu liáo zàng zhúlú jí jīng jiè
通 假 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读zhǔ,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乱。
词 类 活 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西”、“东”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下江陵,顺流而东 (下,名词作动词,攻占)
一 词 多 义 歌 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歌曰。(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 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 低 的,与“上”相对。) 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助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
一 词 多 义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如:像,动。) 纵一苇之所如。(如:往,到,动。) 哀吾生之须臾。(之: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之 惟江上之清风。(之:结构动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之: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之:助词,不译。)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乎:动词,形容词词尾。) 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语气助词, 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乎:介词,在。)
特殊句式 2、凌万顷之茫然。( ) 3、渺渺兮予怀(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而今安在哉?( )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2、凌万顷之茫然。( ) 3、渺渺兮予怀(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而今安在哉?( )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积累富有生命力的词语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冯虚御风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 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赏 文
整体感知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苏轼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客-悲观 苏子-乐观
情感变化 乐 悲 乐 强乐 苦中作乐 旷达
划出写景的句子; 请用自己的话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倾之茫然
为何而乐? 观景而乐
清风、明月、美酒使苏轼不由陶醉其中,快乐的唱起歌来,那唱的是什么? 是不是都是快乐之音?你能从歌中品出一些其它味来吗?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客人的箫声又因何而悲呢?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天地阔远 而自身渺小
长江无穷 而人生短暂
欲求仙而不得 托遗响于悲风
小 结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促。客看到眼前所见的长江、月亮,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进而希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是,这本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而忧伤愁苦,并把这忧伤愁苦通过冷清秋风里的箫声传达出来,“托遗响于悲风”,点出了“悲”字。
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是否产生了共鸣? 看看苏子是怎样从眼前的水月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去开导客人的? 他又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了 何方?
小 结 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理 景 情 理解构思和表达艺术 悲 客 乐 乐 赤壁之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乐极生悲 , 释悲生议 英雄易逝、人生 苦短、仙愿难成 悲 客 乐 夜游之行(“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借景议理,解客之悲 变则万物皆短、不变则物我皆长、物各有主、共食清风明月 苏子 乐 景 情 理
感情基调 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极,而能主动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悟 理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返回
知人论世
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有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 入世 出世 建功立业 超然物外 政治思想 人生思想 统一 外儒内道 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有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
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 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屹立千古。感谢苏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苏轼若有知也应感谢我们对他的理解。 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 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 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
www.aaaxk.com 三星学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
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 苏轼一生想着天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佛家道家思想宽慰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赤壁也因苏轼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起流芳千古.
字 头 背 诵 壬,七,苏。清,水。举,诵,歌。少,月,徘。白,水。纵,凌。浩,而;飘,羽。 于,扣。歌:“桂,击。渺,望。”客,倚。其,如,如,余,不。舞,泣。 苏,正:“何?”客:“‘月,乌’,此?西,东,山,郁,此?方,下,顺,舳里,旌,酾,横,固,而?况,侣,驾,举。寄,渺。哀臾,羡。挟,抱。知,托。” 苏:“客?逝,而;盈,而。盖,则;自,则。而!且,物,苟,虽。惟,与,耳,目,取,用,是,而。” 客,洗。肴,杯。相,不。
www.3edu.net 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