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IS-LM-BP模型 蒙代尔的政策选择理论 第9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 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内容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IS-LM-BP模型 蒙代尔的政策选择理论
第1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部均衡 一、内外均衡与米德冲突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 内部均衡是指国内经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实现了物价稳定;外部均衡是指一国的经常帐户余额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既无过大的赤字,也太多的盈余。
第1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部均衡 米德冲突(Meada Conflict),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要实现内部均衡,即稳定通货,还须实现外部均衡,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内部均衡,以汇率政策实现外部均衡。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工具无法使用。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在政策取向上,常常存在冲突。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通货膨胀并存时,财政、货币政策都会左右为难,经济学上称之为米德冲突。
第1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部均衡
二、永恒的三角形与三元悖论 调节性(adjustment) 置信度(confidence) 流动性(liquidity) 克鲁格曼的“永恒的三角形”是用来解释国际金融的困境的。他认为,国际货币制度的选择问题可归结为: 调节性(adjustment) 置信度(confidence) 流动性(liquidity) 调节性意味着采取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能力--同商业周期作斗争的能力。 置信度意味着维护汇率不稳,以免造成不稳定的投机(包括货币危机)的冲击力。 流动性主要意味着为贸易融资和容许暂时的贸易失衡而进行的短期资本的流动。
克鲁格曼的“永恒的三角形”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rugman)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三元悖论”的政策含义 汇率稳定、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其中两个目标,而放弃另一个目标,即:
三、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协调的基本原则 (一)政策协调的丁伯根原则 丁伯根(J. Tinbergen)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他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该模型认为,若要实现若干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若干个有效的政策工具。换句话说,一种政策工具如果用来实现两种独立的政策目标,则两种目标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要实现N种目标,就需要相互独立的N种政策工具。这一原则被称为“丁伯根原则”。
三、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协调的基本原则 (二)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蒙代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工具指派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即对于某一个政策目标,当多种政策工具同时对其有影响作用时,应该将这一政策目标指派给对其影响力最大的政策工具来完成。如果在政策指派问题上没有依据这一原则,则会使经济出现不稳定性而距政策目标越来越远。
* 1955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Trevor Swan) 第2节 内外均衡的政策工具 一、固定汇率制下内外均衡冲突的协调 (一)开放条件下内外均衡———斯旺曲线 * 1955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Trevor Swan) -E为实际汇率 -e为直接标价法的名义汇率 - P、 P*分别为国内外价格 -Y为国民收入 -C为消费支出 -I为投资支出 -G为政府购买支出 -X、 M分别为为出口、进口 E=eP*/ P Y=C+I+G+(X-M) A﹦C+I+G Y-A﹦X-M
斯旺曲线 R EB 贬 值 B A 升 IB 值 国内支出 Ⅳ:顺差 通货膨胀 E Ⅰ:逆差 通货膨胀 Ⅲ:顺差 失业 C Ⅱ:逆差 失业 -Ⅰ区存在逆差和通胀 -Ⅱ区存在逆差和失业 -Ⅲ区存在顺差和失业 -Ⅳ区存在顺差和通胀 -内部和外部总体平衡状 态:IB和EB曲线相交的E 点 R EB Ⅳ:顺差 通货膨胀 E 贬 值 B Ⅰ:逆差 通货膨胀 A Ⅲ:顺差 失业 C Ⅱ:逆差 失业 IB 升 值 国内支出
(二)蒙代尔的政策配合理论 FF线是外部均衡线,该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由一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而达到的国际收支均衡状态;XX线为内部均衡线,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代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而达到的国内均衡状态。
(二)蒙代尔的政策配合理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和经常账户收支都有影响,但它们作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利率对资本账户的影响上。具体来说,紧缩性财政政策趋于降低利率,恶化资本账户收支,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趋于提高利率,改善资本账户收支。由于财政政策对内部均衡的作用效果大于对外部均衡的作用效果,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因此,将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目标分别分配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在这两种政策间进行有效的组合,就可以同时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二)蒙代尔的政策配合理论
(二)蒙代尔的政策配合理论 偏离均衡的经济可同时通过实施货币政策改变利率水平和实施财政政策提高或降低预算支出来实现内外部均衡。例如,处于3区的经济面临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可以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扩大预算支出来实现内外均衡。 局限性 蒙代尔的政策搭配理论是在固定汇率制度背景下提出的,没有考虑汇率变动对一国外部账户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内支出的影响。因此,在汇率浮动的经济环境中,该理论就失去了参考价值。
二、浮动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 (一)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 二、浮动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 (一)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调节效应要明显的大于在固定汇率制下的效应。因为,在一国出现经济衰退时,为了刺激经济的回升,就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利率下降刺激国内投资和消费等支出的增加,从而提高国民收入;但利率的下降会引发资本流出的增加,从而可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诱发货币的贬值。而货币贬值又可以提高本国商品的竞争力,促使出口扩张,使国民收入获得更大幅度的增长。
二、浮动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 (二)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效应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效应要相对复杂。因为财政政策的调节会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财政扩张政策会使国内总需求扩大,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导致进口增多,贸易出现逆差,货币走势疲软;另一方面,国内需求上升,使市场利率上升,引发资本流入的增加,使本币有升值趋势。
第3节 IS—LM—BP模型(M-F)分析 *弗莱明(J.Fleming,1962)和蒙代尔(R.Mundell,1963) *主要贡献是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内部和外部均衡的不同作用,并且着重探讨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孟德尔——弗莱明模型。
一、基本模型 曲线、固定不变的汇率预期和资本可完全自由流动 的小型开放经济。在实物方面,模型假设有未被利 基本的M-F模型假设了一个有完全弹性的总供给 曲线、固定不变的汇率预期和资本可完全自由流动 的小型开放经济。在实物方面,模型假设有未被利 用的资源和固定的价格水平;在金融方面,模型假 设经济体之仅有三种金融资产——本国基础货币、 本国和外国债券以及国际储备。另外,汇率预期固 定不变;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 需求方决定,经济不存在通货膨胀;马歇尔-勒纳 条件成立。 此时货币市场均衡由实际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 供给之间的存货平衡决定,实际货币需求与国内利 率水平负相关,与实际收入水平正相关。
一、基本模型 两种特殊形状的 BP曲线: 1、若资本完全流动,则本国利率等于世界利率,那么无论本国实际收入处于何种水平,在此利率下都能保证国际收支平衡。BP 曲线与横轴平行,BP 线之下为国际收支赤字区域,而 BP线之上为国际收支赢余区域 2.若资本完全不流动,也即资本项目为零,则国际收支完全等同于经常项目,也即国际收支是一个与本国利率无关的项目,BP 曲线与纵轴平行。BP线之右为国际收支赤字区域,而BP线之左为国际收支赢余区域。由上可见,BP线斜率越大,资本流动行越小,反之,则资本流动性越大。
一、基本模型 BP 曲线的移动:若实际汇率 BP 曲线会移动、外国利率及汇率发生变化之后,短期价格粘性,则
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 i IS LM BP Y BP是外汇市场(以国际收支表示)均衡曲线。
资本完全不流动条件下的模型 BP i IS LM Y
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的模型 i IS LM i* BP Y
国际收支顺差与逆差 IS LM LM BP BP IS 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逆差
三、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BP LM’ E’’ R E’ r0 LM E IS’ IS Y Y0 Y1 Y’ 财政政策扩张:货币供应减少
财政政策扩张:货币供给增加 LM LM’ r E’ E BP E’’ r0 IS’ IS Y Y0 Y’ Y1
国际资本流动完全自由与完全封闭下的财政政策扩张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货币政策无效
四、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国际收支恶化
财政政策扩张——资本市场完全封闭
财政政策扩张——资本市场流动完全自由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四、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政策意义 ◆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政策含义是: 一国怎样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搭配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 其结论是: 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度使货币政策 无效,而财政政策对收入和内部均衡的调节作用较为有 效;浮动汇率制下恰恰相反。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汇率制度 政 策 资本流动程度低 资本流动程度高 固定汇率制 货币政策 有效(短期) 基本无效 财政政策 有效 浮动汇率制 2019/1/10
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目的 ◆ 防止汇率在短期内过分波动 ◆ 避免汇率水平在中长期内失调 ◆ 防止汇率在短期内过分波动 ◆ 避免汇率水平在中长期内失调 ◆ 进行政策搭配调节内外经济的需要 ◆ 增加外汇储备等其它目的
◆ 按参与干预的国家分:单边干预与联合干预 2. 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类型 ◆ 按干预手段分: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 ◆ 按是否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分: 冲销式干预与非冲销式干预 ◆ 按干预策略分:熨平每日波动型; 砥柱中流型或逆向型; 非官方钉住型; ◆ 按参与干预的国家分:单边干预与联合干预 2019/1/10
★ 通过外汇市场及相关的交易(如:公开市场业务)来改变各种资产的数量结构,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 3. 外汇市场干预的效应 (1)干预的资产调整效应 ★ 通过外汇市场及相关的交易(如:公开市场业务)来改变各种资产的数量结构,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 一般认为非冲销式干预有效,冲销式干预效果有限或无效。 2019/1/10
(2)干预的信号效应 通过干预行为本身向市场发出信号,表明政 府的态度及可能将采取的措施,以影响市场参与者 的心理预期,从而达到调整汇率水平的目的。 2019/1/10
实现干预的信号效应需要满足的条件 (1)政府对外汇市场信息的干预不存在其它目的; (2)干预必须比其他传递信息的方式在改变市场干预方面更具有优势; (3)干预所预示的未来政策必须能够引起汇率的相应变动; (4)政府必须建立起政策言行一致的良好声誉,从而政府发出的信号具有可信度。 ◆ 干预的信号效应一般在市场预期混乱、投机猖獗时特别明显。 2019/1/10
(四)直接管制政策 1. 直接管制的形式 ◆ 对价格的管制 2. 直接管制的原因 ◆ 对金融市场的管制 ◆ 对外汇交易的管制 ◆ 对价格的管制 ◆ 对金融市场的管制 ◆ 对外汇交易的管制 2. 直接管制的原因 ◆ 短期冲击因素(货币性冲击、投机性冲击等) ◆ 宏观政策因素(如为了纠正原来不合理的宏观政策) ◆ 微观经济因素(如本国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 国际交往因素(如发展中国家对民族工业的保护) 2019/1/10
10.4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一、 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 10.4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一、 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 主要内容: 1、 信息交换 2、 政策目标和行动的一致性协调 3、 联合行动 2019/1/10
(一)浜田模型 Hamada(1974) 国际政策协调对双方的潜在利益 纳什和斯塔克尔伯格均衡 (二)支付矩阵模型 二.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模型 (一)浜田模型 Hamada(1974) 国际政策协调对双方的潜在利益 纳什和斯塔克尔伯格均衡 (二)支付矩阵模型 欧洲 政策1 政策2 12/12 15/6 7/15 8/8 政策3 美国 政策4 2019/1/10
三. 阻碍国际政策协调的障碍 政策协调的结果可能使政策当局丧失一部分政策主权及政策灵活性 在选择合适的政策目标和工具方面存在障碍 政策协调不一定使所有的协定参加过均获得利益 部分协议参加国可能违约 2019/1/10
10.5国际协调机构 201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