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公共財貨
公共財的意義與性質 造成市場機制失靈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公共財的存在 公共財的特性: 消費上不互斥,供給上不排他 (消費不互斥者, 不一定供給不排他 ex.鎖碼頻道) 無法分割出售 具有大量外部利益(此類公共財若由自由市場決定生產數量,市價將無法反映外部利益,產出水準將不是最好的) 分配邊際成本為零 假如生產一單位的成本是1000, 不管是一人使用or多人使用不會再多花成本 ∴邊際分配成本從中第二人開始便是零 但是,邊際生產成本則是一條水平直線,Why? (自來水公司的例子)
公共財的最適產出水準 公共財的社會需求線(or邊際社會利益)是個別需求線的垂直加總 若由市場自由運作, 社會中個人願付的價格, 都低於MC, 因此私人企業不會願意生產, 即使願意也不會達最適的水準 若每個人都願意誠實反映個人的偏好, 並依此交錢, 便有可能由自由市場運作, 但因為這個財貨屬公共財, 有free rider的問題, 所以個人不會誠實反應偏好, 所以只好由政府負責提供公共財. 圖6-6 公共財貨最適生產水準
林德爾均衡(Lindahl Equilibrium)理論 公共財均衡的實現, 是在此公共財貨帶給每一個人之邊際利益的總合, 恰好等於生產此公共財貨的邊際成本 ∑MBi=MSB=MSC 林德爾均衡的條件: 每一個人對於消費數量獲得一致的共識 每一個人對此消費數量所願分攤的費用總 合=此公共財的全部生產成本 公式:∑tiQ=MC*Q= AC*Q 或 ∑ti=MC=AC (假設AC固定不變) ti:每單位所願分擔的費用 Q:產出水準 針對產出水準與每個人自願分攤的費用要取得全體一致的共識
搭便車問題 理論上, 若每個消費者都能明確表露其對公共財的偏好, 可使產出水準達最適境界 但由於公共財具有 ‘供給不排他’ 的特性, 因此,free-rider的心態使消費者不願表露其對公共財的真正偏好 Free-rider的念頭, 使少數人不願付出費用→對個人有利, 但對整體福利將會有所損害
搭便車問題(續) 例 見表6-1 三人中, 丙想當free-rider 例 見表6-1 三人中, 丙想當free-rider 原來的最適供應量是3 (當MSB之總合45000=MSC45000時) 丙從消費三單位所得之總利益為20000+15000+10000=45000 若按照每個人消費第三單位的MB, 決定分攤費用, 那麼丙該付10000 (甲20000, 乙15000) 10000*3單位=30000-給丙的總支付 丙的MB= 45000-30000=15000(淨利) 若丙當free-rider, 則甲與乙共付20000+15000=35000, 不夠第三單位的生產→降至才兩單位, 甲+乙=25000+20000=45000, 丙的淨利益成為35000 (20000+15000)-0=35000 若社會上有很多人都想當free-rider, 公共財之財源籌措將生困難
公共財貨提供的方式 純粹公共財 VS. 純粹私有財 可價購公共財 ex. 教育(有外部利益)(可個別消費,但必須付出代價) 擁擠性公共財:公路, 橋樑, 公園, 海灘……(有最高容量的限制) 圖6-8 純公共財一般由政府提供, 由一般稅課收入來支應 圖6-8 財貨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