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脂代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11 章 维生素与辅酶 维生素特点:( 1 )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 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 2 )需量少,每日仅需 mg 或  g 级;( 3 )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 必需由食物供给( 4 )机体缺乏会导致物质谢障 碍,引起缺乏症。 分类:维生素一般习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 类。其中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可直接参与代谢的.
Advertisements

第四章 维生素与辅酶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 维生素的结构、分类和功能,以及维生 素与辅酶之间的关系。 思考 思考 
第六章 维生素和辅酶 一 维生素B1与羧化辅酶 二 维生素B2与黄素辅酶 三 泛酸和辅酶A 四 维生素PP和辅酶Ⅰ、辅酶Ⅱ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Chapter 4 维 生 素 和 辅 酶.
人体代谢与疾病 , Metabolism in human body and Diseases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吴耀生教授 ,
第 十 七 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授课教师:王逢会.
第十章 蛋白质降解与氨基酸代谢 (1)蛋白质的降解: 外源蛋白的消化 内源性蛋白的选择性降解 (2)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生物 第二章 植物的營養器官與功能 第二章第1節 根、莖和葉的構造.
专题二 新陈代谢 植物新陈代谢 动物新陈代谢 微生物新陈代谢.
维生素与辅酶 维生素(vitamin)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所以必需由食物供给。已知绝大多数维生素作为酶的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机体缺乏维生素时,物质代谢发生障碍,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第九章 糖 代 谢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维生素与辅酶 生物化学.
第28-29章、脂代谢 28.1 脂肪细胞是哺乳动物脂肪的主要贮存处 28.2 脂肪酸氧化的主要方式是-氧化
第30-31章、 氨基酸代谢.
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 10级物理系 张羽菲
生物氧化.
细胞代谢专题突破 黄岛实验中学 王玉美.
糖代谢中的其它途径.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 酸.
第 3 章 化學反應 3-1 化學式及百分組成 3-2 化學反應式與平衡 3-3 化學計量 3-4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第二节 脂肪的代谢 一、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脂肪动员 脂肪细胞内的TG由甘油三酯脂肪酶连续 催化水解成甘油与脂肪酸并释放入血的过 程。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 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间的联系
第 六 章 脂 类 代 谢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三酯酰甘油的中间代谢 第三节 类脂代谢 第四节 血 脂.
食品生物化学 任课教师:迟明梅.
脂 类 代 谢 第九章 本章主要介绍脂类(主要是脂肪)物质在生物体的分解及合成代谢。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脂肪酸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途径—β-氧化和从头合成途径,了解脂类物质的功能和其他的氧化分解途径。 思考 脂类代谢 返回.
第七章 脂类与脂类代谢.
脂肪的合成代谢 (一) 原料、来源 1、脂肪合成原料 脂肪酸和甘油。 生物体能利用糖类或简单碳原物质转化为脂肪酸。
第九章 脂 类 代 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第二十三章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及氨基酸代谢.
第31章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氨基酸代谢 Metabolism of Amino Acids
第七章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第二篇 发酵机制 发酵机制: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利用基质(底物)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的内在规律 积累的产物 微生物菌体 酶 厌气发酵:
第九章 生物氧化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Metabolism of Amino Acids 主讲教师:王爱红 延大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
第 八 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肝 性 脑 病.
第六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萧蓓蕾.
氨 基 酸 代 谢 Metabolism of Amino Acids
脂 类 代 谢.
第五章 糖代谢 Metabolism of Glucose
Chap 9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1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氨基酸的合成代谢.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节 新陈代谢: 生物体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的总和。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包括:
第16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生 物 氧 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第十三章 肝的生物化学 主讲:罗永富 电话: 或 QQ: /
Chapter28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 ?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2018年5月27日星期日.
第八章 糖代谢 glycolysis ● from the Greek glyk-, sweet, and lysis, splitting.
微生物的代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第23章 糖异生和其他代谢路径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第 八 章 核 苷 酸 代 谢 Metabolism of Nucleotides.
第四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三、 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脱H经呼吸链传给O2 生成H2O 的同时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生 物 氧 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15 柠檬酸循环.
第九章 核苷酸的代谢 Nucleotide Metabolism
第24章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血 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称为血糖。按真糖法测定,正常空腹血糖浓度为3.89~6.11mmol/L(70~100mg%)。
第五章 糖代谢 Metabolism of saccharide 第五章糖类分解代谢和第七章糖的生物合成.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生物固氮) 一、固氮微生物 二、固氮酶 三、影响固氮作用的主要因素.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莒县四中生物组 何建坤.
第10章 脂类代谢 主讲教师:王玉.
第4章 生物能学与生物氧化 (bioenergetic and Biological Oxidation)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國中2下 常見的有機化合物.
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教学实践 自制葡萄酒与酵母菌形态观察 第二组 组员:陈安书 董思瑶 裘佳妮 田 泳 王 凯 叶 琳.
大头婴儿 大头婴儿的头比较大,面部肌肉松驰,表情比较呆滞,对外界事物的刺激反应较低。为什么婴儿长期吃劣质奶粉会出现这种症状?
Lipid Metabolism & Hyperlipidemic Syndrome
Tel: 环境微生物学 侯森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 Tel:
Chapter 6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9章 脂代谢

第一节 概述 脂 类 类 脂 脂肪(TG) 胆固醇 胆固醇脂 糖脂 磷脂 甘油 脂肪酸

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脂肪:甘油三酯,由甘油的三个羧基与三个脂 肪酸缩和而成。 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固醇。  根据脂类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可分为: 贮存脂:主要为中性脂肪。 组织脂:主要由类脂组成。

脂肪  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 甘油三酯 (三酰甘油)

脂肪酸 不分枝、 偶数碳、奇数碳、一元羧酸 习惯命名法:以脂肪酸的碳原子数、来源、性质命名 命名  习惯命名法:以脂肪酸的碳原子数、来源、性质命名 命名     系统命名法:以脂肪酸的碳原子数、双键的位置命名

 按碳氢链是否含双键,可分为: 饱和脂肪酸: 软脂酸(16:0)、硬脂酸(18:0) 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16:1) 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18:2)、亚麻酸(18:3) 必需脂肪酸:维持生长所需的,体内又不能合成的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三、类脂 磷 脂

脂类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 1.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物质 磷脂﹑糖脂及胆固醇是膜脂类的三种主要类型。

2.是生物体的重要能源,且能量高度集中,所占体积最小 每克脂肪在完全氧化,产生9.3千卡热量 每克碳水化合物氧化,只产生4.1千卡热量 脂肪是非极性的,它以近于无水的形式储藏着. 糖类和蛋白质均具有极性,它们以高度水合形式储藏着。

为什么在进化过程中选择脂肪作为能量的储备形式? 1g干燥的糖原约结合2g水 实际上1g脂肪所贮存的能量为1g水合糖原贮存的六倍多。

3.某些萜类及类固醇类物质,如维生素A﹑D﹑E﹑K及固醇类激素具有营养﹑代谢及调节功能. 4.脂类能促进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及必需脂肪酸的吸收.

5.作为细胞的表面物质,脂类与细胞识别﹑种特异性和组织免疫等有密切关系. 6.在机体表面的脂类还有防止机械损伤和热量散发的保护作用。

第二节    脂肪的降解 2.1 脂肪(甘油三酯)的水解

在动物消化道内有脂酶,分解食物中的脂肪,在被吸收之前约95%脂肪被水解。 植物的油料种子发芽时,贮藏在种子内的脂肪在脂酶作用下发生分解,供幼苗生长之需。 贮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液,被其它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2 甘油的降解与转化 甘油与ATP作用生成1—磷酸甘油,再经脱氢变为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二羟丙酮可进入糖酵解 磷酸二羟丙酮可进入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究竟选择何种代谢途径,应视生物体生理状况而定。

甘油代谢

2.3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脂肪酸氧化方式有三种 脂肪酸的氧化途径主要:β-氧化作用 辅助途径:α-氧化作用 ω-氧化作用。

1904年Franz Knoop提出了脂肪酸β-氧化的假说 他将不同长短的直链脂肪酸的甲基ω-碳原子与在体内不被氧化的苯基连接并喂狗,然后检查尿中的最终产物。 1. Knoop实验 -CH2-(CH2)2n+1-COOH -COOH(苯甲酸) 奇数碳原子: -CH2-(CH2)2n-COOH -CH2COOH(苯乙酸) 偶数碳原子:

脂肪酸的β氧化是指脂肪酸在体内的氧化分解是从羧基端的β-碳原子开始的,碳链逐次断裂,每次生成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较原来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的过程。  β氧化在线粒体内进行

1.3.1 脂肪酸的活化与转运 1. 脂肪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  脂肪酸的活化在细胞质中进行

2.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肉碱穿梭 脂肪酸则存在于胞液中,脂酰CoA的合成也在胞液中进行

肉碱

肉碱参与下脂肪转入线粒体的简要过程

长链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1.3.2 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 β-氧化作用: 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与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较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β-氧化作用历程 (1) 脂肪酸的活化 脂肪酸在脂酰CoA合成酶(或称硫激酶)催化下,消耗ATP,生成脂酰CoA。 脂酰CoA合成酶 (1) 脂肪酸的活化 脂肪酸在脂酰CoA合成酶(或称硫激酶)催化下,消耗ATP,生成脂酰CoA。 脂酰CoA合成酶 RCH2CH2CH2COOH +HSCoA + ATP ←——————→RCH2CH2CH2CO-SCoA + AMP + PPi 焦磷酸( PPi )在焦磷酸酶的作用下迅速水解,使反应不可逆。

脂酰CoA在脂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形成反式α-β烯脂酰CoA。此酶以FAD为辅基。 H (2) 第一次氧化作用 脂酰CoA在脂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形成反式α-β烯脂酰CoA。此酶以FAD为辅基。 H 脂酰CoA脱氢酶 | RCH2CH2CH2CO-SCoA + FAD ←——————→ RCH2C=CCO-SCoA + FADH2 |

反式α-β烯脂酰CoA,在烯脂酰CoA水合酶的催化下,形成β-羟脂酰CoA。 H OH (3) 水合作用 反式α-β烯脂酰CoA,在烯脂酰CoA水合酶的催化下,形成β-羟脂酰CoA。 H OH | 烯脂酰CoA水合酶 | RCH2C=CCO-SCoA + H2O←———H2CHCH2CO-SCoA | H

β-羟脂酰CoA在β-羟脂酰CoA脱氢酶催化下,形成β-酮脂酰CoA,氢的受体为NAD+ OH O (4)第二次氧化作用 β-羟脂酰CoA在β-羟脂酰CoA脱氢酶催化下,形成β-酮脂酰CoA,氢的受体为NAD+ OH O | β-羟脂酰CoA脱氢酶 ‖ RCH2CH-CH2CO-SCoA + NAD+ ←————————→RCH2C-CH2CO-SCoA + NADH + H+

β-酮脂酰CoA在β-酮脂酰CoA硫解酶催化下,生成乙酰CoA和比原来脂酰CoA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5)裂解反应 β-酮脂酰CoA在β-酮脂酰CoA硫解酶催化下,生成乙酰CoA和比原来脂酰CoA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β-酮脂酰CoA硫解酶 RCH2CO-CH2CO-SCoA + HSCoA ←————————→ RCH2CO-SCoA + CH3CO-SCoA

新生成的脂酰CoA遵循(2)﹑(3)﹑(4)﹑(5)步骤继续氧化分解,最后可将偶数碳原子的脂肪酸全部分解为乙酰CoA。 上述反应均为可逆,但最后一步的硫解反应为高度放能反应。 ΔG0‘= -28﹒03K·J·mol-1。 整个反映平衡点偏向于裂解方向,难以进行逆向反应。

脂肪酸β-氧化过程中的能量贮存 软脂酸经7次循环反应的总结果是: C15H31COOH+8CoASH+ATP+7FAD+7NAD++7H2O—→8CH3CO-S-CoA+AMP+PPi+7FADH2+7NADH+7H+ 每分子FADH2经呼吸链氧化,产生1.5ATP; 每分子NADH+H+氧化, 产生2.5ATP; 每分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CO2和水,并生成10ATP。

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总共产生 7×(2.5+1.5)+8×10=108ATP 再减去脂肪酸活化消耗 理论上净生成的ATP分子数为: 108-2=106 ATP 因此,脂肪酸具有供给生物体大量可利用的能量的作用。

硬脂酸(18碳) 共进行8次β-氧化 产生9分子乙酰CoA。 8×4+9×10-2=120ATP(高能磷酸键)

β-氧化小结 (2)脂肪酸仅需一次活化,其代价是消耗2分子ATP。(活化在胞质) (1)脂肪酸的β-氧化主要在肝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 (2)脂肪酸仅需一次活化,其代价是消耗2分子ATP。(活化在胞质) (3) 除脂酰CoA合成酶外,其余所有酶都属于线粒体酶(即β-氧化的酶系存在于线粒体) (4) β-氧化过程涉及到NAD+还原 β-氧化包括氧化(脱氢)、水化、氧化(脱氢)、硫解等重要步骤。 β-氧化起始于脂酰CoA

1.3.3 乙酰CoA的去路 脂肪酸经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 或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大量能量; 或进入乙醛酸循环异生为糖(油料种子萌发时此过程非常活跃); 或作为固醇合成的原料; 或进行酮体的合成。

1.3.5 奇数碳脂肪酸的氧化 偶数脂肪酸经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进入TCA. 奇数碳脂肪酸经β-氧化产生的丙酰CoA,转化为琥珀酰CoA,进入TCA.

丙酸的代谢  天然存在的脂肪酸大多数含偶数碳原子,动物中很少量(1-5%)为奇数碳。含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与偶数碳原子脂肪酸氧化基本相似,但最后分解产物是丙酰CoA。  反刍动物分解纤维素的产物主要为乙酸(70%),其次是丙酸(20%)和丁酸(10%),丙酸先活化成丙酰CoA再进行代谢。

 反刍动物体内的葡萄糖,约有50%来自丙酸的异生作用。 丙酰CoA 辅酶B12 糖异生  反刍动物体内的葡萄糖,约有50%来自丙酸的异生作用。

1.3.6 脂肪酸的α-氧化作用 在动物组织内,脂肪酸主要是通过β-氧化分解的。 在植物的发芽种子和叶子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氧化途径,即α-氧化途径。 α-氧化作用在动物肝和脑细胞中也存在。

α-氧化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可能的途径是: 1.长链脂肪酸在一定条件下,可直接羟化,产生α-羟脂肪酸,再经氧化脱羧作用,形成以CO2形式去掉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2.在过氧化氢存在下 脂肪酸经过氧化物酶催化下,形成D-α-氢过氧脂肪酸, 再脱羧成为脂肪醛,然后被以NAD+为辅酶的专一性的醛脱氢酶氧化成脂肪酸,也可以被还原成脂肪醇。

1.3.7 ω-氧化作用 脂肪酸ω位的碳原子的氧化称为ω-氧化 脂肪酸的ω-氧化是ω碳原子先由CH3氧化成羟甲基, 然后氧化成羧基,结果形成ω,α-二羧酸 这样即可在两端同时进行β-氧化。

反应过程如下:

ω-氧化也是脂肪酸氧化的辅助途径。 有些土壤的好气性细菌也能对烃类或脂肪酸进行ω-氧化分解,生成水溶性产物。 故可以利用来大量清除海水表面的浮油。

第三节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在正常情况下,脂肪酸在动物的心肌、肾脏、骨骼肌等组织中能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 但在肝细胞中的氧化则不很完全,经常出现一些脂肪酸氧化的中间产物,即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统称酮体。 肝生成的酮体要运到肝外组织中去利用,所以在正常的血液中也含有少量的酮体。

3.1 酮体的生成 酮体主要是在肝细胞线粒体中由乙酰辅酶A缩合而成,并以β-羟-β-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为重要的中间产物。 酮体生成的全套酶系位于线粒体的内膜或基质中,其中HMG-CoA合成酶是此途径的限速酶。 除肝脏外,肾脏也能生成少量酮体。

部位:肝细胞线粒体内 原料:乙酰CoA 过程(见下页):

酮体的生成 去除CoA基团

3.2酮体的利用 当酮体随着血液流到肝外组织(包括心肌、骨骼及大脑等)时,这些组织中有活性很强的利用酮体的酶,能够氧化酮供能。 β-羟丁酸:由β-羟丁酸脱氢酶(其辅酶为NAD+)催化,生成乙酰乙酸。 乙酰乙酸:在乙酰乙酸-琥珀酰辅酶A转移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肝脏组织只能产生酮体供组织利用,而自身不能利用酮体(缺乙酰乙酸-琥珀酰CoA转移酶); 肝外组织在氧化过程中不产生酮体,却能氧化肝脏生成的酮体。

酮体的利用 乙酰乙酸-琥珀酰CoA转移酶

3.3 酮体生成生理意义 既然肝外组织也能利用由脂肪组织动员来的脂肪酸,那么脂肪酸在肝中生成酮体提供给肝外组织利用有什么生理意义?现在证明,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中主要有二: 一 在需要动用脂肪时,肌肉可大量利用酮体以节约糖,而利用的脂肪酸则有限。其原因是: ①血浆中脂肪酸的浓度不能太高(饥饿时仅增高约5倍),而酮体则在饥饿时可增高约20倍。 ②酮体溶于水,易于扩散入肌细胞,而脂肪酸则否。这两个原因都有得利于肌肉利用酮体,而不利于利用脂肪酸。

二 大脑不能利用脂肪酸,却能利用显著量的酮体。例如在饥饿时,人的大脑可利用酮体代替其所需葡萄量的25%左右。 酮体是比脂肪酸更为有效的代替葡萄糖的燃料 当然酮体也是由脂肪酸氧化生成的。 机体的安排只是把脂肪酸的氧化集中在肝脏,由肝脏先把它“消化”成为酮体,以便于其他组织的利用罢了。 此外,已经证明,酮体的氧化能抑制肌肉和大脑对葡萄糖的利用。而且当血浆中酮体的浓度升高时有抗脂肪组织脂解的作用。

3.4.酮体生成的调节 (1)饱食 胰岛素 脂肪动员 肝脂肪酸 酮体生成 (2)糖分解 乙酰CoA拧檬酸 丙二酸单酰CoA   肝脂肪酸 酮体生成 (2)糖分解 乙酰CoA拧檬酸 丙二酸单酰CoA 脂肪酸合成,抑制转移酶I 阻止酯酰CoA进入线粒体 -氧化 酮体生成

(3).饥饿、糖不足 脂肪动员 -氧化 乙酰CoA 酮体生成

第二节 脂肪的生物合成 生物机体脂类合成十分活跃 特别是在高等动物的肝脏﹑脂肪组织和乳腺中占优势。 植物中发育的油料种子的脂肪合成也很活跃。

2.1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碳源主要来自:乙酰CoA 乙酰CoA来自: 糖酵解中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长链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 某些氨基酸的氧化。 在生物体内首先合成饱和脂肪酸,然后由饱和脂肪酸转变为不饱和脂肪酸。

2.1.1 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部位:细胞质 原料 乙酰CoA(直接原料:丙二酸单酰CoA) NADPH+H+ 2.1.1 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部位:细胞质 乙酰CoA(直接原料:丙二酸单酰CoA) 原料 NADPH+H+ ATP、CO2、Mg2+、生物素

2.1.1.1 乙酰CoA的转运 原料乙酰CoA则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 乙酰CoA不能任意穿过线粒体内膜而到胞液中去。 乙酰CoA必须与草酰乙酸合成柠檬酸,才能透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细胞质(柠檬酸穿梭)

乙酰CoA的转运:“柠檬酸循环” 每次循环产生 1分子NADPH

2.1.1.2 丙二酸单酰CoA(malonly CoA)的形成 除1个乙酰CoA个作为脂肪酸合成的引物以乙酰CoA的形式参与合成外 其余的7个乙酰CoA在乙酰CoA羧化酶的催化下形成7个丙二酸单酰COA的形式参与脂肪酸的合成。

乙酰CoA羧化酶是一个多酶复合体,辅基为生物素(biotin)。 生物素羧化酶(biotin carboulase) 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iotin carboxy carrier protein, BCCP) 转羧基酶(carboxyl transferase).

它们共同作用催化下列反应: 生物素羧化酶 ATP +HCO3- + BCCP←—————→BCCP-CO2- + ADP + Pi 转羧基酶 BCCP-CO2- + CH3-CO-S-CoA←—————→BCCP + HOOC-CH2-CO-S-COA

乙酰CoA羧化酶 生物素羧化酶 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 羧基转移酶

2.1.1.3 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 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主要催化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该酶由7种蛋白组成 酰基载体蛋白(acyl carrier protein, ACP) ACP酰基转移酶(ACP-acyl transferase) ACP丙二酸单酰转移酶(ACP-malonyl transferase)

β-酮脂酰ACP合成酶(缩合酶)(β-Ketoacyl-ACP synthase) β-酮脂酰ACP还原酶(β-Ketoacyl-ACP reductase) β-羟脂酰ACP脱水酶(β-hydroxyacyl-ACP dehydrase) 烯脂酰ACP还原酶(enoyl-ACP reductase).

脂肪酸合酶系统 ACP:酰基载体蛋白 KS: β-酮脂酰ACP合酶 MT:丙二酸单酰CoA-ACP转移酶 KR:β-酮脂酰ACP还原酶 HD: β-羟脂酰ACP脱水酶 ER:烯脂酰ACP还原酶 AT:乙酰CoA-ACP脂酰基转移酶

以酰基载体蛋白(ACP)为中心组成复合体。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以共价键与载体蛋白相连。 大肠杆菌的酰基载体蛋白是一个含有77个氨基酸残基的热稳定蛋白,分子量为10000。 该蛋白质的Ser残基与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上的磷酸基团相连。此辅基也是辅酶A的组成部分。

2.1.1.4脂肪酸从头合成的反应过程 A 原初反应 在ACP酰基转移酶催化下 先将乙酰CoA上的乙酰基转移至ACP的巯基上

ACP酰基转移酶 CH3-CO-SCoA+ACPSH ←——————-→ CH3-CO-SACP + CoASH CH3-CO-SACP + 缩合酶-SH ←——————-→ CH3-CO-S-缩合酶 + ACPSH

在ACP丙二酸单酰转移酶催化下,将丙二酸单酰基从CoA转移到ACP上形成丙二酸单酰ACP。 B 丙二酸单酰基的转移 在ACP丙二酸单酰转移酶催化下,将丙二酸单酰基从CoA转移到ACP上形成丙二酸单酰ACP。 ACP丙二酸单酰转移酶 HOOC-CH2-CO-SCoA + ACPSH ←———————-→ HOOC-CH2-CO-SACP + CoASH

C 缩合反应 缩合酶上的乙酰基与ACP上的丙二酸单酰基在缩合酶的催化下缩合形成乙酰乙酰ACP,同时释放缩合酶和CO2。 缩合酶-S-CO-CH3 + HOOC-CH2-CO-SACP ←——-→ CH3-CO-CH2-CO-SACP + CO2 + 缩合酶

同位素实验证明 释放的CO2的碳原子来自形成丙二酸单酰辅酶A时所羧化的HCO3-。 这说明羧化上的碳原子并未掺入脂肪酸 HCO3-在脂肪酸合成中只起催化作用。

D 第一次还原反应 在β-酮脂酰ACP还原酶催化下,由NADPH + H+ 作还原剂,将乙酰乙酰ACP还原为D-β-羟丁酰ACP。 β-酮脂酰ACP还原酶 CH3-CO-CH2-CO-SACP+NADPH+H+←——————— —-→CH3-CHOH-CH2-CO-SACP+NADP+

由β-羟脂酰ACP脱水酶催化,β-羟丁酰ACP脱水形成α﹑β-反丁烯酰ACP,即巴豆酰ACP。 H β-羟脂酰ACP脱水酶 | E 脱水反应 由β-羟脂酰ACP脱水酶催化,β-羟丁酰ACP脱水形成α﹑β-反丁烯酰ACP,即巴豆酰ACP。 H β-羟脂酰ACP脱水酶 | CH3-CHOH-CH2-CO-SACP←————————-→CH3-C=C-CO-SACP + H2O |

由烯脂酰ACP还原酶催化,巴豆酰ACP被NADPH+H+还原为丁酰ACP。 H F 第二次还原 由烯脂酰ACP还原酶催化,巴豆酰ACP被NADPH+H+还原为丁酰ACP。 H | 烯脂酰ACP还原酶 CH3-C=C-CO-SACP + NADPH+H+ ←———-→CH3-CH2-CH2-CO-SACP + | NADP+

以上六步反应为一个循环。 第二次循环是丁酰ACP的丁酰基转移到缩合酶的SH上 丙二酸单酰基从CoA转移到ACP上形成丙二酸单酰ACP 再经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形成己酰ACP。 如此循环下去,直至合成软脂酰ACP,即棕榈酰ACP。

丙二酸单酰CoA 酰基转移 丁酰ACP 缩和反应 再次还原 巴豆酰ACP 乙酰乙酰ACP 首次还原 脱水反应 β-羟丁酰ACP

从乙酰CoA合成软脂酸的反应可分为两部分: 7乙酰CoA+7CO2+7ATP——→7丙二酸单酰CoA+7ADP+7Pi

经7次循环形成软脂酸 乙酰CoA+7丙二酸单酰CoA+14NADPH+14H+ ——→软脂酸+7CO2+8CoA+14NADP++6H2O (软脂酰CoA分解时消耗一个水) 总反应为: 8乙酰CoA+7ATP+14NADPH+14H+——→软脂酸+8CoA+14NADP++6H2O+7ADP+7Pi

大多数生物从头合成终产物为软脂酸 这是由缩合酶对链长专一性所定的,该酶对C14酰基活性强,不接受C16酰基。 此外,软脂酰CoA对脂肪酸合成有反馈抑制作用。

脂肪酸从头合成需要短的脂酰CoA作为引物,主要引物为乙酰CoA.

软脂酸合成与分解代谢的区别 106ATP ATP

从脂肪酸的全部合成过程可以看出,脂代谢与糖代谢密切相关。 脂肪酸合成所需要的碳原子 ATP﹑NADPH﹑ CO2等来自糖的分解代谢。 还原剂NADPH: 60%来自磷酸戊糖途径 其余由糖酵解途径中形成的NADH的转变而来。

 NAPH的来源:

1. 试计算1mol硬脂酸(18C)完全氧化成CO2和H2O可生成多少mol ATP?1mol 甘油完全氧化成CO2和H2O时净生成可生成多少mol ATP?(假设胞液中生成NADH都通过磷酸甘油穿梭进入线粒体) 2. 请写出丁酸(CH3CH2CH2COOH)β氧化及从头合成的全过程(要求写出结构式,并标明酶及主要的辅酶)。 3. 简述在动物,尤其是反刍动物中,丙酸代谢有何生物学意义?

2.1.1.5 脂肪酸的延长

2.1.2 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不饱和脂肪酸分为:单烯脂肪酸、多烯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的第9﹑10位碳之间脱氢,形成具有一个双键的单烯脂肪酸。 植物是多烯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哺乳动物不能或不能足够合成维持健康的多烯脂肪酸,如亚油酸(Δ9,12-C18:2)﹑亚麻酸(Δ9,12,15-C18:3)及花生四烯酸(Δ5,8,11,14-C20:4),必须从植物食物中获得,故称之为必需脂肪酸。 动物缺乏在脂肪酸的第9位碳以上位置形成双键脱饱和酶。 这三种多烯脂肪酸可相互转化,故只得其中一种即可满足需要。

2.1.2.1 单烯脂肪酸的合成 自然界中单烯脂肪酸多为顺式结构,位于C9﹑C10之间。 合成方式有:需氧途径、厌氧途径。 (1)需氧途径 脱饱和酶催化,在氧、NADPH参与下,将长链饱和脂肪酸C9、C10上的氢脱去形成顺式不饱和脂肪酸。

(2) 厌氧途径 许多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可形成单烯脂肪酸。 先由脂肪酸合成酶形成β-羟葵酰-ACP, 然后在不同的脱水酶作用下,发生不同的脱水反应 如果在α﹑β碳之间脱水,则生成饱和脂肪酸; 如果在β,γ碳之间脱水,则生成顺式3,4-葵烯酰-ACP, 以后碳链继续延长,生成不同长度的单酰酸

2.1.2.2多烯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多烯脂肪酸是具有一个以上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除厌氧细菌外,所有生物都含有多烯脂肪酸,但在高等动植物中含量丰富。 哺乳动物体内的多烯脂肪酸可分为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四类。 其它多烯脂肪酸可在此四前体基础上,通过延长或再去饱和衍生而来。

动物因缺乏在脂肪酸的第9位碳以上(ω1—ω7位碳之间)位置形成双键去饱和酶,不能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这两者必须由植物获得。 植物体内的亚油酸和亚麻酸是由油酸经需氧脱饱和作用形成,起催化作用的酶为专一的加氧酶系统,辅酶为NADPH+H+。 植物由亚油酸和亚麻酸衍生的多烯脂肪酸

2﹒2 甘油的生物合成 甘油来自糖酵解的中间产物磷酸二羟丙酮 2﹒2 甘油的生物合成 甘油来自糖酵解的中间产物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二羟丙酮在细胞质的3-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下,以NDAH为辅酶,还原为3-磷酸甘油。 CH2OH CH2OH ∣ 3-磷酸甘油脱氢酶 ∣ C=O + NADH + H+ ←—————→ HOCH + NAD+ ∣ ∣ CH2OPO3 CH2OPO3

当用酵母进行酒精发酵时,如果加入亚硫酸氢盐,则由发酵生成的乙醛与亚硫酸氢盐形成加合物。 这便妨碍乙醛被还原为酒精,结果在细胞内积累NADH,这NADH便将磷酸二羟丙酮还原为磷酸甘油。 磷酸甘油在磷酸酶的作用下脱去磷酸而生成甘油。

这个过程的总反应式是: 葡萄糖→甘油 + 乙醛(与HSO3- 生成加合物)+ CO2 这个反应很重要,在工业上便利用这个反应生产甘油。

2.3 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 肝脏和脂肪组织是合成三酰甘油最活跃的组织。 高等植物也能大量合成三酰甘油。 微生物含三酰甘油较少。 高等动植物合成三酰甘油需要两种主要前体:3-磷酸甘油和脂酰CoA 。

2.3.1.1 糖酵解中醛缩酶作用的产物磷酸二羟丙酮在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作用下,以NADH为辅酶,还原为3-磷酸甘油。 2.3.1      3-磷酸甘油的来源 3-磷酸甘油主要有两个来源: 2.3.1.1 糖酵解中醛缩酶作用的产物磷酸二羟丙酮在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作用下,以NADH为辅酶,还原为3-磷酸甘油。 CH2OH CH2OH ∣ 3-磷酸甘油脱氢酶 ∣ C=O + NADH + H+ ←—————→ HOCH + NAD+ ∣ ∣ CH2OPO3 CH2OPO3

2.3.1.2 甘油酯水解产生的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消耗ATP生成3-磷酸甘油。 CH2OH CH2OH ∣ 甘油激酶 ∣ CHOH + ATP ←—————→ HOCH + ADP ∣ Mg2+ ∣ CH2OPO3 CH2OPO3  

2.3.2 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

小 结 大多数生物从头合成终产物为软脂酸,这是由缩合酶对链长专一性所定的,该酶对C14酰基活性强,不接受C16酰基。 小 结 大多数生物从头合成终产物为软脂酸,这是由缩合酶对链长专一性所定的,该酶对C14酰基活性强,不接受C16酰基。 脂肪酸从头合成需要短的脂酰CoA作为引物,主要引物为乙酰CoA, 丙酰CoA﹑异丁酰CoA也可作为引物,它们为引物可分别形成偶数碳脂肪酸、奇数碳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

从脂肪酸的全部合成过程可以看出,脂代谢与糖代谢密切相关。 脂肪酸合成所需要的碳原子、 ATP﹑NADPH﹑ CO2等来自糖的分解代谢。 其中还原剂NADPH 60%来自磷酸戊糖途径,其余由糖酵解途径中形成的NADH的转变而来。

本章讲解完毕 谢谢大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