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學術界的科學研究 1-2 政府的科學研發 1-3 學術界、產業界與政府研發的變革 1-4 生活上的科學 科學的社會 1-1 學術界的科學研究 1-2 政府的科學研發 1-3 學術界、產業界與政府研發的變革 1-4 生活上的科學
1-1 學術界的科學研究 所謂的學術界科學是指 在學術單位所研究出來的科學,通常我們稱這樣的學術單位為大學(university) 當然也有像: 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或者像皇家墨爾本理工學院(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學校,他們並沒有「大學」這個名稱。 學術界的科學家在大學裡雖然有全職從事研究的,但大部分除了作研究外,他們還從事教學的工作。
在探討學術界科學的特質時,有兩個部分是需要注意的 研究「論文」:指的是研究報告,通常是用只有科 學家能夠理解的生澀 科學文字來表達。 發表這些論文的「期刊」:如「New Scientist」及「Scientific American」,它們其實並不是非常大的雜誌,但卻是非常專業的出版品,它們只刊登專業的研究報告。有些期刊與上述兩種期刊性質有所不同,因為它們通常只是將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其他科學家,像英國的「Nature」、美國「Science」,以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等等。
科學性的論文有一個相對於其他種類的論文, 較重要的特點: 科學性的論文有一個相對於其他種類的論文, 較重要的特點: 期刊編輯是將這些論文交給相關的專家顧問評審,然後編輯再依據專家顧問們的意見報告決定是否刊登這篇論文。 基於此種情況,發生在科學家身上一個奇怪的現象之一,便是對於論文能不能刊在接受評審的期刊上感到莫大的壓力。 發表論文的數量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科學家們在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及痛苦的煎熬後,或許能匯總得到一些有價值的成果,然後將之寫成論文之後,寄給適當的期刊編輯以求將論文刊登在期刊上。但是不管這個研究成果有多重要,也不管這個期刊舉足輕重的地位, 科學家並不會因為論文的刊登而獲得任何的酬勞。 事實上,有些期刊甚至還要跟科學家收費才會刊登他們的論文。
假設科學家的成果是有價值的,如果連這樣的回報都沒有,那麼科學家為什麼仍汲汲營營於論文呢? Ans. 學術界科學的社會本質上 論文發表愈多,而且論文品質能獲得其他學術單位的好評,則越能獲得學術界體系的青睞。如此一來科學家學術的地位提升便能因為在科學的學術系統內獲得推薦,或是被指派到其他更好職位的研究單位上。 先在雪梨擔任研究助理,然後到布里斯班任教授課,最後在墨爾本成為教授,達到事業巔峰。
科學家的成功論文所能得到的獎勵 1.獎項 2.前面提到的 ”職位的拔擢” (主因) 3.榮譽學位的授予 4.被其他國家的學術單位邀請 諾貝爾獎就是科學家的最高榮譽,且有高額獎金。另外 「the Garfield Medal」也受到相當高的評價。 2.前面提到的 ”職位的拔擢” (主因) 3.榮譽學位的授予 4.被其他國家的學術單位邀請 5.自己的論文被其他科學家引用 在論文型態中,其一為科學家運用某甲提出的科學方法檢視某乙的理論,然後用某丙的數學模式呈現新的結果。所以論文中附錄所列的參考文獻都代表在某個主題下的重要參考資料,因此科學家在引用時是非常嚴謹的。
1. 因為汲汲於撰寫論文造成忽略教學工作 而感到壓力。 現代學術界研究工作之壓力 1. 因為汲汲於撰寫論文造成忽略教學工作 而感到壓力。 因此容易被學生列為不受歡迎教師,甚至因為不參加與自己論文出版無關的活動而被學生認為是怪人。然而,對於那些大學部的學生而言,雖然他們努力學習課本中的科學知識,甚至也做實驗,但其實他們仍不清楚所謂科學的研究工作是怎麼回事。
2. 另一個壓力是來自研究經費的募集 科學的研究需要相當大筆的經費。受過訓練的研究助理外,各式各樣的科學材料,甚至電腦都需要許多的經費。所以他們必須向外尋求金援。 在澳洲,經常性的研究經費贊助者,因為向他們尋求贊助的人非常多,所以競爭非常激烈,通常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能得到贊助。因此得到贊助跟發表論文是一樣重要的。因為,畢竟基於贊助所獲得的設備與器材,才能夠讓發表論文成為一件簡單的事。
科學家「循環信用(cycle of credibility)」的問題 科學家為了得到贊助者的青睞,他必須要提出質量兼具的論文。然而又為了將之刊登在期刊上,他也必須花費不少的錢。因此,科學家如何妥善運用所得到的經費,並完成讓人印象深刻的論文,而且這個論文能夠在爭取到更多的經費,就變成科學家在研究工作外,另一個需要審慎面對的課題。
在論文與贊助的體制運作下,所產生的一些不發表,就失敗的結果 學界重要主題的研究產生 ”先取得結果,先發表” 的激烈競爭與壓力。 科學家之間階級制度的產生。 產業界資金流入校園,對於科學家忠心與價值問題的產生。 論文發表管道。 教學品質與研究工作專注的拉扯。
教學品質與研究工作專注的拉扯。 (1) 教學品質的維持是政府要求學校必須對所提撥經費做合理運用的要求之一,因此做好研究不顧教學的時代過去了。 (2)留學生對於高額的學費,會挑選有教學品質的學 校就讀。
1-2 政府的科學研發 政府科技研發是指,由政府出資,而且是在政府的研究單位完成的研發。 BUT 如果學界能夠進行基本知識的研究,而產業界能將學界所開發出的知識與技術變成產品,那麼政府還有需要做關於科學的研發嗎?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公共財(public goods)
所謂的「市場失靈」是指一個自由市場無法運用本身機制,將產品做最有效率的配置而言。 如股市崩盤讓股票營業員幾盡瘋狂,甚至自殺的事件就能明白這個概念。
就「公共財」純粹的型態來說,是有其獨特性的,也就是說「公共財」是為公眾使用或享用,而非僅限於特定人所使用。 公共財不能被買賣,換句話說,也沒有任何商業機制或市場能對此交易。 舉例來說,像乾淨的空氣,人人都可以呼吸,而不會被少數人霸占。像免於恐懼(如外國恐怖主義入侵)的自由、乾淨的食物、度量衡的標準,以及鈔票等都是「公共財」。這些東西都不能為少數人所左右,對所有的人類來說,是全有或全無的東西。
「市場失靈」以及「公共財」這兩個概念可以用來解釋政府在許多科學與技術的介入行為。 Example: 國家的環境科學研究組織會監測空氣品質、河川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的問題,並適時提出警訊且加以改善。 國家的糧食研究組織會確保提供乾淨的食物給大眾使用並且不虞匱乏。國家的度量衡組織會監測度量衡的準確使用,讓民眾在買一公升牛奶的時候,能確定真的是一公升。
1-3 學術界、產業界與政府研發的變革 澳洲產業界從事研發的比例增加之速度居世界之冠。 然而,同時學術界與政府的研發工作卻因須要來自企業與產業界的資助而有所減少。 歷史學家Henry Etzkowitz 曾指出: 許多科學家發現他們可以用本身專業的服務與產業交易而為雙方創造雙贏的局面。 Michael Gibbons與他的研究團隊曾針對這個主題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 第二型知識(Mode Two)
第二型知識(Mode Two) 他們認為在學術界、產業界與政府研發的藩籬被打破後,一種新型態的知識正在形成。這種新的知識型態,他們稱之為第二型知識(Mode Two),將會被廣泛的運用。不同於傳統學術界依循真理的標準與探索知識的興趣所建構的知識,「第二型知識」卻以是否有實際的用途為建構的基礎。當然這裡所謂的「實際的用途」是因地而異的。
1-4 生活上的科學 食—電子鍋 IH (Induction Heater)加熱法: 電磁誘導加熱 利用IH電磁線圈由電流來產生磁界,而產生的磁界會經由產生漩渦電流傳到內鍋,因此內鍋本體會發熱,因此熱效能更佳,內鍋整體會均一來完整加熱,強大的火力來炊煮所以炊煮出來的米飯較為飽滿與香Q。
IH加熱
燈泡